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彬 崔丽梅 +4 位作者 吕纳强 严晔华 郑晓敏 陶静 刘翠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风险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的初诊T...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发生风险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内分泌科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的初诊T2DM患者371例。根据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urinary microalbumin to creatine ratio,UACR)分为3组,DN0组(UACR男性<2.5 mg/mmol,女性<3.5 mg/mmol)为无糖尿病肾病组215例;DN1组(男性2.5 mg/mmol≤UACR<30 mg/mmol,女性3.5 mg/mmol≤UACR<30 mg/mmol)为DN微量蛋白尿组128例;DN2组(UACR≥30 mg/mmol)为DN临床蛋白尿组28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HP感染与DN微量蛋白尿有关联(OR=1.77,95%CI:1.103~2.851),但未发现HP感染阳性与DN临床蛋白尿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2型糖尿病HP阳性者发生DN的风险是阴性者的2.52倍(OR=2.516,95%CI:1.305~4.849)。结论初诊的T2DM患者HP感染与DN有关系,HP感染可以增加T2DM患者发生DN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幽门螺旋杆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对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桑甜甜 程楠 +6 位作者 吕纳强 张炜 赵杰 季胤泽 杨进刚 杨跃进 党爱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34-103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ACS住院治疗的高龄患者338例,根据NT-proBNP水平分为高水平组84例(NT-... 目的探讨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对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因ACS住院治疗的高龄患者338例,根据NT-proBNP水平分为高水平组84例(NT-proBNP≥1228.7 ng/L)和低水平组(NT-proBNP<1228.7 ng/L)254例。检测基线NT-proBNP水平,计算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观察出院后1年及长期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高水平组NT-proBNP、GRACE评分、GRACE评分高危比例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高龄ACS患者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34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NT-proBNP能预测高龄ACS患者短期和长期MACE风险(P<0.05,P<0.01)。短期随访中发生MACE 24例(7.4%),长期随访中发生MACE 152例(49.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水平组短期及长期随访MACE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_(log rank)<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相关因素后,高水平NT-proBNP与高龄ACS患者短期及长期随访MACE发生风险独立相关(HR=2.841,95%CI:1.172~6.884,P=0.021;HR=1.653,95%CI:1.138~2.399,P=0.008)。结论高水平NT-proBNP是高龄ACS患者短期及长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心血管疾病特征与研究现状 被引量:9
3
作者 党爱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1-563,共3页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女性特别是老年女性死亡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流行病资料显示,约1/3的女性死于CVD.女性在CVD的危险因素、类型、临床表现、预后具有自身特征,与男性相比均存在一定差异.女性CVD的特征既来自...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导致女性特别是老年女性死亡最主要的病因之一,流行病资料显示,约1/3的女性死于CVD.女性在CVD的危险因素、类型、临床表现、预后具有自身特征,与男性相比均存在一定差异.女性CVD的特征既来自于男性与女性不同的遗传背景、基于性别的解剖和生理差异,也与社会、心理、文化或经济等因素不同有关,其形成有复杂的生物学及社会学原因.近20年来,CVD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近期流行病数据分析显示,女性尤其老年女性CVD发病人数占比升高,而规范诊治率、预后改善程度均低于男性.其原因可能包括:女性相关CVD研究与干预相对滞后,大多数CVD预防和治疗指南的证据来源以男性受试者为主体的研究,基于性别的疾病差异证据不够充分;女性正常月经周期、妊娠和更年期相关的激素变化以及影响生殖激素的疾病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许多社区医师、临床专科医师对于女性CVD认知不足;女性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也是影响CVD预后的重要因素[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血脂异常 糖尿病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的疾病特征 被引量:30
4
作者 崔丽梅 吕纳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2-25,111,共5页
肥胖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常常并发或伴随多种疾病。本文就肥胖常见伴发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相关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和肥胖相关肿瘤、相... 肥胖是目前全球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常常并发或伴随多种疾病。本文就肥胖常见伴发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相关性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抑郁症和肥胖相关肿瘤、相关死因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具体描述,以便广大医务人员早期正确识别肥胖疾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伴随疾病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炜 吕纳强 +2 位作者 张云 张澍 党爱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0期1048-1051,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增高(65.52%vs 51.72%,13.79%vs 5.17%,P<0.05),2组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比例、CHA2DS2-VAS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5.721,95%CI:2.069~15.820,P=0.001)、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2,P=0.002)、CHA2DS2-VASc评分(OR=2.021,95%CI:1.316~3.103,P=0.001),LAD(OR=1.104,95%CI:1.002~1.216,P=0.046)是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LAD扩大、NT-proBNP水平高、CHA2DS2-VASc评分高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血栓形成 高血压 卒中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心肌梗死的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海华 俞梦越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3期242-246,共5页
目的研究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在阜外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有再次住院记录的186例青年患者(≤40岁),按照随诊期间是否出现复发性心肌梗死(RMI),分为RMI组(29例)和对照组(15... 目的研究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在阜外医院因急性心肌梗死而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并有再次住院记录的186例青年患者(≤40岁),按照随诊期间是否出现复发性心肌梗死(RMI),分为RMI组(29例)和对照组(157例),比较其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评估发生RMI的危险因素。结果RMI发生比例为15.6%,中位随访时间为36(12,67)个月,RMI中位复发时间为57(35,77)个月。初诊时,RMI组的糖化血红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复诊时,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较初诊时下降(均为P<0.01),LDL-C水平也较初诊时下降(P<0.05),而RMI组均无明显下降(均为P>0.05)。RMI组复诊时LDL-C的达标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复诊时的达标率较初诊时增加(P<0.05)。RMI组复诊时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停用抗血小板治疗(OR=7.378,P<0.001)和复诊时的高LDL-C水平是发生RM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44,P=0.027)。结论青年心肌梗死复发比例较高,停用抗血小板治疗和血脂控制不佳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心肌梗死 青年 二级预防 抗血小板治疗 降脂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例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海华 俞梦越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研究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阜外医院住院并有随诊记录的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磁共振钆延迟强化(LGE),分为LGE阳性和阴性组,比较预后差异。结果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 目的研究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阜外医院住院并有随诊记录的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磁共振钆延迟强化(LGE),分为LGE阳性和阴性组,比较预后差异。结果17例围产期心肌病患者的中位年龄26岁(19~38岁),≥30岁6例(35.3%),妊娠≥2次8例(47.1%),分娩≥2次4例(23.5%),分娩前发病9例(52.9%)。我院初诊时平均左室射血分数33.3%±8.9%,左心室附壁血栓6例(35.3%),室性期前收缩7例(41.2%),其中合并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例(23.5%)。住院期间均接受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14例(82.3%)接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14例(82.3%)接受地高辛治疗。中位随访时间(距初次发病)25(13,48)个月,病情恢复5例(29.4%)。LGE阳性组病情恢复比例为0(0/6),阴性组病情恢复比例为71.4%(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围产期心肌病合并左心室附壁血栓和室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LGE检查对判断预后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产期心肌病 左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附壁血栓 磁共振成像 钆延迟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