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向浓度梯度的微流控芯片系统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多重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洁 张宇 +1 位作者 于敏 方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494-2501,共8页
利用微流控芯片易于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流体控制精确及易于集成等优势,将基于扩散原理的浓度梯度形成结构与经典的圣诞树形浓度梯度发生器相集成,建立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形成连续、双向浓度梯度的微流控芯片系统,采用该系统对不同类... 利用微流控芯片易于模拟体内生理环境、流体控制精确及易于集成等优势,将基于扩散原理的浓度梯度形成结构与经典的圣诞树形浓度梯度发生器相集成,建立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形成连续、双向浓度梯度的微流控芯片系统,采用该系统对不同类型细胞(HEK-293,MCF-7,SGC-7901)的侵袭力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在垂直方向上施加血清浓度梯度,在水平方向上施加抗肿瘤药物十字孢碱浓度梯度,分析了在连续药物浓度作用下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能力被抑制的情况,同时观察并定量评价了伴随细胞侵袭力变化过程中细胞增殖能力受抑制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形成稳定的双向物质浓度梯度;在血清浓度梯度存在情况下,伴随十字孢碱浓度梯度的升高,肿瘤细胞侵袭(P<0.0001)和增殖能力(P<0.001)均呈现浓度依赖性的连续降低.建立的双向浓度梯度微流控芯片系统可用于评价复杂环境对细胞的多重影响,也为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多种药物联用及药物筛选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浓度梯度 肿瘤 侵袭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适配子探针对转移性大肠癌细胞的多靶点成像及其靶标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婉明 方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62-1268,共7页
利用核酸适配子对肿瘤细胞的高亲和力靶向识别功能以及量子点的高荧光发射强度和光稳定性等特性,制备了识别不同靶点的核酸适配子探针,将其联合使用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多靶点成像及其靶标的定量分析.使用通过Cell-SELEX技术筛选得到的... 利用核酸适配子对肿瘤细胞的高亲和力靶向识别功能以及量子点的高荧光发射强度和光稳定性等特性,制备了识别不同靶点的核酸适配子探针,将其联合使用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多靶点成像及其靶标的定量分析.使用通过Cell-SELEX技术筛选得到的可特异性识别转移性大肠癌细胞系Lo Vo的7个核酸适配子,分别与量子点QD605偶联制备分子探针.基于流式细胞术的竞争实验结果表明,7个探针可特异性识别靶细胞的不同靶点,相互之间无识别干扰.对靶细胞的荧光成像表明,与单一探针相比,多个探针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细胞表面的荧光信号强度,且阳性细胞检出率明显增多,显示出更高的检测灵敏度.使用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成像定量方法分析了7个探针对不同转移特性大肠癌细胞系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多个探针联合使用可有效评价大肠癌细胞的转移潜能.本研究证实通过多个核酸适配子探针的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对靶细胞识别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核酸适配子的广泛应用及大肠癌的靶向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子 转移性大肠癌 多靶点 量子点 靶向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酶超微结构定位与活性研究
3
作者 蔡威 宋今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 研究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Mg2 + ATP酶、G 6 P酶、5′ Nase的定位与活性。方法 :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 7例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Mg2 + ATP酶、G 6 P酶、5′ Nase的定位与活性。结果 :Mg2 + ATP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内... 目的 研究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Mg2 + ATP酶、G 6 P酶、5′ Nase的定位与活性。方法 :采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 7例人盆部淋巴结淋巴细胞Mg2 + ATP酶、G 6 P酶、5′ Nase的定位与活性。结果 :Mg2 + ATP酶主要定位在淋巴细胞膜内侧 ,G 6 P酶主要定位在内质网、线粒体膜相结构 ,5′ Nase定位在细胞膜外表面。结论 :3种酶定位准确 ,颗粒清晰 ,酶反应特异性强。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可以检测酶活性变化 ,对判定机体免疫状态及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部淋巴系统 淋巴结 淋巴细胞酶 超微结构 定位 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阻梯度加热系统的温度梯度芯片毛细管电泳用于DNA突变检测
4
作者 徐章润 李娜 +2 位作者 张惠丹 樊晓峰 方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67-671,共5页
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空间温度梯度芯片毛细管电泳DNA突变分析系统,制作了热阻呈梯度均匀变化的硅橡胶(PDMS)基片,利用其热阻变化对热传导的影响,在基片表面形成稳定的空间温度梯度.通过改变PDMS基片的厚度差,可得到范围不同的温度梯... 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空间温度梯度芯片毛细管电泳DNA突变分析系统,制作了热阻呈梯度均匀变化的硅橡胶(PDMS)基片,利用其热阻变化对热传导的影响,在基片表面形成稳定的空间温度梯度.通过改变PDMS基片的厚度差,可得到范围不同的温度梯度,且形成的温度梯度在6h内保持稳定.利用该温度梯度加热装置对玻璃微流控芯片进行加热,在10℃温度梯度范围内对209bp的DNA突变标准样品进行分离检测,单次样品分析时间为8.3min,并成功用于3例大肠癌患者石蜡组织切片中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毛细管电泳 温度梯度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侵染玉米螟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忱 郭志红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4-149,共6页
为了解球孢白僵菌对玉米螟的致病机理,本研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球孢白僵菌sfzz003对玉米螟的侵染过程及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分生孢子已萌发,并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体壁,普遍侵染。接种... 为了解球孢白僵菌对玉米螟的致病机理,本研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球孢白僵菌sfzz003对玉米螟的侵染过程及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分生孢子已萌发,并以芽管或菌丝的形式穿透体壁,普遍侵染。接种后48 h,穿透菌丝在虫体内大量繁殖,穿透过程中,菌丝与表皮层片层结构平行或垂直生长,也可侧向出芽。表皮层及皮细胞层因穿透而发生形变,菌丝周围出现组织溶解现象,这是机械压力与酶的联合作用。穿透菌丝周围可见白色絮状物,有的部位表皮层与皮细胞层分离,细胞器溶解。侵入血腔的菌丝以出芽的方式大量繁殖,至腔内充满菌丝。接种后72 h,菌丝已在寄主体表形成大量网状结构。球孢白僵菌发育进入晚期,虫体内大部分形成孢子,少量形成菌丝,可见由于营养耗尽而凋亡的菌体。本研究为更好地了解昆虫病原真菌与寄主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应用白僵菌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玉米螟 侵染过程 电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