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酸二酯酶7:一个新的抗炎免疫药物靶点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莉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磷酸二酯酶(phosphod iesterases,PDEs)作为体内特异性水解第二信使cAMP和cGMP的唯一蛋白酶家族,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表明PDE7是cAMP特异性的,分为PDE7A、PDE7B两个亚型,主要分布在免疫和炎症细胞中。PDE7作为一个新的潜在抗炎... 磷酸二酯酶(phosphod iesterases,PDEs)作为体内特异性水解第二信使cAMP和cGMP的唯一蛋白酶家族,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表明PDE7是cAMP特异性的,分为PDE7A、PDE7B两个亚型,主要分布在免疫和炎症细胞中。PDE7作为一个新的潜在抗炎免疫药物靶点,其选择性抑制剂有可能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类风湿性关节炎、阿尔采末病(AD)等与免疫炎症密切相关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腺苷酸 磷酸二酯酶7 抗炎免疫 PDE7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2
作者 谢逸菲 张雯 +5 位作者 张森 宋俊科 杨海光 王守宝 吕扬 杜冠华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1,共9页
目的研究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中硫酸双肼屈嗪、氨苯蝶啶、氢氯噻嗪及利血平4种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灌胃给予3.6、10.8和32.4 mg·kg^(-1)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不同时间点采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 目的研究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中硫酸双肼屈嗪、氨苯蝶啶、氢氯噻嗪及利血平4种有效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单次灌胃给予3.6、10.8和32.4 mg·kg^(-1)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不同时间点采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测定硫酸双肼屈嗪、氨苯蝶啶、氢氯噻嗪、利血平的血药浓度,并通过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单次灌胃给予3.6、10.8和32.4 mg·kg^(-1)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后,大鼠血浆中硫酸双肼屈嗪的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1.50、1.33、1.42 h,峰浓度(C max)分别为12.30、38.31、120.52μg·L^(-1);氨苯蝶啶的t_(max)分别为1.33、1.33、1.42 h,C max分别为20.93、67.36、168.64μg·L^(-1);氢氯噻嗪的t_(max)分别为2.00、2.00、1.75 h,C max分别为19.89、57.58、160.78μg·L^(-1);利血平在大鼠血浆中含量极低,仅在32.4 mg·kg^(-1)给药后1和1.5 h检测到微量。结论口服给予大鼠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后,硫酸双肼屈嗪、氨苯蝶啶和氢氯噻嗪能够较快清除,且其口服吸收基本成线性,在线性范围内给药剂量越大,有效成分的吸收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 药动学 血药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抵抗素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黄华康 杜冠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1,共4页
抵抗素是近年来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有着密切关系。众多研究表明,抵抗素通过影响机体糖脂代谢,诱导肝脏、脂肪及肌肉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本文简要介绍抵抗素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 抵抗素是近年来新近发现的一种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细胞因子,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有着密切关系。众多研究表明,抵抗素通过影响机体糖脂代谢,诱导肝脏、脂肪及肌肉组织产生胰岛素抵抗。本文简要介绍抵抗素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并进一步分析抵抗素对肝脏糖、脂代谢及肝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三方面的调节,重点说明抵抗素在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抵抗素 肝细胞 胰岛素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致大鼠抑郁症模型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瑞 杜冠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41-143,149,共4页
抑郁症是一种伴有行为学、神经化学和其他生理病理导演的心理障碍。慢性暴露于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已被证实可以导致抑郁竱行为,包括糖水消耗减少等。并且CUMS引起的一系列生化改变类似于人类的抑郁症。我们综述了CUMS致抑郁症动... 抑郁症是一种伴有行为学、神经化学和其他生理病理导演的心理障碍。慢性暴露于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已被证实可以导致抑郁竱行为,包括糖水消耗减少等。并且CUMS引起的一系列生化改变类似于人类的抑郁症。我们综述了CUMS致抑郁症动物模型的病理变化,包括了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等方面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 病理改变 受体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 被引量:31
5
作者 时丽丽 张莉 +2 位作者 谭初兵 徐为人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81-1486,共6页
胰岛素抵抗在肥胖、代谢综合症、心血管类疾病和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疾病的病理病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遗传因素、老化现象、ROS生成的增多、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或一... 胰岛素抵抗在肥胖、代谢综合症、心血管类疾病和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疾病的病理病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遗传因素、老化现象、ROS生成的增多、线粒体生物合成降低或一些线粒体相关蛋白变化,都可能损伤线粒体功能,而这些因素也都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诱因。了解线粒体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将为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该文将从遗传因素、老化、ROS、生物合成、UCP、Sirt3等可影响线粒体功能的几个方面阐述线粒体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介绍胰岛素抵抗治疗中与线粒体相关的药物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抵抗 线粒体功能损伤 2型糖尿病 生物合成 老化 氧化应激 解偶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凋亡:一种新的细胞死亡方式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柏年 杜冠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9,共5页
传统上,细胞死亡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类。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是一种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新型细胞死亡途径,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坏死性凋亡的产生机制、坏死性凋亡同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及其在疾病和药物... 传统上,细胞死亡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类。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是一种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新型细胞死亡途径,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坏死性凋亡的产生机制、坏死性凋亡同凋亡和坏死的区别及其在疾病和药物靶点发现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利于加深对不同细胞死亡方式的认识并促进相关新药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死亡 凋亡 坏死 坏死性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对L02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刚 贺晓丽 +4 位作者 张海玲 李韶菁 刘兰霞 杜冠华 冷希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4-577,共4页
目的研究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CNP)、精氨酸化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ANP)和十六烷基化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HNP)对人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凝聚方法制备CNP、ANP和HNP,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进行纳米粒子表征。将浓度分别为5... 目的研究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CNP)、精氨酸化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ANP)和十六烷基化壳聚糖基因纳米粒子(HNP)对人正常肝细胞系L02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凝聚方法制备CNP、ANP和HNP,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进行纳米粒子表征。将浓度分别为5、10、30、50μg/ml(以DNA含量计)的各种纳米粒子与L02细胞共育,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毒性评价,流式细胞分析技术进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CNP、ANP和HNP的zeta电位为12.10~14.63mV,粒径约为148.07~179.47nm。当各基因纳米粒子浓度为30μg/ml时,细胞存活率开始降低;达到50μg/ml时,存活率降至最低。当各基因纳米粒子浓度为30μg/ml时,可以诱导L02细胞发生凋亡,随纳米粒子浓度的升高,凋亡率升高。结论当达到一定浓度时,CNP、ANP和HNP对L02具有一定细胞毒性,可诱导细胞产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基因纳米粒子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L0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脑缺血的防治策略与丹参及丹酚酸A的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冠华 王海港 +4 位作者 宋俊科 张雯 刘成娣 刘楠楠 张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48-649,共2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发病率持续升高的常见多发慢性病,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一直受到全球关注,进行了长期艰难的研究和探索,采取了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发病率持续升高的常见多发慢性病,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一直受到全球关注,进行了长期艰难的研究和探索,采取了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随着对预防措施的不断研究,一些新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特别是发现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具有诱导出血的不良反应后,新的防治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防控策略和药物研发成为医药科学的重要课题。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防治策略之一仍然是抑制血栓形成。引起血栓形成的原因很多,包括血液相关因素和血管相关因素、血液因素如血小板活化、血脂等血液成分异常和活性分子释放等等;血管因素如内皮功能、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整体功能等;此外,机体系统因素如血压等,也是影响的血栓性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找能够多方面发挥作用的药物,是提高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效果的重要途径。丹参是临床常用的重要传统,在中医药学中丹参是活血化瘀药物的代表。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活性成分众多,一般分为以丹参酮为代表的脂溶性成分和以丹酚酸为代表的水溶性成分。研究证明,多数成分都具有生物活性,尤其是在心脑血管中的活性尤其显著,不仅具有调节血管功能、保护血管组织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还具有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的作用。丹酚酸A是丹参中提取获得酚酸类化合物,大量研究表明,丹酚酸A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广泛的防治作用。采用ADP,花生四烯酸(AA)及凝血酶(THR)在体外诱导动物血小板聚集实验研究显示,丹酚酸A(SalAA,1μmol·L-1)对ADP,AA和THR 3种物质诱导的PLT聚集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大鼠口服SalAA在10 mg·kg-1剂量下,对血小板聚集可以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自身血栓移位脑缺血模型中,短期和长期给药实验结果显示,SAA(10 mg·kg-1)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由于缺血造成的损伤,不会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与ASP(100 mg·kg-1)相比,表现出防治脑缺血的突出优势。此外,为了证明丹参的综合作用,采用丹参提取物进行了抗血聚集小板及抗血栓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丹参提取物(500 mg·kg-1)在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同时,可以改善缺血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与ASP(100 mg·kg-1)给药组比较,丹参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表明其在发挥抑制PLT过度活化的同时不会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综上所述,对丹参和丹酚酸A的研究,不仅为发现新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奠定了基础,也为开辟新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丹酚酸A 血小板聚集 心脑缺血性疾病 自身血栓移位法脑缺血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