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乳化致恒河猴角膜内皮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勤 胡敏 +3 位作者 刘海 胡竹林 肖中男 孙晓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建立超声乳化致恒河猴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4只,右眼用于实验。术中超声头斜面向角膜内表面,负压150mmHg(1kPa=7.5mm-Hg)、流量25mL·min-1、能量80%、距离角膜内表面0.1~0.2mm的条件下持续5min,并不断... 目的建立超声乳化致恒河猴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4只,右眼用于实验。术中超声头斜面向角膜内表面,负压150mmHg(1kPa=7.5mm-Hg)、流量25mL·min-1、能量80%、距离角膜内表面0.1~0.2mm的条件下持续5min,并不断摆动超声头破坏角膜内表面,位置为角膜中央直径7~9mm处。用I/A吸出透明晶状体皮质。术后当时、1周、2周、3周、4周行术眼前段照相后分别摘除术眼角膜,行扫描电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果超声乳化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后,角膜透明度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术后4周时出现明显角膜混浊水肿。扫描电镜下可见随着时间推移,受损角膜内皮细胞逐渐水肿,并从后弹力层脱落,术后4周时角膜内皮细胞已基本脱落,见裸露的后弹力层。结论本实验通过超声乳化仪建立了恒河猴角膜内皮损伤的动物模型,并且本模型具有可重复性、对内皮以外组织损伤小及简单易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角膜内皮细胞 扫描电镜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骨髓干细胞动员后外周血干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兴华 庞荣清 +3 位作者 和占龙 王蕙仙 张步振 赵熠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5,19,共4页
目的:观察GM-CSF动员猕猴骨髓干细胞后外周血干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为临床干细胞动员及用于治疗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健康猕猴连续5 d,皮下注射GM-CSF 8μg/(kg.d),分别于0、2、4、6、8、10 d采集外周血,血... 目的:观察GM-CSF动员猕猴骨髓干细胞后外周血干细胞、免疫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为临床干细胞动员及用于治疗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健康猕猴连续5 d,皮下注射GM-CSF 8μg/(kg.d),分别于0、2、4、6、8、10 d采集外周血,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白细胞(WBC)总数、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流式细胞术(FCM)测定CD34+、CD133+、CD3+、CD4+、CD8+、CD56+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α、IL-1β、IL-2含量。结果:WBC、中性粒细胞、CD34+、CD133+细胞数量和比例均同步升高(P<0.01),到动员第6天时达到高峰,细胞数量分别为正常水平的6.4、9.1、117和163.3倍,其中CD34+、CD133+第8天时恢复正常,而WBC、中性粒细胞仍高于正常水平(P<0.05)。CD3+、CD4+、CD8+、CD56+细胞的数量增加,细胞数在第6天时分别为动员前的4.1、4.0、2.9和4.3倍,但比例下降(P<0.01),到第6天达到最低(P<0.001),随后逐渐升高至正常以上水平并持续至第10天(P<0.05)。TNF-α、IL-1β、IL-2浓度于动员后6 d内明显升高(P<0.01),其中TNF-α、IL-1β浓度至8 d恢复正常(P>0.05),IL-2浓度升高幅度较大并至少持续至第10天(P<0.01)。结论:连续5 d动员猕猴骨髓干细胞可使外周血中CD34+、CD133+细胞比率短暂升高,WBC、中性粒细胞比例持续升高,使CD3+、CD4+、CD8+、CD56+细胞绝对数增加,TNF-α、IL-1β、IL-2浓度升高,表明GM-CSF动员猕猴骨髓干细胞可在细胞和免疫调节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 干细胞动员 免疫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不同年龄阶段繁殖率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俊斌 陈丽雄 +2 位作者 赵远 何占龙 鲁帅尧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2年第3期35-35,共1页
猕猴作为高级的医学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多,全世界每年用于疫苗生产、检定和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猕猴数多达十几万只〔1〕。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数量正逐年下降,... 猕猴作为高级的医学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多,全世界每年用于疫苗生产、检定和医学生物学研究的猕猴数多达十几万只〔1〕。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种群数量正逐年下降,为了更有力地保护这一宝贵资源,使其有效地繁殖后代,维持生态平衡,猕猴的人工驯养、繁殖是解决这一突出矛盾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率 猕猴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医学生物学 年龄 实验动物 疫苗生产 种群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细胞后房水中离子浓度的变化
4
作者 朱勤 肖中男 +3 位作者 孙晓梅 胡敏 刘海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探索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细胞后房水中Na+、K+、Ca2+、Mg2+、P3+、Cl-6种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增殖的恒河猴视网膜脉络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前房注射法移植到超声乳化破坏角膜内皮细胞的恒河猴角膜内表,术前... 目的探索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移植替代角膜内皮细胞后房水中Na+、K+、Ca2+、Mg2+、P3+、Cl-6种离子浓度的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增殖的恒河猴视网膜脉络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前房注射法移植到超声乳化破坏角膜内皮细胞的恒河猴角膜内表,术前及术后定期抽取房水,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房水中Na+、K+、Ca2+、Mg2+、P3+、Cl-的浓度,并与移植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Na+: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Na+浓度(164.15±0.49)mmol.L-1略低于空白对照组(167.05±0.49)mmol.L-1,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其余组间及组内检验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K+、Ca2+、Cl-:组间及组内检验后K+、Ca2+、Cl-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g2+和P3+:实验组中各观察时间点Mg2+、P3+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实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两两相比不同组别、不同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恒河猴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到角膜内表面后,对房水中Na+、K+、Ca2+和Cl-离子含量无明显影响,细胞内环境基本稳定;对Mg2+浓度的影响较明显,提示着细胞生理状态的改变过程;对P3+离子浓度有一定影响,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浓度 房水 角膜移植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离心沉淀法移植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替代角膜内皮的可行性分析
5
作者 朱勤 孙晓梅 +2 位作者 胡敏 刘海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分析利用离心沉淀法移植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替代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的可行性。方法将恒河猴9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只)、对照组(3只)。实验组:角膜环钻取下... 目的分析利用离心沉淀法移植体外培养的恒河猴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替代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的可行性。方法将恒河猴9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只)、对照组(3只)。实验组:角膜环钻取下中央角膜组织,显微镜下撕除后弹力层,将角膜植片形成约45°倾斜、内表面向上方置于0.6mLEP管中,再向管中加入配置好的密度为40×106L-1的恒河猴VEC悬液0.5mL,管中形成棉球在下、角膜植片在中间、细胞悬液在上面的三明治结构,盖紧EP管,放置于离心机中,以400r·min-1、800r·min-1、1200r·min-1的转速各离心4min后将植片原位缝回植床;对照组:将撕除后弹力层的术眼角膜植片原位缝回植床。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摘取术眼,行扫描电镜观察移植的VEC在角膜植片内表面的分布情况。结果离心沉淀后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移植的类圆形细胞均匀贴附于角膜植片内表面;术后1个月扫描电镜显示种植的VEC贴附于角膜内表面,细胞表面积较大,呈长梭形,细胞间连接不紧密,可见细胞间隙及少量裸露的胶原纤维区;随着时间推移,术后2个月时,可见植片内表面的VEC密度逐渐增大,细胞间出现紧密连接;术后3个月时,可见细胞密度进一步增大,大片状均匀贴附于角膜植片内表面,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高倍镜下,细胞表面可见典型的长短不一微绒毛。对照组未见纤维裸露区,胶原前表面偶见白细胞及变形红细胞。结论离心沉淀法可以将VEC成功移植于角膜内表面并均匀分布,移植后的VEC可异位生长并大量分裂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沉淀法 角膜内皮移植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揭膜消化法分离培养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瑞杰 李妍 +1 位作者 孙晓梅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8-621,共4页
目的分析改良揭膜消化法分离培养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揭取恒河猴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层,反复剪碎,用1 mg·m L^(-1)胶原酶A消化15 min,离心后重悬接种。待原代细胞长满80%~90%时,以40×106个·L^(-1)的密度传... 目的分析改良揭膜消化法分离培养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揭取恒河猴角膜后弹力层和内皮层,反复剪碎,用1 mg·m L^(-1)胶原酶A消化15 min,离心后重悬接种。待原代细胞长满80%~90%时,以40×106个·L^(-1)的密度传代。观察记录原代及传代细胞生长情况、传代时间,进行细胞鉴定,并与组织贴壁法相比较。结果改良揭膜消化法获取的原代细胞生长较慢,21 d融合成单层铺路石样结构,无基质细胞污染;传代细胞生长较快,5~6 d可传一代;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表达阳性。组织贴壁法分离组织24h后组织片体积变小,透亮度明显下降,疑似溶解,高倍镜下观察显示,后弹力层纤维排列紊乱,细胞观察不清;继续培养至第5天,细胞完全溶解,组织片碎裂,轮廓不清,未见角膜内皮细胞爬出。结论改良揭膜消化法能简易高效地获得大量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改良揭膜消化法 体外培养 恒河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鼠种间骨髓瘤细胞系HM-KMC1的建立
7
作者 傅家忠 张和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4-276,共3页
HM-KMC1人-鼠种问骨髓瘤细胞系是用SP^2/O-Ag14与正常人末稍血淋巴细胞融合。选择细胞形态好,生长快,含人染色1~3条的杂交瘤,经8氮什鸟嘌呤(8AG)耐药培养,形成对8AG 有一定抵抗的耐药株。该株不分泌Ig·HAT 试验为敏感株,分别和多... HM-KMC1人-鼠种问骨髓瘤细胞系是用SP^2/O-Ag14与正常人末稍血淋巴细胞融合。选择细胞形态好,生长快,含人染色1~3条的杂交瘤,经8氮什鸟嘌呤(8AG)耐药培养,形成对8AG 有一定抵抗的耐药株。该株不分泌Ig·HAT 试验为敏感株,分别和多种来源的人淋巴细胞进行6次融合均获成功,融合率高,经多年工作,完成了建系的有关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间骨髓瘤 细胞系 杂交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