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照与核黄素浓度对核黄素光动力灭活病原体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何缘圆 李彦玉 +3 位作者 尹云弟 李玲 陈可洋 刘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9-962,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光照时间条件下核黄素灭活病原体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含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血浆分4组,分别添加核黄素浓度致终浓度为50、100、150μmol/L,0μmol/L为对照组。观察其在10、15、20、25 min的生长滴度,不进行光照的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不同光照时间条件下核黄素灭活病原体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含水疱性口炎病毒(VSV)血浆分4组,分别添加核黄素浓度致终浓度为50、100、150μmol/L,0μmol/L为对照组。观察其在10、15、20、25 min的生长滴度,不进行光照的为对照组。用Reed-Muench法计算灭活前后培养后生长滴度,通过灭活后log减少因子评价不同浓度核黄素对灭活效果的影响。结果在无光照的条件下添加核黄素无病原体灭活效果,随着光照时间从15 min增加到25 min,无核黄素组VSV灭活效果增加;当光照小于15 min时,50~150μmol/L核黄素VSV灭活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光照时间为15~25 min时,添加核黄素后VSV灭活效果增强,但不同浓度核黄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25 min内核黄素病原体灭活效果随光照时间的增加灭活效果越好,与核黄素浓度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黄素 UVA 病原体灭活光化学法 V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血者TP抗体ELISA检测屏蔽界限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胡京辉 葛红卫 +8 位作者 王瑞 郭瑾 高楠 张婧 吴硕 贾俊杰 刘正敏 李玲 刘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56-960,共5页
目的:建立无偿献血者TP抗体ELISA检测屏蔽界限值,以此屏蔽真阳性献血者进入归队管理。方法:通过对本实验室常规检测的517份抗TP ELISA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TPPA)确证试验,确定标本的真实血清学状态。分别使用受试者工作... 目的:建立无偿献血者TP抗体ELISA检测屏蔽界限值,以此屏蔽真阳性献血者进入归队管理。方法:通过对本实验室常规检测的517份抗TP ELISA反应性的标本进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TPPA)确证试验,确定标本的真实血清学状态。分别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99%特异性和百分位数法95%阳性预期值初步确定TP抗体屏蔽界限值。选择本实验室常规检测的283份TP抗体反应性标本,判断两种方法得出的初步屏蔽值的适用性,最终确定TP抗体献血者的屏蔽界限值。结果:试剂A 99%特异性对应S/CO值为13.33-16.18,95%百分位数法对应S/CO值为6.34;试剂B 99%特异性对应S/CO值为13.17-19.85,95%百分位数法对应S/CO值为6.62。经验证,试剂A、B的99%特异性界值屏蔽真阳性率均为100%;95%阳性预期值屏蔽真阳性率分别为98.4%、99%。最终确定99%特异性屏蔽界限低值作为献血者屏蔽界限值;试剂A的屏蔽界限为13.33,试剂B屏蔽界限为13.17。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献血者TP抗体ELISA检测的屏蔽界限值有助于减少进入后续献血者归队管理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螺旋体抗体 献血者屏蔽 ROC曲线 百分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期间血小板中外泌体浓度变化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龚丽 米紫玥 +3 位作者 孔玉洁 徐海霞 田力 刘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83-128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时间手工血小板中外泌体浓度变化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等体积分装血小板,(22±2)℃保存0、3、5 d(D 0、D 3、D 5)后,超速离心法提取血小板外泌体;采用Western 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流式分析仪对所提外... 目的探讨不同保存时间手工血小板中外泌体浓度变化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等体积分装血小板,(22±2)℃保存0、3、5 d(D 0、D 3、D 5)后,超速离心法提取血小板外泌体;采用Western 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流式分析仪对所提外泌体进行表征鉴定。使用纳米流式分析仪检测其颗粒浓度。取不同保存时间血小板外泌体至人新鲜血浆中,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进行凝血因子VII含量测定。取不同保存时间血小板外泌体至人新鲜全血中,血栓弹力图仪检测外泌体对全血凝血指标的影响。结果鉴定结果显示外泌体免疫标志物TSG 101、CD 9特异性表达;所提外泌体呈现双层膜、类杯状结构;其粒径多为60~80 nm之间。D 0、D 3、D 5外泌体浓度分别为(13.86±7.93)×10^(12)、(23.69±12.80)×10^(12)、(45.81±25.87)×10^(12)个/L。与D 0相比,D 3、D 5外泌体浓度显著增加(P<0.01),分别为1.8倍、4.0倍。与对照组相比,D 0与D 5外泌体分别可使PT减小[(0.16±0.15)s,P<0.01]、[(0.36±0.18)s,P<0.001];D 0与D 5外泌体分别可使APTT减小[(1.11±1.21)s,P<0.05]、[(2.10±1.14)s,P<0.001]。凝血因子Ⅶ定量实验结果显示其在D 0、D 5外泌体中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D 0、D 5外泌体作用于全血后其凝血时间R值分别为(5.46±0.90)min、(5.00±0.67)min、(4.38±1.00)min,D 5组与对照组、D 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外泌体具有一定的促凝作用。结论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手工血小板中外泌体浓度显著增加且外泌体的促凝作用显著增强,血小板保存期间产生的外泌体可能通过凝血因子Ⅶ参与促凝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外泌体 凝血 凝血因子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何芮 刘磊 +5 位作者 徐海霞 倪文旭 寇国梅 李玲 郑山根 刘忠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1-994,共4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普通型、重症和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COVID-19确诊患者。评估患者严重程度为普通型、重症和危重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将患者分为非激素治疗...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普通型、重症和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COVID-19确诊患者。评估患者严重程度为普通型、重症和危重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将患者分为非激素治疗组和激素治疗组。非激素组予以吸氧、抗病毒等治疗,激素组加用甲泼尼龙短期治疗。统计各组患者出院病死率、住院时间、首发症状至出院时间,评估COVID-19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的临床改善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S-IgG、S-IgM、S-RBD-IgG、N-IgG和N-IgM抗体动态变化评估激素治疗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非激素治疗组与激素治疗组相比,普通型和重症患者出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激素治疗组相比,激素治疗组的危重症患者出院病死率升高(68%vs 40%,P<0.05)。与非激素治疗组相比,激素治疗组普通型患者住院时间较长[22(17-28)d vs 16(12-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激素治疗组和非激素治疗组患者的S-IgG、S-RBD和N-IgG抗体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S-IgM和N-IgM抗体呈逐渐下降趋势,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不能改善COVID-19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对患者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