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酚A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靳翠红 赵剑 +1 位作者 金一和 蔡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 :探讨双酚A(bisphenolA ,BPA)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 :观察BPA染毒的雄性小鼠精子畸形率、精子计数、活动精子百分率、睾丸和附睾的脏器系数。结果 :高、低剂量组 (5 0 0 μmol/kg、10 0 μmol/kg)的精子数下降 ,畸形率... 目的 :探讨双酚A(bisphenolA ,BPA)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 :观察BPA染毒的雄性小鼠精子畸形率、精子计数、活动精子百分率、睾丸和附睾的脏器系数。结果 :高、低剂量组 (5 0 0 μmol/kg、10 0 μmol/kg)的精子数下降 ,畸形率明显升高。高剂量组的活动精子百分率下降。结论 :BPA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有损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睾丸 附睾 生殖系统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前后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额叶皮质中IGF-Ⅰ、IGF-ⅠR和IGFBP-2 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利 金一和 +6 位作者 王烈 于红瑶 刘薇 于棋麟 王柯 刘冰 王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90-196,共7页
为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时期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仔鼠额叶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mRNA水平的影响,将28只受孕Wistar大鼠按3:2:2的比例随机分到... 为研究出生前后不同时期全氟辛烷磺酸(PFOS)暴露对大鼠仔鼠额叶皮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mRNA水平的影响,将28只受孕Wistar大鼠按3:2:2的比例随机分到对照(C)、低剂量(L)和高剂量(H)组中,从妊娠第0天开始分别自由摄食含0、7.2、14.4mg·kg-(1以饲料中的PFOS计)的粉末状饲料进行连续染毒至出生后28天.采用交叉哺育的方法建立出生前后均不暴露(CC)、仅出生前暴露(LC和HC)、仅出生后暴露(CL和CH)、出生前后均暴露(LL和HH)于PFOS的动物模型.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各组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ⅠR和IGFBP-2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对照组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BP-2mRNA在PD14时处于较高水平,而在PD1和PD28时水平较低;IGF-ⅠRmRNA在PD1时只处于较低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在PD1时,暴露组仔鼠IGF-Ⅰ、IGF-ⅠR、IGFBP-2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PD14时,除LC组仔鼠IGF-ⅠRmR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之外,其余各暴露组仔鼠3者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此外,出生后暴露PFOS组的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BP-2mRNA水平降低程度比出生前暴露PFOS组仔鼠更高.在PD28时,暴露组仔鼠IGF-Ⅰ、IGF-ⅠRmR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IGFBP-2mRNA水平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生前后不同时期暴露PFOS导致大鼠仔鼠额叶皮质IGF-Ⅰ、IGF-ⅠR和IGFBP-2mRNA水平变化,为PFOS发育神经毒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烷磺酸 额叶皮质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致幼鼠脑脂质过氧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逯晓波 李北利 +5 位作者 欧阳煜宏 汤艳清 靳翠红 刘秋芳 金亚平 蔡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4-186,共3页
目的 :探讨铅致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通过大鼠孕期及哺乳期不同剂量染铅及用维生素E(VitaminE ,VE)干预所致幼鼠模型 ,测定出生后第 7,2 1d幼鼠脑的脂质过氧化产物 (lipidperoxidativeproduct ,LPO)水平 ,谷胱甘肽 ... 目的 :探讨铅致发育期中枢神经系统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通过大鼠孕期及哺乳期不同剂量染铅及用维生素E(VitaminE ,VE)干预所致幼鼠模型 ,测定出生后第 7,2 1d幼鼠脑的脂质过氧化产物 (lipidperoxidativeproduct ,LPO)水平 ,谷胱甘肽 (glutathione ,GSH)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dismutase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peroxidase ,GSH PX)、过氧化氢酶 (catalase ,CAT)活力。 结果 :无论出生后 7d还是 2 1d ,中、高剂量染铅组幼鼠脑组织LPO水平升高、SOD活力下降 (P <0 .0 5 ,P <0 .0 1) ;出生后 7d幼鼠高剂量染铅组GSH含量下降 (P <0 .0 5 ) ;出生后 2 1d中剂量染铅组CAT活力下降 (P <0 .0 5 ) ;且VE拮抗了这种脂质过氧化作用 (P <0 .0 5 )。结论 :铅可能通过增强脑组织脂质过氧化过程而致发育期神经系统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鼠 脂质过氧化 实验研究 发育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对大鼠海马CA1区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磷酸化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敬华 巫生文 +4 位作者 刘秋芳 张立丰 齐鸣 鲁帅 蔡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4-499,共6页
目的探讨镧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孕大鼠通过自由饮水的方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aCl30.25%,0.5%和1.0%染毒组。染毒组仔鼠在断乳前通过母乳染毒,断乳后通过自由饮水的方式染毒1个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海马CA1... 目的探讨镧的神经毒性作用机制。方法 40只Wistar孕大鼠通过自由饮水的方式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aCl30.25%,0.5%和1.0%染毒组。染毒组仔鼠在断乳前通过母乳染毒,断乳后通过自由饮水的方式染毒1个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海马CA1区镧含量;磷酸二酯酶法检测海马CA1区钙调蛋白(CaM)活性;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酸化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Ⅳ(p-CaMKⅣ),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c-jun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c-jun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aCl30.25%,0.5%和1.0%染毒组海马CA1区镧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7.3,12.0和20.0倍(P<0.05);海马CA1区CaM活性显著降低,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80.7%,59.9%和30.6%(P<0.05);海马CA1区p-CaMKⅣ表达降低,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83.0%,57.4%和27.7%(P<0.05),p-CREB表达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24.4%,36.6%和73.2%(P<0.05),c-ju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6.1%,45.9%和83.6%(P<0.05),c-jun mRNA表达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4.8%,27.2%和76.5%(P<0.05)。结论镧可能与钙竞争结合于CaM,造成海马CA1区CaM活性和CaMKⅣ,CREB磷酸化以及c-ju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从而损害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环磷酸腺苷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转染细胞研究ERCC2/XPD基因多态与短波紫外线所致DNA损伤修复的关联
5
作者 关阳阳 肖明扬 +3 位作者 潘亮 薛萍 张国培 逯晓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66-1071,1076,共7页
目的探讨ERCC2/XPD基因多态与短波紫外线(UVC)所致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关联。方法构建稳定表达ERCC2/XPD rs13181 AA(Lys751)和ERCC2/XPD rs13181 CC(Gln751)2种基因型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缺陷型UV5,获得稳定表达ERCC2转染细胞... 目的探讨ERCC2/XPD基因多态与短波紫外线(UVC)所致细胞DNA损伤与修复的关联。方法构建稳定表达ERCC2/XPD rs13181 AA(Lys751)和ERCC2/XPD rs13181 CC(Gln751)2种基因型的质粒,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缺陷型UV5,获得稳定表达ERCC2转染细胞系。应用MTT法比较2种不同基因型转染细胞经不同照射强度UVC处理后细胞抑制率的差别;应用改良彗星试验检测各转染细胞经UVC处理后1、3、6、24 h 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差异。结果与UV5ERCC2(AA)相比,突变型细胞UV5^(ERCC2(CC))对UVC所致DNA损伤更加敏感,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改良彗星试验结果显示,UV5^(ERCC2(CC))细胞DNA损伤程度较UV5ERCC2(AA)严重,且修复UVC所致DNA损伤的能力降低,在20 J/m2UVC处理3、6 h时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C2/XPD rs13181多态C等位基因与UVC所致DNA损伤修复能力下降相关,提示ERCC2/XPD rs13181基因多态性可能在UVC所致DNA损伤修复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C2/XPD 单核苷酸多态性 转染细胞模型 短波紫外线 核苷酸切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浩 陈绯 +4 位作者 高青 包晓岩 潘亮 于涛 逯晓波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1-744,共4页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310人,其中心理护理综合干预组200人,对照组110人。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从入院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命质量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310人,其中心理护理综合干预组200人,对照组110人。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从入院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综合干预至出院时结束,平均干预时间4~6周。采用SF-36健康调查表和M UN-SH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两组脑卒中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评分,评价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心理护理综合干预组在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等8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070、7.777、48.839、14.448、8.875、14.422、8.525、22.629,P<0.05),但两组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5,P>0.05)。年龄、年总收入、心理护理综合干预等因素可在不同维度上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吸烟及年总收入为主观幸福感的保护因素,年龄为主观幸福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理护理综合干预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命质量,但对患者的主观幸福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生命质量 SF-36量表 主观幸福感量表 心理护理综合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皮肤组织和病理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及β-连环蛋白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7
作者 耿祎楠 郭澍 程铭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31-1133,共3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22例瘢痕疙瘩患者、29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及1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及β-cateni...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22例瘢痕疙瘩患者、29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及1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及β-catenin基因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TGF-β1及β-catenin基因均呈高表达,与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F-β/smad和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Β连环蛋白 病理性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CC1及其重叠基因3’端非编码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关联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靖悦 张倩也 +3 位作者 陈信桢 张国培 肖明扬 逯晓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4,301,共7页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及其重叠基因CD3EAP、PPP1R13L的3’端非编码区(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CR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根据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及样本量确定候选SNP位点。收集200例CRC患者(病例组)...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及其重叠基因CD3EAP、PPP1R13L的3’端非编码区(3’UT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CRC)发病风险的关联性。方法根据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及样本量确定候选SNP位点。收集200例CRC患者(病例组)和200名健康对照受试者(对照组),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靶基因候选SNP位点与CRC的关联。结果ERCC1基因SNP位点rs3212986与CRC发生风险相关,与rs3212986 CC基因型相比,AA基因型携带者患CRC的风险增高(P<0.05);将病例组和对照组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男性或年龄≥60岁人群中AA基因型会增加CRC的患病风险(P<0.05)。单体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单体型相比,ERCC1单体型AAG发生CRC的风险较高(P<0.05);携带rs3212986、rs2336219、rs735482、rs1007616区域单体型结构CCAC、AAGC、CAGT患CRC风险程度高于野生型(P<0.05)。结论ERCC1 rs3212986位点AA基因型在CRC病例中的出现频率高于对照,其A等位基因会增加CRC的患病风险。ERCC1单体型AAG与CRC的易感性相关。19q13区域单体型结构CCAC、AAGC、CAGT与CRC易感性相关,可能增加CRC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3’端非编码区 重叠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