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段炼 李连永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2-577,共6页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spica casting,SC)与弹性髓内钉(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FIN)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2~5岁学龄...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髋人字石膏固定(spica casting,SC)与弹性髓内钉(flexible intramedullary nail,FIN)固定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2~5岁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根据治疗方式分为SC组和FIN组,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合并损伤、创伤严重程度、相关时间指标、住院费用及影像学情况,对比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40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7.73个月(24~57个月)。SC组和FIN组各20例,分别有1例(5%)和8例(40%)合并其它损伤;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分别为9.0(9.0,9.0)分和10.0(9.0,1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2.90±10.30)d和(53.05±10.8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0);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107.35±14.66)d和(102.50±22.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5(1.0,2.0)d和2.0(2.0,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住院费用分别为(12750.9±3790.4)元和(35196.9±4893.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SC组和FIN组骨折愈合、完全负重以及末次随访三个时间点的冠状面成角分别为6.5(4.3,8.8)°、5.0(2.0,13.0)°、3.0(2.0,5.0)°和3.0(2.0,4.0)°、2.0(2.0,3.8)°、2.0(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个时间点矢状面成角分别为9.5(6.3,13.0)°、8.5(5.3,11.5)°、5.0(3.3,7.8)°和4.0(2.0,5.0)°、3.0(2.0,4.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双下肢长度差SC组为(5.30±3.26)mm,FIN组为(7.78±5.0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SC组和FIN组Flynn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0%和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且均为改良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并发症。结论在国内现有医疗模式下,SC和FIN两种方法治疗学龄前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愈合过程无明显差异。与SC相比,FIN治疗花费更高,且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关于两种治疗方式的远期疗效以及给家庭护理带来的负担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 骨折闭合复位 骨折固定术 髓内 石膏 外科 儿童 学龄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儿童疼痛评估工具的选择 被引量:112
2
作者 刘莹 刘天婧 王恩波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52-755,共4页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童疼痛的评估在儿科临床工作中越来越重要。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客观地评估儿童疼痛的程度,从而为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优化护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临床实践中,新生儿多采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和CRIES评分...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童疼痛的评估在儿科临床工作中越来越重要。掌握正确的疼痛评估方法,客观地评估儿童疼痛的程度,从而为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优化护理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临床实践中,新生儿多采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和CRIES评分法,面部编码系统需要医护人员详细观察儿童的异常举动,排除其他正常生理活动和反射,CRIES评分法更适合于术后患儿的疼痛评估。婴幼儿常采用FLACC疼痛评分法,通过观察婴幼儿异常的行为进行评分,同样需要排除正常生理活动和反射。CHEOPS评分法适合于学龄前期儿童。视觉模拟量表(visnal analogue scale,VAS)和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需要患儿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合于学龄期及以后的儿童。不同的儿童疼痛评估工具有各自的适用范围,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一种评估工具可以完全准确地评估疼痛。临床应用时需要掌握各种疼痛评估工具的优缺点,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儿童最佳和最有效的疼痛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儿童 评估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恩波 王康 +2 位作者 张立军 赵群 吉士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 分析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常见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2001~2008年本院共收治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患儿2l例,其中骨折畸形愈合13例,骨不连8例.均予保守治疗.经影像学资料、门诊病志及家属描述判定发生原因;检索资料:在中国学... 目的 分析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常见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2001~2008年本院共收治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患儿2l例,其中骨折畸形愈合13例,骨不连8例.均予保守治疗.经影像学资料、门诊病志及家属描述判定发生原因;检索资料: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到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报道,阅读整理,分析归纳原因.结果 本院资料中:漏诊和(或)误诊7例(33%);保守治疗失随访或不足14例(67%).检索资料:9年内共报道841例,其中说明了发生原因的病例284例,包括漏诊和(或)误诊74例(26%),保守治疗失随访或不足199例(70%),手术治疗并发症9例(3%),其他因素2例(1%).结论 目前我国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医方,骨科医师应提高警惕;建议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治疗 综合预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克氏针微创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蔡振存 赵群 张立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45-1146,共2页
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克氏针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评价微创方法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注意事项。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较为困难,骨折复位后不稳定,能选择锁定钢板固定的尽量首选内固定。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是微创治... 采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克氏针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评价微创方法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与注意事项。桡骨远端C型骨折治疗较为困难,骨折复位后不稳定,能选择锁定钢板固定的尽量首选内固定。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是微创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一种可选择方法,但单纯应用外固定架固定C3型骨折牢固性不确切,辅助克氏针固定很必要,以加强骨折复位后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桡骨骨折 骨折固定 外固定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两侧椎旁肌横截面积的CT测量 被引量:16
5
作者 贾惊宇 孙英伟 张立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椎旁肌改变与脊柱侧凸的关系。方法:IS患者31例,女20例,男11例,年龄12-18岁,Cobb角范围28°-76°,平均53°±12°,在CT片上测... 目的: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是否存在差异,探讨椎旁肌改变与脊柱侧凸的关系。方法:IS患者31例,女20例,男11例,年龄12-18岁,Cobb角范围28°-76°,平均53°±12°,在CT片上测量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同龄非脊柱畸形患者(对照组)20例,女8例,男12例,年龄5-15岁,在CT片上测量T8、T10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较两组双侧椎旁肌的横截面积。结果:IS患者上终椎、顶椎、下终椎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均大于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顶椎〉上终椎〉下终椎:Cobb角〉50°和〈50°患者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顶椎水平凸/凹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对照组双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椎旁肌横截面积比值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双侧椎旁肌发育不对称,凸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大于凹侧,且在顶椎水平差异最大,但顶椎水平椎旁肌横截面积凸/凹侧比值与Cobb角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横截面积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在股骨颈前倾角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天婧 石永言 赵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6,50,共4页
目的利用三维CT测量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FNA)的数值,初步研究单髋脱位患儿的双侧股骨近端发育演变规律。方法收集366例单侧DDH患儿的三维CT图像,按年龄分组:小于18个月组、18个月至3岁组、大于3岁组,测量... 目的利用三维CT测量单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患儿股骨颈前倾角(FNA)的数值,初步研究单髋脱位患儿的双侧股骨近端发育演变规律。方法收集366例单侧DDH患儿的三维CT图像,按年龄分组:小于18个月组、18个月至3岁组、大于3岁组,测量各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大小,利用统计软件学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DDH患儿的FNA-年龄变化曲线图。从而揭示股骨近端的发育演变规律。结果单髋脱位的患侧FNA比健侧平均大1°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于18个月、18个月至3岁年龄组的患侧和健侧FNA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3岁的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髋脱位的股骨近端病理改变并不仅仅存在于患侧,其健侧也发生改变,且双侧FNA随年龄增大的演变规律是对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三维CT 股骨颈前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髋脱位模型中髋臼软骨病理改变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祁伟 桂荣花 +2 位作者 张立军 赵群 吉士俊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观察家兔髋关节脱位模型中髋臼软骨的病理改变。方法建立单侧髋关节脱位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固定8周后,脱位侧髋关节的髋臼指数与固定前相比明显增大(P&... 目的观察家兔髋关节脱位模型中髋臼软骨的病理改变。方法建立单侧髋关节脱位的动物模型,通过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固定8周后,脱位侧髋关节的髋臼指数与固定前相比明显增大(P<0.05);髋臼软骨细胞的大小及排列均不规则,软骨基质中可见多个空泡样结构;肥大层中凋亡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髋关节脱位可导致髋臼软骨组织发育过程出现变化,髋臼软骨中肥大层软骨细胞的凋亡数目减少,软骨细胞堆积,可能导致髋臼局部区域软骨层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髋脱位 髋臼发育不良 软骨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墨汁灌注观察兔股骨头血运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月超 王恩波 +2 位作者 赵群 吉士俊 张立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1-372,共2页
通过对正常幼兔进行印度墨汁灌注,了解墨汁灌注方法观察兔股骨头血运的效果。
关键词 印度墨汁 股骨头 灌注 血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头骨骺滑脱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马瑞雪 李祁伟 +2 位作者 王恩波 吉士俊 周永德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原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头骨骺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起采用C型臂引导下原位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头骨骺滑脱3例,并定期随访。结果原位空心钉固定后1周即可以床上活动,4~6周可以下床活动,术后近期尚未发现股骨头坏死... 目的探讨原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头骨骺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起采用C型臂引导下原位空心钉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头骨骺滑脱3例,并定期随访。结果原位空心钉固定后1周即可以床上活动,4~6周可以下床活动,术后近期尚未发现股骨头坏死和软骨溶解等并发症。结论原位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头骨骺滑脱,操作方法简便,有利于患儿早期活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骺脱离 外科学 股骨头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牵引在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恩波 王康 +2 位作者 张立军 赵群 吉士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67-270,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牵引在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8月作者治疗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11~14岁,平均年龄13.1岁;稳定型滑脱7例,不稳定型5例.轻度稳定型滑脱采用经皮1枚空... 目的 探讨骨牵引在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治疗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2002年9月至2007年8月作者治疗青少年股骨头骨骺滑脱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发病年龄11~14岁,平均年龄13.1岁;稳定型滑脱7例,不稳定型5例.轻度稳定型滑脱采用经皮1枚空心螺钉原位固定(3例).中、重度稳定型滑脱(4例)及不稳定型滑脱(4例)先行股骨远端外展内旋位骨牵引2周,后在全麻下行经皮1~2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X线摄片测量股骨近端正侧位头干角,自身比较股骨头骨骺复位情况.采用Iowa髋关节评分评价最后随访时髋关节功能.结果 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5年,平均2.6年.稳定滑脱组牵引前-牵引后-术后的正位头干角与侧位头干角均无显著差异;不稳定型滑脱组正位头干角牵引前与牵引后和术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除1例治疗经过复杂的不稳定型滑脱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外,其余未见严重并发症.该例Iowa髋关节评分86分,其余均在90分以上.结论 空心钉固定前骨牵引对于不稳定型滑脱复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对于中、重度稳定型滑脱,骨牵引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骨牵引复位法 股骨头 骨骺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研究神经管缺陷胎儿母亲尿液中蛋白质谱改变规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振江 袁正伟 赵群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在筛选神经管缺陷胎儿母亲尿液中蛋白质标志物的应用。方法经超声确诊为神经管缺陷胎儿的孕妇20例和正常孕妇15例。神经管缺陷包括脊柱裂10例,无脑儿5例,脑积水5例。所有... 目的探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在筛选神经管缺陷胎儿母亲尿液中蛋白质标志物的应用。方法经超声确诊为神经管缺陷胎儿的孕妇20例和正常孕妇15例。神经管缺陷包括脊柱裂10例,无脑儿5例,脑积水5例。所有孕妇均取清晨空腹尿5ml,离心后取上清,选用CM10芯片检测。采用PBSⅡ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设定优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1000~30000Da。数据分析使用Ciphergen protein chip 3.1.1软件。结果共检测到39个尿液差异蛋白质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质峰5个。病例组中有4种蛋白质高表达,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8320,8209,9099,10567;1种蛋白质低表达,相对分子质量3458。建立决策分类树,得到带有3个终结点的决策分类树,获得2个标志性蛋白质,分子量为9096,8244。进行留一法交叉验证后,神经管缺陷诊断模型的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3.3%。结论应用SELDI-TOF-MS技术可以在孕妇尿液中筛查出神经管缺陷的特异性蛋白质标志物,进一步可用于神经管缺陷产前早期无创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管缺陷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 产前诊断 蛋白质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被引量:7
12
作者 吉士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63-64,共2页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长达40余年.从理论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而且经济,正确使用能获得无痛、功能良好的足,会大大减少由马蹄内翻足引起的残疾。目前,通过全球协助组织(Global—Help Org... 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长达40余年.从理论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而且经济,正确使用能获得无痛、功能良好的足,会大大减少由马蹄内翻足引起的残疾。目前,通过全球协助组织(Global—Help Organizations)在全世界推广.香港中文大学郑振耀教授已将“马蹄内翻足潘塞缇治疗法”第二版译成中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PONSETI方法 治疗法 香港中文大学 HE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及思考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连永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32-534,共3页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或Congenitaltalipesequinovarus,CTEV),也称特发性马蹄内翻足(Idiopathicclubfoot),是小儿骨科领域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总体发病率约为1‰~4‰,不同种族及地区的发病率有所不同...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或Congenitaltalipesequinovarus,CTEV),也称特发性马蹄内翻足(Idiopathicclubfoot),是小儿骨科领域常见的四肢畸形之一。总体发病率约为1‰~4‰,不同种族及地区的发病率有所不同,在我国尚无流行病学方面的数据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临床工作 四肢畸形 骨科领域 流行病学 发病率 CCF 特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适应证与手术时机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立军 李连永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386-388,共3页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保守或切开复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但RAD不等于半脱位,半脱位可同时伴有RAD。本文所讨论的RAD是指达到同... 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esidual Acetabular Dysplasia,RAD)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保守或切开复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但RAD不等于半脱位,半脱位可同时伴有RAD。本文所讨论的RAD是指达到同心圆复位后的残余髋臼发育不良,而不包括半脱位伴随的R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发育不良 手术适应证 手术时机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RAD 半脱位 复位后 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对股骨近端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15
作者 周春芳 王恩波 +2 位作者 杜勇 杨艳果 卢光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模拟婴儿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该体位对股骨近端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医用胶带将45只新生Wistar大鼠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髋关节缠绕固定10d,模拟婴儿生后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作为实验组... 目的利用新生大鼠模拟婴儿下肢伸直襁褓体位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该体位对股骨近端发育的影响。方法用医用胶带将45只新生Wistar大鼠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髋关节缠绕固定10d,模拟婴儿生后双下肢伸直襁褓体位,作为实验组;另选45只新生幼鼠(雌性24只,雄性21只)双下肢不予处置,作为对照组。于第10天随机处死实验组、对照组幼鼠各16只,常规制备石蜡切片,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组织形态。余下幼鼠继续喂养8周后,通过大体标本及X线摄片,观察股骨近端变化。结果实验组股骨近端组织切片染色发现股骨头变小,前倾角变大,大量结缔组织增生,细胞形态、数量、排列明显异常。大体外观及X线摄片见实验组股骨头外观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股骨颈变短、增粗,股骨颈周围软组织增生,前倾角变大(P〈0.05),股骨颈干角减小,大粗隆肥大,股圆韧带增粗变长,髋臼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髋关节脱位率(49/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制作了大鼠下肢伸直襁褓体位的动物模型,该体位可干扰股骨近端发育.甚至导致髋关节脱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畸形 股骨 动物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近端截骨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手术治疗中的必要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余京杭 李连永 +2 位作者 张立军 李祁伟 王恩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927-934,共8页
目的通过比较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或不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明确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 目的通过比较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或不截骨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明确同时进行股骨近端截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治疗的DDH患儿67例(80髋),以T nnisⅠ、Ⅱ、Ⅲ型DDH为研究对象,共58例67髋纳入研究。其中,股骨截骨组33例(38髋),中位手术年龄25(15~46)个月,包括男童2例,女童31例;左髋13例,右髋15例,双髋5例;股骨不截骨组25例(29髋),中位手术年龄19(6~32)个月,包括男童5例,女童20例;左髋10例,右髋11例,双髋4例。比较两组髋关节发育情况,测量指标包括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关节转子间距(articulo-trochanteric distance,ATD)、股骨头中心距离差(centre-head distance discrepancy,CHDD)、股骨头骨骺高宽指数(height-to-width index,HWI)等指标。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1(24~70)个月。针对髋臼侧的形态学参数,两组AI改善程度ΔAI(术后当时-末次随访)分别为(5.3±9.2)°、(5.0±4.7)°,t=-0.183,P=0.855;两组CEA改变程度ΔCEA(术后当时-末次随访)分别为(6.2±7.7)°、(9.0±11.7)°,t=1.121,P=0.268。针对股骨近端的形态学发育情况,两组NSA改变程度ΔNSA(末次随访-术前)分别为(3.2±13.0)°、(4.7±10.1)°,t=0.518,P=0.606;两组末次随访Alsberg角分别为(76.9±7.8)°和(76.2±6.9)°,t=-0.359,P=0.721;末次随访ATD值分别为(24.0±5.3)mm和(26.8±6.0)mm,Z=-1.955,P=0.051。针对头臼关系的变化,两组单侧DDH的CHDD改变程度ΔCHDD(末次随访-术后当时)分别为(6.5±7.9)%和(3.0±7.1)%,Z=-1.594,P=0.118。针对股骨头骨骺的形态学参数,两组末次随访HWI分别为(55.7±6.7)%和(52.8±6.1)%,t=-1.855,P=0.068;单侧DDH末次随访r值分别为(1.12±0.13)和(1.19±0.15),Z=-1.790,P=0.073。两组末次随访单侧DDH的双下肢骨性长度差异(limbs length discrepancy,LLD)分别为(5.2±7.1)mm和(9.4±4.6)mm,t=2.331,P=0.024。随访患儿均无再脱位发生。按Kalamchi-MacEwen分型方法,两组AVN发生率分别为28.9%(11/38)和20.7%(6/29),χ2=0.592,P=0.442。结论行走年龄T nnisⅢ型及以下脱位的DDH在行切开复位+Dega骨盆截骨术时,无需不同时行股骨近端截骨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股骨 截骨术 股骨头坏死 预后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胫骨骨折X线愈合评分系统评价儿童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彤 郑昊林 +3 位作者 贾国强 刘天婧 吕泓澄 王恩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骨折X线愈合评分系统(modified radiographic union score for tibial fractures,MRUST)评价儿童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为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后骨愈合的评估与负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 目的探讨改良胫骨骨折X线愈合评分系统(modified radiographic union score for tibial fractures,MRUST)评价儿童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为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后骨愈合的评估与负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5例儿童股骨干骨折弹性稳定髓内针(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ing,ESIN)固定术后4~8周的正位及侧位股骨X线片。共收集到45组正位及侧位X线片,由3名观测者使用MRUST分别进行3次评分。采用95%置信区间(95%CI)的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观测者内和观测者间MRUST评分的一致性。结果本组45例MRUST评分为(9.02±1.94)分,范围为4~12分。总体ICC评分为0.81(95%CI:0.74~0.88)。在3次观测中,3名观测者之间一致性评价较强或强,ICC评分分别为0.74(95%CI:0.62~0.84)、0.88(95%CI:0.82~0.93)和0.88(95%CI:0.81~0.92)。每名观测者的观测值平均后,3名观测者之间一致性评价强,ICC为0.92(95%CI:0.88~0.95)。3名观测者内一致性评价为较强或强,ICC分别为0.93(95%CI:0.89~0.96)、0.78(95%CI:0.68~0.87)和0.73(95%CI:0.60~0.83)。每次3名医师的观测值平均后,3名观测者内一致性评价为强,ICC为0.89(95%CI:0.83~0.94)。结论MRUST评分系统评价儿童股骨干骨折ESIN治疗后骨愈合情况,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好,这为儿童股骨干骨折的愈合评估及负重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胫骨骨折X线愈合评分(MRUST) 股骨干骨折 放射摄影术 骨折愈合 治疗结果 结果可重复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闭合复位后“同心圆复位”演变的系列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芳芳 刘双 +1 位作者 李连永 张立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7-22,共6页
目的通过系列磁共振影像观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同心圆复位情况的演变规律。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经闭合复位治疗,并达到安全... 目的通过系列磁共振影像观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闭合复位后同心圆复位情况的演变规律。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骨科经闭合复位治疗,并达到安全、稳定复位的30例(35髋) DDH患儿的影像资料。其中男童6例,女童24例;左髋脱位17例,右髋脱位8例,双侧脱位5例;复位时平均年龄13. 7个月(3. 5~27. 6个月)。平均随访36. 3个月(28. 5~43. 9个月)。通过复位后系列磁共振影像测量关节间隙评估股骨头同心圆复位的情况。在骨盆正位片上测量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股骨头中心距离差(centre-head distance discrepancy,CHDD)探究髋关节发育情况。结果 35髋中,复位后仅3髋(8. 6%)达到同心圆复位,在术后当时未达到同心圆复位的32髋经石膏及支具制动,复位6个月后,21髋(21/32,65. 6%)自行达到同心圆复位,另11髋在复位后12个月时有6髋(6/11,54. 5%)达到同心圆复位。上方关节间隙,复位后为(3. 51±1. 51) mm,复位6个月后为(0. 79±1. 18)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 401,P <0. 001);内侧间隙,复位后为(3. 16±1. 17) mm,术后6个月时为(1. 28±1. 20)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 594,P <0. 001)。复位前AI为(34. 4±5. 3)°,末次随访时为(23. 5±3.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 986,P <0. 001)。单侧DDH(25髋)去除制动后CHDD为(3. 28±4. 31)%,末次随访时为(3. 13±3. 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166,P=0. 869)。至末次随访时,8髋出现AVN,均为Kalamchi-MacEwenⅠ型。结论磁共振可清晰观察DDH闭合复位后同心圆复位情况的演变。达到安全、稳定复位的DDH,经术后关节制动,股骨头可逐渐靠港而达到同心圆复位,并可稳定维持复位,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生长和发育 闭合复位 同心圆复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产儿维生素D及骨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彤 李连永 +1 位作者 刘天婧 赵群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420-425,共6页
目的探讨早产、维生素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出生的81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为妊娠28~32周的早产儿(重度早产组),134例为妊娠32~36周的早产儿(轻度早产组),656... 目的探讨早产、维生素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出生的81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为妊娠28~32周的早产儿(重度早产组),134例为妊娠32~36周的早产儿(轻度早产组),656例为妊娠满37周的足月儿(足月产组)。使用25-(OH)-D、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和Ⅰ型胶原C末端肽(C-telopeptides typeⅠcollagen,CTX)对应的ELISA试剂盒完成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清浓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浓度的测定。结果足月产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大于重度和轻度早产组(P<0.01)。三组间的维生素D和PT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早产组与足月产组、重度早产组与轻度早产组中的OPG水平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组中,25-(OH)-D浓度与OPG、CTX的浓度呈正相关(r=0.563,P<0.01;r=0.581,P<0.001),与PTH浓度呈负相关(r=-0.621,P<0.001),OPG与PTH的浓度呈负相关(r=-0.518,P<0.001),与CTX浓度呈正相关(r=0.653,P<0.001),PTH与CTX浓度呈负相关(r=-0.520,P<0.001)。结论成骨活动障碍及破骨活动亢进可能是导致早产儿易患代谢性骨病的关键因素,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代谢性骨病的原因之一。监测血清25-(OH)-D和骨代谢指标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骨代谢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骨疾病 代谢性 维生素D 评价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置针经验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佳元 王恩波 +3 位作者 季相禄 阿柳 贾国强 刘天婧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 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中最外侧针的出针点和入针点位置,测量最外侧针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角度。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两名小儿骨科医生尝试人为提高最外侧针的出针位置(预期组),另外两名外科医生继续按照常规流程置针(对照组),对两组各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阶段参与回顾性研究的161例患者中,47例(29.2%)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边界线以上,其中40例最外侧针(85.1%)由肱骨小头骨化中心(ossific nucleus of the capitellum,ONC)外侧或骨化中心外1/3置入(正位像),于骨化中心后1/3或骨化中心后方置入(侧位像)。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平均角度分别为58.4°和90.5°。第二阶段,预期组中有47例(65.3%,47/72)患者的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而对照组中仅32例(36%,32/89)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4,P<0.05)结论在单纯外侧针构型中,人为提高最外侧针出针点可行。钢针路径位于正位像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外侧、外1/3及侧位像在肱骨小头后方或后1/3位置时更容易获得高位的出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外科学 骨折固定术 治疗结果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