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低氧实验箱自动控制系统的组建及其在缺氧缺血脑损伤动物模型制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侯伟健 佟浩 +3 位作者 柏树令 陈庆和 田晓红 张保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组配低氧实验箱测氧装置的自动反馈调节系统,构建完整恒稳的氧浓度自动调节机制,并利用其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购买电子控氧仪,自制气体密闭箱,自主选配组合气体控制阀门和自动感应开关。连接高压氮气,使... 目的组配低氧实验箱测氧装置的自动反馈调节系统,构建完整恒稳的氧浓度自动调节机制,并利用其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购买电子控氧仪,自制气体密闭箱,自主选配组合气体控制阀门和自动感应开关。连接高压氮气,使氮气经电磁控制阀门进入密闭箱;控氧仪测得的密闭箱内的氧浓度信号被输出传至电磁感应开关,后者根据设定的氧浓度阈值控制电磁阀门的通断,进而控制氮气的通入或停止,达到维持密闭箱内的氧浓度恒稳状态。利用该自动控制系统,处理7 d龄颈总动脉结扎术后新生大鼠,设定并调节密闭箱氧浓度为(8.4±0.4)%,持续2.5 h。动物处理后于不同时间点取脑组织,记录表观损伤程度后取材保存,然后利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处理后脑组织内分子表达。结果该系统可以稳定调控密闭箱内的氧浓度于设定范围内。颈总动脉结扎术后7 d龄大鼠,于缺氧箱中处理2.5 h后,存活率达80%~90%。动物脑组织及细胞内分子表达发生明显改变,效果明显。结论该低氧试验箱的氧浓度自动控制系统达到了较好程度的稳定性,适于进行缺氧缺血脑损伤动物模型的制作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实验箱 自动控制系统 缺氧缺血脑损伤 大鼠模型 WESTERN BLOT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TNF-α的产生及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春艳 肖福大 于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注时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的来源及作用。方法 :建立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门静脉和外周血血清中TNF α表达及对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缺血 30min...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注时肿瘤坏死因子 α(tumornecrosisfactor α ,TNF α)的来源及作用。方法 :建立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门静脉和外周血血清中TNF α表达及对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缺血 30min组肠粘膜轻度受损 ,缺血 30min /再灌注 3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6 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90min组肠粘膜中度受损 ,缺血 12 0min组肠粘膜重度受损。肠缺血 30min组门静脉血清TNF α开始升高为 (2 .0 6± 0 .5 2 )ng/ml,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达峰值为 (2 .96± 0 .4 5 )ng/ml,二者皆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缺血 30min/再灌注 6 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90min组时下降 ;肠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外周血清TNF α也升高为 (2 .11± 0 .2 9)ng/ml(P <0 .0 5 )。且缺血 30min组、缺血 30min/再灌注 30min组、缺血 12 0min组门静脉TNF α水平显著高于外周血 (P <0 .0 5 )。结论 :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后TNF α在肠、肝内均有产生 ,但门静脉血清TNF α较外周血血清升高明显 ,因此推论幼鼠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TNF α可能主要来源于肠组织 ,并且介导幼鼠肠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鼠 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TNF-Α 放射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在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宏伟 陈晓隆 +5 位作者 卜立敏 刘洁 卢岩 夏丽坤 杨飏 刘哲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2-476,共5页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及血管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凋亡在糖尿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8、16、24周...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及血管形态变化,分析细胞凋亡在糖尿病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8只,实验组一次性腹腔注射1%STZ诱发糖尿病模型,成模后4、8、16、24周行视网膜形态学检测,TUNEL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结果实验组大鼠早期视网膜血管无明显变化,24周时出现内界膜水肿,各层细胞排列不整,视网膜部分血管管径粗细不一。TUNEL阳性细胞最早于发病4周时出现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量呈时间信赖性,至24周时涉及到内核层的双极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等,凋亡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神经节细胞层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内核层细胞(P<0.05)。结论糖尿病所致的视网膜凋亡的损伤要远远早于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对抗凋亡的发生机制有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血管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宏伟 黄永刚 +3 位作者 陈晓隆 刘洁 底煜 陆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7例,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DR)12人,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NPDR)14人。无DR的糖尿病患者(DRO)患者11人...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7例,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PDR)12人,无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NPDR)14人。无DR的糖尿病患者(DRO)患者11人,以及正常人9人。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水平,分析各组HMGB1与Hb、血糖、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的HMGB1水平均高于正常人,PDR组和NPDR组均显著高于DRO组(P<0.01),PDR组显著高于NPDR组(P<0.01)。HMGB1和HbAC1呈正相关(r=0.736,P<0.01),与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HMGB1参与了DR的炎性反应,其升高可能与糖代谢异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高迁移率族蛋白1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医学器材技术及其市场的发展特点 被引量:5
5
作者 兰武 崔泽实 《中国医院管理》 1997年第10期59-61,共3页
论述了国际医学器材的发展动态及生产特点,医学器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强调了评价工作在医学器材生产和装备中的作用。指出,我国应尽快开展医学技术评价工作,并要与医学管理实践相结合,贯穿于医学器材生产和应用的始终,以保证医学器... 论述了国际医学器材的发展动态及生产特点,医学器材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强调了评价工作在医学器材生产和装备中的作用。指出,我国应尽快开展医学技术评价工作,并要与医学管理实践相结合,贯穿于医学器材生产和应用的始终,以保证医学器材的质量,保证其使用安全有效,以达到采购性能价格适宜、装备布局合理、投入产出效益明确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器材 市场 设备管理 国际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受精卵早期发育过程中M期促进因子的活性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洁 武迪迪 +1 位作者 王雁 于秉治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小鼠体内受精卵一细胞期发育到二细胞期过程中 M期促进因子 ( MPF)的活性变化。方法 :利用体内受精方法获得小鼠受精卵 ,以组蛋白 H1为底物 ,以 [γ- 32 P]ATP为磷酸基供体测定 MPF激酶活性。结果 :MPF活性在分裂期升高 ,在... 目的 :探讨小鼠体内受精卵一细胞期发育到二细胞期过程中 M期促进因子 ( MPF)的活性变化。方法 :利用体内受精方法获得小鼠受精卵 ,以组蛋白 H1为底物 ,以 [γ- 32 P]ATP为磷酸基供体测定 MPF激酶活性。结果 :MPF活性在分裂期升高 ,在分裂间期下降。结论 :MPF活性与小鼠受精卵分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期促进因子 受精卵 一细胞期 二细胞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