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东屏 刘峥艳 +1 位作者 郑有贵 傅宝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25-125,142,共2页
目的 :研究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及正常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α(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 α,TGF- α)变化 ,探讨 TGF- α在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48例 ,原发性肝癌 30... 目的 :研究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及正常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α(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 α,TGF- α)变化 ,探讨 TGF- α在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48例 ,原发性肝癌 30例 ,肝硬化 80例 ,正常对照组 5 0例 ,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 TGF- α。结果 :血清 TGF- α含量在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时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原发性肝癌血清 TGF- α含量明显高于肝硬化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血清 TGF-α含量与原发性肝癌血清 TGF-α含量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血清 TGF-α含量在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时均明显增高 ,因此 TGF-α血清含量测定是诊断原发性肝癌 ,特别是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的有价值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转化生长因子Α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脑钠素评价左心室重构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林杰 白小涓 霍海洋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1-273,共3页
目的 :探讨心肌梗塞后血浆脑钠素 (BNP)浓度与左心室重构间的关系。  方法 :用左心室造影投影系统计算出心肌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左心室容积指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 BNP浓度 ,并根据左心室容积指标分组 ,左心室容积... 目的 :探讨心肌梗塞后血浆脑钠素 (BNP)浓度与左心室重构间的关系。  方法 :用左心室造影投影系统计算出心肌梗塞急性期及恢复期左心室容积指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 BNP浓度 ,并根据左心室容积指标分组 ,左心室容积增加率 >2 0 %为左心室重构组 ,否则为非重构组。  结果 :重构组恢复期左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高于非重构组 (P<0 .0 0 1) ,亦显著高于本组急性期左心室容积 (P<0 .0 0 1)。重构组急性期血浆 BNP浓度明显高于非重构组 (入院即刻、入院后 2 4、48、72小时的组间比较分别为 P<0 .0 1,P<0 .0 1,P<0 .0 0 1,P<0 .0 0 1) ;恢复期血浆 BNP浓度重构组较非重构组的增加更为明显 (P<0 .0 0 0 1)。重构组的血浆 BNP浓度与恢复期左心室容积及左心室容积变化量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结论 :血浆 BN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塞后发生左心室重构的患者中显著升高 ,并与左心室重构的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它对心肌梗塞预后的预测价值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血浆 脑纳素 左心室重构 临床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相关肾炎患者血清干扰素α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艳宁 冯江敏 王力宁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干扰素α(IFN α)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FN α浓度 ,并用地依红及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肾组织HBsAg。 结果 :HBV GN患者血清IFN α浓度明显低于慢... 目的 :探讨血清干扰素α(IFN α)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HBV GN)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ELISA方法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IFN α浓度 ,并用地依红及免疫组化ABC法检测肾组织HBsAg。 结果 :HBV GN患者血清IFN α浓度明显低于慢性HBV感染无肾损害组及正常对照组 (P <0 .0 1)。在HBV GN组中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 (r =0 .42 4,P <0 .0 5 ) ;当IFN α≥ 70 pg/ml时 ,IFN α浓度与 2 4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 (r =- 0 .2 93,P <0 .0 5 )。结论 :IFN α浓度降低HBV就可能引起肾损伤 ,所以HBV GN患者有应用IFN α治疗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相关肾炎 患者 血清 干扰素Α 检测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TGF←β_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何志义 吕昌龙 +2 位作者 刘凤芝 付国 王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3-164,共2页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多发性硬化 (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 ,对 45例MS患者血清TGF β1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 ,MS患者血清TGF β1含量明显下降 (P <0 0 ...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在多发性硬化 (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 ,对 45例MS患者血清TGF β1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 ,MS患者血清TGF β1含量明显下降 (P <0 0 1) ;与StableMS组相比 ,RRMS组和CPMS组TGF β1含量亦明显下降 (P <0 0 5 ) ;动态观察显示 ,随着病情的好转 ,TGF β1含量亦逐渐升高。结论 :血清中TGF β1的检测对判断MS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血清 TGF-Β1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项永谦 苏晓林 +5 位作者 侯平 林沫红 李子龙 鲁静 严海东 任青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4-394,共1页
关键词 血管炎 中性粒细胞胞浆 抗体 AN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月兰 王绽菲 +3 位作者 赵丽君 田文 齐国先 曾定尹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3年第5期345-348,共4页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 32 5例不同年龄 (分为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 )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青年组发病均是男...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系统回顾性分析 32 5例不同年龄 (分为青年组、壮年组、老年组 ) 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青年组发病均是男性 ,发病与吸烟、血脂异常危险因素有关 ;冠状动脉以单支、A型病变多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 90 .9%。壮年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男性发病与血脂异常、吸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有关 ;冠状动脉以单、双支病变多见 ,病变形态 A、B、C三种类型均衡出现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 95 .6 %。老年组女性发病率明显增高 ,男女发病与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 ,并发泵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增多 ;冠状动脉以多支、复杂病变多见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 83.9%。结论 各年龄组男性和老年组女性患者发病率高并与某些危险因素有关 ;随年龄的增高 ,冠状动脉多支、复杂病变多见 ,青、壮年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老年组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患者血中HCMV IgM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沈雪莉 张薇 +1 位作者 张斯萌 崔梦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6-348,共3页
目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患者血中人巨细胞病毒(HVMV)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采集的7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8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进行HCMV IgM抗体检测,并与72例健康对照(正常... 目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患者血中人巨细胞病毒(HVMV)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采集的77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81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进行HCMV IgM抗体检测,并与72例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脑梗死组血中HCMV IgM抗体OD值分别为(0.60±0.05)、(0.81±0.08)和(0.94±0.07),HCMV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7.8%、39.0%和49.4%。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脑梗死组血中HCMVIgM抗体水平和HCMV IgM抗体阳性率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MV IgM抗体阳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OR值分别为2.95和4.51,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1.39~6.27]和[2.16~9.4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患者血中HCMV IgM抗体增高,提示HCMV感染与两者的发生相关,可能是其危险因素之一;检测HCMV抗体可以为动脉粥样硬化及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信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血清sIL-2R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志义 王钢 +2 位作者 刘凤芝 付国 吕昌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老年脑血管病(CVD)急性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72例老年CVD急性期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IL-2R进行了测定。结果:...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老年脑血管病(CVD)急性期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对72例老年CVD急性期患者和2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IL-2R进行了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老年脑出血组和脑血栓组急性期sIL-2R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sIL-2R水平与脑出血量多少无相关性(r=0.142,P>0.05),而与不同出血部位有关;sIL-2R水平随着病情的好转而下降。结论:sIL-2R可作为判断老年CVD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血栓 SIL-2R 老年人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蒋莉 王晓菲 +1 位作者 石晓彤 赵丽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564-565,共2页
探讨血浆P物质水平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血浆P物质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较活动期患者的P物质水平明显增高。结论:增高的P物质可能在强直性脊柱... 探讨血浆P物质水平变化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血浆P物质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较活动期患者的P物质水平明显增高。结论:增高的P物质可能在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P物质 血浆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腹水Ⅲ型前胶原肽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旭 刘东屏 傅宝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1-452,共2页
目的 :探讨血 ,尿 ,腹水 型前胶原肽 (P P)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同步测定 6 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血、尿、腹水中 P P含量变化 ,同时进行血清 P 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 目的 :探讨血 ,尿 ,腹水 型前胶原肽 (P P)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同步测定 6 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血、尿、腹水中 P P含量变化 ,同时进行血清 P 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测定。正常对照组中血 41例 ,尿 40例 ,均选自我院健康献血员 ;腹水 31例选自我院肾内科肾源性腹水患者。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尿、腹水中 P 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腹水中 P P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及尿中 P P含量 ,P <0 .0 0 1;以 130μg/ L为临界值 ,计算其 95 %可信区间内其 P P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腹水 >血 >尿 ;血清 P 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 ,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 ,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无论血、尿、腹水中 P P检测均可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P P含量测定对诊断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价值 ,其血清含量变化在反映肝硬化、肝细胞坏死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Ⅲ型前胶原肽 肝硬化 血液 尿 腹水 检测 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月兰 刘蔚 +4 位作者 齐国先 郑小伟 皮文艳 魏兵 鲍凤翔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70-271,共2页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2年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94例资料。结果 :94例患者 131支冠状动脉的 15 1处病变共置入支架 112枚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 99.1%和 97.8%。术前病变平均狭窄为 (9...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 2年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94例资料。结果 :94例患者 131支冠状动脉的 15 1处病变共置入支架 112枚 ,手术和临床成功率分别为 99.1%和 97.8%。术前病变平均狭窄为 (92 .8± 4.9) % ,术后残余狭窄为 (5 .4± 8.1) %。因球囊扩张后不理想占 43.7% (4 9枚 ) ,PTCA并发夹层、急性闭塞或濒临闭塞占 2 5 .9% (2 9枚 ) ,选择性置入支架占 30 .4% (34枚 )。严重并发症 2例 (2 .1% )。结论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疗效好 ,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冠心病 PTCA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塞家系胰岛素抵抗特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绽菲 胡健 于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MI)家系中胰岛素抵抗(IR)的特点,遗传因素在IR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放免及生化检测技术测定10个MI家系的50名成员的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MI)家系中胰岛素抵抗(IR)的特点,遗传因素在IR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放免及生化检测技术测定10个MI家系的50名成员的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家系中各组成员糖负荷压60,120min的血糖、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及IR值明显增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SI)、C肽与胰岛素克分子比值降低。结论:MI家系中各组成员均易发生IR,遗传因素在IR发生中起重要作用,IR是冠心病(CHD)独立的预测因素。所以,对其予以早期干预,对MI家系成员CHD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家系 胰岛素抵抗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作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志梅 杨梅荣 +1 位作者 齐国先 曾定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以指导对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选择首次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患者 5 3例 ,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 (A组 )和药物治疗组 (B组 ) ,A组病人于AMI后 2~ 4周行冠脉...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以指导对其合理的治疗。方法 :选择首次Q波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患者 5 3例 ,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 (A组 )和药物治疗组 (B组 ) ,A组病人于AMI后 2~ 4周行冠脉造影并证实存在梗塞相关血管 (IRA)而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其他治疗同B组。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 ,并于半年后复查 ,随访半年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室壁运动指数 (WMI)、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中部的最大收缩期流速 (Vp)及二尖瓣舒张晚期与早期峰值流速之比值 (A/E)。结果 :A组的 3 2例病人PTCA及支架植入均获成功 ,且达 3级TIMI血流。半年后 ,A、B组各失访 2例 ,剩余病人中 ,A组 (3 0人 )和B组 (19人 )随访前后在心率、血压、血糖及血脂方面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与梗塞后 2~ 4周比较 ,B组Vp、A/E、WMI及LVEF无改善(P >0 .0 5 ) ,而A组Vp、A/E及WMI均有显著改善 (P<0 .0 5 ) ;半年后 ,B组病人再梗塞、室壁瘤形成及心功能(NYHA)ⅢⅣ级者均高于A组 (P <0 .0 5及P <0 .0 1) ;A组与B组比较 ,Vp、A/E、WMI及LVEF均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5及P <0 .0 1) ,但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左心室功能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PSS与TIPSS并用SEEV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观察(附84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克 张曦彤 +6 位作者 张汉国 何芳显 韩铭钧 王长龙 周旭 付宝玉 蔡至道 《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1995年第1期15-17,共3页
本文报告了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和TIPSS并用食管胃底静脉硬化栓塞术SEEV或称门静脉断流术两种方法,治疗84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结果。82例获得成功(成功率97.6%)。其中,34例仅... 本文报告了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S)和TIPSS并用食管胃底静脉硬化栓塞术SEEV或称门静脉断流术两种方法,治疗84例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结果。82例获得成功(成功率97.6%)。其中,34例仅采用TIPSS方法;48例采用TIPSS并用SEEV方法。71例为择期治疗,另11例为急诊TIPSS。肝内分流通道直径分别为8~10mm(69例)和12mm(13例);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13.0±5.4cmH2O。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9.5个月(1~30个月)。术后7例有再出血发生(8.5%),其中,TIPSS组6例(24%);TIPSS并用SEEV组且例(2.6%);11例出现肝性脑病(13.4%),其余病例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脉 门腔分流术 肝硬变 门脉高血压 TIP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腹膜炎腹水G-CSF测定的临床意义
15
作者 赵金满 刘延君 +2 位作者 傅宝玉 刘力 赵洪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0-361,共2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25 例自发性腹膜炎和25 例非细菌感染性腹水患者腹水中的G-CSF。结果:在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G-CSF阳性率(... 目的:探讨自发性腹膜炎腹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技术测定25 例自发性腹膜炎和25 例非细菌感染性腹水患者腹水中的G-CSF。结果:在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腹水中G-CSF阳性率(92% )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性腹水中的阳性率(4% ),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其敏感性为92% ,特异性为96% 。并且腹水中的G-CSF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随着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的控制,腹水G-CSF水平逐渐降至正常。结论:腹水G-CSF检测可有效区别自发性腹膜炎与非感染性腹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 腹膜炎 腹水 粒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血流、脂肪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变化及临床价值的探讨
16
作者 王丽娟 齐国先 +2 位作者 白小涓 胡健 曾定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64-65,6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血流、脂肪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在 3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 ,进行 2 0 1 Tl、1 2 3 I- β- BMIPP SPECT及 1 8F- FDG PET心肌显像 ,将左心室分成 9个节段 ,采用 4级评分法对 2 0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血流、脂肪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在 3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 ,进行 2 0 1 Tl、1 2 3 I- β- BMIPP SPECT及 1 8F- FDG PET心肌显像 ,将左心室分成 9个节段 ,采用 4级评分法对 2 0 1 Tl、1 2 3I- BMIPP分布进行视觉的评价 ,定性及定量测定 1 8F- FDG摄取。结果 :在血流灌注低下的 112个节段 ,血流 -代谢匹配的节段为 48个 ( 42 .9% ) ,不匹配的节段为 6 4个 ( 5 7.1% ) ;血流 -代谢不匹配节段的 92 .2 % ,匹配节段的 5 2 .1% (血流、代谢均严重降低者占 33.3% ) ,1 8F- FDG PET显示糖代谢亢进。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塞 ,评价心肌血流、脂肪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变化对判断存活心肌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铊-201 18F-脱氧葡萄糖 放射性核素显像 急性心肌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岁以上蛋白尿患者的病理及临床病因分析
17
作者 吴岚 任青 +1 位作者 王力宁 周希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35-235,共1页
关键词 肾活检 蛋白尿 临床分析 病理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组织细胞病30例的消化系统表现临床分析
18
作者 赵金满 徐秀英 傅宝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45,共2页
通过对 30例恶性组织细胞病的消化系统表现进行临床分析 ,提示该病多有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部分伴有黄疸。对有以上临床表现伴长期发热、全血细胞减少或淋巴结肿大者应反复查找异形组织细胞 ,充分注意本病的可能。
关键词 恶性组织细胞病 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消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人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孙英贤 马长生 +7 位作者 赵安乐 陈惠斌 曾定尹 赵卫华 杨光 于亚媛 吴大庆 张子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8-229,共2页
目的:分析采用从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线性消融方法治疗老年人心房扑动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8例老年人心房扑动(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4 岁)患者采用多电极记录心房激动,分析激动顺序的方法及隐匿拖带的方法确定折返... 目的:分析采用从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线性消融方法治疗老年人心房扑动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18例老年人心房扑动(男12例,女6例,平均年龄64 岁)患者采用多电极记录心房激动,分析激动顺序的方法及隐匿拖带的方法确定折返环部位。采用从下腔静脉至三尖瓣环线性消融的方法治疗心房扑动。  结果:18 例均为典型心房扑动。17 例(94.4% )消融成功。1例伴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消融成功后安置永久起搏器。随访1~25个月,1 例复发,再次导管消融成功。  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是治疗老年人心房扑动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房扑动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肝炎66例临床分析
20
作者 黄玉红 张立志 +1 位作者 张义侠 傅宝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75-476,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自身免疫性 临床表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