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醇凝胶固定化脲酶及载体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潘继伦 童明容 +5 位作者 陈长治 俞耀庭 施化莲 刘文革 武莉 王彭延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62-365,共4页
本文以聚乙烯醇(PVA)凝胶为载体,用包埋法对脲酶进行了固定化,并与聚丙烯酰胺固定化脲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VA凝胶固定化脲酶具有较高的活力收率(79%)。其急性毒性及溶血试验合格,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 本文以聚乙烯醇(PVA)凝胶为载体,用包埋法对脲酶进行了固定化,并与聚丙烯酰胺固定化脲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VA凝胶固定化脲酶具有较高的活力收率(79%)。其急性毒性及溶血试验合格,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凝胶 固定化 脲酶 生物相容性 人工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化壳聚糖修饰的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8
2
作者 陈红丽 唐红波 +6 位作者 杨文智 陈汉 王银松 梅林 张彤 熊青青 张其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682-1687,共6页
合成了生物素化壳聚糖(Bio-CS),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法(ICP-MS)对其进行结构确证.采用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醇酸(PLGA)纳米粒,并通过共价交联法对纳米粒进行Bio-CS表面修饰.未修饰的PLGA纳... 合成了生物素化壳聚糖(Bio-CS),并通过核磁共振(1HNMR)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质谱法(ICP-MS)对其进行结构确证.采用溶剂挥发法(W1/O/W2)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醇酸(PLGA)纳米粒,并通过共价交联法对纳米粒进行Bio-CS表面修饰.未修饰的PLGA纳米粒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呈规则球状形态,平均粒径为(248.4±21.0)nm,Zeta电势为-(21.21±2.13)mV,Bio-CS修饰后的PLGA纳米粒保持球状形态,平均粒径为(268.3±23.4)nm,Zeta电势为(25.45±2.59)mV.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试剂盒对纳米粒表面生物素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显示,经过Bio-CS修饰后的纳米粒表面含有N,S元素,生物素取代度为31%的Bio-CS修饰的PLGA纳米粒,其表面生物素含量为(1.36±0.34)μmol/100mg纳米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 聚乳酸-羟基乙醇酸 生物素化壳聚糖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对牙菌斑生物膜内致龋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常秀明 邹朝晖 阴慧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4期303-305,309,共4页
目的:探讨以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ether,HMME)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牙菌斑生物膜内致龋菌的杀灭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嗜酸性乳杆菌和粘性放线菌为实验菌株,建立... 目的:探讨以血卟啉单甲醚(hematoporphyrin monomethylether,HMME)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牙菌斑生物膜内致龋菌的杀灭作用及机制。方法:以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嗜酸性乳杆菌和粘性放线菌为实验菌株,建立牙菌斑生物膜模型。实验分为4组:HMME-PDT组、HMME-PDT加叠氮钠组、西吡氯铵处理组、生理盐水处理组。平板菌落计数观察牙菌斑内致龋菌的活力,并测定不同处理前后pH的变化值(⊿pH)观察其对致龋菌产酸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HMME-PDT组和西吡氯铵组牙菌斑内致龋菌的数量(CFU/mL)显著下降(P<0.05),其杀菌率分别为94.92%和51.86%;而HMME-PDT加叠氮钠组牙菌斑内致龋菌数量无显著性差异,杀菌率仅为9.47%。⊿pH值测定结果显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0~24h),与生理盐水组相比,HMME-PDT组牙菌斑内致龋菌的产酸能力显著下降。结论:PDT可有效杀灭菌斑生物膜内的致龋菌,并抑制其产酸,同时单线态氧在PDT杀菌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菌斑生物膜单线态氧 龋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化普鲁兰多糖纳米颗粒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史艳萍 李学敏 +2 位作者 陈宝泉 黄玉萍 张其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合成生物素化普鲁兰多糖衍生物(BP),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颗粒(BPNS),考察制备条件对纳米颗粒性质影响,为进一步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基础。通过酯化反应将生物素羧基与普鲁兰多糖连接,生成的衍生物BP通过FI-IR和61H—... 合成生物素化普鲁兰多糖衍生物(BP),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颗粒(BPNS),考察制备条件对纳米颗粒性质影响,为进一步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基础。通过酯化反应将生物素羧基与普鲁兰多糖连接,生成的衍生物BP通过FI-IR和61H—NMR表征,取代度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确定;BPNs进行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仪和ζ电位仪表征与检测,颗粒表面生物素采用Quant*Tag^TM Biotin Kit生物素测定试剂盒测定。获得取代度21(BP1),46(BP2),81(BP3)3种衍生物,其中BP2和BP3能够制备纳米颗粒(LBPNS,HBPNS)。纳米颗粒呈球形,表面光滑规整,平均粒径100~300nm,水中ζ电位在-17mV左右。制备过程中,粒径随BP浓度(10~50mg/ml)增加而增加((136.2±46.8)nm,(190.8±89.6)nm和(254.5±140.0)nm)。调整水相组成为水:无水乙醇(v/v)1:1和1:2时粒径分别为(170.7±30.4)nm和(158.8±21.0)nm。HBPNS和LBPNS表面的生物素量为衍生物的(1.9±0.03)%和(2.0±0.04)%。生物素化普鲁兰多糖衍生物通过纳米沉淀法能制备出纳米颗粒,颗粒表面存在有生物素,颗粒性质受制备条件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素 普鲁兰多糖 纳米颗粒 纳米沉淀法 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胶原植入物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生物学试验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其清 王彭延 +2 位作者 辛学军 任磊 王福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2-76,共5页
关键词 胶原 植入物 力学性质 生物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热能开发利用新途径之一……缓释系统新概念 被引量:2
6
作者 袁歆 张全福 《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7年第1期8-10,共3页
本文概括了生物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具体阐述利用微生物热缓释技术开发利用生物能的原理和方法,并简单介绍了应用实例,而且从能源和环保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方法的优越性。
关键词 生物能 缓释技术 热能 能源开发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生物能促进环境保护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全福 严岩 傅海虹 《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4年第4期34-36,17,共4页
生物能是一种代替常规能源的理想能源,对生物能的开发是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概括地叙述了生物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利用生物能对环境保护的有利之处。
关键词 环境保护 可再生能源 能源 生物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德兰衍生物--脱氧胆酸偶联物自聚集纳米微粒的制备及表征
8
作者 高福平 张慧珠 +2 位作者 刘玲蓉 杨心督 张其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5-319,共5页
对可德兰衍生物——羧甲基可德兰进行疏水改性并考察羧甲基可德兰——脱氧胆酸偶联物(DCMC)的自聚集行为,为进一步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依据。将可德兰羧甲基化以后和脱氧胆酸(DOCA)用酯键相连接,DOCA的取代度用紫外分光光... 对可德兰衍生物——羧甲基可德兰进行疏水改性并考察羧甲基可德兰——脱氧胆酸偶联物(DCMC)的自聚集行为,为进一步将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提供依据。将可德兰羧甲基化以后和脱氧胆酸(DOCA)用酯键相连接,DOCA的取代度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DCMC自聚集纳米微粒的形态以透射电镜观察、粒径及粒径分布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表面电位用ζ电位仪测定;芘荧光法测定DCMC临界聚集浓度。获得DOCA的取代度为2.1%、3.2%、4.1%、6.3%(摩尔分数)的DCMC;自聚集纳米微粒呈球形;在蒸馏水中粒径呈单峰分布,平均粒径为192-347nm,随DOCA的取代度增高而降低,在PBS中平均粒径随pH值的降低而增高;在蒸馏水中ζ电位接近-60mV,然而在PBS中ζ电位绝对值降低,为-26-36mV,且随pH值的降低而降低;在蒸馏水中的临界聚集浓度为0.014-0.052mg/ml,随DOCA的取代度增高而降低,在PBS中的临界聚集浓度比蒸馏水中稍低。用DOCA疏水改性的可德兰衍射物能形成球形的自聚集纳米微粒,该纳米微粒的理化性质受DOCA的取代度、溶剂性质、溶剂pH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德兰衍射物 脱氧胆酸 自聚集纳米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工程的发展概况
9
作者 刘士新 关晓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22-126,共5页
导言康复工程始于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门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研制和开发残疾人所需的辅助装置,使其最大限度地享受与健康人相同的生活。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康复工程亦涉及到康复训练... 导言康复工程始于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门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其目的是研制和开发残疾人所需的辅助装置,使其最大限度地享受与健康人相同的生活。随着康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康复工程亦涉及到康复训练评价用工程技术及装置的研究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工程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物理场复合的新型无创脑深部精准刺激方法探究
10
作者 祝凯 周晓青 +3 位作者 马任 刘煦 殷涛 刘志朋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7-337,共11页
现有的无创电磁刺激技术,以临床应用最广的经颅磁刺激(TMS)为代表,尚无法突破聚焦性和刺激深度的技术瓶颈,实现对深部功能核团的直接精准刺激。本研究基于磁声耦合理论,结合TMS技术中的交变磁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多物理场复合的无创脑... 现有的无创电磁刺激技术,以临床应用最广的经颅磁刺激(TMS)为代表,尚无法突破聚焦性和刺激深度的技术瓶颈,实现对深部功能核团的直接精准刺激。本研究基于磁声耦合理论,结合TMS技术中的交变磁场,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多物理场复合的无创脑深部精准刺激方法(MI-TMAS),以期实现对脑深部的直接精准聚焦刺激。基于磁声耦合理论和磁感应理论对MI-TMAS中的刺激物理场进行仿真研究,并搭建了MI-TMAS系统及多物理场测试平台,对刺激物理场分布并进行实测。结合仿真和实测结果,对MI-TMAS复合刺激电场的聚焦性和电场强度进行探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在脑深部靶区产生聚焦声场、磁声耦合电场、磁感应电场等3个复合刺激物理场,可以在刺激深度50 mm处形成聚焦尺寸约6.2 mm(-3 dB)的复合刺激电场,其在脑深部电场的聚焦性明显优于TMS,且刺激电场强度大于稳恒磁场下的TMAS。本研究为MI-TMAS方法应用于在体神经调控提供了理论以及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声耦合效应 经颅磁刺激 无创神经调控 电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超声乳化模式下乳化手柄的谐振频率跟踪系统设计
11
作者 苗清豪 巩丽文 +2 位作者 杨军 周盛 王晓春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7-816,共10页
为解决传统白内障乳化手柄的频率跟踪方法中频率易失谐以及热损伤大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冷超声乳化模式下乳化手柄的谐振频率跟踪系统。首先设计了合适的阻抗匹配网络使谐振网络的串并联谐振频率相互远离至1 kHz以上,扩大了系统的... 为解决传统白内障乳化手柄的频率跟踪方法中频率易失谐以及热损伤大的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冷超声乳化模式下乳化手柄的谐振频率跟踪系统。首先设计了合适的阻抗匹配网络使谐振网络的串并联谐振频率相互远离至1 kHz以上,扩大了系统的可靠频率跟踪范围,避免了谐振频率误跟踪的问题;接着利用乳化手柄在谐振状态下其两端的电压和电流相位相同的原理,根据谐振网络中电压和电流相位的超前滞后关系来调节驱动信号的频率,以维持手柄谐振。手柄在脉冲冷超声乳化的模式下工作,其产热、散热过程交替进行,以此减少乳化手术对手柄和人眼的热损伤。实际的频率跟踪实验表明,该频率跟踪系统跟踪迅速、准确,乳化手柄工作稳定、振幅大、效率高。手柄在100 ms的周期内交替工作(10 ms)和散热(90 ms),系统的有效跟踪范围大于2 kHz,频率调节的分辨率为10 Hz,跟踪时间为3 ms左右,振幅能达到100µm以上,满足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频率跟踪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超声乳化 阻抗匹配 谐振网络 频率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酸修饰星型端氨基PEG-PLGA纳米胶束的制备及肿瘤细胞靶向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桂蕾 赵顺新 +3 位作者 金旭 陈旼旼 张政朴 宋存先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54-1859,共6页
合成了星型多臂端氨基聚乙二醇(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4s-PLGA-PEG-NH2),并通过核磁共振和凝胶渗滤色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利用EDC缩合法与叶酸偶联,得到叶酸修饰的星型... 合成了星型多臂端氨基聚乙二醇(PEG)/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两亲性嵌段共聚物(4s-PLGA-PEG-NH2),并通过核磁共振和凝胶渗滤色谱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阿霉素载药纳米胶束,利用EDC缩合法与叶酸偶联,得到叶酸修饰的星型端氨基PEG-PLGA纳米胶束;采用动态光散射、紫外光谱及透射电镜等手段对纳米胶束进行了表征;对载药纳米胶束在HeLa细胞中的摄取及细胞毒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经叶酸修饰的星型多臂端氨基PEG-PLGA载药纳米胶束可有效提高HeLa细胞的摄取率以及对HeLa细胞的杀伤率,表明其可作为一类新型的靶向抗肿瘤药物递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型聚合物 端氨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 纳米胶束 叶酸 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支架蛋白涂层介导的血管内局部转基因 被引量:17
13
作者 袁晋青 高润霖 +6 位作者 史瑞文 宋来凤 李永利 孟亮 袁卫民 司文学 汤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30-333,共4页
目的:评估在腺病毒介导下,由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向局部动脉壁转基因的可行性、效率和选择性。方法:金属支架由316L不锈钢丝编织而成,载体为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并携带有LacZ标记基因,该基因编码核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 目的:评估在腺病毒介导下,由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向局部动脉壁转基因的可行性、效率和选择性。方法:金属支架由316L不锈钢丝编织而成,载体为复制缺陷的重组腺病毒,并携带有LacZ标记基因,该基因编码核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首先将蛋白涂层支架分别固定在4.0和3.0mm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球囊上并在高效价病毒原液中(2×1010pfu/ml)浸泡3分钟,然后通过8F大腔引导导管分别将支架植入小型猪颈动脉(n=4)和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n=2)。在支架植入后7(n=4),14(n=1)和21(n=1)天分别将动物处死。β-半乳糖苷酶表达由X-Gal染色评估。在转染后7天行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远处器官转基因表达。结果:所有动物均发现转基因表达。在1例有完整内膜的颈动脉,β-半乳糖苷酶表达局限于内皮细胞,而当内皮剥落后,转基因表达出现在内膜下、中层和外膜。中层平滑肌细胞转染率为38.6%。远处器官和邻近支架的近远端血管及对照血管均未显示核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结论:①在腺病毒介导下,由交联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向内皮,中层平滑肌细胞和外膜转基因有效可行且转染效率较高。②该涂层支架可做为腺病毒介导转基因的良好运载体,并有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腺病毒 金属支架 蛋白涂层 冠状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数字B超动态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9
14
作者 周盛 李仙琴 +4 位作者 王晓春 何新喜 杨军 计建军 王延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8-421,共4页
为在全探测深度内获取最佳分辨力的超声回波图像,本研究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计了一种动态滤波器,将全数字B超的探测深度平均分为64段,采用64个32阶带通滤波器与之对应,完成人体超声回波信号的动态滤波处理。所设计滤波器应用于... 为在全探测深度内获取最佳分辨力的超声回波图像,本研究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设计了一种动态滤波器,将全数字B超的探测深度平均分为64段,采用64个32阶带通滤波器与之对应,完成人体超声回波信号的动态滤波处理。所设计滤波器应用于128阵元、3.5MHz的全数字B超设备中,并与使用常值滤波器的图像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对仿组织超声体模的检测显示,在图像的探测深度、远场分辨力和噪声滤除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动态滤波器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有限冲激响应(F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rker编码激励在眼科高频超声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盛 王晓春 +2 位作者 计建军 杨军 王延群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71-678,共8页
为了平衡医学高频超声成像中纵向分辨率和探测深度这两项指标之间的矛盾,本研究提出了在眼科超声成像中,采用13位Barker数字编码激励并结合失配滤波解码压缩方法替代传统的单脉冲激励的方法。在对比各种编解码方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构... 为了平衡医学高频超声成像中纵向分辨率和探测深度这两项指标之间的矛盾,本研究提出了在眼科超声成像中,采用13位Barker数字编码激励并结合失配滤波解码压缩方法替代传统的单脉冲激励的方法。在对比各种编解码方式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构建了眼科超声成像平台。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失配滤波解码技术的输出信号主副比是匹配滤波的9.7倍。与传统的单脉冲成像在安全性、分辨率、探测深度等方面比较,编码激励技术能有效地改善眼部组织超声成像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ker码 超声 编码激励 解码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性心功能血流动力学计算机实时监测系统 被引量:8
16
作者 娄建石 张海波 +2 位作者 刘艳霞 朱险峰 张才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1-95,共5页
无创性心功能血流动力学计算机实时监测系统娄建石,张海波,刘艳霞,朱险峰,张才丽(天津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天津300070)中文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972在研究药物对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实验中,传统的方法是在麻醉状态下... 无创性心功能血流动力学计算机实时监测系统娄建石,张海波,刘艳霞,朱险峰,张才丽(天津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天津300070)中文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972在研究药物对心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实验中,传统的方法是在麻醉状态下使用创伤性测定方法进行动物实验。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 血流动力学 计算机监测系统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00 Speller中基于AdaBoost SVM的导联筛选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綦宏志 许敏鹏 +3 位作者 明东 万柏坤 刘志朋 殷涛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5-990,共6页
P300 Speller是目前少数可以用于临床残疾人功能补偿的脑-机接口系统,P300 Speller的字符识别效率与脑电信号采集的头皮表面电极位置密切相关,过多的电极不但增加了使用者的不适感,且易引入噪声干扰进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采用并发展了... P300 Speller是目前少数可以用于临床残疾人功能补偿的脑-机接口系统,P300 Speller的字符识别效率与脑电信号采集的头皮表面电极位置密切相关,过多的电极不但增加了使用者的不适感,且易引入噪声干扰进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采用并发展了一种基于AdaBoost SVM(adaptive boost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的特征筛选方法,对脑电导联进行优化筛选,通过对6位受试者的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不显著影响识别效率的基础上降低导联数量76%以上。另外,相较于经典的SVM-RFE特征筛选方法,该方法极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更适用于训练数据庞大的脑电特征优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自适应增强 支持向量机 字符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微孔长效缓释药物胶囊——I.聚己内酯微孔管的制备和体外药物释放评价 被引量:8
18
作者 宋存先 史瑞文 +4 位作者 崔秀敏 冷希岗 姜耀虹 林国萍 王彭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96-202,共7页
本文报道了用生物降解性材料制成的可吸收性多微孔缓释胶囊,药物用尽后空囊在体内逐渐降解吸收,不需要再动手术取出;胶囊本身具有多微孔结构,增加了药物透过性,只需植入一根与Norplant同样大小的胶囊即可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关键词 多微孔 缓释药物胶囊 聚已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O-CMC载药纳米微粒的体外降解及释药行为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胡云霞 原续波 +2 位作者 郭毅 常津 宋存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2-497,共6页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ξ电位为61.48eV,载药率... 本研究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和自行制备的O羧甲基壳聚糖(OCMC)为原料,以5氟尿嘧啶(5FU)为抗癌药物模型,采用自身设计的改良复乳法制备了载药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为98.5nm,粒径分布指数为0.192,粒子表面ξ电位为61.48eV,载药率高达18.9%。然后用SEM动态监测载药纳米粒子降解过程中表面形貌的变化,并连续追踪粒子降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和降解介质的pH变化。载药纳米粒子在PBS中的释药行为研究表明,(1)前12h的释药动力学符合Huguchi方程,具有一级释放特性;(2)在20d内的释药动力学符合零级释放特性。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子对TJ905脑胶质瘤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羧甲基壳聚糖 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 纳米微粒 抗癌药物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磁性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程绍玲 杨迎花 +1 位作者 梁峰杰 魏树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3101-3105,共5页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Ala和Phe为模板分子,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为共聚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Fe3O4为磁性载体,制备了对两种氨基酸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Ala-MMIPs和Phe-MMIPs。研究了两种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并探讨了吸附...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Ala和Phe为模板分子,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为共聚单体,二乙烯苯为交联剂,Fe3O4为磁性载体,制备了对两种氨基酸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Ala-MMIPs和Phe-MMIPs。研究了两种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he在其印迹聚合物上的最大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分别为231.62μmol/g和0.21L/mmol;而Ala在它的印迹微球上的最大吸附量和吸附平衡常数分别为179.16μmol/g和0.12L/mmol。说明Phe与Phe-MMIPs有3个作用位点,Ala与Ala-MMIPs之间有2个作用位点,因此吸附能力前者大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 分子印迹聚合物 氨基酸 模板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