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治疗技术在上下颌骨骨折中的创新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岩 陈燕 刘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19-621,648,共4页
目的探讨上下颌骨骨折的正畸治疗替代疗法。方法选取颌骨骨折病例,根据每个病例的临床实际特点设计并制作不同的矫治器。治疗乳牙期、替牙期、恒牙期上颌骨复合骨折多用上颌活动矫治器配合口外前方牵引器、上颌螺旋缩弓器、弹性... 目的探讨上下颌骨骨折的正畸治疗替代疗法。方法选取颌骨骨折病例,根据每个病例的临床实际特点设计并制作不同的矫治器。治疗乳牙期、替牙期、恒牙期上颌骨复合骨折多用上颌活动矫治器配合口外前方牵引器、上颌螺旋缩弓器、弹性颅颌绷带联合牵引等活动矫治器;治疗下颌骨髁状突骨折、下颌骨多发性骨折所致咬关系不良多用固定矫治器配合颌间牵引。结果采用正畸矫治器的非手术方法治疗与固定上下颌骨骨折后,上下颌骨骨折断端复位愈合、牙弓三维形态复原、患者的咬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恢复,正畸治疗达到了颌骨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结论在治疗上下颌骨骨折中正畸方法可以替代传统手术治疗方法,正畸治疗可以使颌骨骨折精确地愈合到功能位,同时恢复正常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 颌骨骨折 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PI3K的表达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奕 孙素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讨正畸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PI3K在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上颌右侧戴矫治器,作为实验组;左侧未戴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3、5、7、14... 目的:探讨正畸力作用下兔牙周组织中PI3K在正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上颌右侧戴矫治器,作为实验组;左侧未戴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戴矫治器后3、5、7、14d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方法对PI3K表达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加力3d后牙周组织中PI3KmRNA表达增强,7d后牙周组织中PI3KmRNA表达明显增强,随后缓慢下降,与对照侧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与RQ-PCR结果一致。结论: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兔牙周组织中PI3K的表达明显增强,提示PI3K参与牙周组织改建,并在牙周组织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力 PI3K 实时荧光定量PCR 牙周组织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GBR胶原膜的早期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3
作者 白冰 朱静涛 +1 位作者 冯丽芳 宋荣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6-229,233,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国产GBR胶原膜体内植入后,诱导早期膜下成骨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小型巴马猪,于双侧下颌骨骨体处用牙科裂钻制备8mm×8mm全层骨缺损3个,分别应用实验胶... 目的:探讨新型国产GBR胶原膜体内植入后,诱导早期膜下成骨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小型巴马猪,于双侧下颌骨骨体处用牙科裂钻制备8mm×8mm全层骨缺损3个,分别应用实验胶原膜、Bio-gide@、无覆盖膜覆盖骨缺损。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分别在处死前1、2周分别肌肉注射四环素溶液与二甲酚橙溶液。固定样本后,制备硬组织切片。分别在荧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甲苯胺蓝、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观测膜的降解程度及膜下新骨生成能力,评价材料膜下骨形成量和骨成熟程度。结果:实验组胶原膜具备良好的屏障作用,膜下新生骨矿化程度良好;骨小梁排列整齐,但新生骨量少于对照组。结论:新型国产胶原膜在1个月时无明显降解,具备良好的膜下成骨能力,需进行实验组胶原膜的改性,以增加膜下成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引导骨再生 新骨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