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便携式眼科超声生物测量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5
1
作者 周盛 王晓春 +2 位作者 刘新鸣 计建军 王延群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便携式A/P型眼科超声生物测量系统。方法硬件结构包括10 MHz和20 MHz超声发射电路,分别用于A型和P型超声波测量。回波信号经放大后进行200 MHz、12 bits的模数转换,所获得的数字信号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 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便携式A/P型眼科超声生物测量系统。方法硬件结构包括10 MHz和20 MHz超声发射电路,分别用于A型和P型超声波测量。回波信号经放大后进行200 MHz、12 bits的模数转换,所获得的数字信号通过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现相应的数字信号处理。使用计算机的一个通用串行总线(USB)接口所提供的5 V、500 m A作为整个硬件系统的供电。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人机界面设计、数据捕获、显示及打印等功能。结果在长105 mm、宽40 mm的PCB线路板上实现了高频超声信号的发射、采集与数字信号处理,并通过USB接口连接计算机,完成数据信息的传输与控制。结论设计的便携式眼科超声生物测量系统携带方便,系统兼容,数据可靠,完全可以满足临床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眼科 生物测量 角膜测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甚高频超声仿血液流速测量系统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王晓春 周盛 +4 位作者 杨军 邢维忠 王效宁 王延群 计建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2期138-142,共5页
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甚高频超声仿血液流速测量系统,用来完成模拟人体浅表器官血流信息实时检测的实验研究。方法笔者自制了血液仿体,该仿体由尼龙颗粒、纯净水、甘油、葡聚糖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该系统实验平台包含控制流速的医用... 目的设计并实现一种甚高频超声仿血液流速测量系统,用来完成模拟人体浅表器官血流信息实时检测的实验研究。方法笔者自制了血液仿体,该仿体由尼龙颗粒、纯净水、甘油、葡聚糖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组成。该系统实验平台包含控制流速的医用注射泵、医用硅胶管和模拟血液仿体所组成的模拟血液循环系统;工作频率为50 MHz的单脉冲、机械、线性扫描探头;下位机超声回波信号采集电路和上位机模块构成的甚高频超声血流成像系统。将换能器置于模拟血管上方9 mm左右处,血液流动方向与探头扫查方向相向,调整注射泵的推动速度,得到焦点区域附近的模拟血液成像。结果笔者自制的血液仿体的声学特性在150 d内几乎没有改变,符合实验研究要求。由不同流速仿血流成像结果图可见,当流速较低时,红细胞成像颗粒较大,数量较少;当流速较高时,红细胞成像颗粒较小,数量较多。结论设计的甚高频超声仿血液流速测量系统可以初步得出模拟血流红细胞成像颗粒数值与模拟血流流速成正比,并由此判定血流流速的快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高频 超声 血液流速 测量系统 浅表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觉-体感觉靶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位跨模增进效应研究
3
作者 崔红岩 谢小波 +2 位作者 徐圣普 冯莉 胡勇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4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目的研究听觉一体感觉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双模增进作用,探讨大脑认知过程不同脑区间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例听力正常、躯体感觉功能正常、无任何大脑病史的在读研究生和大学生,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 目的研究听觉一体感觉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双模增进作用,探讨大脑认知过程不同脑区间相互作用的神经机制。方法选择20例听力正常、躯体感觉功能正常、无任何大脑病史的在读研究生和大学生,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5岁:均为右利手。以受试者的事件相关电位为考察对象,分析听觉一体感觉跨模靶刺激与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反应错误率)与事件相关电位(P3、P2幅值和潜伏期)的关系。结果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时间[分别为(538±14)ms、(576±18)ms]、P3峰值潜伏期[分别为(455±17)ms、(479±18)m8]均显著大于听觉一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反应时间(461±20)ms,潜伏期(357±12)ms;P〈0.001]:单一听觉、体感觉靶刺激模式下受试者的反应错误率[分别为(5.1±1.2)%、(19.3±3.1)%]显著小于听觉一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模式下的值[(2.7±0.6)%;P〈0.001],说明大脑不仅对听觉一体感觉双模靶刺激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而且探测的准确度明显优于单一靶刺激:不同靶刺激模式下.反应时间与P3峰值潜伏期具有显著相关性(r=0.58,P〈0.001),可以作为跨通道增进效应潜在神经过程的时间指标。结论双模靶刺激模式下存在明显的增进效应,大脑在跨模靶刺激模式下具有更优越的感觉信号神经整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 跨模靶刺激 潜伏期 幅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超声中血流散射信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庞超 高旋 +3 位作者 胡邵娟 计建军 杨军 宋学东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目的分析高频条件下红细胞对超声的背向散射情况,探索高频血流成像的条件。方法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瑞利散射公式推导红细胞背向散射回声强度与超声频率的关系,并采用10、20、50 MHz超声进行成像,观察血流散射情况。结果实验对同一... 目的分析高频条件下红细胞对超声的背向散射情况,探索高频血流成像的条件。方法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瑞利散射公式推导红细胞背向散射回声强度与超声频率的关系,并采用10、20、50 MHz超声进行成像,观察血流散射情况。结果实验对同一人体样本的手臂不同深度浅表静脉成像,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理论推导的结论,表明在1~4 mm的深度范围内高频超声成像可获得较强的血流散射回声。结论在高频超声条件下探测浅表血管,即使采用单脉冲探测,依然可获得较丰富的血流回声信号,采用20 MHz的超声频率,可获得较理想的血流散射信息,为高频血流成像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血流成像 背向散射信号 单脉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域X射线激发荧光断层层析成像方法研究
5
作者 张伟 李长青 刘志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262-266,共5页
目标为了能够在X射线激发荧光断层成像(XLCT)中同时重建荧光产率和荧光寿命参数分布,进行了时域XLCT方法研究。方法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技术的时域XLCT方法 ,并建立了基于广义脉冲谱技术(GPST)的正向模型,通过... 目标为了能够在X射线激发荧光断层成像(XLCT)中同时重建荧光产率和荧光寿命参数分布,进行了时域XLCT方法研究。方法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TCSPC)技术的时域XLCT方法 ,并建立了基于广义脉冲谱技术(GPST)的正向模型,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时域XLCT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能够同时获得荧光产率和荧光寿命参数分布,重建结果具有极高的重建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结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多组分荧光基团,时域XLCT方法能够同时成功重建荧光产率和寿命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域 X射线 激发荧光 广义脉冲谱技术 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小刚 赵秉 +3 位作者 刘明 谢小波 蒲江波 徐圣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8年第3期244-250,共7页
目的近期利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诸如计算机光标的虚拟对象及诸如轮椅的实际对象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脑-机接口的前景。然而,少有研究尝试利用基于头皮脑电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方法引入了一个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机械... 目的近期利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诸如计算机光标的虚拟对象及诸如轮椅的实际对象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脑-机接口的前景。然而,少有研究尝试利用基于头皮脑电的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控制机械臂。方法引入了一个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机械臂控制系统,该系统由机械臂子系统和基于便携式无线脑电的脑-机接口子系统组成。机械臂子系统是一个配备有两指气动抓手的6轴Denso机械臂,进而形成一个7自由度机械臂系统。针对机械臂的常用控制命令,设计了一个15目标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脑-机接口且只记录了顶枕区9个导联,并用其控制一个7自由度的机械臂。为避免将刺激频率的谐波频率成分也作为刺激频率,刺激频率范围为8.0~15.7 Hz,频率间隔为0.55 Hz。无需任何训练数据的滤波器组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被用于目标识别。由于机械臂由脑-机接口直接控制,该系统允许用户通过脑-机接口的15个命令在三维空间中灵活进行机械臂运动控制。结果来自10例健康受试者在线结果表明,研究所构建的脑控机械臂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平均识别正确率高达93.87%,最高识别正确率达100.00%。结论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控制机械臂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机械臂 脑电 顶枕区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LHRH-壳聚糖/siRNA纳米复合物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邵楠 董霞 +3 位作者 刘兰霞 朱敦皖 张海玲 冷希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5年第4期339-344,共6页
目的评价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短肽-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TAT-LHRH)修饰的低分子质量壳聚糖(LMWC)作为siRNA载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利用琥珀亚酰胺基-3-2-硫代吡啶-丙酸酯(SPDP)共价连接TAT-LHRH双功能肽及LMWC(相对分子质量5 000~8 000... 目的评价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短肽-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TAT-LHRH)修饰的低分子质量壳聚糖(LMWC)作为siRNA载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利用琥珀亚酰胺基-3-2-硫代吡啶-丙酸酯(SPDP)共价连接TAT-LHRH双功能肽及LMWC(相对分子质量5 000~8 000;脱乙酰化程度90%),合成TAT-LHRH-壳聚糖(TLC)载体,并与未修饰的LMWC分别和非编码siRNA(序列5′-UUCUCCGAACGUGUCACGUTTACGUGACACGUUCGGAGAATT-3′)混合,合成TLC/siRNA纳米复合物和LMWC/siRNA纳米复合物。利用凝胶阻滞及光散射实验观察纳米粒的表征,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流式细胞术及体内巨噬细胞吞噬实验分析纳米复合物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所引起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以及对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结果与未进行任何修饰的壳聚糖相比,TLC具有更好的siRNA结合能力(N/P比分别为1∶2、1∶1、2∶1、5∶1和10∶1)。以不同N/P(10∶1、20∶1)与siRNA形成纳米复合体后,其粒径分布于90~150 nm,zeta电位稳定在+2.7^+19.3 m V。含200 nmol/L siRNA的TLC/siRNA纳米复合物在24 h内未引起上述细胞因子的明显释放。体内与体外的巨噬细胞吞噬实验证明,相比未修饰壳聚糖/siRNA复合物而言,TLC/siRNA纳米复合物被巨噬细胞摄入量更高,但两者均未对吞噬活性和细胞因子生成产生明显影响。结论 TLC无明显免疫毒性,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siRNA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运输 肝癌 反式转录激活因子短肽(TAT) 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 壳聚糖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脉搏呼吸频率提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1
8
作者 蒲子真 刘明 +2 位作者 谢小波 崔红岩 徐圣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345-349,共5页
目的设计一种以绿光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反射式测量方式测量的脉搏信号采集系统,以此光电脉搏信号提取不同呼吸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信息。方法选择16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2-33岁,身高155-178 cm,体质量49-85 kg。进行对照试验来验证... 目的设计一种以绿光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反射式测量方式测量的脉搏信号采集系统,以此光电脉搏信号提取不同呼吸状态下人体呼吸频率信息。方法选择16例健康受试者,年龄22-33岁,身高155-178 cm,体质量49-85 kg。进行对照试验来验证系统性能,分别采集受试者呼吸过慢、自然呼吸、呼吸过速3种状态下脉搏信号并提取呼吸频率信息,利用热敏电阻同步采集人体鼻腔呼吸信号作为参考呼吸信号。结果脉搏呼吸频率提取系统测量范围为7-34次/分,最大测量误差为2次/分,平均测量误差为0.14次/分。两种方法获得的呼吸频率3种呼吸状态下平均误差为0.12次/分、0.18次/分、0.48次/分,3种呼吸状态下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0.78%、1.87%、1.48%。结论脉搏呼吸频率提取系统可以完成3种状态下呼吸频率提取,且与参考呼吸频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成为现有呼吸频率监测方法的一种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式测量 呼吸频率 频率提取 光电容积脉搏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OVA和GFP的MC38细胞株构建及其肿瘤免疫评价初探
9
作者 王宁 杨影 +3 位作者 田欣欣 庞丽云 张海玲 冷希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3期324-330,共7页
目的构建过表达肿瘤模式抗原——鸡卵白蛋白(OVA)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结肠癌细胞系OVA-GMC38及荷瘤小鼠模型,初步探索其在肿瘤免疫评价的应用。方法采用携带OVA和GFP双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结肠癌细胞系MC38细胞,分别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 目的构建过表达肿瘤模式抗原——鸡卵白蛋白(OVA)和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结肠癌细胞系OVA-GMC38及荷瘤小鼠模型,初步探索其在肿瘤免疫评价的应用。方法采用携带OVA和GFP双基因的慢病毒感染结肠癌细胞系MC38细胞,分别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MC38细胞感染后GFP表达水平,并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OVA表达水平。将6~8周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MC38组、OVAGMC38组),每组9只,分别种植MC38和OVA-GMC38细胞观察致瘤率,评价基因转染对致瘤率的影响。6~8周雌性C57BL/6小鼠种植OVA-GMC38细胞,小鼠根据肿瘤大小平均分为2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组、OVA免疫组],每组6只,荷瘤小鼠3周内用OVA免疫3次,记录各小鼠体质量、肿瘤体积变化及免疫后肿瘤的质量,评价OVA-GMC38荷瘤小鼠模型的肿瘤免疫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被免疫的荷瘤小鼠脾脏中T细胞的比例,评价肿瘤模式抗原免疫对体内T细胞的影响。结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结果表明,慢病毒成功感染95.1%MC38细胞。qRT-PCR结果显示OVA-GMC38细胞表达OVA mRNA水平显著高于MC38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VA-GMC38细胞有OVA表达(阳性对照光密度比值为0.71,OVA-GMC38光密度比值为1.11),而MC38细胞不表达。小鼠种植肿瘤结果表明OVAGMC38细胞与MC38相比,致瘤能力不受影响。荷瘤小鼠OVA免疫后肿瘤更小(t=3.590,P=0.004 9),说明免疫后肿瘤生长延缓。另外,PBS组与OVA免疫组小鼠体质量均无明显变化(t=1.796,P=0.102 7);OVA免疫组脾脏中CD8^+(t=7.218,P<0.000 1)和CD4^+(t=4.685,P<0.000 1)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PB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功建立稳定表达OVA和GFP的OVA-GMC38细胞株,能够作为肿瘤特异抗原细胞模型来进行肿瘤免疫评价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模式抗原 卵清白蛋白 免疫疗法 肿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