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构建:以室性心动过速病因诊断为例
1
作者 王敏 胡兆 +3 位作者 徐晓巍 郑思 李姣 姚焰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4-461,共8页
目的构建一个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诊断。方法检索2018—2023年心律失常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和医学文献作为知识源,并回顾性收集2013—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室性... 目的构建一个融合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决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动过速的病因诊断。方法检索2018—2023年心律失常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和医学文献作为知识源,并回顾性收集2013—202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作为数据集。采用基于知识规则的方法构建临床路径作为知识驱动模型;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构建VT病因诊断三分类机器学习模型,并选取其中的最佳模型作为数据驱动模型代表;以临床路径为基本框架,将机器学习模型以自定义运算符的形式嵌入临床路径的决策节点中,作为混合模型。评价上述3种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结果共纳入3部临床实践指南作为知识驱动模型的知识源;收集了1305条患者数据作为数据集,构建了5种机器学习模型,其中XGBoost模型最佳。混合模型采用知识驱动的决策思维,分别将XGBoost模型嵌入2层分类的决策节点中。3种模型的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如下:知识驱动模型为80.4%、79.1%和79.7%;数据驱动模型分别为88.4%、88.5%和88.4%;混合模型分别为90.4%、90.2%和90.3%。结论融合知识与数据驱动的混合模型展现出更高的准确性,且混合模型的所有决策结果均基于循证证据,这更接近临床医生的实际诊断思维。未来需更严格地验证混合模型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知识驱动 数据驱动 混合模型 决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上性心动过速机制的智能分类模型:基于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泓森 米利杰 +9 位作者 张越 葛兰 赖杰伟 陈韬 李健 时向民 修建成 唐闵 阳维 郭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1-858,共8页
目的基于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探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机制鉴别的智能分类模型。方法选取356份SVT的穿戴式心电图,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的方式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建立智能分类模型,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诊断为SVT并行电生理检... 目的基于十二导联穿戴式心电设备,探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机制鉴别的智能分类模型。方法选取356份SVT的穿戴式心电图,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的方式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建立智能分类模型,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3月诊断为SVT并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共101例作为测试集。对比心动过速诱发前后的心电图参数改变,基于多尺度深度神经网络,并加入窦性心律对比图增强训练,建立SVT机制分类的智能分类模型并验证诊断效能。进一步提取II,III,V1三导联心电信号建立分类模型,并对比其与十二导联智能分类模型的效能。结果101例测试集中68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3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训练模型在验证集中识别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最高精确率-召回率曲线下面积达到0.9492,F1评分为0.8195。最终II导联,III导联,V1导联,三导联与十二导联智能分类模型于测试集中的总F1评分分别为0.5597,0.6061,0.3419,0.6003与0.6136。对比十二导联,III导联的净重新分类指数与综合判别改善指数分别为-0.029(P=0.714)与-0.005(P=0.817)。结论基于多尺度深度神经网络,初步建立了穿戴式心电图对SVT机制分类的智能分类模型,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戴式心电图 室上性心动过速 十二导联心电图 多尺度深度神经网络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样本率比较(单组目标值法)的样本量计算及其简便实现 被引量:7
3
作者 曾治宇 林娜 +1 位作者 张明东 Peter Lam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3-314,共2页
样本量计算是临床研究设计阶段的主要工作之一,其重要性在国内日渐受到重视,为此在2015年还发表了一个《临床试验中样本量确定的统计学考虑》的专家共识。
关键词 样本率 量计 设计阶段 临床研究 临床试验 统计学 样本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值循环泵功能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预后 被引量:2
4
作者 唐毅 柳志红 +13 位作者 方丕华 马秀平 罗勤 赵智慧 赵青 张洪亮 王勇 杨丹 黄智伟 高柳 金旗 禹雪 熊长明 倪新海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峰值循环泵功能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定期随访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或肺移植),最长随访66个月[平均(42±14)个月]。采... 目的探讨峰值循环泵功能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入组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定期随访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或肺移植),最长随访66个月[平均(42±14)个月]。采用Kaplan-Meier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40例新诊断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完成了心肺运动试验(女性103例,平均年龄33±11岁),随访结果:24例(17.1%)患者死于右心衰竭,1例(0.7%)患者进行肺移植。单因素分析表明: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分钟通气量与二氧化碳排出量比值、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峰值功率、峰值收缩压、收缩压变化值、心率变化值、峰值循环泵功能、肺血管阻力、心指数、WHO心功能分级均能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均为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后,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峰值循环泵功能是唯一可以独立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指标(χ~2=9.95,P<0.002,RR:0.99,95%CI:0.99~0.99)。结论峰值循环泵功能,优于峰值摄氧量和通气效率,可以更好地预测特发肺动脉高压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心肺运动试验 预后 峰值循环泵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晓枫 李超 +7 位作者 冯天捷 方丕华 唐闽 张浩 刘俊 夏雨 任晓庆 张澍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5期51-54,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配对比较希氏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起搏参数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评估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希氏束起搏患者(29例)及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患者... 目的通过回顾性配对比较希氏束起搏与右室间隔部起搏患者的手术相关并发症、起搏参数及超声心动图等指标,评估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希氏束起搏患者(29例)及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患者(29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感染、电极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QRS波宽度改变等指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1±1.4)年,希氏束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平均提高(1.5±0.7)%,而间隔部起搏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平均减低(3.2±2.1)%。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径均没有明显变化。末次随访希氏束起搏组患者QRS波宽度[(116±24)ms]窄于间隔部起搏组[(141±20)ms](P<0.05),但希氏束起搏组患者起搏阈值[(1.8±0.5)mv/0.4ms]高于间隔部起搏组[(0.9±0.4)mv/0.4ms](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和植入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同样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起搏 间隔部起搏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东旭 陈旭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5-359,共5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二者具有多项共同易患因素。一方面,COPD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是影响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二者具有多项共同易患因素。一方面,COPD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是影响房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可导致患者临床不良事件和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合并房颤同样影响COPD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因此,房颤合并COPD使患者的治疗面临极大挑战。本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房颤合并COPD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流行病学特点、病理生理学机制、患者管理、转归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房颤合并COPD患者的多学科综合管理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