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抗肿瘤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光强 李济洋 +1 位作者 张玉杰 徐文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60-1165,共6页
丹参酮是一类从传统中药材丹参中提取的醌类化合物,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等作用,本文针对丹参酮自2008年至今的国内外抗肿瘤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丹参酮 抗肿瘤 靶点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色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洁 王华伟 +3 位作者 康肖梦 沈秀 施培基 徐文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9-705,725,共8页
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本实验中使用上下法主试验,腹腔注射给予ICR雌雄小鼠不同剂量的桑色素(230、280、330、390、450、530、630 mg/kg),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存活动物观察14 d,计算半数致死... 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及抗氧化等作用,本实验中使用上下法主试验,腹腔注射给予ICR雌雄小鼠不同剂量的桑色素(230、280、330、390、450、530、630 mg/kg),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存活动物观察14 d,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观察期结束后,通过体重、外周血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和病理组织学检查来衡量桑色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发现,高剂量桑色素对小鼠有一定的急性毒性,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LD50为463.24 mg/kg,并且毒性强弱与给药剂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酮类化合物 桑色素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结构修饰及其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江城锋 李瑞峰 +3 位作者 薛丹 杨福军 沈秀 徐文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5-388,共4页
本研究运用Mannich反应,得到了丹参酮ⅡA的16位被酯化氨基酸取代的5个衍生物,结构均经EI-MS、1H及13C NMR确证。经MTT法测定丹参酮ⅡA及其衍生物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出IC50。结果表明,5个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较丹参酮ⅡA均有... 本研究运用Mannich反应,得到了丹参酮ⅡA的16位被酯化氨基酸取代的5个衍生物,结构均经EI-MS、1H及13C NMR确证。经MTT法测定丹参酮ⅡA及其衍生物对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出IC50。结果表明,5个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较丹参酮ⅡA均有所增强;即丹参酮ⅡA在16位进行结构修饰可以增强其对肿瘤细胞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结构修饰 MANNICH反应 HELA细胞 细胞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迭香酸对辐射损伤小鼠造血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玉杰 李光强 +2 位作者 徐文清 沈秀 施培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8-262,共5页
迷迭香酸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最新研究发现具有抗紫外线辐射及细胞保护之效,实验中口服给予辐射损伤的ICR种小鼠不同剂量迷迭香酸(50、100、150、200 mg/kg),通过脏器系数、骨髓DNA含量、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脾结节数(CF... 迷迭香酸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多酚类化合物,最新研究发现具有抗紫外线辐射及细胞保护之效,实验中口服给予辐射损伤的ICR种小鼠不同剂量迷迭香酸(50、100、150、200 mg/kg),通过脏器系数、骨髓DNA含量、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脾结节数(CFU-S)等指标检测其对小鼠造血系统的作用,并以外周血(WBC、HGB、PLT)及体重等指标,从整体水平上衡量迷迭香酸对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剂量迷迭香酸对小鼠造血系统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呈倒"U"形剂量反应曲线,100 mg/kg作用尤为突出,各指标与单纯照射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酚类化合物 迷迭香酸 辐射损伤 辐射防护剂 造血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8 MAPK通路在造血系统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德冠 樊飞跃 孟爱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共3页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超家族是介导细胞反应的重要信号系统。研究发现,该超家族亚族p38 MAPK通路在造血细胞调节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抑制p38 MAPK通路可一定程度缓解衰老或者疾病引发的造血细胞功能下降。深入研究p38 MAPK通路在造...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超家族是介导细胞反应的重要信号系统。研究发现,该超家族亚族p38 MAPK通路在造血细胞调节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抑制p38 MAPK通路可一定程度缓解衰老或者疾病引发的造血细胞功能下降。深入研究p38 MAPK通路在造血系统中的下游作用底物,将对临床造血干细胞的应用以及造血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系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P38 活性氧 刺激 造血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旋蛋氨酸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德冠 张俊伶 +3 位作者 吴红英 路璐 王小春 孟爱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1-424,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右旋蛋氨酸(D-methionine,D-met)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影响。将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照射组、D-met 300 mg/kg组+照射组和D-met 1000 mg/kg+照射组。对照组小鼠接受假照射,其余3组小鼠接受7.5 Gy,1、4、8 Gy和1 Gyγ... 本研究旨在探讨右旋蛋氨酸(D-methionine,D-met)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影响。将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照射组、D-met 300 mg/kg组+照射组和D-met 1000 mg/kg+照射组。对照组小鼠接受假照射,其余3组小鼠接受7.5 Gy,1、4、8 Gy和1 Gyγ线的全身照射,分别用于小鼠存活率、骨髓细胞存活率、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其分类数以及骨髓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检测。D-met于照射前30 min腹腔注射。结果表明,300和1000 mg/kg D-met均未显著提高7.5 Gy照射小鼠的存活率;10-2、10-3和10-4mol/L D-met能明显提高1、4、8 Gy照射小鼠骨髓细胞的存活率;300和1000 mg/kg D-met虽能使受1 Gy全身照射小鼠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有所增加,但与照射小鼠相比却无统计学差异,而对骨髓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D-met可有效缓解辐射对骨髓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受照小鼠骨髓细胞的存活率,促进照射小鼠造血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蛋氨酸 造血系统 辐射损伤 骨髓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白细胞介素21基因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芹 李进 +4 位作者 赵欣然 宋力 刘强 岳井银 樊飞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制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含人白细胞介素21(IL-21)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IL-21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IL-21基因片段,PCR产物和pDC316-mCMV-EGFP载体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N... 目的制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含人白细胞介素21(IL-21)基因的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IL-21基因治疗肿瘤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经RT-PCR扩增IL-21基因片段,PCR产物和pDC316-mCMV-EGFP载体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NotI与HindIII双酶切,然后将酶切产物连接、转化,构建pDC316-IL21-EGFP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BHGlox_E1,3CreF35共转染293细胞,包装产生Ad5F35-IL21-EGFP重组腺病毒,并测定病毒滴度。观察Ad5F35-IL21-EGFP腺病毒转染后食管癌细胞EC-9706的生长曲线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 pDC316-IL21-EGFP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证实,IL-21基因片段正确插入pDC316-mCMV-EGFP载体中且与GenBank中IL-21基因序列一致。Ad5F35-IL21-EGFP重组腺病毒载体在293细胞中包装成功,获得成熟的病毒颗粒,经鉴定有IL-2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测得Ad5F35-IL21-EGFP病毒颗粒滴度为9×1011VP/ml,感染性滴度为5×1010IU/ml。Ad5F35-IL21-EGFP转染后,EC-9706细胞的生长缓慢(P<0.05),G1期细胞增加,而G2期和S期细胞减少。结论成功制备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人IL-2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且病毒滴度较高。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IL-21基因可有效转染EC-9706细胞,并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1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 腺病毒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端粒小鼠与正常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宋舸 张俊伶 鞠振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建立从小鼠微粒骨中获取间充质干细胞(MSC)方法,并观察比较野生型小鼠(WT鼠)和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Terc-/-鼠)MSC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从小鼠自体微骨片中分离纯化WT鼠和Terc-/-鼠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培养... 目的建立从小鼠微粒骨中获取间充质干细胞(MSC)方法,并观察比较野生型小鼠(WT鼠)和端粒酶基因敲除小鼠(Terc-/-鼠)MSC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从小鼠自体微骨片中分离纯化WT鼠和Terc-/-鼠的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培养和传代,研究其增殖及生长特征。结果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WT鼠自体骨间充质干细胞比Terc-/-鼠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结论从鼠的微骨片获取MSC的方法重复性好,细胞纯度和细胞数量优于以往从骨髓获取MSC的方法,Terc-/-鼠MSC生长增殖能力明显弱于WT鼠,其机制的研究有待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端粒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