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应用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增军 邱录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237-1241,共5页
小RNA包括siRNA和miRNA两种,前者是伴随着RNAi现象发现的,是对外源基因剪切加工形成的,是生物维持自身基因组稳定性的一种机制。而miRNA是基因组中固有的,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小RNA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介导目标RNA降... 小RNA包括siRNA和miRNA两种,前者是伴随着RNAi现象发现的,是对外源基因剪切加工形成的,是生物维持自身基因组稳定性的一种机制。而miRNA是基因组中固有的,是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重要机制。小RNA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介导目标RNA降解和抑制蛋白质翻译。前者要求小RNA与目标RNA精确互补,而后者只要求部分互补,采取何种机制取决于互补程度而不是其来源。RNAi作为下调基因表达的手段,在功能基因组学中已有广泛的应用。对血液肿瘤发病相关基因,尤其对染色体易位造成的相关融合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及多药耐药基因的干扰研究表明,该技术不但是研究机制的有力手段,而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对microRNA的研究发现,它在多种血液肿瘤如多种淋巴瘤和白血病中存在表达的变化,并与多种癌基因相关,提示它广泛参与血液肿瘤的发病机制。本文就RNA干扰和小RNA的发现和作用,以及小RNA在血液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RNA MIRNA RNA干扰 血液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逆转病毒介导对人脐血CD_(34)^+造血细胞进行人MDR1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邵晓枫 熊冬生 +7 位作者 罗梅华 卓家才 姜蓉 韩明哲 许元富 杨铭 杨天楹 杨纯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89-693,共5页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转导入脐血CD34+细胞的最佳方法,为MDR1基因转导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人全长MDR1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HaMDR1/A转到包装细胞PA317中,建立产病毒细胞系,以人脐血中分离的CD34+造血...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转导入脐血CD34+细胞的最佳方法,为MDR1基因转导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用磷酸钙沉淀法将含有人全长MDR1cDNA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HaMDR1/A转到包装细胞PA317中,建立产病毒细胞系,以人脐血中分离的CD34+造血干/祖细胞为靶细胞,在体外进行基因转染,转导的条件为:与含病毒的上清液共培养12天,每天更换病毒上清液,上清液中加入IL-3,IL-6和SCF三种造血生长因子(HGF),转染后用集落培养法测定对COL的耐药性,用PCR检测14~17天所形成集落的MDR1cDNA,计算转染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170的阳性程度,并观察不同时间间隔加HGF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和转染的影响。结果:脐血CD34+细胞转染阳性为86.4%,P170的阳性率为77.0%,77.1%的集落对6ng/ml的COL耐受,57.4%的集落对7ng/ml的COL耐受。结论:此转染系统既能有较好的转导效果,也有较好的扩增效果,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病毒介导 脐血 CD34^+ 造血细胞 MDR1基因 实验研究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于津浦 李牧 +2 位作者 葛薇 马双 尤胜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51-355,共5页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 本研究观察615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L615融合瘤苗L615/DC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的能力。分别制备615鼠骨髓来源DC,用PEG融合法将DC与照射灭活的L615制备L615/DC融合瘤苗并免疫动物,用MTT法和LDH法测定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脾细胞体外MLR反应和对L615特异性杀伤活性,同时通过免疫治疗实验检测L615/DC融合瘤苗的体内抗白血病作用。结果表明:研究获得了具有特征形态的树突状细胞,MLR反应表现出强大的异基因免疫刺激功能,当L615/DC融合瘤苗免疫鼠的脾细胞再次接触L615抗原时表现出强烈的增殖活性;LDH实验显示,融合瘤苗组、共培瘤苗组和灭活L615组均可在体外诱导扩增出L615特异性CTL,但融合瘤苗组的CTL在不同效靶比、不同孵育时间的特异性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另两组(P<0.01)。体内免疫治疗实验中L615/DC融合瘤苗治疗组平均寿命为25.7±1天,有1/4小鼠长期存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平均寿命17.5±1天。2个月后对治疗组存活鼠用致死剂量L615攻击不发病。结论:L615/DC融合瘤苗可诱导强大的特异性抗L615免疫,它不仅在体外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L615细胞,还可有效抑制荷瘤鼠体内肿瘤的生长,延长存活时间,并产生免疫记忆,抵抗肿瘤的二次攻击。L615/DC融合瘤苗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急性白血病 抗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骨髓来源的Flk1^+CD34^-细胞的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 被引量:2
4
作者 郭虹 赵智刚 +2 位作者 刘杰文 陈辉树 赵春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6-610,I001,共6页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中是否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hfMSCs),FACS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将此细胞接种在基底膜胶中,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免疫组化和透射...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中是否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hfMSCs),FACS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将此细胞接种在基底膜胶中,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检测血管和造血的分化形成。结果此细胞群体的典型特征是CD34阴性的成纤维样细胞99%表达Flk1(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并能形成血管样结构,而在管样结构形成的过程中诱导出CD34阳性的圆形细胞。结论Flk1+CD34-的hfMSC能向血管内皮细胞和造血细胞分化,提示其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的特征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kl^+CD34^-细胞 骨髓基质 血液血管干细胞 内皮细胞 流式细胞仪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的原核表达及兔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5
作者 任倩 刘拥军 +5 位作者 徐斌 韩之波 卢士红 马凤霞 陈钟 韩忠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1-803,共3页
目的:表达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emangiopoi-etin,HAPO)蛋白并制备兔抗HAPO抗体。方法:利用硫氧还原蛋白TrxA融合表达载体(pET32c),表达可溶性HAPO。表达的HAPO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快速纯化,并通过Westernblot进行鉴定。以纯化的人HAP... 目的:表达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emangiopoi-etin,HAPO)蛋白并制备兔抗HAPO抗体。方法:利用硫氧还原蛋白TrxA融合表达载体(pET32c),表达可溶性HAPO。表达的HAPO融合蛋白经亲和层析快速纯化,并通过Westernblot进行鉴定。以纯化的人HAPO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体并测定其效价。结果:获得高效表达并纯化的HAPO蛋白。制备的兔抗人HAPO抗体的免疫双扩散的效价为1∶8。结论:建立了HAPO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和快速纯化体系并制备出兔抗HAPO的抗体,为研制检测HAPO的ELISA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 pET32C 抗体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对内皮细胞粘附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静 刘拥军 +3 位作者 卢士红 梁琳慧 王晗 韩忠朝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粘附实验、流式细胞术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UVEC的粘附性和粘附分子CD54、CD102、CD106、CD31、CD62E和CD62P的表达。结果HAPO以剂量... 目的研究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粘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粘附实验、流式细胞术和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HUVEC的粘附性和粘附分子CD54、CD102、CD106、CD31、CD62E和CD62P的表达。结果HAPO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UVEC的总粘附性。HAPO能显著促进HUVEC表面粘附分子CD106和CD62E表达,并呈时间依赖性。HAPO作用HUVEC6h后,CD106和CD62E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2·22)%和(22·77±2·59)%,是各自对照组的2·10倍和5·84倍,且转录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一致。CD106和CD62E的最高转录水平分别为对照组的1·86倍和6·16倍。结论HAPO可能对造血干/祖细胞归巢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促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 粘附分子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特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7
作者 丁顺利 褚建新 +2 位作者 赵钧铭 姜露 胡小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8-141,共4页
为了探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的特性,我们采用病理形态学、BMNC计数、抗5-FU BMNC计数、外源性CFU-S(12)和骨髓连续移植等方法,对造血重建过程不同阶段的干/祖细胞增殖特性,进行了动态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移植... 为了探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的特性,我们采用病理形态学、BMNC计数、抗5-FU BMNC计数、外源性CFU-S(12)和骨髓连续移植等方法,对造血重建过程不同阶段的干/祖细胞增殖特性,进行了动态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移植后第3天,骨髓内可见少数淋巴样细胞呈小灶性分布,第5—9天细胞灶迅速扩大,细胞形态表现为淋巴样细胞,至第11天才出现不同阶段的分化细胞;第5—9天BMNC数和抗5-FU BMNC数迅速增加,随后增殖速度明显减缓;第9天骨髓的CFU-S(12)数和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高于第5天和21天的骨髓。本实验结果提示,骨髓移植后造血细胞呈小灶性分布,重建造血初期造血干/祖细胞迅速增殖而无明显分化表现,此阶段骨髓细胞的重建长期造血能力增强,提示造血干细胞有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造血干/祖细胞 细胞增殖 造血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靛玉红衍生物PH Ⅱ-7促进sTRAIL对乳腺癌细胞及其耐药株杀伤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彭洪薇 李菲 +5 位作者 郑雪莲 吕燕妮 孙晓春 段舟萍 熊冬生 魏筱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79-685,共7页
目的探讨靛玉红衍生物PHⅡ-7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的增殖及调节TRAIL受体表达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PHⅡ-7、TRAIL及低浓度PHⅡ-7联合TRAIL处理MCF-7、MCF-7/ADR... 目的探讨靛玉红衍生物PHⅡ-7联合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对乳腺癌细胞MCF-7及其耐药株MCF-7/ADR的增殖及调节TRAIL受体表达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PHⅡ-7、TRAIL及低浓度PHⅡ-7联合TRAIL处理MCF-7、MCF-7/ADR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同时以TRAIL敏感细胞MDA-MB-231为对照,证实上述乳腺癌细胞对TRAIL的敏感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药物作用后活性氧的产生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PHⅡ-7以及PHⅡ-7和活性氧抑制剂NAC联用后,乳腺癌细胞TRAIL功能性受体DR4、DR5的表达情况。结果 PHⅡ-7作用24 h后对MCF-7及MCF-7/ADR的IC50分别为(4.49±1.55)、(3.44±0.90)μmol·L-1,TRAIL可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而MCF-7、MCF-7/ADR对TRAIL极不敏感,各浓度组与MDA-MB-23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浓度PHⅡ-7联合TRAIL可有效促进TRAIL对MCF-7、MCF-7/ADR的杀伤并诱导凋亡,而两药单用对上述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有限;此外,低浓度的PHⅡ-7还对人正常细胞PBMC的毒性很小,即使与TRAIL联用,在该浓度范围下也不会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明显毒性;PHⅡ-7可有效诱导MCF-7及MCF-7/ADR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同时上调TRAIL受体DR4、DR5的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当PHⅡ-7与ROS抑制剂NAC联用时,可有效抑制PHⅡ-7对DR4、DR5的表达上调作用。结论低浓度的PHⅡ-7可有效增强乳腺癌细胞MCF-7、MCF-7/ADR对TRAIL治疗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HⅡ-7升高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进而上调TRAIL受体DR4、DR5表达而实现的。本研究为今后PHⅡ-7联合TRAIL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玉红 PHⅡ-7 乳腺癌耐药 TRAIL ROS 死亡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gp抗体PHMA02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许元富 杨纯正 +5 位作者 熊冬生 邵晓枫 王珊 孙云晖 薛艳萍 李维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45-649,共5页
目的:应用单抗PHMA02 对148 例肿瘤患者P- 糖蛋白(Pg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该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与临床符合率以及预后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7 例实体瘤标本,应用药敏实验检测15 ... 目的:应用单抗PHMA02 对148 例肿瘤患者P- 糖蛋白(Pg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该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与临床符合率以及预后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7 例实体瘤标本,应用药敏实验检测15 例儿童恶性肿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RT- PCR 法和药敏实验检测了101 例急性白血病(AL) 患者;用医学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 在47 例实体瘤标本中,儿童恶性肿瘤中多药耐药阳性( MDR+) 表达率较高(867 %)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中MDR+ 表达率为667% ,显著高于乳腺癌原发灶的300 % ( P< 001) 。2) 在101 例急性白血病(AL) 患者中,难治和复发组的MDR+ 表达率(529 % )显著高于初诊组(192 % )( P< 001)。3) 单抗PHMA02 的检测结果与国外同型单抗JSB- 1 的平行检测结果呈正的直线相关( P<005) ,与RT- PCR 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P< 001) ;部分标本的药敏实验结果与单抗PHMA02 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 单抗PHMA02 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有较好的符合率,可在临床上应用。2)Pgp 在成人肺癌和乳腺癌中均有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P-糖蛋白 多药耐药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VEGF受体II基因3区的克隆、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熊冬生 刘嘉 +6 位作者 邵晓枫 李蓉 许元富 彭晖 范冬梅 朱祯平 杨纯正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5-49,共5页
用RT PCR法从人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 ,将其重组到 pAYZ表达载体中 ,构建成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16C9,获得稳定表达 ,表达产物以可溶性状态存在 ;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显... 用RT PCR法从人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 ,将其重组到 pAYZ表达载体中 ,构建成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16C9,获得稳定表达 ,表达产物以可溶性状态存在 ;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 ,其分子量约为 14kD。以纯化的表达产物免疫Balb/c小鼠 ,眼球采血制备抗血清 ,抗血清效价在 10 3以上 ,并具有抑制VEGF诱导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在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受体 Ⅱ基因3区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人体 血管新生 肿瘤治疗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抗体抗CD19(Fab)-LDM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姜琳琳 张孝云 +4 位作者 马莉 颜次慧 齐怀丰 熊冬生 范冬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63-1368,共6页
目的构建及表达抗CD19(Fab)-LDP(LDP为LDM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进行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基因重组质粒pAZYanti-CD19(Fab)-LDP,测序进行鉴定,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 目的构建及表达抗CD19(Fab)-LDP(LDP为LDM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进行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基因重组质粒pAZYanti-CD19(Fab)-LDP,测序进行鉴定,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FACS)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融合蛋白与B淋巴瘤Raji细胞的结合活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9介导细胞内化的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对CD19+Raji细胞的靶向杀伤活性;采用彗星电泳的方法,检测强化融合蛋白对Raji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用基因工程方法成功的构建、表达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P,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在SDS-PAGE上表现为相对分子质量约60 ku蛋白条带,且融合蛋白可与Raji细胞特异结合,并能介导细胞的内化;强化融合蛋白对Raji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并能引起细胞DNA损伤。结论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可以靶向作用于B淋巴瘤细胞,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在恶性B淋巴瘤生物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 力达霉素 B性恶性淋巴瘤 基因工程抗体 DNA损伤 强化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DNA微阵列研究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谭耀红 赵春华 杨纯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2-272,共1页
关键词 多药耐药 CDNA微阵列 肿瘤细胞株 肿瘤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伐他汀保护内皮祖细胞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马凤霞 任倩 韩忠朝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90-1094,共5页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保护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机制。方法EPCs与洛伐他汀或者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OX-1)的特异性阻断抗体(...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lovastatin)保护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机制。方法EPCs与洛伐他汀或者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OX-1)的特异性阻断抗体(LOX-1 mAb)预处理24 h后,再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孵育48 h。然后,检测EPCs迁移、粘附和管状结构形成能力。为探讨洛伐他汀的作用机制,检测EPCs生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的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LOX-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oxLDL抑制EPCs迁移、粘附及管状结构形成能力,降低NO产生、eNOS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LOX-1蛋白及mRNA表达。洛伐他汀和LOX-1 mAb恢复EPCs功能,逆转oxLDL对NO、eNOS及LOX-1的调节。结论洛伐他汀通过调节eNOS和LOX-1而保护EPCs免受oxLDL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内皮祖细胞 洛伐他汀 一氧化氮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的构建、表达及体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昕 杨铭 +7 位作者 范冬梅 许元富 周圆 高瀛岱 王金宏 周园 李巍 熊冬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50-1654,共5页
目的构建和表达抗CD20Fab-LDP(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力达霉素),并测定该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PCR和overlapPCR方法构建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采用亲和层... 目的构建和表达抗CD20Fab-LDP(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力达霉素),并测定该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PCR和overlapPCR方法构建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并用Western blot鉴定纯化产物;采用FACS方法鉴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采用冷乙二醇法制备强化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采用MTT法鉴定抗CD20Fab-LDM对CD20+Raji细胞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结果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已构建成功,可溶性表达产物的产量可达4mg.L-1以上,具有与Raji细胞(CD20+)结合的活性,与抗CD20Fab的亲合常数相当,抗CD20Fab-LDM体外能特异性杀伤Raji细胞,IC50值为0.9×10-10mol.L-1。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并获得可溶性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与相应靶抗原结合的活性,并成功制备了抗CD20Fab-LDM强化融合蛋白,体外能特异性杀伤CD20+的Raji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0 力达霉素 基因工程抗体 免疫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生物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47单克隆抗体对卵巢癌细胞靶向治疗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鞠宝辉 黄宇婷 +4 位作者 田菁 冯慧 胡林萍 袁卫平 郝权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巨噬细胞吞噬卵巢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样本45例(包含卵巢癌组织样本39例,正常卵巢组织样本6例),获得的组织细胞通过流式细... 目的:探讨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巨噬细胞吞噬卵巢癌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手术切除的卵巢组织样本45例(包含卵巢癌组织样本39例,正常卵巢组织样本6例),获得的组织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CD47的表达水平,通过细胞功能学实验观察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卵巢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和卵巢癌组织细胞中CD47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卵巢上皮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疾病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促进巨噬细胞对卵巢癌细胞的吞噬作用,各实验组(1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分别较空白对照组吞噬指数显著增加,并且随抗体浓度的增加吞噬指数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统计学分析显示,10μg/mL浓度组吞噬指数达到峰值,同20μg/mL浓度组吞噬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47高表达于卵巢癌组织细胞,且与组织分化程度相关。抗CD47单克隆抗体在体外可促进巨噬细胞对卵巢癌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为卵巢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靶向治疗 巨噬细胞 CD47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gp/抗CD3微型双功能抗体裸鼠体内分布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铭 高瀛岱 +5 位作者 熊冬生 刘汉芝 邵晓枫 许元富 彭晖 杨纯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0期1182-1184,共3页
关键词 双功能抗体 免疫效应细胞 抗C 临床实验 肿瘤细胞 CD3 裸鼠 杀伤 数量 微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耐药肿瘤新药PHⅡ-7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谭耀红 齐静 +1 位作者 刘卫军 杨纯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测定抗耐药肿瘤新药PHⅡ-7体外抗肿瘤谱,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PHⅡ-7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HⅡ-7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Northern印迹分析检测PHⅡ-7对耐药相关基因m... 目的测定抗耐药肿瘤新药PHⅡ-7体外抗肿瘤谱,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PHⅡ-7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HⅡ-7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Northern印迹分析检测PHⅡ-7对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sorcin的影响。结果PHⅡ-7对多种人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IC50为0.34~18.61μmol/L,更为突出的是,对于MDR类抗肿瘤药无效的多药耐药肿瘤细胞,PHⅡ-7同样具有生长抑制作用;1μg/ml的PHⅡ-7可诱导HL60、HL60/ADR细胞凋亡;PHⅡ-7可抑制K562/A02细胞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PHⅡ-7是一种有较好前景的抗耐药肿瘤新药,其可能通过抑制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sorcin的表达而提高多药耐药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吲哚衍生物 多药耐药 肿瘤细胞株 凋亡 SOR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4-1BBL和CD3双信号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文国 张树平 +4 位作者 刘荣 李崴 张研君 邵晓枫 王金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201-1204,共4页
目的:探讨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增强抗CD3/抗CD20 diabody介导的靶向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表达纯化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及抗CD3/抗CD20 diabody,利用台盼蓝计数观察联合应用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及... 目的:探讨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增强抗CD3/抗CD20 diabody介导的靶向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表达纯化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及抗CD3/抗CD20 diabody,利用台盼蓝计数观察联合应用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及抗CD3/抗CD20 diabody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白介素-2(IL-2)水平。RT-PCR检测穿孔素和颗粒酶mRNA的表达。Calcein检测其联合应用抗CD3/抗CD20双功能抗体及PBL对靶细胞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增强抗CD3/抗CD20 diabody对靶细胞Raji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减少细胞死亡,促进IL-2分泌及上调穿孔素和颗粒酶mRNA表达。结论:人4-1BBL胞外区/抗CD20融合蛋白与抗CD3/抗CD20diabody联合应用,分别靶向4-1BBL和CD3双信号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BBL CD20 B淋巴细 胞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SF可溶性受体在烟草中的表达及其抗M-CSF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国光 杨应华 +2 位作者 饶青 林永敏 吴克复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75-279,共5页
目的:在烟草中高效表达人M-CSF可溶性受体并研究其抗M-CSF活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表达C端含组氨酸标签和内质网滞留信号的M-CSF可溶性受体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瘤土壤杆菌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植株。PCR、蛋白印迹实验鉴定转... 目的:在烟草中高效表达人M-CSF可溶性受体并研究其抗M-CSF活性。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表达C端含组氨酸标签和内质网滞留信号的M-CSF可溶性受体植物表达载体,通过根瘤土壤杆菌转化烟草,获得转基因植株。PCR、蛋白印迹实验鉴定转基因植株,ELISA方法测定重组蛋白表达水平,集落形成实验测定重组蛋白活性。结果:获得50余株转基因烟草植株,PCR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蛋白印迹实验证实转基因植株表达目的蛋白;M-CSFsR在烟草中获得高效表达,但不同转基因植株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其中表达水平最高的一株M-CSFsR占叶片可溶性蛋白的1.92%;集落形成实验证明M-CSFsR可以抑制J6-1细胞的集落形成。结论:在烟草中高效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M-CSF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可溶性受体 烟草 表达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_3/抗CD_(20)微型双功能抗体裸鼠体内分布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熊冬生 刘汉芝 +5 位作者 杨纯正 许元富 邵晓枫 彭晖 赖增祖 朱祯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5-379,共5页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模型,研究抗CD3/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方法:采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本室构建的抗 CD3/抗 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可溶性表达产物,并用SDS-PAGE、Wes... 目的:建立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模型,研究抗CD3/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在裸鼠体内的分布。方法:采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本室构建的抗 CD3/抗 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可溶性表达产物,并用SDS-PAGE、Western blot、分子排阻层析和 FACS鉴定纯化产物;采用5周龄左右的雌性 BALB/c-nu,经4Gy照射、皮下接种 Raji细胞建立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模型,并于眼底静脉丛注射125I标记的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测定各组织中125I的分布。结果:雌性BALB/c-nu经照射、皮下接种1×10~7~3×10~7Raji细胞/只,6~14天均开始出现移植瘤,移植瘤细胞膜表面标记与 Raji相同,且在24小时时肿瘤部位125 I的分布明显低于心、肝、肾、脾,其比值分别为0.08、0.19、0.06和0.51,而 72小时时肿瘤部位125I的分布则高于心、肝、肾、脾,其比值分别为 2.32、9.46、8.24和9.50。结论:抗CD3/抗CD20微型双功能抗体能在裸鼠皮下人B-淋巴细胞移植瘤部位富集,是一个有望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鼠 移植瘤 CD3 CD20 双功能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