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在下肢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1
作者 李睿 舒畅 李鑫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68-673,共6页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一种基于超声技术在血管管腔内进行成像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irtual histology,IVUS-VH)是通过超声信号遇...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一种基于超声技术在血管管腔内进行成像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血管腔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virtual histology,IVUS-VH)是通过超声信号遇到不同病理组织反射的回波信号频谱定性分析动脉内病变的组成,可为心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近年来,IVUS-VH在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特别是在预后判断方面,IVUS-VH可能存在一定的价值。该文介绍了IVUS-VH在下肢动脉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重点讨论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虚拟组织学 下肢动脉 血管腔内重建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对血管再狭窄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骆忠辰 李鑫 +1 位作者 王伦常 舒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52-1259,共8页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血管再狭窄中重要的调控分子,在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TGF-β是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可与TGF-β受体相结合,通过经典的依赖Smad蛋白通路或非经典通路将膜外...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血管再狭窄中重要的调控分子,在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TGF-β是TGF-β超家族成员之一,可与TGF-β受体相结合,通过经典的依赖Smad蛋白通路或非经典通路将膜外信号转导到膜内,从而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过程。血管再狭窄至今仍是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中难以攻克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其发生、发展机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预防术后血管再狭窄或延长血管通畅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TGF-β通路在不同细胞类型中表现出多样性,探讨TGF-β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作用及其对血管再狭窄的具体影响有助于为TGF-β与血管再狭窄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血管再狭窄 血管平滑肌细胞 间充质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片材料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邵茹冰 李杰华 +2 位作者 王伦常 李鑫 舒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5-293,共9页
心血管补片作为替代部分心脏或血管组织的人工移植物材料,在心血管手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心血管补片材料(合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的不足可能导致术后长期效果不理想甚至某些致命的并发症。近年来一些新型材料(如组织工程材料、... 心血管补片作为替代部分心脏或血管组织的人工移植物材料,在心血管手术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心血管补片材料(合成材料和生物材料等)的不足可能导致术后长期效果不理想甚至某些致命的并发症。近年来一些新型材料(如组织工程材料、三维打印材料等)也在积极研发中。补片材料在血管成形术、心脏房室壁或房室间隔修补术、瓣膜置换术等心血管外科手术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心血管补片材料临床需求较大,但由于该材料需要具有适应正常凝血机制、耐久性、促进术后近期内皮化、抑制术后远期的内膜过度增生等特性,其研发过程较为复杂。总结各类心血管补片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心血管疾病手术中的应用,对临床中手术材料的选择和心血管补片材料的研发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片材料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材料 心血管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节预开窗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鑫 张雷 +1 位作者 郭鹏程 舒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27-1234,共8页
目的:为保留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对主动脉弓部病变进行开窗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即开窗TEVAR(fenestrated-TEVAR,f-TEVAR),其中最常用的是体外开窗和原位开窗技术。然而这两种技术均改变了... 目的:为保留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对主动脉弓部病变进行开窗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即开窗TEVAR(fenestrated-TEVAR,f-TEVAR),其中最常用的是体外开窗和原位开窗技术。然而这两种技术均改变了支架的物理结构,可能影响支架的远期稳定性。笔者所在的团队设计了一款可调节预开窗主动脉覆膜支架并获得了专利。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这款支架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前期数据。方法:对8只健康的拉布拉多犬行可调节预开窗主动脉覆膜支架的腔内植入术和主动脉弓部的开窗操作,植入支架前后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价手术是否成功。术后将8只实验犬分为4周组(饲养4周组)和12周组(饲养12周组)。处死前1天行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无大出血发生,无开窗无法释放事件发生。开窗位置移动平滑,支架退出均顺利。4周和12周的主动脉CTA复查结果提示支架无移位。所有弓上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使用可调节预开窗主动脉覆膜支架在犬类主动脉植入模型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本研究为该款支架的进一步优化和涉及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人类f-TEVAR植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可调节预开窗主动脉覆膜支架 主动脉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8
5
作者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杨航 +3 位作者 罗明尧 马艳云 周洲 舒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5,共7页
遗传性胸主动脉病以胸主动脉瘤/夹层为主要特征,起病隐匿,危害极大。基因检测可帮助实现胸主动脉病的早期诊断,并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其后随访策略和治疗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 遗传性胸主动脉病以胸主动脉瘤/夹层为主要特征,起病隐匿,危害极大。基因检测可帮助实现胸主动脉病的早期诊断,并进行亚型分类,对于其后随访策略和治疗时机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参考国际相关指南,并结合国人遗传性胸主动脉病基因检测数据和中国心血管外科专家的临床诊疗经验,形成了本共识,旨在阐述基因检测在遗传性胸主动脉病诊断及筛查中的作用,以及明确诊断后针对各种类型胸主动脉病患者提出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 基因检测 临床诊疗 个体化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