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效果的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凤华 白伦浩 +1 位作者 张志强 张永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0,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重要性。方法:对31例应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随访分析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和Lysholm评分。结果:...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重要性。方法:对31例应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随访分析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关节稳定性和Lysholm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22个月,术前和术后6个月膝关节伸展受限角度分别是6.23°±3.25°和2.15°±2.18°(P<0.01);膝关节屈曲受限角度分别是34.16°±10.95°和15.03°±12.64°(P<0.01)。关节稳定性检查,术后6月患膝后抽屉和后Lanchman试验检查均阴性;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3.65±12.21)分和(89.27±8.96)分(P<0.01)。结论: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它与手术有机结合,效果良好,可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后交叉韧带重建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居家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中应用的范围综述 被引量:9
2
作者 张静 杨龙飞 +1 位作者 刘宇 高岩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5,共5页
目的 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居家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以全面了解其康复训练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按照范围综述写作指南,在9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21年8月31日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和分析。结果... 目的 对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居家康复训练在脑瘫患儿中应用的研究进行范围审查,以全面了解其康复训练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按照范围综述写作指南,在9个中英文数据库检索2021年8月31日以前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结果进行筛选、汇总和分析。结果 纳入30篇文献,对其发表时间、研究地点、研究类型、干预方法、干预时长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对患儿功能恢复有积极作用,建议未来开发更多个性化的康复项目,在治疗团队指导下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脑瘫 康复训练 居家 范围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超短波对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GFAP和ED-1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师 万峪岑 +6 位作者 赵利娜 尹艳梅 陆宇 冯智萍 周禹鑫 张志强 张立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8-683,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4周功能恢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ED-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BMSCs组、超短波+BMSCs组,采用改良Allen...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4周功能恢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ED-1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超短波组、BMSCs组、超短波+BMSCs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SCI模型,术后1 d、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术后4周取材,行GFAP和ED-1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其蛋白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4周超短波组、超短波+BMSCs组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MSCs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仅超短波+BMSCs组GFAP的阳性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短波组、BMSCs组、超短波+BMSCs组ED-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纯超短波治疗即可明显改善SCI后神经功能恢复;超短波及BMSCs移植治疗均可减轻炎症,以超短波作用最为显著,二者联合治疗在促进功能恢复上并未显现出协同作用,但是在减轻炎性反应和胶质瘢痕形成上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超短波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E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谭晓琳 任艳 +5 位作者 李松柏 张志强 张洧蓝 李晓红 刘娜 娄凡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61-364,370,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诊断中的应用及VP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例VP患者(VP组)及32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应用量表及DTI...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诊断中的应用及VP患者下肢运动障碍的致病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16例VP患者(VP组)及32例帕金森病患者(PD组),应用量表及DTI检查评价患者的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 VP组与PD组比较存在严重的双下肢运动障碍(冻结步态、起步困难等)。VP组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与双侧额叶纤维束相关(P=0.008)。PD组双下肢运动障碍与黑质纤维束相关(P=0.030)。2组在黑质、双侧额叶各项异性值,额叶、黑质致密部及网状部表观弥散系数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VP患者较PD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下肢运动障碍;DTI为鉴别VP与PD提供了新的方法;VP患者双下肢运动障碍形成可能与额叶纤维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 弥散张量成像 步态障碍 运动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后角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洪鹏 巴方 +1 位作者 白丹 高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3,17,共4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是否可以通过抑制早期的细胞凋亡来保护脊髓后角神经元。方法随机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与高压氧预处理组。高压氧预处理组在给予高压氧5d后与对照组同时制作脊髓(T8-T10)全横断模型。术后8h、1d和3d取...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是否可以通过抑制早期的细胞凋亡来保护脊髓后角神经元。方法随机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与高压氧预处理组。高压氧预处理组在给予高压氧5d后与对照组同时制作脊髓(T8-T10)全横断模型。术后8h、1d和3d取脊髓做冠状冰冻切片,行Nissl及TUNEL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Nissl染色显示,术后8h及1d时脊髓后角内浓染的细胞多见,高压氧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浓染的细胞较少,3d后两组无明显差异;TUNEL染色显示,术后8h及1d时阳性细胞多见,8h时两组差异明显(P〈0.05),1d时差异最显著(P〈0.01)。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对脊髓损伤后后角神经元起保护作用,术后1d内保护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预处理 脊髓损伤 前角运动神经元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即刻足底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元香南 李晓婷 +4 位作者 李菡婷 刘宇 孙师 万峪岑 张志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91-1196,共6页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 目的研究步行模式下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即刻步行速度、足底压力的影响。方法 18例脑卒中患者,患肢因脑卒中引起足下垂内翻,患者存在部分主动踝背屈能力(肌力>2级)。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前后,受试者在足底压力测量步道上分别进行测试。分析比较脑卒中患者刺激前后步行的足底压力特点;比较步行速度、初始触地时间、触地时间占支撑相百分比、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等指标。结果刺激后脑卒中患者偏瘫侧的初始触地点大部分由足跖部外侧移至足跟部;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提前,足跖部外侧的触地时间相对延后,足跟峰压力值、冲量、触地面积均增加(P<0.05)。同时,非偏瘫侧足跟部初始触地时间也提前(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步行异常模式,使得患者在提高步行稳定性及诱发正常步行模式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肌电生物反馈性功能性电刺激 步态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白伦浩 周凤华 +2 位作者 王佳时 傅永慧 付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4-335,共2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操作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膝关节后中隔的关节镜入路,对31例患者进行了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早期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采用Lysholm评分法随访分析膝关节功能。结果:...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膝关节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操作安全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膝关节后中隔的关节镜入路,对31例患者进行了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早期物理治疗及康复训练,采用Lysholm评分法随访分析膝关节功能。结果:无术中神经血管损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2个月,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43.65±12.21)和(89.27±8.96)分。结论:关节镜下经后中隔入路重建后交叉韧带,可清楚观察膝关节后室腔内结构,视野清晰,扩大了关节镜下手术操作空间,操作具有安全性,与术后早期合理的康复治疗结合,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 后中隔 经后中隔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电场中金属植入物对周围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巴方 于敏 张志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超短波治疗是否会造成动物体内钢板内固定部位周围组织温度的变化,继而造成热损伤,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一只兔左右肱骨对照方式,对照组暴露兔左侧上臂肱骨后即时用荧光光纤测温仪记录温热量超短波治疗时肱骨表面的... 目的探讨超短波治疗是否会造成动物体内钢板内固定部位周围组织温度的变化,继而造成热损伤,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一只兔左右肱骨对照方式,对照组暴露兔左侧上臂肱骨后即时用荧光光纤测温仪记录温热量超短波治疗时肱骨表面的温度变化,采集数据,在肱骨中央位置制造骨折模型,未植入钢板钢钉,术后连续15d温热量超短波治疗;实验组暴露兔右侧上臂肱骨,在肱骨表面植入钢板钢钉后即时用荧光光纤测温仪记录温热量超短波治疗时肱骨表面的温度变化,采集数据,在肱骨中央位置制造骨折模型(已植入钢板钢钉),术后连续15d温热量超短波治疗。15d后取两组骨折周围骨组织、肌肉及神经做病理。结果两组之间温度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的温度变化最大为1.25℃,对照组的温度变化最大为1.2℃。病理显示两组骨折周围骨组织均可见未成熟的骨小梁和骨母细胞,纤维修复正在进行,未见明显炎性反应,神经及其周围组织未见异常。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超短波可以安全应用于体内有金属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波 钢板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地区不同年龄组、体质量指数女性人群髋关节骨密度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郭然 王云柯 +1 位作者 刘诗盈 付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34-939,共6页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整群抽样2013-201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的4057例女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16~90岁,采用Norland公司生产的XR-6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左侧髋关节股骨颈、大粗...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人群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整群抽样2013-2016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的4057例女性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16~90岁,采用Norland公司生产的XR-6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左侧髋关节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BMD值及一般资料的调查。将检测结果以髋关节各部位T值分组,按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行分层,对不同分组情况的骨质疏松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结果 1)本次检测的4057例调查女性人群在左侧髋关节3个部位(股骨颈、大粗隆、Ward’s三角区)中,不同年龄和BMI的T值和BMD值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39岁和40~49岁的年龄段,在3个部位BMD和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9岁的人群中,以每10岁为一个年龄段,BMD和T值下降的速度比较显著。(2)不同年龄组Ward’s三角区、大粗隆股骨颈BMD值和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骨质疏松的人群中,大粗隆的部位出现骨质疏松情况的平均年龄为(65.85±10.65)岁,股骨颈部位为(72.08±9.36)岁,Ward’s三角区部位为(63.56±10.23)岁。(4)应用卡方检验,高BMI人群股骨颈骨质疏松率为0.6%,正常BMI人群为3.4%,低BMI人群为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BMI、正常BMI和低BMI大粗隆部位骨质疏松率分别为8.6%、18.8%和53.6%(P<0.001)。结论 1)在>49岁的人群中,髋关节3个部位骨矿物含量下降速度均较快。(2)随着年龄的增加,Ward’s三角区的BMD值和T值下降的速度最早最快,大粗隆部位和股骨颈部位的BMD和T值相对较高,降低的速度也较慢。(3)骨质疏松的人群中,大粗隆的部位出现骨质疏松情况的平均年龄最高,其次为股骨颈部位,平均年龄最低的为Ward’s三角部位。(4)低BMI的人群3个部位的骨质疏松率显著较高。在股骨颈部位和大粗隆部位,高BMI的人群中出现骨质疏松的人数远低于低BMI的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体质量指数 髋关节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后脑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方圆 于敏 +1 位作者 张立新 张志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23-826,共4页
目的观察即时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早期脑水肿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对照组(n=6)和高压氧组(n=6)。对照组及高压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 目的观察即时高压氧治疗对缺血早期脑水肿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1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对照组(n=6)和高压氧组(n=6)。对照组及高压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其中高压氧组在舱内升压时进行模型制备并予高压氧治疗60 min。各组均于术后6 h行Longa评分法评分,采用干湿比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化SP法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压氧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改善(P<0.05),缺血半球脑含水量减少(P<0.05),AQP4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即时高压氧治疗可有效缓解脑缺血后症状,对脑水肿的发生有抑制作用;AQP4表达减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高压氧 神经功能评分 脑水肿 水通道蛋白4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早期应用电针治疗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辉 李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9期824-825,共2页
目的探讨配合电针治疗的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患者均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组同时配合电针治疗,疗程为2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运... 目的探讨配合电针治疗的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患者均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组同时配合电针治疗,疗程为2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电针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电针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影响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巴方 陈学云 刘洪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02-405,共4页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白藜芦醇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活化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DMSO组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组。采用FJC染色检测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情...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白藜芦醇对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活化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DMSO组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组。采用FJC染色检测脑损伤后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检测ERK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活化表达。结果 FJC染色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白藜芦醇预处理组脑损伤后纹状体神经元凋亡的数量明显减少。白藜芦醇预处理组ERK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表达降低。结论白藜芦醇对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与降低ERK信号通路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活化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白藜芦醇 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星形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小梁纹理参数对膝骨关节炎进展的预测效能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英伟 刘学勇 +2 位作者 邓纯博 张展 马驯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04-708,共5页
目的评估放射成像中软骨下骨小梁纹理对膝骨关节炎(OA)进展的预测效能。方法将OA公用数据库中,基线双侧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均为0级、随访36个月后右膝关节KL≥2级的研究对象纳入放射学进展组,36个月后KL分级仍为0级的研究... 目的评估放射成像中软骨下骨小梁纹理对膝骨关节炎(OA)进展的预测效能。方法将OA公用数据库中,基线双侧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KL)分级均为0级、随访36个月后右膝关节KL≥2级的研究对象纳入放射学进展组,36个月后KL分级仍为0级的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应用局部二值模式结合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分析方法,提取胫骨内侧平台软骨下骨小梁在不同角度和步长的纹理参数(对比度、相关性、能量、熵、同质性、异质性)。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能够预测OA发生的纹理参数,并对筛选后的纹理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纹理参数的预测效能。结果角度为0°~135°、步长为1~5的部分纹理参数与膝OA的发生存在相关性。ROC曲线显示联合协变量的各纹理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0.79,诊断比值比为5.75~15.6,当角度为45°、步长为1时异质性的AUC值最大,为0.79,诊断比值比为13.89。结论基线膝关节X线尚无明显变化时,膝关节软骨下骨小梁的放射成像骨纹理参数能够预测OA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软骨下骨小梁 局部二值模式 灰度共生矩阵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激光对兔失神经肌肉萎缩的防治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晓兰 张志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25-728,共4页
目的:观察弱激光对失神经肌萎缩的防治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家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失神经肌萎缩组(DM组)和弱激光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组(LDM组),DM和LDM组采用家兔胫神经切断后制作失神经腓肠肌肌萎缩模型,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 目的:观察弱激光对失神经肌萎缩的防治作用。方法:取健康雄性家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失神经肌萎缩组(DM组)和弱激光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组(LDM组),DM和LDM组采用家兔胫神经切断后制作失神经腓肠肌肌萎缩模型,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研究,检测肌湿重,肌肉横断面面积及Bcl-2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与DM组比较,LDM组腓肠肌湿重、肌肉横截面面积和Bcl-2表达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弱激光治疗可防治失神经引起的肌肉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激光 失神经肌萎缩 腓肠肌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硫酸软骨素酶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腓肠肌乙酰胆碱酯酶的变化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洪鹏 白旭东 +2 位作者 高杰 巴方 刘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9-221,共3页
目的探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腓肠肌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 10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0只,采用脊髓半横断法制作模型,健侧作为对照组(A组),患侧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 目的探讨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腓肠肌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 10周龄Wistar雄性大鼠40只,采用脊髓半横断法制作模型,健侧作为对照组(A组),患侧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及术后注射硫酸软骨素酶ABC组(C组)。术后采用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观察,分别于损伤后3 d、7 d、14 d和28d各选取5只大鼠,酶化学染色法检测腓肠肌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表达。结果 C组在术后14~28 d BBB评分高于B组(P〈0.05);B组和C组与A组相比,腓肠肌AChE活性均降低,但C组于术后14~28 d AchE活性高于B组(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注射硫酸软骨素酶可以提高AChE的活性,并可提高大鼠患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硫酸软骨素酶 BBB评分 乙酰胆碱酯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半横断大鼠腓肠肌乙酰胆碱酯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杰 巴方 李洪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脊髓半横断后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96只,包括假手术组(A组,n=16)、脊髓半横断组(B组,n=40)和脊髓半横断后MP治疗组(C组,n=40),B、C组分别作右侧脊髓半横断术,... 目的探讨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对大鼠脊髓半横断后运动终板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96只,包括假手术组(A组,n=16)、脊髓半横断组(B组,n=40)和脊髓半横断后MP治疗组(C组,n=40),B、C组分别作右侧脊髓半横断术,C组术后MP干预;术后1 d、3 d、1周、2周、4周分别取右下肢腓肠肌制作冰冻切片,铜-铁氰化物改良染色法检测AChE的表达,比较各组标本阳性表达区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3组大鼠腓肠肌冰冻切片中均有表达AChE的棕色染色区;脊髓半横断术后1 d,3组大鼠腓肠肌切片中AChE染色区的平均光密度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 d,B、C组AChE染色区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2周,B组AChE染色区平均光密度值低于C组,B、C组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C组AChE染色区平均光密度值明显恢复,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仍维持低水平,平均光密度值低于A、C组(P<0.05)。结论脊髓半横断后运动终板AChE水平下降,MP早期干预有助于骨骼肌运动终板AChE表达水平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运动终板 乙酰胆碱酯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恢复评价:股骨牵张保残法与标准方法比较 被引量:20
17
作者 代辰飞 白伦浩 +3 位作者 高琳 周秉正 王志强 王磊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共5页
比较股骨牵张保残法与标准方法在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方面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均行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韧带重建术。按所施术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标准手术组)... 比较股骨牵张保残法与标准方法在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方面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均行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韧带重建术。按所施术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标准手术组)和试验组(保残重建组)两组。术前及术后进行Lysholm评分、IKDC评分、关节活动度测量、kneelax测量及本体感觉测量.结果:在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术前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等方面,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在对照组,有3名患者术后胫骨隧道切口延迟愈合.其他患者未发生术后并发症。据术后MRI检查.所有患者均无独眼畸形出现。术后2年随访时,两组问比较,试验组关节活动度为(123.5±7.5)o,对照组为(121.7±8.2)°(P=0.302);试验组Lysholm评分为95.5±3.3。对照组为94.8±3.5(P=0.340);试验组IKDC评分达到A或B的患者43例,对照组为44例(P=0.773):试验组kneelax测量值为(0.6±1.0)mm,对照组为(0.6±0.9)mm(P=0.787):试验组关节被动活动感知阈值度指数为(8.8±2.1)°,对照组为(10.6±0.3)°(P=0.002)。结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腱保残重建前交叉韧带在本体感觉恢复方面效果明显优于标准术式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 保残重建 本体感觉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小剂量超短波对大鼠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帅 董洪选 +5 位作者 陈丹莹 苏浩 孙师 赵丽娜 高健 张立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49-656,共8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n=6)、对照组(n=21)、小剂量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治疗组(n=21)、人脐带间充质细胞...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n=6)、对照组(n=21)、小剂量超短波(ultrashort wave,USW)治疗组(n=21)、人脐带间充质细胞移植组(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n=21)、USW治疗+hUCMSCs移植组(n=21)。hUCMSCs移植组、USW治疗+hUCMSCs移植组在损伤后立即使用微量注射器刺破硬脊膜垂直缓慢注入5μl含细胞密度为1×106/μl的细胞悬液;USW治疗组、USW治疗+hUCMSCs移植组大鼠在SCI后1d起采用对置法接受每天1次、每次7min的小剂量USW治疗。大鼠的运动功能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评分(BBB评分)进行评定,SCI大鼠取材后分别对组织进行纵向切片行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后hUCMSCs细胞存活及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损伤区域附近内源性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及SCI后4周时纤维化形成的情况。结果:①SCI大鼠造模后1—2周内损伤周围组织附近,由内源性干细胞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形成胶质屏障,发挥保护作用。②SCI14d,移入hUCMSCs细胞位于损伤区域内,部分移入的干细胞向星形胶质细胞去分化。损伤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多由内源性干细胞分化而来,人源干细胞特异性标记物MAB1281在此区域不表达。③USW+hUCMSCs移植组,USW协同hUCMSCs通过旁分泌作用改善损伤区域微环境,从而促进更多内源性干细胞聚集损伤处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阻碍坏死物质及炎症扩散(P<0.01 vs对照组、小剂量USW组、hUCMSCs移植组)。④USW+hUCMSCs移植抑制SCI后巨噬细胞等细胞产生的不利于轴突生长的纤维瘢痕,hUCMSCs移植在过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P<0.01 vs对照组、小剂量USW组)。⑤USW+hUCMSCs移植更好促进SCI后大鼠运动恢复(P<0.01vs对照组、小剂量USW组、hUCMSCs移植组)。结论:小剂量USW治疗协同急性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通过旁分泌作用治疗脊髓损伤大鼠,使损伤周围聚集更多内源性干细胞并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形成屏障抑制坏死物质与炎症扩散,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内源性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细胞移植 小剂量超短波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咽运动皮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玉鹏 曹常娥 黄军军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6-458,共3页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致死原因^([1])。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其报告的发生率差异很大,介于19%和81%之间。吞咽困难的存在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甚至死亡增加相关^([2-3])。吞咽困难治疗的目标是降低与胸部感染相关的发...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致死原因^([1])。吞咽困难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其报告的发生率差异很大,介于19%和81%之间。吞咽困难的存在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甚至死亡增加相关^([2-3])。吞咽困难治疗的目标是降低与胸部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营养状况,使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治疗可分为代偿性训练和康复策略,但是,吞咽困难的治疗缺乏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困难 肺部并发症 运动皮质 经颅磁刺激 代偿性 营养状况 致死原因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