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在筛选神经管缺陷胎儿母亲尿液中蛋白质标志物的应用。方法经超声确诊为神经管缺陷胎儿的孕妇20例和正常孕妇15例。神经管缺陷包括脊柱裂10例,无脑儿5例,脑积水5例。所有...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在筛选神经管缺陷胎儿母亲尿液中蛋白质标志物的应用。方法经超声确诊为神经管缺陷胎儿的孕妇20例和正常孕妇15例。神经管缺陷包括脊柱裂10例,无脑儿5例,脑积水5例。所有孕妇均取清晨空腹尿5ml,离心后取上清,选用CM10芯片检测。采用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设定优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1000~30000Da。数据分析使用Ciphergen protein chip 3.1.1软件。结果共检测到39个尿液差异蛋白质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质峰5个。病例组中有4种蛋白质高表达,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320,8209,9099,10567;1种蛋白质低表达,相对分子质量3458。建立决策分类树,得到带有3个终结点的决策分类树,获得2个标志性蛋白质,分子量为9096,8244。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后,神经管缺陷诊断模型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3.3%。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以在孕妇尿液中筛查出神经管缺陷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进一步可用于神经管缺陷产前早期无创诊断。展开更多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保守或切开复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但RAD不等于半脱位,半脱位可同时伴有RAD。本文所讨论的RAD是指达到同...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保守或切开复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但RAD不等于半脱位,半脱位可同时伴有RAD。本文所讨论的RAD是指达到同心圆复位后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而不包括半脱位伴随的RAD。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比较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或不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明确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目的通过比较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或不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明确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治疗的DDH患儿67例(80髋),以T nnisⅠ、Ⅱ、Ⅲ型DDH为研究对象,共58例67髋纳入研究。其中,股骨截骨组33例(38髋),中位手术年龄25(15~46)个月,包括男童2例,女童31例;左髋13例,右髋15例,双髋5例;股骨不截骨组25例(29髋),中位手术年龄19(6~32)个月,包括男童5例,女童20例;左髋10例,右髋11例,双髋4例。比较两组髋关节发育情况,测量指标包括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关节转子间距(articulo-trochanteric distance,ATD)、股骨头中心距离差(centre-head distance discrepancy,CHDD)、股骨头骨骺高宽指数(height-to-width index,HWI)等指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1(24~70)个月。针对髋臼侧的形态学参数,两组AI改善程度ΔAI(术后当时-末次随访)分别为(5.3±9.2)°、(5.0±4.7)°,t=-0.183,P=0.855;两组CEA改变程度ΔCEA(术后当时-末次随访)分别为(6.2±7.7)°、(9.0±11.7)°,t=1.121,P=0.268。针对股骨近端的形态学发育情况,两组NSA改变程度ΔNSA(末次随访-术前)分别为(3.2±13.0)°、(4.7±10.1)°,t=0.518,P=0.606;两组末次随访Alsberg角分别为(76.9±7.8)°和(76.2±6.9)°,t=-0.359,P=0.721;末次随访ATD值分别为(24.0±5.3)mm和(26.8±6.0)mm,Z=-1.955,P=0.051。针对头臼关系的变化,两组单侧DDH的CHDD改变程度ΔCHDD(末次随访-术后当时)分别为(6.5±7.9)%和(3.0±7.1)%,Z=-1.594,P=0.118。针对股骨头骨骺的形态学参数,两组末次随访HWI分别为(55.7±6.7)%和(52.8±6.1)%,t=-1.855,P=0.068;单侧DDH末次随访r值分别为(1.12±0.13)和(1.19±0.15),Z=-1.790,P=0.073。两组末次随访单侧DDH的双下肢骨性长度差异(limbs length discrepancy,LLD)分别为(5.2±7.1)mm和(9.4±4.6)mm,t=2.331,P=0.024。随访患儿均无再脱位发生。按Kalamchi-MacEwen分型方法,两组AVN发生率分别为28.9%(11/38)和20.7%(6/29),χ2=0.592,P=0.442。结论行走年龄T nnisⅢ型及以下脱位的DDH在行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术时,无需不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术。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骨折X线愈合评分系统(modified radiographic union score for tibial fractures,MRUST)评价儿童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为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后骨愈合的评估与负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目的探讨改良胫骨骨折X线愈合评分系统(modified radiographic union score for tibial fractures,MRUST)评价儿童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为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后骨愈合的评估与负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5例儿童股骨干骨折弹性稳定髓内针(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固定术后4~8周的正位及侧位股骨X线片。共收集到45组正位及侧位X线片,由3名观测者使用MRUST分别进行3次评分。采用95%置信区间(95%CI)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观测者内和观测者间MRUST评分的一致性。结果本组45例MRUST评分为(9.02±1.94)分,范围为4~12分。总体ICC评分为0.81(95%CI:0.74~0.88)。在3次观测中,3名观测者之间一致性评价较强或强,ICC评分分别为0.74(95%CI:0.62~0.84)、0.88(95%CI:0.82~0.93)和0.88(95%CI:0.81~0.92)。每名观测者的观测值平均后,3名观测者之间一致性评价强,ICC为0.92(95%CI:0.88~0.95)。3名观测者内一致性评价为较强或强,ICC分别为0.93(95%CI:0.89~0.96)、0.78(95%CI:0.68~0.87)和0.73(95%CI:0.60~0.83)。每次3名医师的观测值平均后,3名观测者内一致性评价为强,ICC为0.89(95%CI:0.83~0.94)。结论MRUST评分系统评价儿童股骨干骨折ESIN治疗后骨愈合情况,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好,这为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愈合评估及负重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中最外侧针的出针点和入针点位置,测量最外侧针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角度。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两名小儿骨科医生尝试人为提高最外侧针的出针位置(预期组),另外两名外科医生继续按照常规流程置针(对照组),对两组各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阶段参与回顾性研究的161例患者中,47例(29.2%)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边界线以上,其中40例最外侧针(85.1%)由肱骨小头骨化中心(ossific nucleus of the capitellum,ONC)外侧或骨化中心外1/3置入(正位像),于骨化中心后1/3或骨化中心后方置入(侧位像)。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平均角度分别为58.4°和90.5°。第二阶段,预期组中有47例(65.3%,47/72)患者的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而对照组中仅32例(36%,32/89)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4,P<0.05)结论在单纯外侧针构型中,人为提高最外侧针出针点可行。钢针路径位于正位像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外侧、外1/3及侧位像在肱骨小头后方或后1/3位置时更容易获得高位的出针点。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在筛选神经管缺陷胎儿母亲尿液中蛋白质标志物的应用。方法经超声确诊为神经管缺陷胎儿的孕妇20例和正常孕妇15例。神经管缺陷包括脊柱裂10例,无脑儿5例,脑积水5例。所有孕妇均取清晨空腹尿5ml,离心后取上清,选用CM10芯片检测。采用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设定优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1000~30000Da。数据分析使用Ciphergen protein chip 3.1.1软件。结果共检测到39个尿液差异蛋白质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质峰5个。病例组中有4种蛋白质高表达,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320,8209,9099,10567;1种蛋白质低表达,相对分子质量3458。建立决策分类树,得到带有3个终结点的决策分类树,获得2个标志性蛋白质,分子量为9096,8244。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后,神经管缺陷诊断模型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3.3%。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以在孕妇尿液中筛查出神经管缺陷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进一步可用于神经管缺陷产前早期无创诊断。
文摘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保守或切开复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但RAD不等于半脱位,半脱位可同时伴有RAD。本文所讨论的RAD是指达到同心圆复位后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而不包括半脱位伴随的RAD。
文摘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中最外侧针的出针点和入针点位置,测量最外侧针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角度。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两名小儿骨科医生尝试人为提高最外侧针的出针位置(预期组),另外两名外科医生继续按照常规流程置针(对照组),对两组各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阶段参与回顾性研究的161例患者中,47例(29.2%)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边界线以上,其中40例最外侧针(85.1%)由肱骨小头骨化中心(ossific nucleus of the capitellum,ONC)外侧或骨化中心外1/3置入(正位像),于骨化中心后1/3或骨化中心后方置入(侧位像)。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平均角度分别为58.4°和90.5°。第二阶段,预期组中有47例(65.3%,47/72)患者的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而对照组中仅32例(36%,32/89)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4,P<0.05)结论在单纯外侧针构型中,人为提高最外侧针出针点可行。钢针路径位于正位像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外侧、外1/3及侧位像在肱骨小头后方或后1/3位置时更容易获得高位的出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