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消融在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翀 王思元 +1 位作者 赫小乔 赵伟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8-652,669,共6页
细胞消融是近年来用于研究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谱系变化及其功能的技术。神经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细胞群,它们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仍不清楚。目前,已有研究报道了多种实现细胞消融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在神经系统中特异性消融不同类... 细胞消融是近年来用于研究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谱系变化及其功能的技术。神经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细胞群,它们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功能仍不清楚。目前,已有研究报道了多种实现细胞消融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在神经系统中特异性消融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用于研究生理条件下的细胞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本文总结了常见的细胞消融方法,并重点阐述了细胞消融在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消融 神经系统 白喉毒素 胱天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质粒的构建和表达及其与Ca_(V)1.2通道结合的鉴定
2
作者 王红梅 王祥卉 +4 位作者 张文竹 何蕊 廖天佐 高青华 郝丽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共5页
目的构建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长片段的融合蛋白质粒,表达、提取、纯化,并鉴定其与Ca_(V)1.2通道蛋白的结合。方法将提取的pGEX-6p-1/CaMKⅡ长片段质粒转化到原核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摇床培养箱中培养12 h,添加异丙... 目的构建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长片段的融合蛋白质粒,表达、提取、纯化,并鉴定其与Ca_(V)1.2通道蛋白的结合。方法将提取的pGEX-6p-1/CaMKⅡ长片段质粒转化到原核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摇床培养箱中培养12 h,添加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促进GST融合蛋白的表达。采用DTT联合超声破碎法,谷胱甘肽-琼脂糖凝胶4B(GS-4B)分离、纯化GST-CaMKⅡ长片段后,经过PreScission蛋白酶处理,切除GST标签,得到CaMKⅡ长片段蛋白。采用15%SDS-PAGE鉴定CaMKⅡ长片段蛋白的分子量和相对纯度;采用Bradford方法测定纯化后蛋白的浓度;采用pull-down结合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与Ca_(V)1.2通道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测序结果表明,CaMKⅡ长片段构建成功。通过DTT联合超声破碎法,得到了较高纯度和浓度的长片段CaMKⅡ蛋白,并能够与心肌Ca_(V)1.2钙通道末端CT1蛋白结合。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CaMKⅡ长片段钙调蛋白激酶融合蛋白质粒,提取、纯化了能够与Ca_(V)1.2通道蛋白结合并具有生物活性的CaMKⅡ长片段蛋白,为深入研究CaMKⅡ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质粒构建 分离 纯化 pull-dow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荧光蛋白示踪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微丝的动态变化
3
作者 杜书嵩 赵伟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3-678,共6页
目的利用活细胞显微成像术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实现实时观察。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Lifeact的真核表达载体即Lifeact-pEGFP,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Lifeact-pEGFP质粒转染至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利用共聚焦激光... 目的利用活细胞显微成像术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实现实时观察。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Lifeact的真核表达载体即Lifeact-pEGFP,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Lifeact-pEGFP质粒转染至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对Lifeact-pEGFP在细胞内的分布进行分析,并检测其在细胞伸展和迁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成功将Lifeact-p EGFP质粒转染至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存活未受到影响。Lifeact-pEGFP能将活细胞中的肌动蛋白丝标记为绿色荧光,并能够有效监测细胞伸展和迁移过程中肌动蛋白丝的动态变化。结论 Lifeact-p EGFP转染结合活细胞显微成像术可以用于实时记录和分析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肌动蛋白丝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act 肌动蛋白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活细胞显微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脑外伤后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行为学恢复的相关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坤航 张旭东 +4 位作者 赵丹 梁宇 钟诗雨 赵伟东 包义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8-412,共5页
目的明确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运动功能受损和修复的相关性。方法构建小鼠中度TBI模型。通过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活体脑血流;通过转棒、悬绳和壁架实验分析小鼠运动协调能力,并评估脑血流与运动功能损伤和... 目的明确小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脑血流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运动功能受损和修复的相关性。方法构建小鼠中度TBI模型。通过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监测活体脑血流;通过转棒、悬绳和壁架实验分析小鼠运动协调能力,并评估脑血流与运动功能损伤和恢复的相关性。结果脑血流在TBI急性期显著减少,TBI后6 h、1 d和3 d分别减少了69.8%、62.9%和67.8%,TBI后3 d开始恢复,至TBI后14 d恢复到正常水平。TBI导致小鼠运动协调功能障碍,TBI后3 d运动功能损伤最严重,TBI后28 d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TBI后脑血流恢复和运动功能恢复呈显著正相关。结论TBI导致小鼠脑损伤部位脑血流下降和运动功能障碍,此后脑血流和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二者的恢复有相关性,且脑血流的恢复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提示TBI后通过改善脑血流能够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 激光散斑成像 创伤性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丹皮酚治疗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吴陆怡 王静艳 +3 位作者 舒岑皓 尚德淑 韩锁 商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92-998,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丹皮酚治疗结直肠癌的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检索丹皮酚的药物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检索结直肠癌的疾病靶点,通过Venny在线工具获...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丹皮酚治疗结直肠癌的靶点与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ubChem、SwissTargetPrediction和TargetNet数据库检索丹皮酚的药物靶点,使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检索结直肠癌的疾病靶点,通过Venny在线工具获得交集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完成交集靶点的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交集靶点经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软件分析其相互作用关系并筛选枢纽节点。采用LeDock与CB-Dock2软件完成丹皮酚与枢纽节点的分子对接,以筛选丹皮酚的核心药物靶点。结果经筛选得到21个药物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丹皮酚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涉及癌症通路、Ras信号和Rap1信号等通路,而其涉及的生物过程包括细胞对缺氧的反应以及调控激酶活性等。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发现9个靶点为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枢纽。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丹皮酚和枢纽节点中的SRC、EP300、MMP9具有最高亲和力,提示SRC、EP300以及MMP9可能是丹皮酚治疗结直肠癌的核心靶点。结论丹皮酚可能通过靶向SRC、EP300与MMP9,调控Ras、Rap1等信号通路与激酶活性等生物过程,进而发挥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丹皮酚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