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博礼与协和寄生虫学及热带病学研究
1
作者 李红梅 李乃适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4-728,共5页
何博礼(Reinhard Hoeppli,1893—1973),著名瑞士籍医学寄生虫学家,于德国完成临床医学训练后从事与寄生虫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并获理学博士,此后曾于美国进行线虫研究。1930—195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协和”)第二任寄生虫学系主... 何博礼(Reinhard Hoeppli,1893—1973),著名瑞士籍医学寄生虫学家,于德国完成临床医学训练后从事与寄生虫相关的临床病理学研究并获理学博士,此后曾于美国进行线虫研究。1930—195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简称“协和”)第二任寄生虫学系主任并负责北京协和医院的寄生虫相关标本检验工作。何博礼在协和工作期间发现了著名的“何博礼现象”,并为推进中国的医学寄生虫学和热带病学发展贡献颇多。除学术成就外,在协和被日军侵占期间,其以瑞士领事身份为协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外交努力。本文主要就其在协和工作期间对医学寄生虫学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外交贡献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博礼 何博礼现象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寄生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马月青
2
作者 范新晨 李乃适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0-476,共7页
马月青(1906—1984),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1939年受聘于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本文结合全球麻醉学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拟对马月青的生平和麻醉学主要成就作一系统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马月青 麻醉学 麻醉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我国首例胰岛素瘤的社会服务部病历看协和早期访视工作
3
作者 白雪 李乃适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0-1232,共3页
我国首例胰岛素瘤报告发表于1936年的《临床研究杂志》(J Clin Invest),为国际第18例。该病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病历中有多达14页的社会服务部相关记录及其附件,对该病例的院内访视和随访工作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老协和”社会服务... 我国首例胰岛素瘤报告发表于1936年的《临床研究杂志》(J Clin Invest),为国际第18例。该病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病历中有多达14页的社会服务部相关记录及其附件,对该病例的院内访视和随访工作进行了客观描述,揭示了“老协和”社会服务部的访视工作程序,也体现了当年社会服务部与临床医生的良好关系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的高度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瘤 社会服务部 北京协和医院 随访 病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大鼠模型进行垂体研究——刘士豪的伦敦求学暨深远影响
4
作者 陈正桦 李乃适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8-1072,共5页
我国内分泌学科奠基人刘士豪,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进修时,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此点尚未蒙前人措意,故本文拟简介该系列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将这一系列较为微观的医学史事件,放置于刘士豪个人以及当时... 我国内分泌学科奠基人刘士豪,于20世纪30年代末在英国进修时,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此点尚未蒙前人措意,故本文拟简介该系列研究的基本情况,并将这一系列较为微观的医学史事件,放置于刘士豪个人以及当时内分泌学研究历史的大背景下,对其进行较为宏观的考察;同时,将此系列研究与20余年后刘士豪所作的《内分泌研究发展的方向》报告勾连起来,发掘其背后隐藏的联系,从而揭示该系列研究丰富的医学史意义,以期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呈现刘士豪个人学术史乃至我国内分泌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士豪 垂体 动物模型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4年《协医年刊》及历史意义
5
作者 傅谭娉 史真真 +1 位作者 段文利 李乃适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9-533,共5页
1924年《协医年刊》(The Unison)是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编写的毕业纪念册。该纪念册详尽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创办的历史、董事会和领导团队、学科师资、班级、学生团体活动等内容,刊登了校历、校歌、同学录、诗歌、剧本... 1924年《协医年刊》(The Unison)是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编写的毕业纪念册。该纪念册详尽介绍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创办的历史、董事会和领导团队、学科师资、班级、学生团体活动等内容,刊登了校历、校歌、同学录、诗歌、剧本等,全面系统地展现了192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全貌及学生思想、学习及生活状态。《协医年刊》编撰于协和建院初期,参与了协和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其倡导的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中国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协医年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慢性术后疼痛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双向队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车璐 余佳文 +6 位作者 金迪 白雪 王怡 张越伦 许力 申乐 黄宇光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0,共7页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 目的探究术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pain,CPSP)发生现况,并进一步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源于一项已完成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1日—2023年2月28日北京协和医院术前合并COVID⁃19且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前瞻性对入组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主要结局指标为CPSP。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相关暴露指标与CPSP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手术患者4117例,术前均合并COVID⁃19。其中急性期轻症4002例,重症62例,危重症53例。术后6个月时伴有长新冠综合征1298例(31.53%),CPSP发生率为5.59%(95%CI:4.88%~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合并症、麻醉方法、手术种类等混杂因素后发现,急性期危重症COVID⁃19(aOR=3.35,95%CI:1.48~7.62,P<0.001)、有术后长新冠综合征(aOR=2.50,95%CI:1.90~3.29,P<0.001)与CPSP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明确急性期危重症及术后存在长新冠综合征与术前COVID⁃19患者CPSP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慢性术后疼痛 长新冠综合征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接国际标准的高质量疾病分类: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周炯 刘爱民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3-998,共6页
随着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在我国医疗评价和医保支付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备受业界关注。在ICD快速推广和普及的同时,临床也产生了不同的工作模式,甚至一些理解上的分歧。部分... 随着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在我国医疗评价和医保支付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备受业界关注。在ICD快速推广和普及的同时,临床也产生了不同的工作模式,甚至一些理解上的分歧。部分医疗机构严格限定医师必须在ICD疾病、手术名称范围内选择临床诊断并同步带入编码,弱化甚至替代专业编码人员进行编码环节操作,给临床实际工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并导致数据质量下降。本文深入剖析临床医师使用疾病分类诊断可能带来的困惑以及疾病分类应用中的常见误区,指出病案首页中医师填写的诊断为疾病命名,而ICD属于分类诊断,二者的目的和作用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建议医师了解ICD编码对临床诊断书写的要求,回归到以医疗为核心的思维中,并采用疾病命名法对疾病诊断进行准确记录。对于疾病分类数据而言,其高质量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循ICD的分类规则,保持与国际标准接轨;由专业的病案编码人员在接受卫生信息专业的知识体系训练,学习和掌握国际分类规则的基础上履行责任,确保将临床诊断准确转化为分类编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命名法 疾病分类 临床诊断 国际疾病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药物治疗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喆 唐彦 +4 位作者 周婧雅 陈晓光 张磊 陈丽萌 袁涛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277-286,共10页
目的总结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情况,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诊断为GS且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穿刺活检病... 目的总结Gitelman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G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情况,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诊断为GS且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穿刺活检病理特征以及药物治疗情况进行归纳,并根据是否使用螺内酯,分为单纯补钾组和联合螺内酯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50例GS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0.78±13.99)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54.0%,27/50),其他临床表现包括四肢无力(40.0%,20/50)、肢体麻木(26.0%,13/50)、软瘫(26.0%,13/50)、心悸(16.0%,8/50)、夜尿增多(14.0%,7/50)。入院时血钾(2.55±0.45)mmol/L,血镁(0.64±0.20)mmol/L,24 h尿钾(92.25±41.33)mmol,24 h尿镁(3.75±2.14)mmol,24 h尿钙0.68(0.38,1.32)mmol;血气分析结果显示,29例(58.0%)发生代谢性碱中毒;31例接受卧立位醛固酮试验的患者中,21例(67.7%)存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7例(14.0%,7/50)患者行肾穿刺活检术,其中1例肾小球系膜增生,5例肾小球旁器明显增生,另1例未见明显肾小球旁器增生。50例患者均接受口服补钾治疗,平均补钾量为(1.62±1.25)mmol/(kg·d)。其中,46例(92.0%,46/50)口服氯化钾缓释片(1.5~12 g/d);19例(38.0%,19/50)口服20%枸橼酸钾口服溶液(40~200 mL/d,分2~4次服用);37例(74.0%,37/50)接受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2~15片/d);32例(64.0%,32/50)使用螺内酯片(20~240 mg/d);2例(4.0%,2/50)使用钙镁片(3片/d)。联合螺内酯组治疗后血钾升高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补钾组[(1.07±0.61)mmol/L比(0.73±0.59)mmol/L,P<0.05]。50例患者出院时平均血钾为(3.49±0.44)mmol/L,血镁为(0.67±0.16)mmol/L。结论GS多见于青少年或成年人,但儿童亦可发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实验室检查可见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表现。该病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联合螺内酯可提高补钾效果,总体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TELMAN综合征 临床表现 药物治疗 血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肾上腺素两种换泵方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金榜 周润奭 +3 位作者 孙建华 庞成 李尊柱 郭海凌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11期54-56,共3页
目的评价去甲肾上腺素两种换泵方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同一患者均使用两种换泵方式分别换泵1次,其中30例第1次采用双泵双通路(双通路组)换泵法,第2次采用双泵单通路(... 目的评价去甲肾上腺素两种换泵方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同一患者均使用两种换泵方式分别换泵1次,其中30例第1次采用双泵双通路(双通路组)换泵法,第2次采用双泵单通路(单通路组)换泵法,另30例换泵顺序反之。两种换泵方式各60例次。结果单通路组换泵后血压波动最大幅度及血压波动时间显著低于双通路组(均P<0.01)。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在换泵时采取双泵单通路换泵法对血压波动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休克 去甲肾上腺素 注射泵 换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