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宁地区7型人腺病毒基因组型研究
1
作者 任常山 陈红 +3 位作者 赵慧林 侯立新 富维强 刘兰青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HindⅢ和EcoRⅠ对最近由小儿肺炎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到的7型人腺病毒分离株(71株)的基因DNA进行了切断点分析,结果发现辽宁地区流行的两个新基因组型。
关键词 腺病毒 基因组型 切断点 辽宁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NcoⅠ、apoC-Ⅲ基因SacⅠ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7
2
作者 郭阳 郭津津 +3 位作者 刘晓梅 卢岩 潘丽丽 李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和载脂蛋白(apo)CⅢ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 I)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中国辽宁籍汉族健康人104例和AC I患者77的LDL-R基因NcoⅠ、apoC-Ⅲ基因SacⅠ多态性及血脂...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和载脂蛋白(apo)CⅢ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 I)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中国辽宁籍汉族健康人104例和AC I患者77的LDL-R基因NcoⅠ、apoC-Ⅲ基因SacⅠ多态性及血脂、脂蛋白含量。结果:对照组N+及S+等位基因频率为0.667、0.274;AC I组为0.662、0.329,差异不显著(P>0.05),但AC I组S-S+与N-N+、N+N+联合存在时的频率为0.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致AC I的发病相对风险率(RR)为4.2(P<0.05),致血清TG、TC、LDL-C升高的RR依次为14.30、9.40、17.40。结论:LDL-R基因N-N+、N+N+、apoC-Ⅲ基因S-S+联合存在与AC I患者血清高TG、高TC、高LDL-C相关,可能是致AC I的遗传易患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 栽脂蛋白CⅢ 受体 基因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母乳喂养
3
作者 吴佩英 吕绳敏 +3 位作者 刘兰青 刘春复 陈淑荣 阮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45-147,149,共4页
采集儿童保健门诊1个月~1岁健康婴儿尿及其母乳共105对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结果:正常母乳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16.2%,婴儿尿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21.9%,感染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率为41.1%,明显高于非感染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率18.2%,可见感染... 采集儿童保健门诊1个月~1岁健康婴儿尿及其母乳共105对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结果:正常母乳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16.2%,婴儿尿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21.9%,感染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率为41.1%,明显高于非感染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率18.2%,可见感染母乳是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婴儿 母乳 病毒分离 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低速离心和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早期抗原
4
作者 任舒月 吕绳敏 +3 位作者 刘兰青 吴佩英 刘春复 刘庆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6期451-455,共5页
应用低速离心和巨细胞病毒早期核抗原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简称DEACF),检测临床标本中巨细胞病毒(CMV),并与传统病毒分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39份临床标本病毒分离方法阳性16份(11.5%),细胞病变(CPE)出现时间平均9.2日,其中2份D... 应用低速离心和巨细胞病毒早期核抗原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方法(简称DEACF),检测临床标本中巨细胞病毒(CMV),并与传统病毒分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39份临床标本病毒分离方法阳性16份(11.5%),细胞病变(CPE)出现时间平均9.2日,其中2份DEACF检测阳性;DEACF检测阳性18份(13.0%),培养16h61.1%出现阳性,培养88h可检出全部阳性标本,其中4份病毒分离阴性标本中,3份有证据不是DEACF的假阳性反应。DEACF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99.2%。DEACF检测的139份标本中,用低速离心可使培养88h的阳性检出率从未离心的44.4%提高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素 早期抗原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治疗苯丙酮尿症尿内有机酸分析
5
作者 董贵章 付爱莲 +1 位作者 宓真 张剑秋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129-132,共4页
本文测定43例苯丙酮尿症患儿尿内苯丙酮酸(PP)、笨乙酸(PA)、苯乳酸(PL)、扁桃酸(MA)、2-羟-苯乙酸(2EPA)、4-羟-苯乙酸(4HPA)、4-羟-苯丙酮酸(4HPP)、并计算PP/PA、PP/PL、PP/MA、PP/2HPA。结果:0~6个月组PA明显高于~12个月组、~4... 本文测定43例苯丙酮尿症患儿尿内苯丙酮酸(PP)、笨乙酸(PA)、苯乳酸(PL)、扁桃酸(MA)、2-羟-苯乙酸(2EPA)、4-羟-苯乙酸(4HPA)、4-羟-苯丙酮酸(4HPP)、并计算PP/PA、PP/PL、PP/MA、PP/2HPA。结果:0~6个月组PA明显高于~12个月组、~4岁组、~15岁组;PL、MA、4HPA明显高于~15岁组,~6个月组,PP/PA明显低于~12个月组、~4岁组。血清苯丙氨酸含量10~20mg/dl与>20mg/dl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尿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免疫核糖核酸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雪廉 赵淑芹 +8 位作者 袁壮 翟景芝 王福忠 那立新 杨明久 刘兰青 刘春馥 刘庆 赵雅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S2期42-45,共4页
应用抗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核糖核酸(ADV-iRNA、RSV-iRNA)治疗病毒性肺炎43例。结果疗程缩短、治愈率提高、总有效率为95.4%。并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PHA皮肤反应及提高粒细胞吞菌率、杀菌率。
关键词 腺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免疫核糖核酸 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