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泉同 房莲 +2 位作者 张惠东 董琬月 孙建平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8,共6页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 目的:研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为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β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的地区差异、分布动态及收敛趋势。结果:2009—2022年三大城市群卫生人力资源水平持续提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呈现正向溢出效应,具有不同程度的β收敛性特征。结论:三大城市群应继续利用好政策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重视正向溢出效应,加快推动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同时,重视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区域卫生人力资源均衡布局和协同发展的作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辐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卫生人力资源 均衡布局 协同发展 京津冀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JAK-STAT通路的瘢痕疙瘩关键基因筛选及姜黄素的抗纤维化作用研究
2
作者 卢辰宇 王思慧 +2 位作者 周炳荣 布文博 鲁严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1-268,共8页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瘢痕疙瘩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及其预测出的靶向中药单体,以期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135例瘢痕疙瘩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并从基因型-组织表... 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瘢痕疙瘩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及其预测出的靶向中药单体,以期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135例瘢痕疙瘩患者的转录组数据,并从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数据库中下载300例正常皮肤样本的转录组数据。筛选JAK-STAT通路相关DEG,并通过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工具(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筛选出关键基因(即DNA上决定蛋白质合成的特定片段)。收集3对瘢痕疙瘩组织及周边正常组织,并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在3对组织中对关键基因进行实验验证。通过毒物基因组学(CTD)数据库预测靶向中药单体。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结果:共筛选出150个JAK-STAT通路的DEG,其中表达上调基因91个,表达下调基因59个。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及绘制ROC曲线得到3个关键基因,分别为VHL、SOCS5及TGFB1,并通过qPCR在临床上收集的3对组织中验证了这3个关键基因的差异化表达。基于CTD数据库的预测,筛选出姜黄素作为靶向中药单体。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姜黄素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活性及迁移能力,并促进其凋亡。结论:基于瘢痕疙瘩JAK-STAT通路DEG的筛选研究,中药单体姜黄素可能通过调控该通路关键基因,从而成为防治瘢痕疙瘩的潜在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JAK-STAT通路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姜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反式维甲酸在皮肤病外用疗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52
3
作者 靳培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2-64,共3页
从20世纪以来就已知维生素A对上皮组织的生物学作用,使小鼠实验性维生素A缺乏时,能引起上皮结构的异形性改变,并伴有上呼吸道、胃肠道和生殖道上皮的角化。人类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毛囊角化性疾病,伴有上皮增生和角化过度的组织... 从20世纪以来就已知维生素A对上皮组织的生物学作用,使小鼠实验性维生素A缺乏时,能引起上皮结构的异形性改变,并伴有上呼吸道、胃肠道和生殖道上皮的角化。人类缺乏维生素A可引起毛囊角化性疾病,伴有上皮增生和角化过度的组织学改变以及汗腺导管等的角化作用。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药物疗法 全反式维甲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六届全国皮肤病理学术会议纪要
4
作者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皮肤病 学术会议纪要 病理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华医学会 召开 中国 承办 研究所 主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皮肤病理简明图谱》
5
作者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97-497,共1页
近日阅读了常建民教授编写的《皮肤病理简明图谱》,该图谱共刊出了典型病理图片435张,该些图片是从常教授近10年来收集的图片中精选出来的,印制成一本精美的皮肤病理图谱,看后觉得有以下几个特点:
关键词 皮肤病理 图谱 图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的研究:现代医学的窗口
6
作者 范雪莉 徐文严 《医学与哲学》 1996年第8期430-431,共2页
艾滋病的研究:现代医学的窗口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北京210042)范雪莉指导教师徐文严回顾艾滋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医学产生的巨大推动力。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加速了医学进入分化的趋势。现代医学中... 艾滋病的研究:现代医学的窗口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北京210042)范雪莉指导教师徐文严回顾艾滋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医学产生的巨大推动力。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加速了医学进入分化的趋势。现代医学中最为突出的是分子生物学带来的学科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医学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和药效评价的丁半方不同剂型一致性研究
7
作者 傅静娟 王海丹 +2 位作者 黄婷婷 刘顺 邹恺平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716-2724,共9页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药效评价丁半合剂和丁半颗粒二者在药效质量方面的一致性,并探讨丁半清热方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12批丁半制剂的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及其来源归属,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建立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模型,给药...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和药效评价丁半合剂和丁半颗粒二者在药效质量方面的一致性,并探讨丁半清热方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12批丁半制剂的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及其来源归属,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相似度评价;建立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模型,给药7 d,记录体温,观察阿司匹林组、丁半合剂高剂量组、丁半合剂低剂量组、丁半颗粒高剂量组和丁半颗粒低剂量组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模型,观察阿司匹林组、丁半合剂高剂量组、丁半合剂低剂量组、丁半颗粒高剂量组和丁半颗粒低剂量组对小鼠耳郭肿胀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各组发热大鼠下丘脑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12批制剂指纹图谱中确定了13个共有峰,丁半合剂和丁半颗粒在指纹图谱上具有一致性,表现出相同的物质基础。与模型组比较,丁半合剂和丁半颗粒均能降低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的直肠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丁半颗粒高剂量组对二甲苯致小鼠耳郭肿胀抑制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丁半合剂和丁半颗粒能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中TNF-α和IL-1β含量的升高。结论:丁半合剂和丁半颗粒在指纹图谱和药效作用方面具有一致性,二者均有的解热抗炎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模型大鼠下丘脑TNF-α、IL-1β含量的升高而发挥解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半清热方 指纹图谱 药效作用 一致性 机制 不同剂型 丁半合剂 丁半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靶点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欣 张庆 +3 位作者 罗帅寒天 张慧琳 陆前进 龙海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67-1275,共9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目前SLE的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存在诸多难以避免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新型治疗靶点对于探索特异性...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慢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目前SLE的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存在诸多难以避免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新型治疗靶点对于探索特异性更强、毒副作用更小的新疗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SLE治疗的研究,主要涉及B细胞/浆细胞相关靶点(如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增殖诱导配体、CD20、CD22、CD19/FcγRⅡb、Bruton酪氨酸激酶、蛋白酶体)、T细胞相关靶点(如钙调磷酸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调节因子X1、Rho激酶)、巨噬细胞相关靶点(如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细胞内信号分子(如Cereblon、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等)、共刺激因子(如CD28/B7、CD40/CD154)、细胞因子(如IL-2、IL-12/23、IL-10、IL-6、干扰素)、IgE以及肠道菌群等方面。其中,针对B细胞/浆细胞相关靶点的贝利尤单抗(人源化抗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单克隆抗体)、泰它西普(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已在我国相继获批用于SLE的临床治疗。还有多种靶向治疗新药处在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Anifrolumab(抗I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的全人单克隆抗体)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取得良好应答,但其带状疱疹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近年来,这些针对不同靶点的基础研究和新药研发大大推动了医学界对SLE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也反映出该病的复杂性和异质性。随着更多新疗法投入使用,未来有望迎来SLE个体化治疗的崭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治疗靶点 细胞因子 IgE自身抗体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病区粮食真菌及其毒素在克山病、大骨节病病因中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毕华银 张矢远 +7 位作者 罗毅 冯建林 吴绍熙 匡开源 史士英 杨进生 王治伦 郭雄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8-311,共4页
目的 克山病 (KSD)和大骨节病 (KBD)两病病因至今尚未明了 ,特调查病区粮食真菌及其毒素在两病病因中的作用。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结合实验病理学验证以探索粮食内可疑致病真菌及其相关毒素质量与两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① 40 2份小... 目的 克山病 (KSD)和大骨节病 (KBD)两病病因至今尚未明了 ,特调查病区粮食真菌及其毒素在两病病因中的作用。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结合实验病理学验证以探索粮食内可疑致病真菌及其相关毒素质量与两病发病的关系。结果 ① 40 2份小麦内培养出的优势菌为链格孢霉 ,其检出率与两病发病之间未见统计学联系 ,未培养出镰刀菌 ;② 2 4份小麦和 2 3份小麦面粉样品内未检出 1 1种镰刀菌毒素中的任一毒素 ,1 4 3份小麦、玉米样品内未检出AOH、AME和ZEN ;③化学纯品T 2毒素 (1 0 0 μg·kg- 1BW·d)致雏鸡KBD模型实验和链格孢霉培养粮 (含AOH 6 5 1 9μg/ g饲料 )致雏鸡KSD、KBD模型实验 ,均未见动物心肌损害和软骨损害等 ;④T 2毒素和MON实验组内 ,检出小型猪关节软骨OC—Ⅲ型损害 ,后一结果对KBD病因研究的参考价值需待更多工作之后才好判定。结论 病例对照研究和实验病理学综合结果不支持两病病因镰刀菌毒素中毒说和链格孢霉毒素中毒说。建议多家协作 ,重复粮食真菌及其毒素的检测 ,以便对两病真菌毒素病因说作出最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山病 大骨节病 病因 镰刀菌 镰刀菌毒素 T-2毒素 粮食 真菌 链格孢霉 陕西病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海棠 谭志刚 +4 位作者 王晓丹 郑家润 崔盘根 陈正琴 陈沄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79-683,共5页
目的:研究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证明受试制剂的缓释特征,评价其与参比制剂泛昔洛韦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单次给药试验四阶拉丁方试验设计,受试制剂250、375、750mg三剂量组及参比制剂750mg组;多次给药试验两周期... 目的:研究泛昔洛韦缓释胶囊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行为,证明受试制剂的缓释特征,评价其与参比制剂泛昔洛韦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单次给药试验四阶拉丁方试验设计,受试制剂250、375、750mg三剂量组及参比制剂750mg组;多次给药试验两周期随机交叉试验设计。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药代动力学分析。结果:12例受试者单次口服泛昔洛韦缓释胶囊250、375、750mg后,Cmax分别为(0.31±0.06)、(0.51±0.09)、(1.0±0.16)μg/mL,tmax分别为(4.4±1.8)、(4.0±1.4)、(4.3±1.8)h,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6.9±1.3)、(7.3±1.0)、(7.6±0.7)h,AUC0-24分别为(3.3±0.8)、(5.2±1.1)、(11.3±1.4)μg·mL-1·h;普通片750mg给药后,Cmax为(3.81±0.38)μg/mL,tmax为(1.2±0.6)h,MRT为(3.3±0.4)h,AUC0-24为(13.7±1.5)μg·mL-1·h。缓释胶囊单次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1.96±2.54)%,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相当。10例受试者每日口服750 mg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和普通片3 d后缓释胶囊和普通片血药浓度均已达稳态,Cmin分别为(0.32±0.13)、(0.16±0.04)μg/mL。达稳态后的Cmax分别为(0.71±0.14)、(1.67±0.44)μg/mL,Cav分别为(0.44±0.09)、(0.56±0.13)μg/mL,波动度DF分别为(90±26)%、(270±59)%。缓释胶囊谷浓度明显高于普通片,波动度则明显小于普通片。结论:泛昔洛韦缓释胶囊具有明显缓释特征,并与普通片生物利用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昔洛韦 缓释胶囊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相对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念珠菌特异DNA片段与核酸杂交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春阳 吴绍熙 +2 位作者 郭宁如 李银太 林万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72-177,共6页
用EcoRI对白念珠菌标准株Cli DNA做酶切分析,获得2.5kb片段,经^(32)P标记后分别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和细菌进行核酸杂交。结果该片段与所有白念珠菌杂交强阳性,与近平滑念珠菌和1株热带念珠菌出现微弱杂交信号,与其它菌无杂交。提示该... 用EcoRI对白念珠菌标准株Cli DNA做酶切分析,获得2.5kb片段,经^(32)P标记后分别与各种念珠菌、隐球菌和细菌进行核酸杂交。结果该片段与所有白念珠菌杂交强阳性,与近平滑念珠菌和1株热带念珠菌出现微弱杂交信号,与其它菌无杂交。提示该片段含有白念珠菌种特异性碱基序列,可望进一步制备成白念珠菌基因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DNA片段 杂交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克宁栓及克霉唑阴道片的体外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桂霞 沈永年 刘维达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4-195,共2页
选用达克宁栓 (2 0 0 mg,硝酸咪康唑 )和克霉唑阴道片 (5 0 0 mg,克霉唑 )做 :1体外抗阴道常见酵母菌菌群的MIC测定 ;2融变时限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1硝酸咪康唑的 MIC范围在 0 .3~ 2 .5μg/ ml之间 ;而克霉唑的 MIC范围为 3.12 5~ ... 选用达克宁栓 (2 0 0 mg,硝酸咪康唑 )和克霉唑阴道片 (5 0 0 mg,克霉唑 )做 :1体外抗阴道常见酵母菌菌群的MIC测定 ;2融变时限的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1硝酸咪康唑的 MIC范围在 0 .3~ 2 .5μg/ ml之间 ;而克霉唑的 MIC范围为 3.12 5~ 12 .5μg/ ml,两者相差近 10倍 ,硝酸咪康唑比克霉唑对阴道常见酵母菌菌群更为有效 ;2达克宁栓的融变与液体量的多寡无关 ,均能在 15 min左右完全软化溶解为粘稠的乳酪状物 ;而克霉唑阴道片融变的完全与否与液体量呈正相关 ,液体量越多融变越彻底。因此 ,与达克宁栓相比 ,克霉唑阴道片只适用于阴道湿润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克宁栓 克霉唑阴道片 MIC 阴道念球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氟沙星阴道泡腾片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漪霖 韩素萍 +2 位作者 陆康民 姜允飞 姜文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7年第5期522-522,共1页
氧氟沙星阴道泡腾片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郑漪霖韩素萍陆康民1姜允飞2姜文华3(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南京210029)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氧氟沙星;泡腾片氧氟沙星阴道泡腾片是泰州微生物制药厂研制的新药,... 氧氟沙星阴道泡腾片治疗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研究郑漪霖韩素萍陆康民1姜允飞2姜文华3(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南京210029)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病;氧氟沙星;泡腾片氧氟沙星阴道泡腾片是泰州微生物制药厂研制的新药,商品名为奥卫特。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 阴道病 氧氟沙星 泡腾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甜素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郭宁如 吴绍熙 +1 位作者 沈永年 吕桂霞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e,GCZ)又名甘草酸(glycyrrhifie acid),为五环型三萜类齐墩果烷(Ol-eanane)衍生物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苷酸(diglucuronide),系中药甘草的甜味成份.其化学结构与皮质类固醇相似,具有潴钠排钾,抗炎、抗过敏及利胆解毒...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e,GCZ)又名甘草酸(glycyrrhifie acid),为五环型三萜类齐墩果烷(Ol-eanane)衍生物甘草次酸的二葡萄糖苷酸(diglucuronide),系中药甘草的甜味成份.其化学结构与皮质类固醇相似,具有潴钠排钾,抗炎、抗过敏及利胆解毒,抑制肿瘤等作用.目前,仅见到甘草的糖成份具有分裂原样作用的报道,而其对机体防御及免疫反应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观察甘草甜素97%纯晶品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小鼠的防御作用,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甜素 白念珠菌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黄柏液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惠 弓娟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70例受试者每日2次外用复方曲安奈德乳膏前使用或不使用复方黄柏液外用湿敷,疗程2周,观察第1、2周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 目的观察复方黄柏液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70例受试者每日2次外用复方曲安奈德乳膏前使用或不使用复方黄柏液外用湿敷,疗程2周,观察第1、2周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为88.9%(32/36),高于对照组67.6%(23/34),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1、2周实验组的主要症状、体征指标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药物的不良反应频率低,主要表现为一过性刺激反应,可短时间消退。结论外用激素联用复方黄柏液治疗急性、亚急性湿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急性 亚急性 复方黄柏液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总甙(T_Ⅱ)中三萜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崇璞 张永刚 +8 位作者 吕燮余 陈云 马鹏程 贺存恒 于德泉 沈福苓 杨晶晶 杨晶 郑启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22-325,共4页
从雷公藤总甙(TII)中分离出五个三萜化合物,T_1,T_2,T_3,T_6,T_28.除T_1未经药理试验外,其他四个化合物均具有抗炎作用。经波谱和其他理化常数分析,其中T,T_6,T_28三个化合物再经X-Ray单品衍射结构分析,确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T_(?)为雷... 从雷公藤总甙(TII)中分离出五个三萜化合物,T_1,T_2,T_3,T_6,T_28.除T_1未经药理试验外,其他四个化合物均具有抗炎作用。经波谱和其他理化常数分析,其中T,T_6,T_28三个化合物再经X-Ray单品衍射结构分析,确证了它们的分子结构,T_(?)为雷公藤内酯甲;T_2为3β,22β-二羟基-△^(12)-齐墩果烯-29-羧酸,是一个新的化合物,命名为雷公藤三萜酸B;T_3为雷公藤三萜酸A;T_6为木栓烷类的Orthosphenic acid;T_(28)为3β.22α-二羟基-△^(12)-乌索烯-30-羧酸,命名为雷公藤三萜酸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肿瘤坏死因子与HLA-DR基因关联的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彭学标 费虹明 徐文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25-126,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PCR/SSO)探针杂交方法对71例汉族SLE患者和69例正常对照组HLADR亚区作DNA分型,同时用双抗体夹心E...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基础。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顺序特异的寡核苷酸(PCR/SSO)探针杂交方法对71例汉族SLE患者和69例正常对照组HLADR亚区作DNA分型,同时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发现汉族SLE患者中DR2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DR4频率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活动期SLE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而非活动期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DR2阳性的SLE患者TNFα水平低,而DR4阳性的SLE患者TNFα水平则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 红斑狼疮 肿瘤坏死因子 HLA-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临床研究中的病因推断——解脲支原体在宫颈炎中的致病问题 被引量:12
18
作者 邵长庚 陈祥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病因推断 解脲支原体 子宫颈炎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A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模型小鼠糖脂稳态中的作用
19
作者 龙可欣 陈旺青 +1 位作者 毛曼云 朱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7,共14页
目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可伴随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发症。阿维A是第2代维A酸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银屑病。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维A对银屑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在高糖或低糖环境中使用阿维A处理HepG2细胞,采用实时... 目的: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可伴随高血糖、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发症。阿维A是第2代维A酸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银屑病。本研究旨在探讨阿维A对银屑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在高糖或低糖环境中使用阿维A处理HepG2细胞,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葡萄糖转运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葡萄糖摄取功能,油红O染色技术观察细胞内脂滴合成。选用健康成年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银屑病造模组(IMQ组)和阿维A治疗组,分析阿维A对小鼠银屑病皮损和炎症因子变化,观察小鼠体重、血浆中糖脂代谢和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分离对照组和IMQ组小鼠的胰岛组织,体外培养观察阿维A对小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结果:在高糖环境中,阿维A处理HepG2细胞后,葡萄糖摄取增加,脂滴合成增加,葡萄糖转运相关基因GLUT1和GLUT4表达增加,糖异生相关基因G6pase转录下降,糖原合成相关基因AKT1、GSY2转录水平增加(均P<0.05);而低糖环境中,阿维A抑制葡萄糖摄取,促进糖异生功能。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MQ组小鼠血糖下降明显(P<0.05),阿维A治疗后可部分恢复IMQ组小鼠血糖稳态,且体重减轻得到改善。取对照组和IMQ组小鼠胰岛组织体外培养后,发现阿维A治疗使原本上升的胰岛素分泌水平和胰岛素分泌相关基因PDX-1转录水平下降,使原本下降的葡萄糖稳态相关基因SIRT1和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PPARγ转录水平升高(均P<0.05),提示阿维A具有改善胰岛功能,恢复胰岛稳态的重要作用。结论:阿维A可维持肝脏细胞糖原合成和糖异生通路的平衡,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功能,促进机体和细胞的血糖稳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A 银屑病 糖脂代谢 脂肪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转化和共培养研究淋球菌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法兴 朱文 +1 位作者 乐文静 苏晓红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通过DNA转化和共培养研究淋球菌(NG)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将3株大观霉素耐药环丙沙星敏感的供体NG[大观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512 mg/L]与大观霉素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的受体NG共培养,并将耐药菌株的DNA转化至大观霉素敏感的受... 目的通过DNA转化和共培养研究淋球菌(NG)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将3株大观霉素耐药环丙沙星敏感的供体NG[大观霉素最小抑菌浓度(MIC)512 mg/L]与大观霉素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的受体NG共培养,并将耐药菌株的DNA转化至大观霉素敏感的受体菌中。分别将供体菌、受体菌及共培养和DNA转化得到的NG的16sRNA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可能导致大观霉素耐药的基因突变。结果共培养后和DNA转化得到耐大观霉素的NG株(大观霉素MIC 512 mg/L),PCR扩增和DNA测序分析发现所有大观霉素耐药的NG均发现16sRNA基因胞嘧啶(C)1192胸腺嘧啶(T)突变,大观霉素敏感的受体菌未发现突变。结论共培养和DNA转化可以用于NG耐药机制研究,NG16SrRNA基因C1192T突变导致大观霉素对NG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转化 共培养 淋球菌 大观霉素 16Sr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