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差异化培养方案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陈迪 于伟泓 +2 位作者 张潇 张扬 张美芬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索差异化培养方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培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0级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为评估对象。根据学员的教育背景和能力水平,制订差异化培养方案和进阶式手术培训体系,横向比... 目的探索差异化培养方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培养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0级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为评估对象。根据学员的教育背景和能力水平,制订差异化培养方案和进阶式手术培训体系,横向比较分析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与同年级其他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纵向比较分析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连续3年理论与技能综合评估成绩及发展趋势,并通过核心胜任力模型分析学员3年间在职业素养、沟通合作、病人照护、知识技能、教学能力和终生学习6个维度的纵向发展趋势。结果第1年、第3年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理论考核成绩较同年级其他学员高,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理论与技能综合水平逐年提高,第3年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6个维度的核心胜任力均得到有效发展。结论差异化培养方案可有效提升临床医学博士后学员的综合水平,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医学精英人才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 临床医学博士后 差异化培养方案 临床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临床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 被引量:2
2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遗传眼病学组 陈建苏 +1 位作者 睢瑞芳 唐仕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XLRS)亦称为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是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难治性视网膜疾病。XLRS的主要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层间或层内劈裂及视网膜电图(ERG)b波振幅的明显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与生活质... 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XLRS)亦称为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是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难治性视网膜疾病。XLRS的主要特征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视网膜神经上皮的层间或层内劈裂及视网膜电图(ERG)b波振幅的明显降低,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与生活质量。XLR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准确诊断基于患者的临床表型、ERG的负波形特征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黄斑区囊腔形成以及遗传学诊断。目前临床上XLRS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最新的治疗进展和研究热点是基因替代疗法。由于目前部分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知尚不足,给XLRS的规范诊疗带来很大挑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遗传眼病学组基于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献、仍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和专家成员的临床实践经验制定了《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临床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25)》,对XLRS概念的基本认知、发病机制、诊断流程、治疗进展和遗传咨询提出专家建议,以指导临床医生的临床实践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基因组测序解读与报告专家共识
3
作者 卢宇蓝 李国壮 +31 位作者 王雅琼 徐可欣 董欣然 蔡继昊 吴冰冰 王慧君 方萍 王剑 王华 孙路明 叶勇裕 李晴 刘雅萍 刘丽 刘宁 刘嘉琦 宋昉 杨琳 邱正庆 陈泽夫 罗华夏 郭丹 郝婵娟 赵森 黄尚志 彭镜 蔡小强 睢瑞芳 李林康 吴南 周文浩 张抒扬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8,共15页
基因组测序(genome sequencing,GS)是一种全面且系统地检测个体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的技术,旨在识别遗传变异并研究这些变异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检测技术,GS凭借高通量、高准确性和... 基因组测序(genome sequencing,GS)是一种全面且系统地检测个体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DNA序列的技术,旨在识别遗传变异并研究这些变异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应用越来越广泛的检测技术,GS凭借高通量、高准确性和全面性的优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支持。然而,其复杂的数据分析与解读对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也带来了诸多挑战。运用GS技术进行遗传病分子诊断会涉及临床应用的伦理与技术问题,包括知情同意、诊断性数据解读、报告范围和内容等。本专家共识总结了临床基因组测序(clinical GS,c GS)的核心流程,明确了检测范围与技术局限性,提供了数据质控、分析、注释及变异解读的关键步骤,并对报告内容和知情同意的争议性问题展开讨论。本共识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正确理解和规范使用临床基因组测序技术,提升遗传病诊断的准确性,优化技术的临床效用,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罕见病 基因组测序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变异解读 遗传检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ATF6基因相关全色盲一家系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4
作者 朱田 李蕙 +3 位作者 卫星 吴世靖 孙子系 睢瑞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48-954,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变异。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纳入该家系2代5名成员,包括2例患者和3名表型正常者。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变异。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纳入该家系2代5名成员,包括2例患者和3名表型正常者。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色觉、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及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2例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DNA。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筛选致病基因变异,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通过1000 Genomes、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ExAC、ClinVar以及OMIM等数据库对变异位点进行注释,判断是否为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已报道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估。结果先证者父母近亲结婚,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例患者均为男性,均自幼双眼视力低下伴有畏光和色觉障碍。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反光不明显。FAF显示黄斑中心凹处弱荧光。OCT显示未见明显黄斑中心凹结构,且相应区域椭圆体带和交接带缺失。视野检查显示中心暗点伴或不伴周边视野缺损。ERG显示暗适应0.01、3.0及10.0反应波形大致正常;振荡电位振幅下降;明适应3.0及30 Hz闪烁光反应未记录到波形。随诊9年,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疾病未见明显进展。测序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携带纯合ATF6基因新发致病变异c.947insA(p.Asn316Lysfs*46),先证者母亲携带杂合变异,未患病的胞兄弟未携带变异,符合家系共分离。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结论ATF6基因c.947insA(p.Asn316Lysfs*46)为该全色盲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该变异位点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色盲 家系 基因检测 全外显子测序 ATF6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戴荣平 董方田 +3 位作者 于伟泓 张枝桥 韩宝玲 杜虹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应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应用3D-OCT观察IERM118例(136眼),分析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感光细胞(IS/OS)情况及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在136眼中,板层裂孔者18眼,假性黄... 目的应用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形态特征及其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应用3D-OCT观察IERM118例(136眼),分析中心凹形态、中心凹厚度、感光细胞(IS/OS)情况及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在136眼中,板层裂孔者18眼,假性黄斑裂孔者19眼,囊肿者7眼,弥漫水肿者57眼,中心凹正常者35眼。弥漫水肿组的视力为0.48±0.28,明显低于中心凹正常组的视力0.75±0.2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光细胞完整组的中心凹厚度为(276±96)μm,不完整组为(467±172)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光细胞完整组的视力为0.64±0.28,不完整组的为0.30±0.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OCT能提供更多的特发性黄斑前膜中心凹形态的信息,感光细胞完整患者的视力明显好于不完整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前膜 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水肿 黄斑板层裂孔 假性黄斑裂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术后局部应用溴芬酸钠与糖皮质激素药物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实玉 姜洋 +1 位作者 余晨颖 李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1-256,共6页
背景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普及,术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引起的并发症有增高趋势.质量分数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LASIK术后的抗炎治疗,但其与糖皮质激素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比较研... 背景 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的普及,术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点眼引起的并发症有增高趋势.质量分数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LASIK术后的抗炎治疗,但其与糖皮质激素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比较研究较少. 目的 比较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作为近视眼LASIK术后抗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行LASIK的近视患者119例238眼,先以等效球镜(SE)-6.0 D为界分为中低度SE组与高度SE组,各组再采用分层随机法根据用药方案亚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LASIK术后使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共10 d;对照组使用质量分数0.1%地塞米松滴眼液以相同方式点眼.此外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及术后其他用药均相同.在术前及术后1d、10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地形图、视觉症状与体征评分,并对这些指标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所有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视力、角膜地形图K1、K2、SAI、SRI及CY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度SE组及高度SE组LASIK术后眼压值均显著低于术前,而2个组中试验组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其中中低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的眼压分别为(13.31±2.44)mmHg(1 mmHg=0.133 kPa)和(16.62±4.74)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93±2.25) mmHg和(12.82±1.72) mmHg,术后3个月分别为(13.83±3.08)mmHg和(13.33±2.10) 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11.67 ±2.48)mmHg和(13.64±1.37) 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4.067,P=0.045;F时间=10.689,P=0.000;F相互作用=2.897,P=0.023);高度SE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0d眼压值分别为(12.36±1.30) mmHg和(17.32±4.74) mmHg,术后1个月分别为(12.10±2.12) mmHg和(14.81±2.26)mmHg,组间和各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188,P=0.121;F时间=14.025,P=0.000;F交互作用=15.805,P=0.000).除中低度SE试验组有1例患者术后10d角膜上皮愈合不佳外,其余所有患者角膜上皮均愈合良好,未出现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和弥漫性板层角膜炎(DLK).试验组均无患者停用溴芬酸钠,而对照组有6例8眼因眼压升高而使用降眼压药物;中低度SE组术后屈光状态稳定.结论 0.1%溴芬酸钠滴眼液用于近视眼LASIK术后安全、有效,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术后视力、眼压、抗炎、抑制屈光回退等方面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高度近视患者还需要大样本长期临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溴芬酸钠 非甾体类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眼压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庆生 王欣 +3 位作者 王忠海 张绍忠 王林 许文鑫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1-554,共4页
背景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患者对框架眼镜的依赖,其术后抗炎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已广泛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以缓解和减轻... 背景采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患者对框架眼镜的依赖,其术后抗炎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问题。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是糖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已广泛用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以缓解和减轻术眼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其长期应用后对眼压影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使用质量分数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对眼压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设计,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近视患者1552例1552眼,其中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者321眼,行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SBK)者608眼,行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FS—LASIK)者623眼。所有患者术后均应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每日4次,每周递减1次,共1个月。术前及术后1、2、3、4周分别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并根据眼压升高的幅度分为〈5mmHg(1mmHg=0.133kPa)、5~15mmHg和〉15mmHg三种糖皮质激素反应。术后发现眼压升高及眼压恢复正常1个月时采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进行视盘参数的检测和观察,并进行比较。结果纳入的1552眼中,术后1个月内眼压升高者47眼,其中行LASIK者用药后眼压升高者占3.12%(10/321),行SBK者占3.29%(20/608),行FS—LAStK者占2.73%(17/623),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5,P〉0.05)。停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或加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术眼眼压降至正常水平,仅1眼出现轻度反弹,视力无下降。术后眼压升高与眼压恢复后1个月时,受检眼的盘沿面积分别为(1.65±0.44)mm2和(1.66±0.44)mm2,盘沿容积分别为(0.40±0.09)mm2和(0.39±0.08)mm2,平均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0.28±0.08)mm和(0.29±0.07)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0.81、0.48,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使用0.5%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进行抗炎治疗导致的眼压升高为可逆性,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眼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准分子激 光前弹力层下角膜原位磨镶术 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VEGF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黄斑水肿的Meta分析 被引量:44
8
作者 刘姝林 陈有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6-61,共6页
背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可导致黄斑水肿,影响视力,且治疗方法有限,近年虽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CRVO的疗效,但还缺乏循证评价。目的对VEGF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CRVO并发黄斑水肿进行循... 背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可导致黄斑水肿,影响视力,且治疗方法有限,近年虽有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s)研究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CRVO的疗效,但还缺乏循证评价。目的对VEGF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CRVO并发黄斑水肿进行循证医学评价。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和Coe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有关抗VEGF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CRVO合并黄斑水肿的RCTs文献进行二次分析,检索文献范围包括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会议记录等,文献不限定发表语言及时间,由2位作者独立决定入选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分析指标为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15个字母的人数比例、BCVA LogMAR提高值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得的视网膜中心凹厚度(CFT)变化值。使用Cochrane协作网Review Manager 5.1软件对连续变量进行合并效应量的检测,6篇文献间经,检验无显著异质性,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治疗后不同时间抗VEGF治疗组与假治疗组间的BCVA、BCVA LogMAR视力和CFT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RCTs文献6篇,总样本量为948眼,纳入的文献中包括5个多中心研究和1个单中心研究。其中1篇文献用哌加他尼钠(pegaptanib)作为治疗组,2篇文献用雷珠单抗(ranibizumab)作为治疗组,1篇文献采用贝伐单抗(bevacizumab)作为治疗组,2篇文献采用VEGF Trap—Eye作为治疗组。1年随访时间中抗VEGF药物治疗组BCVA提高≥15个字母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假治疗组,6个月时差值最明显(Z=8.43,P〈0.00001);6个月随访时间中BCVA LogMAR提高均大于假治疗组,第6个月时差值最大(Z=28.27,P〈0.00001)。6个月随访时间中抗VEGF治疗组患眼CFT下降值明显大于假治疗组,其中第3个月时差值最明显(Z=35.38,P〈0.00001)。抗VEGF治疗组玻璃体腔内注射后偶发眼部并发症,主要为玻璃体出血19眼、白内障16眼、眼内炎8眼、虹膜新生血管2眼等,而用药后全身不良事件罕见。结论抗VEGF药物治疗CRVO并发黄斑水肿效果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发病早期及时注射抗VEGF药物对患者更有益,但晚期注射仍能取得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黄斑水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应用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视神经炎的糖皮质激素治疗 被引量:20
9
作者 周婉瑜 刘勤 +5 位作者 张美芬 杜虹 叶俊杰 姜茹欣 艾凤荣 胡天圣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分析应用口服大剂量强的松治疗急性视神经炎(AO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6例(29只眼)AO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后所有病人视力迅速增加,稳步提高。随访6个月以上的26例(29只眼)视力均≥0.8,其中93.1%视力≥1.0。大多数... 目的 分析应用口服大剂量强的松治疗急性视神经炎(AO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6例(29只眼)AO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后所有病人视力迅速增加,稳步提高。随访6个月以上的26例(29只眼)视力均≥0.8,其中93.1%视力≥1.0。大多数病人瞳孔、视乳头、视野、PVEP显著改善或恢复正常。结论 口服大剂量强的松是治疗AON合理而有效的方案;并对PVEP中P100潜伏期延长的意义及对AON的诊断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炎 强的松 视诱发电位 激素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模型大鼠视网膜PGC-1α表达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耿爽 陈有信 +4 位作者 姚翔 徐海燕 张古沐阳 夏松 刘子扬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0-416,共7页
目的 通过检测糖尿病模型大鼠视网膜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PARGC1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改变,探讨糖尿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PGC-1α的变化趋势、表观遗传学修饰改变及其在糖尿病视网... 目的 通过检测糖尿病模型大鼠视网膜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α)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PPARGC1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改变,探讨糖尿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PGC-1α的变化趋势、表观遗传学修饰改变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代谢记忆中的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6~7周龄雄性SD大鼠80只,其中60只采用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60只糖尿病模型大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个组:血糖控制不佳组大鼠造模后4个月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血糖半控制组大鼠造模后2个月内血糖水平控制不佳,2个月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血糖控制组大鼠造模后4个月内均保持正常血糖水平,每组各20只.对照组为周龄匹配的正常饲养大鼠20只.分离各实验组大鼠视网膜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GC-1α及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GC-1α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蛋白的表达,应用亚硫酸氢钠测序法(BSP)检测PPARGC1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的变化.结果 造模后4个月,对照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高于血糖控制不佳组、血糖半控制组和血糖控制组,血糖控制不佳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血糖控制组、血糖半控制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GC-1 αmRNA相对表达量依次下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血糖控制组PGC-1α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血糖控制不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血糖控制组、血糖半控制组和血糖控制不佳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SOD2 mRNA表达依次增加,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00、0.000);血糖控制组与血糖控制不佳组SOD2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糖控制不佳组、血糖半控制组和血糖控制组大鼠视网膜中PGC-1α蛋白和MnSOD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糖控制组大鼠视网膜PGC-1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血糖控制不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模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PARGC1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血糖控制不佳组、血糖半控制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PPARGC1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31),血糖半控制组与血糖控制不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模型大鼠视网膜PGC-1α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视网膜SOD2 mRNA表达升高,MnSOD蛋白表达下降,具有代谢记忆的特点.PPARGC1A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的升高可能与PGC-1α表达受到抑制以及代谢记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 代谢记忆 表观遗 传修饰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视网膜细胞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晁炜静 李康华 +6 位作者 戴荣平 韩钦 闫曦 赵潺 于伟泓 董方田 赵春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AD-MSC,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hA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检测血... 目的:研究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AD-MSC,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hA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vWF)的表达情况。制备hAD-MSC体外诱导液,用诱导剂和诱导液共同诱导hAD-MSC向视网膜细胞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AD-MSC经诱导后表达光感受器细胞标志物视紫红质(Rhodopsin)和RPE细胞标志细胞角蛋白(Pan-CK)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法证实,分离培养的hAD-MSC经体外诱导后可表达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Pan-CK、Rhodopsin和vWF。结论:hAD-MSC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向视网膜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分化 光感受器细胞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眼底病变评估和分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杜虹 陆慧琴 戴荣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6-769,共4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眼底表现特征。方法对27例(54眼)眼底有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与眼底检查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眼底表现特征。方法对27例(54眼)眼底有病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与眼底检查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进行计算,并采用SPSS 19.0中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例患者的眼底表现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毛细血管阻塞型(14例28眼)、动脉阻塞型(6例11眼)、静脉阻塞型(6例7眼)和脉络膜血管阻塞型(1例2眼)。24例患者进行了SLEDAI评分。5例动脉阻塞型患者的SLEDAI为(25.6±2.2)分,显著高于其他患者的SLEDAI评分(18.2±2.9)分(P<0.05)。结论不同血管阻塞的分型有助于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并可能与疾病活动程度相关。动脉阻塞型的SLEDAI评分高于其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 活动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泪膜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海燕 庞国祥 +1 位作者 叶俊杰 郭立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4-637,共4页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泪膜功能。 方法 前瞻性研究34例HIV/AIDS患者,对照组为40例HIV阴性者。分别行眼干症状询问、泪膜破裂时间测定(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结果 病例组TBUT和SIt结果及TBU...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泪膜功能。 方法 前瞻性研究34例HIV/AIDS患者,对照组为40例HIV阴性者。分别行眼干症状询问、泪膜破裂时间测定(TBUT)、角膜荧光素染色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结果 病例组TBUT和SIt结果及TBUT和SIt异常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的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病例组出现眼干症状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组与A、B组比较,C组SIt结果较低(P<0.05),角膜染色评分较高(P<0.05),SIt结果异常者较多(P<0.05)。不同眼底病变组比较,SIt和TBUT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IV感染者发生泪膜功能异常的比率并不高于正常人群。HIV感染者较不容易出现干眼症状。重症AIDS患者是发生干眼症的易患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泪膜功能 干眼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健 戴荣平 +2 位作者 陈有信 叶俊杰 董方田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大动脉炎患者FFA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9例(15眼),5例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9.20±2.95)s,5例视网膜循环时间延...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大动脉炎患者FFA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9例(15眼),5例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9.20±2.95)s,5例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0.62±6.15)s;2例(2眼)视盘周围动静脉花冠状吻合,4例(6眼)黄斑拱环结构不完整;8例(14眼)可见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及微动脉瘤。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各1例(2眼)。高血压性眼底改变3例(4眼),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变细,动脉硬化,出血、棉絮斑、黄斑区硬性渗出。12例患者中有10例为内科确诊大动脉炎后眼科会诊,2例首诊于眼科,行FFA检查后诊断为大动脉炎。结论大动脉炎患者的视网膜改变主要有慢性缺血性和高血压性2种。了解大动脉炎视网膜病变的FFA特征有助于部分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慢性缺血性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7
15
作者 徐冬冬 李静珍 刘小力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05-808,共4页
目的观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对长期随访的66例(116眼)接受LPI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前及术后的患者情况。结果20眼(17%)术后未用药,眼压控制在<21 mmHg;49... 目的观察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接受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LPI)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对长期随访的66例(116眼)接受LPI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术前及术后的患者情况。结果20眼(17%)术后未用药,眼压控制在<21 mmHg;49眼(42%)经药物控制眼压正常;47眼(41%)用药情况下,眼压>21 mmHg,其中35眼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以术前眼压21 mmHg为界将患眼分为2组。2组的LPI单独起作用者分别为17眼和3眼(χ2=6.136,P=0.013),青光眼失控者分别为15眼和32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8,P<0.01)。结论对LPI术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是术前眼压控制差的患者应密切随诊,以防止视功能进一步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脉冲技术和文丘里泵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岩 赖宗白 张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12期920-921,925,共3页
目的比较使用微脉冲技术和文丘里泵2种不同原理的仪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47例63眼,分成使用文丘里泵组25例33眼,微脉冲超声组22例30眼,术中吸出白内障后植入Acrosoft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术前... 目的比较使用微脉冲技术和文丘里泵2种不同原理的仪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老年性白内障47例63眼,分成使用文丘里泵组25例33眼,微脉冲超声组22例30眼,术中吸出白内障后植入Acrosoft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术前和术后1个月用非接触型角膜内皮显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计算2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文丘里泵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568.4±421.5)mm-2,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79.4±548.2)mm-2,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脉冲超声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84.6±494.5)mm-2,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32.0±505.8)mm-2,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经统计学检验有差异(P<0.05)。术后第1天,视力为0.3~1.5文丘里泵组裸眼视力大于0.5者占82.3%,视力为0.1~1.0的微脉冲超声组占79.4%.结论微脉冲超声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低于文丘里泵组,显示微脉冲技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脉冲技术 文丘里泵 超声乳化术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盘形态的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小力 张顺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4-567,共4页
背景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危险因素,了解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及视盘形态特征对于鉴别近视与青光眼造成的RNFL与视盘改变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近视眼RNFLT和视盘形态特征及其与近视程度的关系。方... 背景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的危险因素,了解不同程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及视盘形态特征对于鉴别近视与青光眼造成的RNFL与视盘改变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近视眼RNFLT和视盘形态特征及其与近视程度的关系。方法将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单纯近视患者168例168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分为低度近视组(SE:-0.25~-2.75D)、中度近视组(SE:-3.0~-5.75D)和高度近视组(SE:-6.0~-12.0D),3个组患者年龄匹配,但sE和眼轴长度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E:F=302.630,P:0.000;眼轴长度:F=166.410,P=0.000)。选择OCTOPUSl01型自动视野计的tG,程序检查受试眼视野,无视野缺损的眼纳入研究。应用GDxVCC测量受试眼的RNFLT,应用HRT—Ⅱ检测受试眼的视盘形态和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个组间测量参数的差别,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采用多元回归法检测屈光度与RNFL相关参数间及视盘相关参数间的关系。结果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RNFLT总平均值、上方平均值、下方平均值、标准差、眼间对称性检测值均逐渐下降,低、中、高度近视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93、7.127、3.874、4.098、3.128,P〈0.05),其中高度近视组、低度近视组比较,RNFLT总平均值、颞上方平均值、标准差、眼间对称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334、4.526、4.586、20.679、P〈0.05),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以及中度近视组、低度近视组比较眼问对称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6.225、10.035,P〈0.05)。3个组间神经纤维指数(NF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29,P=0.175)。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视杯容积、杯盘直径比值、平均视杯深度和最大视杯深度随近视屈光度的增加而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603,P:0.011;q=2.105,P=0.037;q=2.825,P=0.006;q=2.495,P=0.014)。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比较,平均视杯深度和高度变异轮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562,P=0.013;q=2.203,P=0.030)。RNFLT总平均值、颞上平均值、颞下平均值、标准差、眼间对称性均随着近视度的增加而变薄(β=0.441,t=6.329,P=0.000;β=0.471,t=6.880,P=0.000;β=0.339,t=4.641,P=0.000;β=0.389,t=5.445,P=0.000;β=0.338,t=4.621,P=0.000)。视杯容积、平均视杯深度、最大视杯深度3个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91、4.933、3.357,P〈0.05),其中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比较,视杯容积、杯盘直径比、平均视杯深度、最大视杯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比较,平均杯深、变异轮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盘沿面积、盘沿容积、高度变异轮廓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增加(β=0.195,t=-2.565,P=0.011;8:0.199,t=-2.611,P=0.010;β=0.177,t=-2.311,P=0.022),平均视杯深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减少(β=0.153,t=1.997,P=0.047)。结论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近视眼上方RNFLT、下方RNFLT均变薄,盘沿容积加大,视杯深度减少。对中度、高度近视眼通过GDxVCC获得的RNFL数据以及通过HRTⅡ获得的视盘参数进行分析和对早期青光眼患者进行诊断时均应考虑近视度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测量 近视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视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激酶杂合子与白内障——一家系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国彤 胡天圣 +1 位作者 庞国祥 周琦 《眼科研究》 CSCD 1989年第1期37-39,共3页
半乳糖激酶(galactokinase,GK)是催化半乳糖代谢的关键酶。当其活性降低或缺乏时,体内蓄积的半乳糖可被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AR)还原为半乳糖醇(dulcitol),后者蓄积于晶体纤维内。
关键词 白内障 激酶 GK杂合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伴随病毒介导的神经营养素4基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转染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海燕 赵家良 张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3-536,共4页
目的应用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的神经营养素4(rAAV-NT4)基因转染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探讨转染后对细胞生长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rAAV-NT4转染培养的RGCs,RT-PCR检测外源性NT4基因在RGCs中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 目的应用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介导的神经营养素4(rAAV-NT4)基因转染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探讨转染后对细胞生长活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rAAV-NT4转染培养的RGCs,RT-PCR检测外源性NT4基因在RGCs中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NT4的质量浓度,MTT法分析转染细胞生物活性,流式细胞学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凋亡比率。结果RT-PCR显示转染细胞表达外源性NT4基因,转染14d后培养液中NT4的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6d和9dOD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AAV-NT4转染细胞与对照组的凋亡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AV-NT4可有效转染鼠RGCs,转染细胞可表达外源性NT4基因,生长活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伴随病毒载体 神经营养素4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成型性渗出的急性前葡萄膜炎与HLA-B27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 虹 胡天圣 周婉瑜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渗出性前葡萄膜炎与HLA-B27的相关性。方法 对53例前房内出现成型性渗出的急性前葡萄膜炎(AAUPE)患者及61例前房内无成型性渗出的急性前葡萄膜炎(AAU)患者进行HLA-B27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 成型性渗出... 目的 探讨急性渗出性前葡萄膜炎与HLA-B27的相关性。方法 对53例前房内出现成型性渗出的急性前葡萄膜炎(AAUPE)患者及61例前房内无成型性渗出的急性前葡萄膜炎(AAU)患者进行HLA-B27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表现加以分析。结果 成型性渗出的AAUPE患者的HLA-B27阳性率为100%,而无成型性渗出的AAU患者的HLA-B27阳性率仅为50.8%。二者有显著差异性(P<0.01)。两组HLA-B27阳性的病人强直性脊柱炎发生率分别为50.0%和42.9%。结论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HLA-B27与成型性渗出密切相关的论点。提示检测AAU患者HLA-B27的阳性率,发现成型性渗出裂隙灯检查似与血清法检测同样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B27抗原 急性前葡萄膜炎 成型性渗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