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眼底疾病诊疗及技术转化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有信 徐至研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6期1131-1134,共4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多个医学专科领域,推动临床诊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目前,AI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其诊断迅速、精确度高且客观可信,可优化眼科患者的诊疗模式,极大提...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多个医学专科领域,推动临床诊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目前,AI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其诊断迅速、精确度高且客观可信,可优化眼科患者的诊疗模式,极大提升临床诊断效率。部分AI眼科影像研究已实现产品转化,我国和全球均有已批准上市的AI眼科影像产品,但受训练数据、研发能力、临床验证和市场适应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仍有诸多研究亟待实现进一步转化。因此,本文提出AI技术辅助眼底疾病诊疗的新模式并分析技术转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期提高AI技术在眼底疾病中的辅助诊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眼底疾病 转化医学 分级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智能研究标准数据库的建立规范 被引量:7
2
作者 于伟泓 张潇 +25 位作者 吴婵 陈欢 杨治坤 贺峰 张枝桥 张碧磊 巩迪 王月麟 杨景元 李冰 孙燕媛 马亚静 陆慧琴 夏蔚 周伟 张东磊 潘庆敏 杨宁 王淑娜 孙晓蕾 遇颖 苏畅 万博 汪明启 王敏 陈有信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684-688,共5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对于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准确度的验证与比较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建立1.5万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对于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准确度的验证与比较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建立1.5万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智能研究标准数据库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眼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建立更多的相关数据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工智能 标注 数据库 标准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造文 王尔茜 陈有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flow density,CFD)的改变及其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年...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flow density,CFD)的改变及其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21例21眼,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检测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别在术后1 d、10 d、30 d、90 d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对两组进行黄斑部3 mm×3 mm的扫描,测量两组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及视网膜厚度。结果糖尿病组术后1 d、10 d、30 d、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分别为(62.89±4.83)%、(61.95±3.96)%、(60.96±4.29)%、(60.78±4.67)%,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F=9.203,P<0.001);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变化值为(-2.11±1.42)%,与非糖尿病组黄斑区脉络膜CFD变化值(-1.15±1.3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糖尿病组中,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中心凹区域:r=-0.48,P=0.028;旁中心凹区域:r=-0.54,P=0.012)。糖尿病组术后1-3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40),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基线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36)。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CFD下降,其降低幅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基线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脉络膜毛细血管 血流密度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尹心恺(综述) 戴荣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8-83,共6页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近年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病理情况下脉络膜慢性增厚及脉络膜血管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谱,其特征性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容量衰减、脉络膜血管扩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脉络膜增厚、进行性...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是近年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病理情况下脉络膜慢性增厚及脉络膜血管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谱,其特征性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容量衰减、脉络膜血管扩张、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脉络膜增厚、进行性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障碍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生成。如今对于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定义,已从既往强调单纯的脉络膜异常增厚逐渐转变为对复杂的病理状态(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形态学描述。肥厚型脉络膜疾病谱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肥厚型脉络膜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PPE)、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PNV)、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CE)、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综合征(PPS)。这些疾病都表现出各自的特征性脉络膜病变。本文对肥厚型脉络膜疾病的分类、特征、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特征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在眼底图像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旭峰 于伟泓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2023年第6期21-26,共6页
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数据储存终端的容量扩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眼底病变已经逐渐成为失明的主要病因。眼底图像是眼底疾病诊疗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同时... 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数据储存终端的容量扩展,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在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眼底病变已经逐渐成为失明的主要病因。眼底图像是眼底疾病诊疗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同时因数字化的优势,使AI能够通过学习而自动化地对大样本的眼底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在眼底疾病的识别方面已经初步展现了高效性与准确性。利用AI以应对不断增加的致盲风险疾病所带来的公共卫生挑战已经成为眼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本文综述了AI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当前在眼底图像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和前景展望,以期为今后AI在眼科领域的深入应用提供更系统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眼底疾病 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汤加(综述) 陈有信(审校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67,共4页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以及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此外,VEGF家族还与淋巴管生成、炎症反应、造血作用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等有关。在缺血、缺氧或氧化应激等情况下,VEGF可以通过增加组织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以及增加血管的通透性。此外,VEGF家族还与淋巴管生成、炎症反应、造血作用以及神经保护作用等有关。在缺血、缺氧或氧化应激等情况下,VEGF可以通过增加组织灌注、抑制细胞凋亡、刺激神经再生等方式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因此,VEGF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作用逐渐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抗VEGF疗法在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中可能会导致相应的不良反应。就VEGF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和眼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保护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卒中 病理性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EURETINA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露璐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3,共4页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常见的眼底血管性疾病。2011年发表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管理专家共识》对RVO的诊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2019年8月,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Retina Spec...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RVO)是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后常见的眼底血管性疾病。2011年发表的《视网膜静脉阻塞管理专家共识》对RVO的诊疗进行了全面的阐述。2019年8月,欧洲视网膜专家协会(European Society of Retina Specialists,EURETINA)则在2011年专家共识基础上更新了RVO诊疗指南,总结了大型临床试验结果,采纳更强证据等级的数据资料对RVO的诊疗进行了规范。2019年指南形式上采用了"基本原理-证据-推荐"的结构,对RVO进行全面总结。本文对该指南内容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诊断与治疗 指南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在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检出中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张辰茜 张枝桥 +4 位作者 徐凯峰 龙琴 张潇 杨治坤 戴荣平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328-333,共6页
目的比较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UWF-SLO)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olor fundus photography,CFP)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retinal astroc... 目的比较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ultra-wide-field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y,UWF-SLO)与传统彩色眼底照相(color fundus photography,CFP)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retinal astrocytic hamartomas,RAH)的检出情况,评估UWF-SLO在TSC相关RAH识别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和眼科且明确诊断为TSC合并RA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散瞳前置镜检查结果为参照标准,比较两种眼底成像技术的TSC相关RAH检出率,分析可能影响病灶检出的相关因素。结果共24例TSC合并RAH患者参与本研究。在TSC相关RAH病灶检出方面,UWF-SLO(合成“伪彩”双激光通道成像)检出率显著高于9点固视CFP[98.6%(138/140)比65.7%(92/140),P<0.001],检出差异主要在于对中周部和远周部RAH的检出(P<0.001)。在UWF-SLO病灶检出方面,单红激光(633 nm)通道成像检出率显著低于单绿激光(532 nm)[52.1%(73/140)比98.6%(138/140),P<0.001]和合成双激光通道成像[52.1%(73/140)比98.6%(138/140),P<0.001]。单红激光通道成像中未检出的病灶均为1型RAH,且病灶检出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中RAH病灶最大厚度显著高于未检出组[(527.3±134.7)μm比(389.7±76.6)μm,P<0.001],但两组病灶分布及病灶累及深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812,P=1.000)。结论相较于传统CFP,UWF-SLO可能具有更高的TSC相关RAH检出率,可考虑将其应用于TSC相关RAH的临床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角扫描激光检眼镜 结节性硬化症 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彩色眼底照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远程医疗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潇 陈有信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755-760,共6页
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生可通过远程医疗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眼科远程医疗主要用于某些眼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慢性眼病的监测,以及眼科疾病的远程会诊等。随着眼科远程医疗的需求及应用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基础设... 随着技术的进步,医生可通过远程医疗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眼科远程医疗主要用于某些眼科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慢性眼病的监测,以及眼科疾病的远程会诊等。随着眼科远程医疗的需求及应用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医疗风险、患者接受度和满意度、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医疗保险覆盖等。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将远程医疗推向了眼科医疗服务的前沿,并可能持续改变眼科疾病的诊疗模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5G通信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基层医疗服务人员培训的规范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眼科远程医疗将更加规范和完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可持续性的医疗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远程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青光眼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相关黄斑水肿不同治疗方案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0
作者 梁沛 王谭 +2 位作者 李东辉 陈有信 闵寒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6-810,共5页
目的比较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相关黄斑水肿(M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BRVO相关ME的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内... 目的比较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和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相关黄斑水肿(M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BRVO相关ME的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组(治疗期间接受任何一种抗VEGF药物),B组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和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不分先后顺序,治疗期间使用两种药物)。每月随访,共随访6个月及以上,末次注射后,连续3次随访均无视网膜下液,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变化≤50μm,且CMT≤250μm为观察终点。比较两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CMT。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BCVA及降低CMT,A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4.59±2.83)次,B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3.02±1.6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后,A组患者BCVA(logMAR)从0.77±0.47提高到0.48±0.44(P=0.00),B组患者BCVA从0.73±0.45提高到0.42±0.35(P=0.00),A组患者CMT从(403.02±147.70)μm降低到(230.17±21.82)μm(P=0.00),B组患者CMT从(393.96±94.61)μm降低到(236.87±22.98)μm(P=0.00),但观察终点两组患者BCVA和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患者中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后1个月内出现眼压升高至≥25 mmHg(1 kP=7.5 mmHg)的概率为14.6%,但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均能控制。结论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和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BRVO相关ME均能起到很好的临床效果,且观察期内联合应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经治疗的CSC与PCV黄斑区及脉络膜微血管血流比较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尹心恺 戴荣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2-840,共9页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对未经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等参数进行量化分析,探究其与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深圳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未经治疗的单眼CSC患者20例20眼、单眼PCV患者16例16眼及健康对照19人19眼。所有受试眼均采用Optovue OCTA仪进行中心凹6 mm×6 mm扫描,并采用内置ReVue软件自动测量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SRVD)、视网膜深层血流密度(DRVD)、视网膜外层血流密度(ORVD)、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CCVD)、FAZ面积、FAZ周长和FAZ周围300μm环形区域内血流密度。采用Optovue OCTA HD模式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FT)、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估CSC、PCV患眼CFT、SFCT与OCTA测量血流密度、FAZ相关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SC组、PCV组和健康对照组受检眼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44、9.006、5.617,均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增加,PCV组受检眼中心凹区SRVD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CSC组比较,PCV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和中心凹周区SRVD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个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83,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CV组和CSC组受检眼旁中心凹区DRVD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受检眼ORVD和CCVD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931、19.412,均P<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SC组受检眼ORVD和CCVD均明显减小,PCV组受检眼CCVD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CSC组受检眼ORVD较PCV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个组CF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495,P<0.001),与健康对照组和PCV组比较,CSC组受检眼CFT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个组间SFCT、FAZ面积、FAZ周长及FAZ环形区血流密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83、0.906、0.819、1.530,均P>0.05)。CSC组中CFT与旁中心凹区DRVD、ORVD测定值均呈显著负相关(r=-0.555、-0.516,均P<0.05);PCV组中CFT与ORVD测定值呈显著负相关(r=-0.585,P<0.05)。CSC组和PCV组中SFCT与各血流密度和FAZ相关参数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黄斑中心凹区浅层毛细血管充血、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可能为CSC和PCV早期共同的病理机制,外层视网膜血流密度是2种疾病CFT变化共同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研究进展
12
作者 林诗群 尹心恺 +1 位作者 陈有信 戴荣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7-420,共4页
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及脉络膜大血管层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其特征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最厚区域位于视盘周围、视盘周围视网膜层间积液... 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描述了一类以视盘周围脉络膜增厚及脉络膜大血管层扩张为特点的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其特征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脉络膜增厚、脉络膜最厚区域位于视盘周围、视盘周围视网膜层间积液、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合并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本文对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盘周围脉络膜肥厚综合征 临床特征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