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C基因突变株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敦武 刘沛 +1 位作者 王兆荃 窦晓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前C/C区基因变异热点的突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检测 117例HBV感染者血清HBV前C区终 2 8和C区L97突变株。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前C/C区基因变异热点的突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巢式PCR方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检测 117例HBV感染者血清HBV前C区终 2 8和C区L97突变株。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慢性HBV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终 2 8检出率分别为 15 .3% (2 / 13)、9 1% (1/ 11)、2 5 0 % (9/ 36 )、75 0 % (12 / 16 )、5 0 0 % (5 / 10 )、4 8.3% (15 / 31) ;L97突变株检出率分别为 2 3 1% (3/ 13)、2 7.3% (3/ 11)、5 0 0 % (18/ 36 )、6 8.8% (11/ 16 )、70 0 % (7/ 10 )、71 0 % (2 2 / 31)。HBV感染者终2 8和L97突变株并存 32例。L97点突变和终 2 8点突变之间存在关联性 (χ2 =9.2 5 ,P <0 .0 1)。结论 :急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HBV携带者突变株检出率明显低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重型肝炎。C基因的热点变异与病情的严重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突变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多聚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利福昔明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115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丹 刘沛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1期1020-1021,共2页
目的评价国产利福昔明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2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5例给予国产利福昔明片口服,第1天3次,每次0.4 g,第2天起每天两次,每次0.4 g;对照组109例给予左氧氟沙星... 目的评价国产利福昔明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2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15例给予国产利福昔明片口服,第1天3次,每次0.4 g,第2天起每天两次,每次0.4 g;对照组109例给予左氧氟沙星片口服,第1天3次,每次0.2 g,第2天起每天2次,每次0.2 g.疗程均为3~5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9%和90.8%,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7.62%和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1%和1.83%,两组各对应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国产利福昔明片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腹泻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昔明 左氧氟沙星 腹泻 细菌感染性 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脑病毒持续感染模型建立及初步应用研究
3
作者 冯国和 竹上勉 赵桂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0-31,35,共3页
目的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模型 ,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实验模型体系。方法 :采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标准株及人肝癌细胞株KN73 建立持续感染模型 ,应用标准胰蛋白酶消化技术进行细胞传代 ,经反复冻融方法收集细胞内病毒 ,采... 目的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持续感染模型 ,为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实验模型体系。方法 :采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标准株及人肝癌细胞株KN73 建立持续感染模型 ,应用标准胰蛋白酶消化技术进行细胞传代 ,经反复冻融方法收集细胞内病毒 ,采用BHK细胞空斑实验进行病毒滴定。选用Suramine进行病毒抑制实验。结果 :在早期 (感染后 2 4~ 36h)细胞培养液中病毒量为 10 6PFU/ml,在后期 (感染后 3年 )细胞培养液中病毒量为 10 3 ~10 4PFU/ml,细胞内病毒含量一直维持在 10 2 ~ 10 3 PFU/ml水平 ;在细胞传代后第 2d ,80 μg/ml的Suramine可使病毒量由 2 .3× 10 3 PFU/ml降至 2 .3× 10 2 PFU/ml。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持续感染 抗病毒药物 乙型脑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暴发性肝衰竭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玉梅 冯国和 +2 位作者 李颖 赵桂珍 乔光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0-412,共3页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在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对昆明小鼠注射脂多糖 (LPS)和D 氨基半乳糖 (D GalN) ,构建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模型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肝细胞DNA提取法 ,...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在暴发性肝衰竭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对昆明小鼠注射脂多糖 (LPS)和D 氨基半乳糖 (D GalN) ,构建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模型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肝细胞DNA提取法 ,对肝细胞凋亡进行观察 ,并用RT PCR法检测肝组织TNF αmRNA的含量 ,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 α水平。结果 :在暴发性肝衰竭小鼠中 ,用药后 2h肝组织TNF αmRNA的表达达高峰 ,伴血清TNF α水平升高 ,以后逐渐下降 ,8h时以肝细胞凋亡为主 ,12h时则以肝细胞坏死为主 ,同时亦有肝细胞凋亡存在 ,应用抗TNF α抗体可阻断LPS +D GalN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结论 :在由LPS +D GalN所致的暴发性肝衰竭中肝细胞凋亡与TNF α的产生密切相关。肝细胞凋亡主要发生在病程早期 ,后期以坏死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肝衰竭 肿瘤坏死因子Α 肝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出现反跳与干扰素抗体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白菡 赵桂珍 +4 位作者 王贺玲 李颖 马力 姜智明 孙亦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5-286,289,共3页
目的 :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酶免疫法 (EIA)检测 4 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 ,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 (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 目的 :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酶免疫法 (EIA)检测 4 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 ,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 (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及其滴度。结果 :应答伴反跳组干扰素中和抗体及总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 (P <0 .0 5 ) ,而完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干扰素中和抗体滴度与患者血清ALT水平间存在相关关系 ,且NA滴度 <1:80 0患者的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NA滴度≥ 1:80 0的患者 (P <0 .0 5 )。结论 :干扰素抗体的产生可能是影响干扰素临床疗效的因素之一 ,以中和抗体对疗效的影响为主 ,中和抗体滴度高 ,干扰素的疗效差。干扰素中和抗体的产生可能是临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反跳的原因之一。目的 :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用酶免疫法 (EIA)检测 4 1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不同时期血清中的干扰素总抗体 ,同时应用抗病毒中和生物鉴定法 (ANB)检测干扰素中和抗体及其滴度。结果 :应答伴反跳组干扰素中和抗体及总抗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完全应答组 (P <0 .0 5 ) ,而完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间无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 干扰素抗体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对体外培养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吕飒 孙锦春 +1 位作者 王静艳 刘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1-183,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在氨作用下的形态学、超微结构的变化 ,探讨氨与细胞凋亡及肝性脑病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的氨作用于体外培养的 18d胎龄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 2 4h后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 目的 :通过观察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在氨作用下的形态学、超微结构的变化 ,探讨氨与细胞凋亡及肝性脑病的关系。方法 :不同浓度的氨作用于体外培养的 18d胎龄胚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 2 4h后 ,采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 ;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细胞定量观察。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光镜下形态不同 ,两组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到典型的“凋亡小体” ,流式细胞仪定量显示出两组凋亡细胞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且不同浓度的氨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数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氨可诱导体外培养神经细胞产生过量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肝性脑病 胚胎 体外培养 大脑皮质 神经元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对内毒素诱导暴发型肝衰竭肝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玉梅 冯国和 赵桂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65-367,共3页
目的 :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的分布表达状态和肝组织病变情况 ,并检测肝功能 ,研究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对暴发型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备亚急性暴发型肝衰竭的动物模型 ,以NOS单抗 ,... 目的 :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合成酶 (nitricoxidesynthase ,NOS)的分布表达状态和肝组织病变情况 ,并检测肝功能 ,研究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对暴发型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制备亚急性暴发型肝衰竭的动物模型 ,以NOS单抗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结果 :给药后及肝大部分切除术后不同时期 ,诱导型NOS的变化基本与谷丙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的变化相平行 ,且与肝组织病变程度相一致。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型肝衰竭 一氧化氮 肝损伤 内毒素 肝脏疾病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置换抢救重型肝炎2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吕飒 王静艳 +3 位作者 刘沛 李智伟 白菡 赵彬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5-386,共2页
为提高重型肝炎病人的生存率 ,应用血浆置换方法成功救治了 2例重型肝炎并发Ⅲ°肝性脑病的患者。因此 ,早期、必要时重复应用血浆置换可减少各种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并应积极预防及处理并发症 ,以增加患者的生存机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人工肝支持系统 重型肝炎 肝性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穆桂玲 王玉梅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z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NF-α、IL-2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水平及TNF-α水平,用APAAP法检测其T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细胞数及CD4+/CD8+比...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NF-α、IL-2水平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水平及TNF-α水平,用APAAP法检测其T细胞亚群。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下降,血清IL-2水平亦显著下降,血清TNF-α水平则明显升高,且上述指标与病情轻重变化相一致。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因子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中亦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T细胞亚群 白细胞介素-2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测定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智伟 窦晓光 刘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7-248,251,共3页
目的 :测定乙型重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 ,测定 13例乙型重型肝炎和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 目的 :测定乙型重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的意义。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 ,测定 13例乙型重型肝炎和 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并与基因库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基因型的毒株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序列 ,除发现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 1896位存在点变异外 ,还可见 184 6位点变异 ,且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病毒变异的频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P <0 .0 5 ) ,而 186 2位未检出变异。 1838位核苷酸全部为腺嘌呤核苷酸 (A) ,184 6位核苷酸大多为胸腺嘧啶核苷酸 (T) ,仅 4例发生了G→A点突变。经与不同基因型的毒株进行比较 ,提示沈阳地区流行的乙型肝炎病毒毒株接近美国株。结论 :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病毒变异的频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 乙型肝炎病毒 前C区变异 DNA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