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5%~29%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1.5D的角膜散光,角膜散光矫正已成为白内障屈光手术的重要部分。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矫正角膜散光的一种新方法。Acry Sof Toric IOL矫正具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早期...背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5%~29%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1.5D的角膜散光,角膜散光矫正已成为白内障屈光手术的重要部分。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矫正角膜散光的一种新方法。Acry Sof Toric IOL矫正具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早期临床研究显示了其良好的稳定性,但是其远期临床疗效评价文献较少见。目的观察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的长期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临床试验设计。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的患者78例120眼,术前角膜规则散光度为≥1.0 D°植入Toric IOL Acry Sof SN60TT,术后随访2年。评价术后1d,1、3、6个月,1年、2年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残余散光度、散光矢量、散光矫正准确性及散光IOL旋转度。结果共67例患者101眼完成2年的随访,患者19例19眼术后1个月因合并其他疾病行动不便而失访。患者植入Acry Sof Toric IOL术后2年裸眼视力(10gMAR)为0.16(0.20),BCDVA为0(0.1),残余散光-0.75(0.5)D,IOL轴位旋转2.87°±1.78°,眼内散光矫正的矢量大小为(1.2±0.6)D,散光矫正指数(cI)为0.90±0.41,术后2年术眼的实际矫正矢量(SIA)和目标矫正矢量(TIA)呈正相关(r=0.740,P=0.000)。与术后1、3、6个月,1年的检查结果比较,术后2年时患者的视力、残余散光和IOL的旋转度有轻度增大的趋势,cI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ry Sof Toric IOL植入术后2年仍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这种IOL通过眼内散光弥补了角膜的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准确性,患者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视力。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具有长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计算机工具和已知的数据库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确定与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集及信号通路,并进行白内障可能的有效治疗药物的预测和探索。方法利用文本挖掘工具pubmed2ensembl对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均相关的基因进行初步筛...目的利用计算机工具和已知的数据库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确定与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集及信号通路,并进行白内障可能的有效治疗药物的预测和探索。方法利用文本挖掘工具pubmed2ensembl对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均相关的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得到的基因集利用GeneC odis工具进行基因功能的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富集的结果则应用STRING工具进行进一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选取相互作用紧密的基因,最后使用DGIdb工具得到基因-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对药物进行筛选,确定可能有效的白内障治疗药物。结果通过文本挖掘得到103个与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均相关的基因集,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生物学过程的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22个基因,KEGG工具的进一步筛选确定了11个基因,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得到9个紧密联系的基因,与之对应的基因-药物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出了31种药物。结论利用文本挖掘和基因功能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可以进一步探索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并且能够很方便地预测可能有效的治疗药物,为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展开更多
文摘背景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5%~29%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存在≥1.5D的角膜散光,角膜散光矫正已成为白内障屈光手术的重要部分。Toric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矫正角膜散光的一种新方法。Acry Sof Toric IOL矫正具有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的早期临床研究显示了其良好的稳定性,但是其远期临床疗效评价文献较少见。目的观察术前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的长期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临床试验设计。选择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的患者78例120眼,术前角膜规则散光度为≥1.0 D°植入Toric IOL Acry Sof SN60TT,术后随访2年。评价术后1d,1、3、6个月,1年、2年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残余散光度、散光矢量、散光矫正准确性及散光IOL旋转度。结果共67例患者101眼完成2年的随访,患者19例19眼术后1个月因合并其他疾病行动不便而失访。患者植入Acry Sof Toric IOL术后2年裸眼视力(10gMAR)为0.16(0.20),BCDVA为0(0.1),残余散光-0.75(0.5)D,IOL轴位旋转2.87°±1.78°,眼内散光矫正的矢量大小为(1.2±0.6)D,散光矫正指数(cI)为0.90±0.41,术后2年术眼的实际矫正矢量(SIA)和目标矫正矢量(TIA)呈正相关(r=0.740,P=0.000)。与术后1、3、6个月,1年的检查结果比较,术后2年时患者的视力、残余散光和IOL的旋转度有轻度增大的趋势,cI减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ry Sof Toric IOL植入术后2年仍具有良好的旋转稳定性,这种IOL通过眼内散光弥补了角膜的散光,具有良好的矫正准确性,患者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视力。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具有长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文摘目的利用计算机工具和已知的数据库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确定与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集及信号通路,并进行白内障可能的有效治疗药物的预测和探索。方法利用文本挖掘工具pubmed2ensembl对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均相关的基因进行初步筛选,得到的基因集利用GeneC odis工具进行基因功能的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富集的结果则应用STRING工具进行进一步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选取相互作用紧密的基因,最后使用DGIdb工具得到基因-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然后对药物进行筛选,确定可能有效的白内障治疗药物。结果通过文本挖掘得到103个与白内障和抗氧化应激均相关的基因集,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生物学过程的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22个基因,KEGG工具的进一步筛选确定了11个基因,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得到9个紧密联系的基因,与之对应的基因-药物相互作用分析筛选出了31种药物。结论利用文本挖掘和基因功能富集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可以进一步探索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并且能够很方便地预测可能有效的治疗药物,为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