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9
1
作者 孙鲁宁 张海鹏 +1 位作者 赵成海 于艳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2-624,共3页
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在本科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索在我国开展PBL教学的可能方法和途径。方法:在大学三年级本科生中抽取1个大班作为试验班,其余3个大班作为对照班,在试验... 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在本科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索在我国开展PBL教学的可能方法和途径。方法:在大学三年级本科生中抽取1个大班作为试验班,其余3个大班作为对照班,在试验班中采用全程PBL教学,将病理生理学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并划分为6个单元,分别由3位指导教师承担不同单元的教学。每个单元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交叉,均以1-2个病历为主要内容,每个病历中均隐藏着所涉及的学习要点的全部内容,学生通过小班讨论、自学、小组讨论、大班讨论以及教师总结等几个环节,归纳、总结出该单元的学习要点,以备进一步学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PBL教学试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考同一份卷的方法比较PBL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差别。结果:采用PBL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并且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 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生机能学实验中动物伦理教育的思考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巍 董园园 +1 位作者 王丹 赵成海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第2期301-303,共3页
医学生机能学实验过程中存在动物实验前的饲养环境较差、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操作不规范、不注重麻醉技术的学习、实验后对动物随意处置等伦理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尊重动物的权利与关注动物福利的思想,从学校... 医学生机能学实验过程中存在动物实验前的饲养环境较差、课前准备不充分、实验操作不规范、不注重麻醉技术的学习、实验后对动物随意处置等伦理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尊重动物的权利与关注动物福利的思想,从学校积极重视支持、课程设置、规范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提高动物实验教学教师的动物伦理意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动物伦理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并就加强教育进一步提出了思考:国内医学院校普遍需要加强医学伦理教育、应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医学生善待生命的医德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机能学实验 动物伦理 动物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振华 刘云会 +2 位作者 马腾 喻博 薛一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蛋白激酶Cδ(PKCδ)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及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蛋白激酶Cδ(PKCδ)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伊文思蓝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变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组织claudin-5和occludin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缺血组织PKCδ蛋白的表达。结果伊文思蓝法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血脑屏障通透性在缺血1 h、缺血2 h、再灌注0.5 h、1 h、2 h时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组织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和occludin的表达亦在缺血1 h、缺血2 h、再灌注0.5 h、1 h、2 h时显著下降(P<0.01);而PKCδ蛋白在缺血1 h、缺血2 h、再灌注0.5 h、1 h、2 h时表达显著上调(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可能与claudin-5、occludin表达下降和PKCδ蛋白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缺血再灌注 CLAUDIN-5 OCCLUDIN 蛋白激酶C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洛酮对IL-1β致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中cAMP和HSP70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秦鑫 曹宇 +2 位作者 王慧玲 赵红艳 赵书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80-1183,共4页
目的研究阿片受体在IL-1β致热大鼠发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经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纳洛酮和(或)IL-1β,观察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测定下丘脑中cAMP含量和HSP70表达。结果纳洛酮能够减弱IL-1β致热效应,同时下丘脑中cAMP含量和HSP70... 目的研究阿片受体在IL-1β致热大鼠发热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经大鼠侧脑室微量注射纳洛酮和(或)IL-1β,观察大鼠体温变化情况,并测定下丘脑中cAMP含量和HSP70表达。结果纳洛酮能够减弱IL-1β致热效应,同时下丘脑中cAMP含量和HSP70表达水平也相应减少(P<0.01)。结论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能够抑制大鼠IL-1β性发热,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下丘脑中cAMP的合成有关;同时可见HSP70表达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纳洛酮 白细胞介素1-Β 环磷酸腺苷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对IL-1β致热的抑制作用及POA和血中cAMP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佟雷 张量 +3 位作者 吴晓岚 李妍 刘利丹 赵书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239-1241,共3页
目的 研究蛙皮素的降大鼠体温作用及与cAMP的关系。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 ,侧脑室微量注射蛙皮素、白细胞介素 1β ,观察大鼠体温变化情况 ,并测定下丘脑和血浆中cAMP含量。结果 ①在侧脑室注射IL 1β诱导发热大鼠中 ,下丘脑及血浆中c... 目的 研究蛙皮素的降大鼠体温作用及与cAMP的关系。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 ,侧脑室微量注射蛙皮素、白细胞介素 1β ,观察大鼠体温变化情况 ,并测定下丘脑和血浆中cAMP含量。结果 ①在侧脑室注射IL 1β诱导发热大鼠中 ,下丘脑及血浆中cAMP含量显著升高 (P <0 0 1,P<0 0 1) ;②BN能降低大鼠正常体温 ,cAMP含量亦随之显著降低 (P <0 0 1,P <0 0 5 ) ;③预先侧脑室注射BN能明显抑制大鼠IL 1β性发热 ,且cAMP含量亦明显下降 (P <0 0 1,P <0 0 5 )。结论 提示蛙皮素能抑制IL 1β发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皮素 白细胞介素-1Β CAMP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对缺氧豚鼠心肌细胞游离钙浓度降低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赵昕 李智 +3 位作者 曹云鹏 耿庆妍 安丽 汤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1-432,440,共3页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 (ginsenosides,Gin)单体Rgl及维拉帕米 (verapamil,Ver)对豚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Ca2 + ]i)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豚鼠心脏Langendorff法灌注 ,胶原酶I型分离心肌细胞 ,用荧光指示剂方法 (Fura 2 /AM)标...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 (ginsenosides,Gin)单体Rgl及维拉帕米 (verapamil,Ver)对豚鼠心肌细胞内游离钙浓度 ([Ca2 + ]i)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豚鼠心脏Langendorff法灌注 ,胶原酶I型分离心肌细胞 ,用荧光指示剂方法 (Fura 2 /AM)标记心肌 ([Ca2 + ]i)变化。将心肌细胞悬液分为 3组 :对照组、Rgl组和Ver组。观察缺氧后心肌[Ca2 + ]i 的变化。结果 :(1)正常氧状态心肌 [Ca2 + ]i 均值为 (12 5 .4± 10 .3)nmol/L(n =2 0 )。 (2 )缺氧状态下 ,心肌[Ca2 + ]i 增加与缺氧时间 (程度 )直线相关 ,相关系数r为 0 .98左右。 (3)Rgl对缺氧后心肌 [Ca2 + ]i 增加明显延缓。结论 :Rgl在缺氧条件下 ,使心肌 [Ca2 + ]i 明显下降 ,从而阻止心肌细胞内钙超载 ,其作用与Ver相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单体Rg1 维拉帕米 心肌细胞内游离钙 心肌缺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黄芩甙对发热家兔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环磷腺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赵红艳 张璠 +2 位作者 李守拙 王曦 范书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5-116,119,共3页
目的:从中枢发热介质的角度探讨野黄芩甙的解热机制。方法:本实验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观察野黄芩甙的解热作用及对家兔下丘脑和脑脊液中环磷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ET后80 min,野黄芩甙+ET组家兔的体温明显低于E... 目的:从中枢发热介质的角度探讨野黄芩甙的解热机制。方法:本实验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观察野黄芩甙的解热作用及对家兔下丘脑和脑脊液中环磷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ET后80 min,野黄芩甙+ET组家兔的体温明显低于ET组(P<0.01),表明野黄芩甙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野黄芩甙能抑制ET所致的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野黄芩甙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黄芩甙 发热 内毒素 环磷腺苷 家兔 解热机制 CA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体慢性铝暴露对子代鼠海马细胞内Ca^(2+)浓度及记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慧慧 孙洁 +5 位作者 邢伟 蔡葵 蔡原 赵卓 唐秋实 时利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12-916,共5页
目的探讨母体于孕前、孕期和哺乳期不同浓度的铝暴露对子代大鼠实施LTP诱导后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和记忆行为的影响。方法从孕前30d始至子代断乳止,对照组(control)与低剂量(用0.2%-Al表示)和高剂量(用0.4%-Al表示)暴露组的... 目的探讨母体于孕前、孕期和哺乳期不同浓度的铝暴露对子代大鼠实施LTP诱导后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和记忆行为的影响。方法从孕前30d始至子代断乳止,对照组(control)与低剂量(用0.2%-Al表示)和高剂量(用0.4%-Al表示)暴露组的母代大鼠分别饮用蒸馏水和浓度为0.015mol·L-1(2g·L-1)、0.03mol·L-1(4g·L-1)的三氯化铝(AlCl3)水溶液;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子代鼠的脑铝及血铝含量;以Fura-2/AM为荧光指示剂,测定实施LTP诱导后海马神经元的[Ca2+]i;采用跳台法(即步下试验)测试子代鼠的记忆能力。结果①两暴露组大鼠的血铝和脑铝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及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两暴露组海马神经元的[Ca2+]i降低,但0.2%-Al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0.4%-A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0.2%-Al组与0.4%-Al组间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两暴露组大鼠步下试验行为测试中跳下平台的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5min内错误次数明显增加(P<0.01),且两暴露组间的差异亦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母体不同浓度的慢性铝暴露可损害子代大鼠的记忆能力,其可能的损害机制之一是母体的铝暴露导致海马神经元[Ca2+]i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暴露 细胞内钙 步下试验 学习记忆 母体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应激对大鼠TNF-α性发热及下丘脑中cAM 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利丹 李妍 +2 位作者 吴晓岚 曹宇 赵书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观察热应激对大鼠TNF-α性发热效应及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①确定热应激后下丘脑HSP70表达的高峰时间;②观察热应激后大鼠TNF-α性发热效应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下丘脑中HSP70表达在热应激后12 h达高峰值,热应激后... 目的观察热应激对大鼠TNF-α性发热效应及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影响。方法①确定热应激后下丘脑HSP70表达的高峰时间;②观察热应激后大鼠TNF-α性发热效应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下丘脑中HSP70表达在热应激后12 h达高峰值,热应激后可见TNF-α性发热幅度降低,同时抑制下丘脑中cAMP的含量。结论热应激能够减弱大鼠TNF-α性发热效应,且此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高表达的HSP70来抑制下丘脑中cAMP的升高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应激 热休克蛋白70 肿瘤坏死因子-α 环磷酸腺 苷酸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前后铝暴露对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NO、nNOS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南娟 刘慧慧 +6 位作者 杜艳霞 邢伟 蔡葵 蔡原 刘鹏 刘玉丽 时利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浓度慢性铝暴露后年轻大鼠海马NO含量和nNOS表达的变化,探讨铝损害学习记忆的突触机制。方法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从孕期开始分别自由饮用蒸馏水15mmol.L-1和30mmol.L-1的A1C13水溶液;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 目的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浓度慢性铝暴露后年轻大鼠海马NO含量和nNOS表达的变化,探讨铝损害学习记忆的突触机制。方法对照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大鼠从孕期开始分别自由饮用蒸馏水15mmol.L-1和30mmol.L-1的A1C13水溶液;采用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测定血铝和脑铝含量;跳台法测试学习记忆能力;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含量;免疫组化方法观察nNOS阳性细胞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铝暴露组大鼠血铝和脑铝含量明显升高,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NO含量明显降低且n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出生前后慢性铝暴露损害了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可能与海马NO含量减少及nNOS神经元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暴露 NO NNOS 学习记忆 出生前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70在经热应激预处理后减少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祯 安冬艳 +1 位作者 秦丽娟 曹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4-457,共4页
目的 探讨热应激预处理能够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以期寻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正常对照组(N);②槲皮素组(Q):腹腔注射槲皮素(quercetin, 7mg&... 目的 探讨热应激预处理能够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以期寻找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42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①正常对照组(N);②槲皮素组(Q):腹腔注射槲皮素(quercetin, 7mg·kg-1 );③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 areperfusion,I/R)组(I);④热应激预处理组(H+I):缺血再灌注前16h给予热应激预处理;⑤槲皮素+热应激预处理组(Q+H+I):缺血再灌注前16h先给予槲皮素腹腔注射(7mg·kg-1 )再给予热应激处理;⑥槲皮素+缺血组(Q+I):缺血再灌注前16h给予槲皮素腹腔注射(7mg·kg-1 )。观察以上各组大鼠在肝脏缺血再灌注6h后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ein70, HSP70 )的表达,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活性及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大鼠肝脏HSP70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H+I组、I组、Q+H+I组、I+Q组、Q组、N组;而检测血清ALT、AST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Q+I组、I组、Q+H+I组、H+I组、Q组、N组;肝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显示与上述血中ALT、AST含量变化相对应。结论 HSP70在经热应激预处理后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缺血 再灌注损伤 热应激预处理 热休克蛋白70 槲皮素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β-雌二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金生 李刚 +5 位作者 高青华 郭凤 赵美眯 刘书源 朱彤 郝丽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1-355,共5页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关系。方法酶机械法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观察17β-雌二醇对单个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并通过加入雌激...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的关系。方法酶机械法分离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观察17β-雌二醇对单个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的影响,并通过加入雌激素受体阻断剂tamoxifen(TAM)研究该作用与雌激素受体的关系。结果 17β-雌二醇(10-9~10-7mol.L-1)使ICa-L峰电流密度值从(-3.5±0.6)pA.pF-1分别减少至(-2.4±0.3)pA.pF-1、(-1.9±0.3)pA.pF-1和(-1.1±0.3)pA.pF-1(与对照组比较,均为P<0.01,n=5)。TAM(10-7 mol.L-1)预处理后,17β-雌二醇(10-7mol.L-1)使ICa-L峰电流密度值从(-3.5±0.6)pA.pF-1减少到(-1.0±0.2)pA.pF-1(与对照组比较,P<0.01,n=5),与未应用TAM(10-7 mol.L-1)预处理时比较,ICa-L峰电流密度值无变化(P>0.05,n=5)。结论 17β-雌二醇抑制豚鼠心室肌细胞ICa-L的作用呈浓度依赖性,雌激素受体阻断剂TAM不能阻断17β-雌二醇对豚鼠心室肌细胞ICa-L的抑制作用,提示17β-雌二醇对ICa-L的抑制作用可能与ER作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Β-雌二醇 L型钙电流 膜片钳 雌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阻断剂 心室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黄芩甙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玮 吴莹瑶 +1 位作者 卢岩 范书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03-504,共2页
目的 :研究野黄芩甙是否有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小鼠耳肿胀模型 ,测定各组鼠耳肿胀程度 ;制作小鼠实验性腹膜炎模型 ,测定各组腹腔渗出液中白细胞数及渗出液量 ;制作小鼠气囊滑膜炎模型 ,测定各组炎性渗出物中前列腺... 目的 :研究野黄芩甙是否有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小鼠耳肿胀模型 ,测定各组鼠耳肿胀程度 ;制作小鼠实验性腹膜炎模型 ,测定各组腹腔渗出液中白细胞数及渗出液量 ;制作小鼠气囊滑膜炎模型 ,测定各组炎性渗出物中前列腺素E2 (PGE2 )含量。结果 :实验组耳肿胀程度、渗出液量、白细胞数及PGE2 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野黄芩甙对炎症过程中的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液渗出及白细胞游走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此作用与炎症因子PGE2 的产生和释放受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黄芩甙 抗炎作用 前列腺素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卢晓梅 赵红 张海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1-483,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AMMP-2)、明胶酶B(MMP-9)的活性及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含量,探讨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术前15 min腹腔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 目的:通过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AMMP-2)、明胶酶B(MMP-9)的活性及脑组织中伊文思蓝的含量,探讨灯盏花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术前15 min腹腔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10mg/kg,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检测脑组织海马区明胶酶的活性,同时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思蓝,检测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明胶酶(A、B)活性增加;灯盏花素组MMP-9活性明显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而灯盏花素对MMP-2作用不显著。脑缺血再灌注后4 h起脑组织伊文思蓝渗出逐渐增多,48 h达高峰,以后有下降趋势。灯盏花素组于术后伊文思蓝渗出明显低于相应时间的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灯盏花素具有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明胶酶B的活性、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胶酶 脑缺血再灌注 血脑屏障 灯盏花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V1对LPS致热大鼠体温及下丘脑中Ca^(2+)浓度和cAM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乐 王兰兰 曹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TRPV1在脂多糖(LPS)致大鼠发热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apsazepine组(CPZ)、LPS组(LPS)和capsaz-epine+LPS组(CPZ+LPS)。连续观察体温变化;在发热高峰期通过颈椎脱臼迅速处死动物,以F... 目的探讨TRPV1在脂多糖(LPS)致大鼠发热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apsazepine组(CPZ)、LPS组(LPS)和capsaz-epine+LPS组(CPZ+LPS)。连续观察体温变化;在发热高峰期通过颈椎脱臼迅速处死动物,以Fura-2/AM为荧光指示剂,测定下丘脑细胞内[Ca2+]i;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各组体温变化最大值(ΔTmax)由高至低顺序为:CPZ+LPS组>LPS组>CPZ组>N组;其中,CPZ+LPS组与LPS组比较,ΔT(300~480 min期间)及体温反应指数TRI8均增高(P<0.01);②在发热高峰期,CPZ+LPS组[Ca2+]i明显低于其它3组(P<0.01);③CPZ+LPS组cAMP含量与其它组比较增多(P<0.01)。结论capsazepine可能通过阻断下丘脑TRPV1通道,改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进而影响LPS性发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发热 TRPV1 CAPSAZEPINE CAMP [CA2+]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诱导pαMHC-EGFP小鼠转基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于艳秋 李昆 +3 位作者 卢晓梅 金玉楠 云伟 杜莉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2,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对pαMHC-EGFP小鼠转基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悬浮法,从拟胚体形成的第4、5、6、7d起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诱导pαMHC-EGFP小鼠转基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计数第8、9、10、11、12... 目的:观察丹参对pαMHC-EGFP小鼠转基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采用悬浮法,从拟胚体形成的第4、5、6、7d起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丹参诱导pαMHC-EGFP小鼠转基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计数第8、9、10、11、12d心肌细胞的分化率。用RT-PCR方法检测分化的心肌细胞αMHC、Anf、MLC2v基因的表达。结果:10、30、50、70mg/ml丹参在拟胚体形成的第10、11、12d均可明显提高心肌细胞的分化率(P<0.01)。RT-PCR结果αMHC、Anf、MLC2v基因在分化的心肌细胞中表达。结论:丹参可以体外提高pαMHC-EGFP小鼠转基因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胚胎干细胞 心肌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对小鼠顺铂肾毒性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廖英俊 金亚平 汤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9-224,共6页
目的探讨硫酸锌(Zn)、亚硒酸钠(Se)、磷霉素钠(Fos)、乙酰半胱氨酸(NAC)、硫代硫酸钠(STS)、蛋氨酸(Met)和牛磺酸(Tau)等对顺铂肾毒性的联合拮抗作用。方法采用7因素(7个药物)2水平(给药或不给药)的正交设计,共8个实验组。各组小鼠ig给... 目的探讨硫酸锌(Zn)、亚硒酸钠(Se)、磷霉素钠(Fos)、乙酰半胱氨酸(NAC)、硫代硫酸钠(STS)、蛋氨酸(Met)和牛磺酸(Tau)等对顺铂肾毒性的联合拮抗作用。方法采用7因素(7个药物)2水平(给药或不给药)的正交设计,共8个实验组。各组小鼠ig给予不同组合的拮抗药物,每日1次,连续9d。从第3天起,ig给予拮抗药后6h,ip顺铂3.5mg.kg-1,连续5d,分别于给予顺铂前和实验结束前测量小鼠体重。给药结束次日,摘小鼠眼球取血,然后处死。快速取肾组织,并分别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肾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Zn,Fos和Met可显著改善顺铂引起的体重减轻;Fos和Met可显著降低顺铂引起的肾脏系数升高;Fos,STS和Met可显著抑制顺铂引起的血清BUN和肾GSH含量升高;Met可显著抑制顺铂引起的肾GSH-Px活性升高。单独给予Se,NAC和Tau对以上指标未见明显改善作用。结论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协同拮抗顺铂的肾毒性作用,以Zn(或Se),Fos(或STS)和Met联合应用的拮抗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铂 肾/毒性 药物拮抗作用 蛋氨酸 磷霉素 硫酸锌 亚硒酸钠 硫代硫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探讨 被引量:8
18
作者 云伟 于艳秋 +2 位作者 卢晓梅 金玉楠 李昆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1-633,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成功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提高动物的存活率。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取出心脏对心肌进行TTC和HE染色检测。结果:通过对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术后2周小鼠存活率由40%提高到75%... 目的:探讨如何成功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提高动物的存活率。方法: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方法建立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术后4周取出心脏对心肌进行TTC和HE染色检测。结果:通过对常规手术方法进行改进,术后2周小鼠存活率由40%提高到75%。心肌颜色、心电图特异性改变及心肌TTC和HE染色证明制模成功。结论:正确使用麻醉药、顺利气管插管、准确结扎冠状动脉、减少出血与肺损伤及术后观察和护理是保证制模成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小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发热诱导热休克转录因子1聚合对体温及下丘脑cAM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白宁 金莲锦 曹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3-777,共5页
目的:观察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聚合对家兔脂多糖(LPS)诱发性发热反应的影响,并研究其与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讨HSF1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成4组:(1)对照组(N):注射无水乙醇;(2)槲皮素组(Q):注射槲皮... 目的:观察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聚合对家兔脂多糖(LPS)诱发性发热反应的影响,并研究其与下丘脑cAMP含量变化的关系,以探讨HSF1是否参与热限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家兔随机分成4组:(1)对照组(N):注射无水乙醇;(2)槲皮素组(Q):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μmol/L);(3)LPS组(L):注射无水乙醇,10min后静脉注射脂多糖(LPS,0.5μg/kg);(4)槲皮素+LPS组(Q+L):注射槲皮素-无水乙醇溶液(2.5μmol/L),10min后静脉注射LPS(剂量同L组)。通过复制LPS性发热家兔模型诱导HSF1聚合,观察聚合的HSF1对LPS性发热效应的影响,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变化。结果:Q+L组与L组比较,在240~360min期间即时体温与基础体温之差(△T)差异显著(P<0.05),6h体温反应指数(TRI6)为8.32±0.63,明显高于L组(P<0.01)。Q+L组各时间点的cAMP含量与L组相比明显增加(P<0.01)。HSF1三聚体的表达从致热后60min开始逐渐增多,达到体温最高值时(180min)为对照水平的1.77倍,此后,随着HSF1三聚体表达水平的进一步升高,体温逐渐下降。而预先使用槲皮素抑制HSF1的聚合,Q+L组的HSF1三聚体的表达量在60、180、240、360min组均低于对应的L组(P<0.05),HSP70表达水平相应降低;cAMP含量增多,发热幅度升高,发热时程延长。结论:聚合的HSF1对LPS性发热有抑制效应,此作用可能与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热限 热休克因子1 环AMP 体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癌药顺铂耳毒性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廖英俊 汤浩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6-269,共4页
顺铂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癌药之一 ,但它具有较强的肾及耳毒性 ,限制了它的大剂量应用及更好地发挥疗效。对于顺铂的肾毒性 ,目前已有了较好的防护措施。因此 ,顺铂耳毒性的产生机制及防护办法就成为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从目前国... 顺铂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广谱抗癌药之一 ,但它具有较强的肾及耳毒性 ,限制了它的大剂量应用及更好地发挥疗效。对于顺铂的肾毒性 ,目前已有了较好的防护措施。因此 ,顺铂耳毒性的产生机制及防护办法就成为当前人们关心的热点。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来看 ,在顺铂耳毒性的防护措施方面 ,虽也找到了一些能显著改善其毒性的药物 ,但其毒性很可能是多途径作用的结果 ,因此 ,应选用不同拮抗机制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癌药 顺铂 耳毒性 防治方法 药物拮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