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相关融合基因检测结合BIOM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艾晓非 张岩 +4 位作者 石欣荣 郑迎春 张丽 王晓静 李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2-357,共6页
目的:探讨ALL相关基因检测与BIOM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技术在儿童B-ALL诊治中的应用以及两者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LL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与BIOMED-2系统引物,分别进行RNA/DNA的多重PCR扩增,并应用RQ-PCR进行荧光检测及PCR片段分析... 目的:探讨ALL相关基因检测与BIOM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技术在儿童B-ALL诊治中的应用以及两者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LL相关基因检测试剂盒与BIOMED-2系统引物,分别进行RNA/DNA的多重PCR扩增,并应用RQ-PCR进行荧光检测及PCR片段分析法进行Ig基因重排的克隆性分析。结果:251例B-ALL患儿中TEL-AML1^+77例,E2A-PBX1^+28例,MLL-AF4^+10例,BCR-ABL^+11例,总阳性率为50.2%;IgH V_H-J_H重排阳性率为82.5%,IgK重排阳性率为53.4%。融合基因与基因重排的联合检出率为99%。E2A-PBX1^+组及MLL-AF4^+组中Ig H及Ig K分别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其中Ig K阳性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及P=0.005)。对105例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同时检测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其阳性符合率均大于94%。结论:ALL相关融合基因筛查与BIOM 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在儿童B-ALL的检出率,还可以对疾病预后进行较为精确地分组,同时相对于染色体FISH检测更加快速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B-ALL ALL融合基因检测 BIOMED-2标准化Ig基因重排 多重PCR PCR片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超微结构和拉曼光谱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梁昊岳 程雪莲 +3 位作者 董树旭 赵轼轩 王颖 茹永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细胞的拉曼光谱特征,建立使用拉曼光谱非标记鉴别两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新方法,为临床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分别收集4例M3和3例M5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使用Horiba Xplora拉曼...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细胞的拉曼光谱特征,建立使用拉曼光谱非标记鉴别两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新方法,为临床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分别收集4例M3和3例M5患者的白血病细胞,使用Horiba Xplora拉曼光谱仪获取拉曼光谱,从每例患者采集30至50个白血病细胞光谱。结合应用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函数分析(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和系统聚类分析对两类细胞的光谱进行分析和建立诊断模型,进而对M3和M5细胞的光谱进行鉴别,应用交互验证方法对诊断模型进行验证,同时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分析拉曼光谱的特征。结果:M_3和M_5细胞的拉曼光谱差别显著,M_3细胞在波数622、643、757、852、1 003、1 033、1 117、1 157、1 173、1 208、1 340、1 551、1 581 cm^(-1)等处的谱峰强度明显大于M_5细胞;鉴别诊断建模的总体分类准确率达100%(233/233),交互验证的分类准确率达97%(226/233)。结论: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M_3细胞的生物大分子水平显著高于M_5;根据PCA-DFA及聚类分析建立的拉曼光谱诊断模型能够准确区分上述2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其结果与白血病细胞超微结构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拉曼光谱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Kindlins和血管生成素表达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武文斌 张擎 +7 位作者 李艳 单世龙 李晓燕 田征 唐克晶 王敏 饶青 秘营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白血病细胞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ng-1、Ang-2、Tie-2、Kindlin-2、Kindlin-3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采用RQ-PCR方法检测88例AML患者、9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以及K562、KG-1a、U937、HL-60、Jurkat细胞株中Ang-1、An...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白血病细胞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ng-1、Ang-2、Tie-2、Kindlin-2、Kindlin-3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采用RQ-PCR方法检测88例AML患者、9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以及K562、KG-1a、U937、HL-60、Jurkat细胞株中Ang-1、Ang-2、Tie-2、Kindlin-2、Kindlin-3表达水平,分析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在AML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探讨上述5种基因之间及其与AML分型、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Ang-1,Ang-2,Kindlin-3在K562、KG-1a、HL-60、U937、Jurkat细胞系中均有表达,Tie-2仅表达于KG-1a、HL-60细胞系中,Kindlin-2表达于K562、KG-1a、HL-60中。5种基因均表达于AML患者及对照组中。Ang-1、Ang-2在起病时白细胞计数较高组的表达水平较高(P<0.001,P=0.001),在伴有t(8;21)和t(15;17)的AML患者中表达均较低(P<0.001,P=0.005)。Ang-1在NCCN预后良好组表达较低(P=0.020);Ang-1低表达组完全缓解率(CR)较高(P=0.027)。Kindlin-2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低(P=0.010),起病时白细胞计数较高组的表达水平较低(P=0.020),伴有t(8;21)和t(15;17)AML的表达均较高(P=0.016),治疗缓解后Kindlin-2及Kindlin-3表达明显升高(P<0.001,P=0.004)。结论:Ang-1与AML不良预后因素相关;Kindlin-2在AML中低表达,与AML良好预后因素相关,可能是一个预后较好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血管生成素 Kindl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拷贝数变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家源 张丽 +7 位作者 阮敏 刘晓明 郭晔 杨文钰 刘芳 刘天峰 戚本泉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5-299,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ML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FAB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改变等。收集130例AML患儿和38例健康志愿儿童的骨髓或外周血,常规...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基因拷贝数变异的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AML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FAB分型及细胞遗传学改变等。收集130例AML患儿和38例健康志愿儿童的骨髓或外周血,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LPA)检测多个基因拷贝数变异的情况。利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30例患儿中,超过10%的拷贝数变异涉及的染色体区段为2p24.3(MYCN)、10q23(PTEN)和13q14(RB1,MIR15A,DLEU);在49例(37.7%)患者中检测到基因探针的扩增和缺失,涉及改变的基因探针个数的中位数为4个。TP53探针发生缺失/扩增的患儿复发率高。各探针发生缺失/扩增对EFS、DFS及OS均无影响。12%的患儿存在基因组异常,用常规染色体核型的方法不能检出。结论:MLPA技术可作为染色体核型检测的补充。TP53拷贝数异常的儿童AML患者易发生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髓系白血病 拷贝数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胎盘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韩之波 王有为 +6 位作者 王涛 池颖 杨舟鑫 及月茹 孟磊 杨萍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54-759,共6页
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充足、免疫原性低、病毒污染率较低,且无社会伦理争议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胎盘组织不但包括来自母体的绒毛膜组织、羊膜组织... 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具有来源充足、免疫原性低、病毒污染率较低,且无社会伦理争议等方面的优点,使其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胎盘组织不但包括来自母体的绒毛膜组织、羊膜组织,还包括来自母体的底蜕膜组织,但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我们使用酶消化法分离底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检测细胞是否均来源于母体组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方式,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表型,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基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然后将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细胞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表明: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证明所得到的细胞均来源于母体组织,底蜕膜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在不同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状态下,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分化。结论:从胎盘底蜕膜获得的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这使得底蜕膜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个母亲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来源,能安全的用于治疗母亲的免疫系统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底蜕膜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免疫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成像分析技术在中性粒细胞运动及吞噬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晚竹 高亚男 +5 位作者 梁昊岳 程雪莲 于文颖 陈婷 汪晓敏 袁卫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2-837,共6页
目的:使用转盘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显微图像处理软件对中性粒细胞的运动及吞噬功能进行分析与评估。方法:使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用PE荧光标记后与FITC标记的酵母聚糖颗粒(Zymosan)混匀,置于转盘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目的:使用转盘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显微图像处理软件对中性粒细胞的运动及吞噬功能进行分析与评估。方法:使用Percoll分离液分离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用PE荧光标记后与FITC标记的酵母聚糖颗粒(Zymosan)混匀,置于转盘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多通道时间序列成像。使用Volocity和Image J分析中性粒细胞的运动及吞噬相关参数,包括形态变化、运动轨迹、伪足振荡、结合吞噬指数,得出时间序列下各项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中性粒细胞在受到Zymosan诱导后趋化作用明显,大部分细胞在短时间内发生极性化,在40分钟内能快速结合Zymosan,行使吞噬功能。结论:使用显微成像技术结合图像处理分析技术可准确、定量地分析中性粒细胞运动及吞噬功能,直观快速地对中性粒细胞的生理学状态进行初步评估。通过这项技术,得到正常生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对Zymosan的快速响应情况,为今后中性粒细胞相关功能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成像技术 图像定量分析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LDM融合蛋白对CD123^(+)白血病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砚君 李双静 +8 位作者 姜琳琳 刘荣 高雪 袁向飞 齐怀丰 范冬梅 苗庆芳 甄永苏 熊冬生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1-397,共7页
目的:构建以IL-3为靶向、力达霉素(lidamycin,LDM)为弹头的融合蛋白IL-3-LDM,观察其对多种CD123+白血病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原核表达IL-3-LDP(interleukin 3-lidamycin)融合蛋白,组装活性烯二炔(active enediyne,AE)发色团得到IL-... 目的:构建以IL-3为靶向、力达霉素(lidamycin,LDM)为弹头的融合蛋白IL-3-LDM,观察其对多种CD123+白血病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方法:原核表达IL-3-LDP(interleukin 3-lidamycin)融合蛋白,组装活性烯二炔(active enediyne,AE)发色团得到IL-3-LDM。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白血病细胞系(KG1-a、TF-1、M07e、HL-60、K562、Raji)表面CD123分子的表达,并检测融合蛋白IL-3-LDM与各白血病细胞的结合能力;CCK-8检测IL-3-LDM融合蛋白对不同CD123阳性率的白血病细胞的杀伤能力。结果:组装活性发色团得到的IL-3-LDM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KG-1a细胞表面CD123阳性率最高(88.9%),其次为MO7e和TF-1细胞(>75%),再次为HL-60细胞(7.8%),而K562、Raji细胞CD123表达呈阴性。体外IL-3-LDM融合蛋白对CD123+白血病细胞(KG-1a、MO7e、TF-1和HL-60细胞)的结合能力和杀伤效率与细胞表面CD123的阳性率成正比,对于CD123表达率最高的KG-1a细胞,LDM的杀伤强度是多柔比星(adriamycin,ADR)的1415.8倍,而IL-3-LDM的杀伤强度又是LDM的9.6倍。结论:IL-3-LDM融合蛋白可以有效携带细胞毒药物LDM并高效靶向杀伤CD123+白血病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 力达霉素 融合蛋白 CD123 白血病 肿瘤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调素拮抗剂O-(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增强阿霉素杀伤MCF-7/ADR细胞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英新 刘荣 +5 位作者 范冬梅 任思楣 李崴 师锐赞 张砚君 杨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1-235,共5页
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0-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EBB)增强阿霉素诱导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阿霉素、EBB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阿霉素杀伤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及其亲代细胞系(M... 目的研究钙调素拮抗剂0-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EBB)增强阿霉素诱导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阿霉素、EBB单独及联合用药对阿霉素杀伤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CF-7/ADR)及其亲代细胞系(MCF-7)的作用的IC50值,用不同浓度EBB处理MCF-7/ADR细胞后用FACS法分析EBB对阿霉素诱导细胞凋亡及对mdr1mRNA和P-gp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BB处理前后及用EBB预处理24和48h后MCF-7/ADR和MCF-7细胞内阿霉素浓度的改变。结果MTT结果显示EBB对MCF-7和MCF-7/ADR都具有抗肿瘤活性;EBB还能协同提高阿霉素的细胞毒作用,MCF-7组两药相互作用指数(CDI)值为0.73,MCF-7/ADR组CDI值为0.49,其对耐药细胞的协同作用更为明显。随EBB剂量增加,低剂量阿霉素诱导MCF-7/ADR细胞凋亡增加而且P-gp蛋白表达水平逐渐下降,细胞内阿霉素浓度逐渐提高,而且用EBB预处理MCF-7/ADR细胞24和48h后细胞内阿霉素和罗丹明浓度也逐渐提高。结论EBB是有效的肿瘤细胞化疗药物,它不但能直接抑制P-gp功能还具有下调P-gp蛋白表达的作用,从而有效逆转MCF-7/ADR细胞的耐药现象,协同增强化疗药物对耐药细胞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 EBB MDR1基因 P-GP 阿霉素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MCF-7/ADR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例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付荣凤 刘晓帆 +6 位作者 刘葳 黄月婷 陈云飞 李慧媛 鞠满凯 杨仁池 张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讨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转归,建立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诊治的的125例年轻E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全... 目的:探讨中国年轻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长期转归,建立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为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诊治的的125例年轻ET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全部125例患者中,男37例,女88例,诊断时中位年龄32(18-40)岁。随访中18例(14.4%)出现严重血栓事件。多因素分析表明,JAK2 V617F(HR=8.895,P=0.001)、既往血栓史(HR=8.001,P<0.001)及WBC≥12.0×10~9/L(HR=5.225,P=0.002)为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及血栓危险因素不同于整体ET人群,因此建立了年轻ET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即根据JAK2V617F(2分)、既往血栓史(2分)和WBC≥12.0×10~9/L(1分),将年轻ET分为低危(0分)、中危(1-2分)和高危(≥3分),3组的无血栓生存有显著差异(χ~2=32.223,P<0.001)。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预防血栓形成(HR=0.081,P<0.001),但只有在中、高危患者中,减低血小板药物可降低血栓发生率[14.3%(5/35)vs 36.4%(12/33),χ~2=4.416,P=0.036]。7例患者(5.6%)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其中1例进展为骨髓纤维化后又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仅诊断时WBC≥15.0×10~9/L是疾病进展危险因素(χ~2=5.434,P=0.020),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减低血小板药物均不能阻止疾病进展。结论:中国年轻ET患者的血栓发生率与血栓危险因素与整体ET患者不同,年轻ET患者特异的血栓预测模型对指导分层治疗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血栓形成 危险分层 骨髓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a7-/IL2-4和IL2-4delE5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姚兴荣 马小彤 +2 位作者 杨宾霞 段永娟 林永敏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4-250,共7页
目的:研究人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又称IL-24)及其剪接体IL-24 delE5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分化的关系。方法: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12-O-tetrade-canoylp... 目的:研究人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mda-7;又称IL-24)及其剪接体IL-24 delE5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细胞分化的关系。方法: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处理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系U937、HL-60,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中mda-7/IL-24和IL-24 delE5的表达,FACS检测细胞表面CD11b、CD14和CD115的表达。siRNA干扰U937、HL-60细胞中mda-7/IL-24和IL-24 delE5的表达后,再以TPA诱导细胞分化,FACS检测CD11b、CD14和CD115的表达。用前期构建的mda-7/IL-24和IL-24 delE5载体转染U937、HL-60及AML-M5患者的原代白血病细胞,观察异位过表达mda-7/IL-24和IL-24 delE5能否诱导白血病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结果:TPA在诱导U937、HL-60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显著促进mda-7/IL-24及其剪接体IL-24 delE5的表达,用siRNA干扰mda-7/IL-24及IL-24 delE5的表达后,TPA诱导U937、HL-60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的作用也被阻断。异位过表达mda-7/IL-24和IL-24 delE5可诱导U937、HL-60以及原代AML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U937、HL-60细胞表面CD11b和CD14表达均显著升高,CD115表达仅在U937细胞有显著升高;3例AML-M5患者的原代AML细胞中CD11b、CD14及CD115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细胞呈现单核细胞的形态特征。结论:TPA可通过上调mda-7/IL-24及其剪接体IL-24 delE5的表达诱导白血病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da-7/IL-24) IL-24delE5 十四烷酰佛波醇-乙酯 急性髓系白血病 单核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淋巴瘤药物anti-CD19(Fab)-LDM的靶向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时玉峥 刘红芹 +9 位作者 姜琳琳 杨铭 范冬梅 屈浩 石琳 石钏 冯春玲 刘芸 熊冬生 廖晓龙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17-921,共5页
目的研究抗体毒素偶联新型药物anti-CD19(Fab)-LDM体内外靶向CD19+B淋巴瘤细胞的能力。方法制备Cy5标记的anti-CD19(Fab)-LDP(LDP为LDM辅基蛋白),体外流式细胞仪分析其与人淋巴瘤Raji细胞表面CD19抗原的结合能力;体内建立裸鼠淋巴瘤皮... 目的研究抗体毒素偶联新型药物anti-CD19(Fab)-LDM体内外靶向CD19+B淋巴瘤细胞的能力。方法制备Cy5标记的anti-CD19(Fab)-LDP(LDP为LDM辅基蛋白),体外流式细胞仪分析其与人淋巴瘤Raji细胞表面CD19抗原的结合能力;体内建立裸鼠淋巴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应用活体动物成像系统观察Cy5标记的anti-CD19(Fab)-LDP在荷瘤小鼠体内的靶向分布。结果 Cy5标记的anti-CD19(Fab)-LDP能有效与淋巴瘤Raji细胞膜表面的CD19抗原结合;成功建立人淋巴瘤Raji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活体成像结果表明,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P可靶向定位到肿瘤部位。结论体内外实验证实anti-CD19(Fab)-LDP能很好的靶向CD19+的淋巴瘤细胞,此抗体毒素偶联药物anti-CD19(Fab)-LDM有希望成为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新型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anti-CD19(Fab) LDP Cy5标记 移植瘤模型 靶向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挽救治疗方案对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2
作者 高雯慧 李红敏 +10 位作者 于靖宜 郑亚丽 吴立华 刘庆国 李君凡 刘春华 胡依民 徐宁 李尚珠 秘营昌 黄平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0-345,共6页
目的:探讨MAC(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环磷酰胺)、FLA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及CAG(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 目的:探讨MAC(米托蒽醌、阿糖胞苷、环磷酰胺)、FLA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及CAG(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系集落刺激因子)方案治疗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6年4月间经MAC、FLAG或CAG方案挽救治疗的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156例AML患者(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按化疗方案分为156患者MAC组(60例)、FLAG组(45例)和CAG组(51例)。比较不同挽救方案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化疗后完全缓解率(CR),MAC组高于FLAG组和CAG组(55.4%vs 34.1%vs 34.0%)(P<0.05)。MAC、FLAG和CAG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5.46和10.2个月,3个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05)。骨髓抑制仍为主要的不良反应,3个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MAC方案治疗的患者更多地出现粒细胞缺乏性发热(93.3%vs 86.7%vs 64.7%)(P<0.001);但致死性感染的发生率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5%vs 8.9%vs 5.9%)(P>0.05)。结论:与FLAG及CAG方案相比,MAC方案可以使更多的初始诱导失败和复发的AML患者获得缓解,且没有增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后续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救治疗方案 MAC方案 FLAG方案 CAG方案 急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赵邢力 刘凯奇 +15 位作者 林冬 魏辉 王迎 周春林 刘兵城 李巍 李承文 李庆华 曹增 宫本法 刘云涛 弓晓媛 李艳 顾闰夏 秘营昌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0-305,共6页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5例老年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FLT3,NPM1,C-Kit,CEBPα,DNMT3A)检测结果,分析染色体核型分布规律及基因突变发...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5例老年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染色体核型和基因突变(FLT3,NPM1,C-Kit,CEBPα,DNMT3A)检测结果,分析染色体核型分布规律及基因突变发生率。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预后良好核型占16.6%,其中t(15;17)占3.90%,t(8;21)占10.73%,inv(16)/t(16;16)占1.95%;预后中等核型占72.2%,其中正常核型占57.86%;预后不良核型占11.20%,其中MLL/11q23占1.95%,复杂核型占6.34%,单体核型占5.85%。基因突变分析显示,FLT3突变占12.57%,NPM1突变占22.06%,C-Kit突变占2.16%,CEBPα突变占14.71%,DNMT3A突变占15.71%。55-59岁患者与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相比,不良核型中复杂核型(1.09%对10.62%)(P=0.003)和单体核型发生率明显减低(2.17%对8.85%)(P=0.032);良好核型中t(8;21)(17.39%对5.31%)(P=0.008);inv(16)/t(16;16)(4.35%对0.00%)(P=0.045)发生率明显增高;基因突变发生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老年AML患者中55-59岁患者与60岁及以上患者相比,染色体核型分布有较大差异,基因突变发生率无明显区别。老年AML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及基因突变分布特点对疾病的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染色体核型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促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生长 被引量:12
14
作者 鹿萍 王娅婕 +6 位作者 郑亚伟 董芳 庞雅坤 程辉 袁卫平 程涛 郝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6-311,共6页
背景: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是趋化因子CCL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炎性反应中中性粒细胞的渗出,同时在许多恶性血液肿瘤中扮演着危险因素的角色。目的:探讨MIP-1α对AM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MLL-AF9诱导的小鼠急性髓细胞白血... 背景: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是趋化因子CCL家族中的一员,主要参与炎性反应中中性粒细胞的渗出,同时在许多恶性血液肿瘤中扮演着危险因素的角色。目的:探讨MIP-1α对AML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以MLL-AF9诱导的小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为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白血病发病进程及白血病干细胞比例变化;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检测AML小鼠全骨髓和全脾脏细胞中MIP-1α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集落形成实验(CFC)和体外培养AML细胞并进行细胞计数的方法检测AML细胞的增殖能力;应用小分子拮抗剂从治疗角度干预MIP-1α与其受体CCR1作用,检测阻断MIP-1α作用后对AML增殖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MIP-1α可以促进AML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阻断MIP-1α作用可抑制AML细胞增殖并延缓AML发病。结论:MIP-1α对于AML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AML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5-二氯苯基双胍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的裸鼠体内药效学研究
15
作者 张永慈 纪庆 +4 位作者 杨铭 范冬梅 熊冬生 杨纯正 周圆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3期56-59,96,共5页
目的确认整合素αvβ3新型抑制剂3,5-二氯苯基双胍对人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前期建立的人黑色素瘤裸鼠肺转移模型,观察3,5-二氯苯基双胍的治疗效果。裸鼠尾静脉接种黑色素瘤细胞(第1天)后,于第5、9、13、17和21天给予该... 目的确认整合素αvβ3新型抑制剂3,5-二氯苯基双胍对人黑色素瘤肺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应用前期建立的人黑色素瘤裸鼠肺转移模型,观察3,5-二氯苯基双胍的治疗效果。裸鼠尾静脉接种黑色素瘤细胞(第1天)后,于第5、9、13、17和21天给予该药物治疗。50 d实验结束,处死裸鼠并取完整的肺组织,Bouin氏液固定24 h后根据肺表面癌结节的大小和数量给予评分,以此评价肺转移的程度。结果 3,5-二氯苯基双胍6、12 mg/kg和24 mg/kg治疗组的转移分数分别为(55.25±13.60)、(35.13±17.36)和(12.83±11.44),与溶剂对照组(转移分数是82.50±17.72)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的转移分数为(11.50±10.44)(P<0.05 vs溶剂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PBS对照组的转移分数分别为(88.50±17.21)、和(88.87±11.29)(P>0.05 vs溶剂对照组)。结论 3,5-二氯苯基双胍在裸鼠体内能够明显抑制黑色素瘤肺转移,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5-二氯苯基双胍 黑色素瘤 转移 整合素ΑVΒ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C作为55岁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挽救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邢力 魏述宁 +15 位作者 刘凯奇 林冬 魏辉 王迎 周春林 刘兵城 李巍 曹增 宫本法 刘云涛 弓晓媛 李艳 顾闰夏 张广吉 王建祥 秘营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6-400,共5页
目的:评价MAC方案作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5岁)挽救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3例应用MAC方案进行挽救性治疗的复发或诱导治疗未缓解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生存(OS),无复... 目的:评价MAC方案作为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5岁)挽救性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33例应用MAC方案进行挽救性治疗的复发或诱导治疗未缓解的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生存(OS),无复发生存(RFS)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加以分析,评价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采取MAC方案再诱导患者的CR率为51.5%,PR率为6.1%,总反应率(ORR)为57.6%。挽救治疗30 d内死亡率为9.1%,中位生存时间8.0个月(1.0-66.0个月),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0.1个月(2.3-40.4个月)。严重脏器功能损伤较少。结论:MAC方案作为老年AML的挽救性治疗方案,其疗效和患者对其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C方案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挽救性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4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雨婷 王丽娜 +5 位作者 王荣 杨斐斐 王昊 刘晓礼 任倩 郑国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47-454,共8页
目的:探讨过表达IL-34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AMo L)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IL-34过表达载体,制备慢病毒载体p CDH-GFP,感染AMo L细胞系THP1和MOLM-13,通过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PI染色检... 目的:探讨过表达IL-34对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AMo L)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IL-34过表达载体,制备慢病毒载体p CDH-GFP,感染AMo L细胞系THP1和MOLM-13,通过细胞增殖实验、集落形成实验、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法和Annexin-V/PI法检测IL-34对AMo L细胞的增殖、集落形成、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过表达IL-34对细胞分化表型的影响,通过裸鼠皮下成瘤模型观察肿瘤大小、质量差异和巨噬细胞募集情况。结果:实验组THP1和MOLM-13细胞IL-34 m RNA表达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近4 000倍和近3 000倍(均P<0.01),表明已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IL-34的AMo L细胞系。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IL-34提高THP1和MOLM-13细胞的增殖[72 h:(0.738±0.003)vs(0.646±0.008),(0.290±0.004)vs(0.247±0.004);均P<0.01]和集落形成能力[(127.00±3.37)vs(86.00±4.08)个,(160.70±4.70)vs(116.70±3.93)个;均P<0.01],对细胞的凋亡没有显著影响(均P>0.05);单核-巨噬细胞分化标志物CD11b和CD14表达水平升高,未成熟细胞标志物CD71表达水平减低,表明IL-34促进了AMo L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方向分化(均P<0.05)。裸鼠体内荷瘤实验可见,过表达IL-34促进瘤组织内巨噬细胞募集(P<0.01)。结论:过表达IL-34提高AMo L细胞的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并促进肿瘤内巨噬细胞的募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34基因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3例中国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症状负荷评估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婷 刘晓帆 +7 位作者 刘葳 黄月婷 付荣凤 谷文静 董焕 高聿琛 杨仁池 张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20-526,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症状负荷与临床特征(突变状态,治疗方案,性别差异)的关系,为其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或MPN 10)对173例中... 目的:探讨中国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emia,ET)患者的症状负荷与临床特征(突变状态,治疗方案,性别差异)的关系,为其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MPN-SAF-TSS或MPN 10)对173例中国ET患者进行现场和网络症状评估,根据突变状态将患者分为JAK2V617F突变阳性组,CALR突变阳性组,非三阴性组;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羟基脲(Hu)治疗组和干扰素(IFN-α)治疗组;根据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患者组和女性患者组。结合症状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各组患者均表现出由低至高的症状负荷,其中Hu治疗组患者症状负荷最高(总症状评分[TSS]为14.7;范围7ALR.6-14.7);与对照组相比,JAK2V617F阳性组、Hu治疗组和女性患者组具有更高的总症状和独立症状评分。C阳性组和IFN-α治疗组的总症状和独立症状得分均低于缺乏相应特征的对照组。JAK2V617F阳性、Hu治疗和女性患者这3个因素的累加会导致更严重的症状负荷。结论:中国ET患者的症状负荷与患者的突变状态、治疗选择和性别差异显著相关,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判断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负荷和相关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增殖性肿瘤总症状评估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雅文 程辉 程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17-921,共5页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为各种血细胞潜能的一类干细胞,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临床应用最为成熟的成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与其代谢调控密切相关,其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居住在骨髓低氧微环境中,依赖糖酵解进行能量... 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为各种血细胞潜能的一类干细胞,是目前研究最为透彻、临床应用最为成熟的成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与其代谢调控密切相关,其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居住在骨髓低氧微环境中,依赖糖酵解进行能量代谢,保持低活性氧水平;Hif-1、FoxO3、ATM、PTPMT1等蛋白维持造血干细胞处于低氧状态,并使其免受活性氧损伤;此外,糖代谢相关酶、谷氨酰胺、脂肪酸氧化、嘌呤、氨基酸代谢等也在造血干细胞代谢调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造血干细胞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重点叙述氧化代谢调控、糖代谢水平、嘌呤代谢和氨基代谢的相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代谢调控机制 低氧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血管微环境在MLL-AF9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梅 宫跃敏 +2 位作者 杨晚竹 程辉 程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8-326,共9页
目的:探讨骨髓血管微环境在MLL-AF9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移植实验构建未照射MLL-AF9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利用half-bone免疫染色方法和双光子共聚焦多层多通道多视野成像技术,获取骨髓血管、骨内膜和巨核细胞的图... 目的:探讨骨髓血管微环境在MLL-AF9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移植实验构建未照射MLL-AF9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利用half-bone免疫染色方法和双光子共聚焦多层多通道多视野成像技术,获取骨髓血管、骨内膜和巨核细胞的图像数据;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解剖部位白血病细胞的特性。结果:在MLL-AF9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早期阶段,白血病细胞在股骨干骺端的比例显著高于骨干处;进一步检测凋亡、增殖特性发现,股骨干骺端处的白血病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低于骨干区,且细胞增殖(S/G2/M期)也明显比骨干区活跃,提示不同解剖部位处白血病细胞的这些特性可能与不同的骨髓微环境有关。3种主要骨髓微环境成分(血管内皮细胞、骨内膜、巨核细胞)的图像数据显示:股骨干骺端和骨干处的血管分布不同;进一步比较白血病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骨内膜、巨核细胞的空间距离结果表明,白血病细胞与血管的空间距离更近,提示血管在白血病发病早期阶段中有重要作用。葡萄糖摄取实验和细胞内ROS检测表明,血管的作用与营养代谢途径无相关性。结论:血管微环境在白血病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是通过运输营养物质和清除代谢废物途径,可能与血管周的细胞因子或血管的其它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微环境 MLL-AF9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