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佟海侠 马良艳 +1 位作者 陆春伟 王秋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34-937,共4页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ITP患者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初诊IT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ITP患者及4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初诊ITP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56+NK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略升高(P>0.05),CD19+B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ITP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25highT细胞比例略高于对照组(P>0.05),CD4+CD25+Foxp3+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CD4+CD25+Foxp3+Treg细胞减少可能与ITP免疫发病机制有关。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ITP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淋巴细胞亚群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分析性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莹 王烈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26-930,共5页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希望、乐观和自我效能变量是否存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关系。方法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骨科病房,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收集20...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希望、乐观和自我效能变量是否存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社会支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关系。方法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骨科病房,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收集201例骨科患者的人口学情况、社会支持、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信息。结果骨科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为10.45%,其总均分为(30.87±10.44)分。无论在何种性别下,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乐观、希望之间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变量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负相关(P<0.01);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解释变异度为5.4%,中介变量乐观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贡献率为17.2%。经中介效应检验,乐观变量其路径c,a,b系数均显著,c′系数没有显著性,乐观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自我效能和希望暂未发现有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对骨科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负向预测作用,乐观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社会支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关系,可以作为预防其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支持 乐观 希望 自我效能 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陆春伟 佟海侠 陆美言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65-867,共3页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AA患者(AA组)及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CD4+...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AA患者(AA组)及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56+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CD3+T淋巴细胞与CD19+B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A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调节性T细胞减少可能与AA免疫发病机制有关。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AA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淋巴细胞亚群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与细胞遗传学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佟海侠 王秋实 +2 位作者 陆春伟 王弘 刘卓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96-701,共6页
本研究检测20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探讨其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对207例儿童ALL患者骨髓进行4色免疫表型分析,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其中的146例进行核型... 本研究检测207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免疫表型,探讨其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及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对207例儿童ALL患者骨髓进行4色免疫表型分析,用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其中的146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显示,207例儿童ALL患者中,11.6%为T-ALL,88.4%为B-ALL。42.5%ALL患者表达髓系抗原(MyAg),CD13是ALL中最常见的MyAg(31.4%)。髓系抗原阳性率在T-ALL(41.7%)与B-ALL(42.6%)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可供核型分析的146例中核型异常者84例(57.5%)。MyAg+ALL与MyAg-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MyAg+ALL组白细胞计数高(>50×109/L)的患者比例及CD34+患者比例均高于MyAg-ALL组。结论 :免疫表型对ALL的诊断与分型至关重要,免疫表型与患者的异常核型改变及临床特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免疫表型 细胞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C-γ和ERK在慢性染铅小鼠脑皮质区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双 宫慧芝 +1 位作者 姜泓 孙黎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7-628,640,共3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铅对小鼠脑皮质区蛋白激酶C-γ(PKC-γ)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出生1d起,染铅组母鼠开始通过饮水饲以不同浓度醋酸铅2.4,4.8,9.6mmol/L。幼鼠出生后,先通过哺乳接触铅,断乳后则自行饮用与母... 目的观察和探讨铅对小鼠脑皮质区蛋白激酶C-γ(PKC-γ)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出生1d起,染铅组母鼠开始通过饮水饲以不同浓度醋酸铅2.4,4.8,9.6mmol/L。幼鼠出生后,先通过哺乳接触铅,断乳后则自行饮用与母鼠饮用浓度相同的含铅水。分别在14,21,28,35d处死小鼠,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小鼠脑皮质区PKC-γ蛋白表达状况;分别在7,14,21,28d处死小鼠,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小鼠脑皮质区ERK蛋白表达状况。结果慢性铅暴露对小鼠脑皮质区PKC-γ蛋白表达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各染铅组中,PKC-γ蛋白表达与相应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铅2.4mmol/L使ERK表达升高,此后随铅浓度升高ERK表达量逐渐降低,铅浓度升高至9.6mmol/L时,随着铅浓度升高,ERK表达量不再降低,相反有所回升。结论铅扰乱小鼠脑皮质区PKC-γ及ERK蛋白正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中γ亚型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脑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马菌素B_1单抗制备及其ELISA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宫慧芝 计融 +1 位作者 杨军 江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9-630,共2页
目的建立应用单克隆抗体的伏马菌素B(1FB1)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FB1单克隆抗体,建立FB1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结果制备了稳定分泌抗FB1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为I... 目的建立应用单克隆抗体的伏马菌素B(1FB1)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FB1单克隆抗体,建立FB1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结果制备了稳定分泌抗FB1毒素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抗体为IgG1亚类,亲和常数为6.72×109L/mol。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5μg/L,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50~500μg/L,线性方程Y=-0.582X+1.793(r=0.99,P<0.05)。回收率在71.89%~112.95%之间,平均回收率为100.23%。实验室内的变异系数和实验室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0%。结论分泌抗FB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稳定,检测方法快速、灵敏、特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菌素B1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粮食中伏马菌素B1 被引量:2
7
作者 宫慧芝 计融 +2 位作者 李岩溪 谢妮 杨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建立伏马菌素B(1FB1)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了解辽宁地区玉米产品中FB1的污染状况。方法利用强离子交换固相提取柱(SPE柱)净化样品提取液,选用C18反相柱,以甲醇∶NaH2PO4为流动相,流速1ml/min;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1μg/ml、5μg... 目的建立伏马菌素B(1FB1)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了解辽宁地区玉米产品中FB1的污染状况。方法利用强离子交换固相提取柱(SPE柱)净化样品提取液,选用C18反相柱,以甲醇∶NaH2PO4为流动相,流速1ml/min;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1μg/ml、5μg/ml、10μg/ml3个加标浓度的回收率在71.77%~102.68%之间,平均回收率为84.72%,总变异系数为12.17%。检测78份玉米样品,阳性率为32.05%,阳性样品中FB1平均含量为(0.74±0.05)μg/g。结论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FB1的方法;本实验检测结果提示辽宁地区玉米样品的FB1污染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菌素B1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联合阿霉素或依托泊苷增强TRAIL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佟海侠 郑旭 +3 位作者 王弘 陆春伟 王秋实 马良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365-368,376,共5页
目的:探讨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 8)和死亡受体(DR)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作用前后NB细胞Caspase 8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 目的:探讨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 8)和死亡受体(DR)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NB)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作用前后NB细胞Caspase 8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spase 8、DR4和DR5蛋白表达;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TRAIL,IFN-γ+TRAIL,Caspase 8抑制剂+TRAIL及IFN-γ+阿霉素/依托泊苷+TRAIL对NB细胞株生长及凋亡的影响。结果:IFN-γ在NB细胞株SKNDZ中诱导了Caspase 8mRNA及蛋白表达。SY5Y细胞对TRAIL不敏感,而IFN-γ与TRAIL或阿霉素,依托泊苷联用对SY5Y细胞有明显诱导凋亡作用。IFN-γ+TRAIL组SY5Y细胞早期凋亡率(23.09+2.35)%高于TRAIL组[(6.15±0.54)%(P<0.01)],但低于IFN-γ+阿霉素/依托泊苷+TRAIL组[(43.41±6.46)%/(38.86±7.29)%,P<0.01]。阿霉素或依托泊苷可以诱导NB细胞株DR5蛋白表达,但未诱导DR4蛋白表达。IFNγ诱导后表达Caspase 8的SKNDZ细胞对TRAIL的诱导凋亡作用仍不敏感,而阿霉素或依托泊苷处理后同时表达DR5的SKNDZ细胞对TRAIL的诱导凋亡作用相对敏感。IFN-γ+阿霉素/依托泊苷+TRAIL组SKNDZ细胞早期凋亡率(11.54±2.49)%/(13.38±1.65)%高于IFN-γ+TRAIL组(P<0.01)。结论:IFN-γ上调Caspase 8表达及化疗药阿霉素或依托泊苷诱导DR5表达可以恢复NB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Caspase 8和DR5在TRAIL诱导NB细胞凋亡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IFN-Γ 阿霉素 依托泊苷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中Caspase 8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陆春伟 佟海侠 +1 位作者 张继红 张锦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781-784,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CHP212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 8活性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Caspase 8抑制剂(zIETD-FMK)+TRAIL对CHP21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应用比色法测定Caspas...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诱导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CHP212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 8活性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RAIL、Caspase 8抑制剂(zIETD-FMK)+TRAIL对CHP21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应用比色法测定Caspase 8相对活性;应用透射电镜对凋亡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CHP212细胞对TRAIL的诱导凋亡作用敏感,存在剂量依赖性。随TRAIL作用时间的延长,Caspase 8活性逐步升高,于作用16h达高峰;不同浓度TRAIL处理组Caspase 8相对活性随浓度增加而递增。zIETD-FMK能阻断Caspase 8的活化而抑制TRAIL对CHP212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透射电镜可见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结论:TRAIL通过Caspase 8信号传导通路诱导CHP212细胞凋亡并伴随Caspase 8活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凋亡 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8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及蛋白激酶C_γ亚型在慢性染铅小鼠脑海马中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双 孙黎光 +1 位作者 宫慧之 姜泓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4-635,共2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铅对小鼠脑海马蛋白激酶Cγ(PKC-γ)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出生1d,染铅组母鼠开始通过饮水饲以不同浓度醋酸铅2.4,4.8,9.6mmol/L。幼鼠出生后,先通过哺乳接触铅,断乳后则自行饮用与母鼠饮... 目的:观察和探讨铅对小鼠脑海马蛋白激酶Cγ(PKC-γ)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出生1d,染铅组母鼠开始通过饮水饲以不同浓度醋酸铅2.4,4.8,9.6mmol/L。幼鼠出生后,先通过哺乳接触铅,断乳后则自行饮用与母鼠饮用浓度相同的含铅水。分别在14,21,28,35d处死小鼠,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PKC-γ蛋白表达状况;分别在7,14,21,28d处死小鼠,用蛋白免疫印迹法观察各组小鼠海马区ERK蛋白表达状况。结果:慢性铅暴露对小鼠脑海马PKC-γ蛋白表达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各染铅组中,PKC-γ蛋白表达与相应期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铅2.4mmol/L使ERK表达升高,但此后随铅浓度升高ERK表达量逐渐降低,铅浓度升高至9.6mmol/L时随着铅浓度升高ERK表达量不再降低相反有所回升。结论:铅扰乱小鼠脑海马中PKC-γ及ERK蛋白正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γ亚型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脑纹状体胆碱乙酰转移酶cDNA克隆及测序
11
作者 宋阳 薛一雪 +2 位作者 朱丽娜 高双 刘云会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7-499,共3页
目的:克隆猴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cDNA,并将猴ChAT cDNA测序结果与猪、大鼠、小鼠、原鸡以及人的ChAT cDNA序列相比较。方法:以改良的酸苯酚方法提取成年日本猴脑纹状体总RNA。以RNA为模板经逆转录获得cDNA第一链,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 目的:克隆猴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cDNA,并将猴ChAT cDNA测序结果与猪、大鼠、小鼠、原鸡以及人的ChAT cDNA序列相比较。方法:以改良的酸苯酚方法提取成年日本猴脑纹状体总RNA。以RNA为模板经逆转录获得cDNA第一链,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cDNA链上不同片段。经序列分析仪获取ChATcDNA完整序列。结果:在猪、大鼠、小鼠、原鸡中作为起始密码的ATG密码子的位置在猴ChAT cDNA中由ACA所取代,而猪、大鼠、小鼠、原鸡及人类cDNA中终止密码子TGA的位置在猴ChATcDNA中则由TAA取代。猴ChAT序列与人类、猪、小鼠、大鼠以及原鸡ChAT序列的相似程度分别为96.36%,87.96%,85.47%,84.88%和71.84%。氨基酸序列显示,ChAT中乙酰辅酶A结合区域和两个可能的钙/钙调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位点在猴ChAT中未发生改变。结论:猴ChAT cDNA与人ChAT序列最相似,与重要功能基团作用相关的氨基酸序列在猴ChAT中具有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碱乙酰转移酶 克隆 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次酸对雄黄致小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损伤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艳蕾 贾雨涵 +4 位作者 赵嘉涵 汤雅婷 林艺鑫 陈默 姜泓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对雄黄致小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损伤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灌胃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溶液]、雄黄组(灌胃给予雄黄混悬液1.35g·kg-1)和GA干预组(灌胃给予G... 目的:探讨甘草次酸(GA)对雄黄致小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损伤的改善作用,并阐明其相关机制。方法: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灌胃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水溶液]、雄黄组(灌胃给予雄黄混悬液1.35g·kg-1)和GA干预组(灌胃给予GA 48mg·kg-1+雄黄1.35g·kg-1)(n=20),每日1次,连续灌胃8周。采用新事物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测定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谷胱甘肽(GSH)水平,利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突触超微结构、突触间隙宽度、突触活性带长度、突触后致密物(PSD)厚度和突触界面曲率等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雄黄组小鼠新物体优先指数(PI)和海马组织中GSH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雄黄组比较,GA干预组小鼠新物体PI虽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海马组织中GSH水平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雄黄组小鼠海马CA1区突触结构模糊,突触间隙宽度明显增加(P<0.01),突触活性带长度变短(P<0.01),PSD厚度明显变薄(P<0.01),突触界面曲率减小(P<0.01);与雄黄组比较,GA干预组小鼠海马CA1区突触结构较清晰、完整,突触间隙宽度变窄(P<0.05),突触活性带长度变大(P<0.05),PSD厚度增加(P<0.05);突触界面曲率虽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雄黄可致小鼠海马突触结构参数改变,导致记忆能力和认知功能降低,GA可部分改善小鼠海马突触超微结构的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次酸 雄黄 海马 突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