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全随机缺失条件下分类随机变量数据缺失插补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彪 韩伟 +5 位作者 庞海玉 薛芳 厚磊 王子兴 王钰嫣 姜晶梅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3-905,907,共4页
目的探讨完全随机缺失条件下分类随机变量数据缺失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各方法插补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基于上海地区35岁及以上吸烟人群吸烟与肺癌死亡关系的完整数据集,在5%、10%、20%及30%缺失率下,模拟有序分类变量(吸烟年数分组syfz)... 目的探讨完全随机缺失条件下分类随机变量数据缺失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各方法插补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基于上海地区35岁及以上吸烟人群吸烟与肺癌死亡关系的完整数据集,在5%、10%、20%及30%缺失率下,模拟有序分类变量(吸烟年数分组syfz)缺失和二分类变量(性别sex)缺失,重复模拟100次。采用删除法、众数插补法、多重插补-logistic回归法(MI/logistic)及多重插补-判别分析法(ML/discrim)对分类变量数据缺失进行处理。对插补效果从插补正确率及插补后模型参数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有序分类变量缺失:各缺失率下,MI/logistic插补的正确率最高,MI/logistic和MI/discrim插补后模型参数的偏差均较小,对于吸烟年数sy以分组形式syfz纳入模型数据缺失导致模型参数的相对偏差更小,对syfz插补后模型参数相对偏差也小于连续变量sy插补后模型参数相对偏差。二分类变量缺失:各缺失率下,众数插补的正确率最高,删除法处理缺失数据后模型参数的偏差最小。结论连续变量缺失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大于分类变量缺失,对于有数据缺失的连续变量可将其离散化,以分类变量的形式进行分析。缺失数据插补模型的拟合效果会直接影响插补效果,当模型拟合效果较差时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变量 数据缺失 多重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随机缺失条件下连续型随机变量数据缺失插补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彪 韩伟 +5 位作者 庞海玉 薛芳 厚磊 王子兴 王钰嫣 姜晶梅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5-608,612,共5页
目的探讨完全随机缺失条件下连续型随机变量数据缺失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各方法插补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基于上海地区35岁及以上吸烟人群吸烟与肺癌死亡关系的完整数据集,在5%、10%、20%及30%缺失率下,模拟单变量(吸烟年数sy)缺失,采用了... 目的探讨完全随机缺失条件下连续型随机变量数据缺失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各方法插补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基于上海地区35岁及以上吸烟人群吸烟与肺癌死亡关系的完整数据集,在5%、10%、20%及30%缺失率下,模拟单变量(吸烟年数sy)缺失,采用了7种方法处理单变量缺失;模拟多变量(吸烟年数sy和每天吸烟支数smd)缺失,采用了4种方法处理多变量缺失。对插补效果从缺失变量均值的变化、插补精确性及插补后模型参数的变化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单变量缺失:各缺失率下,回归插补sy均值的偏差最小,MI/REG、MI/PMM和MI/MCMC插补后模型参数的偏差均较小,删除法sy均值与模型参数的偏差均最大。多变量缺失:各缺失率下,回归插补sy均值的偏差最小,删除法最大;条件均值插补smd均值的偏差最小,MI/MCMC最大;条件均值插补模型参数的偏差最小,MI/MCMC最大。结论用不同指标对各方法插补效果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应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和关注点选择最合适的缺失数据处理方法。总体来看,插补法处理缺失数据的效果优于删除法,缺失率越高,优势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失数据 多重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评判视角研读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欣 李时雨 +1 位作者 韩慧君 刘华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4年第11期1220-1224,共5页
目前护理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发表数量逐年上升,其研究结果对护士和护生的临床知识、护理行为以及开展科研均会产生潜在影响,采取评判的态度和系统的方法正确阐释RCT研究结果,是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关键一步。因此本文基... 目前护理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发表数量逐年上升,其研究结果对护士和护生的临床知识、护理行为以及开展科研均会产生潜在影响,采取评判的态度和系统的方法正确阐释RCT研究结果,是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关键一步。因此本文基于此理念,从以下3个方面来评价一项RCT研究的结果及临床意义:1可信度:学会判断RCT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2结果的阐释:学会从样本量和精度看临床统计结果 ;3适用性:学会研读外在效度和干预措施的副作用,判断新方法的适用对象。从而促进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提升我国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倚 随机 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质量控制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来自中国人群的证据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晨露 赵欣宇 +3 位作者 胡诗琪 蓝彦琦 冯宝玉 王丽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期44-49,共6页
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试验及队列研究数据,本文系统总结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及其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预防及其不良结局发生风险中的意义。结果显示,BMI与NAFLD... 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试验及队列研究数据,本文系统总结了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水平及其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预防及其不良结局发生风险中的意义。结果显示,BMI与NAFLD发生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对于已发生NAFLD的人群,其基线BMI水平与NAFLD缓解率呈负相关,与死亡或肿瘤等不良结局发生风险呈非线性相关;BMI正常的瘦型NAFLD人群全因死亡、肝脏相关死亡、消化系统肿瘤与肥胖相关肿瘤的发生风险较超重或肥胖型NAFLD、瘦型非NAFLD人群升高。NAFLD人群基线BMI水平与其不良结局的关联性可能受其他代谢指标的影响。控制基线BMI后,虽然多数研究提示体质量减轻可降低NAFLD发生风险,但由于不同研究对BMI变化的评估方法与评估时间窗不同,目前对于如何控制体质量进行NAFLD预防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对于已发生NAFLD的人群,有限的证据显示减重对不同不良结局发生风险产生不同的影响。未来需开展多中心队列研究和试验性研究,充分考虑NAFLD的异质性,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制订个体化体质量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体质量控制 不良结局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