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制备 被引量:1
1
作者 吕丰 刘天军 +2 位作者 赵健 刘晓程 宋存先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78-582,I0004,共6页
目的制备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评估其对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MR)后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方法以聚己内酯(PCL)为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药物载体,制备成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 目的制备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评估其对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TMR)后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方法以聚己内酯(PCL)为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药物载体,制备成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采用考马斯亮蓝试剂法对支架上BSA含量及体外释放量进行测定,万能材料测定仪测定支架的力学性能,核磁波谱对支架的材料结构进行表征。制备猪慢性心肌局部缺血模型,在体评估该支架在TMR后对心肌孔道的作用效果。结果该支架BSA吸附量为13.1μg/mg支架,30d后BSA释放量达95%,支架压缩80%时承受的应力为1.7MPa,在TMR后可保持心肌孔道通畅。结论成功制备心肌内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能承受心肌压力并达到缓慢控制释放药物的效果,可维持TMR后的心肌孔道通畅,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降解性药物缓释支架 牛血清白蛋白 聚己内酯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透室壁性心肌血管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的合成及其自组装纳米胶束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武莉 陈静 刘天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0-917,共8页
以甘油为起始原料,通过苄基保护、加氢还原以及酯化等环节得到一系列含有不同长度PEG、不同脂肪酸的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mPEG-磷脂胶束,并通过荧光探针法、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及电位分析仪等... 以甘油为起始原料,通过苄基保护、加氢还原以及酯化等环节得到一系列含有不同长度PEG、不同脂肪酸的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mPEG-磷脂胶束,并通过荧光探针法、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及电位分析仪等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胶束,具有明显的核-壳球状结构,粒径分布在100~200 nm;文中报道的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的临界胶束浓度都在10-6mol/L,与小分子的表面活性剂相比,CMC值较低,在水中的稳定性增强,其中该磷脂胶束受到环境盐浓度/糖浓度的影响时粒径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所合成的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自组装纳米胶束结构稳定,对于药物而言是一种较好的纳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性聚合物 磷脂酰聚乙二醇单甲醚 聚合物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肿瘤成像的半乳糖/酞菁近红外荧光探针 被引量:5
3
作者 吕丰 李艳周 +1 位作者 武莉 刘天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10-1012,共3页
相对于正电子发射成像(PET)、计算机断面成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面成像(SPE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成像模式而言,光学成像具有无辐射、低成本的特点,尤其是近红外荧光成像可以部分实现对深层组织和器官的探测和成像,... 相对于正电子发射成像(PET)、计算机断面成像(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面成像(SPE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成像模式而言,光学成像具有无辐射、低成本的特点,尤其是近红外荧光成像可以部分实现对深层组织和器官的探测和成像,在分子成像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分子影像的核心是分子探针,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深层次光的传输和采集以及分子探针的发光量子效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针对在体光学成像对分子探针的基本要求设计具有强近红外荧光发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荧光探针 半乳糖 酞菁 肿瘤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5,5'-10,20-二苯基-15-(4-吡啶基)卟啉]Zn(Ⅱ)]}丁二炔近红外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学性质 被引量:1
4
作者 吕丰 陈国辉 刘天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562-2567,共6页
合成了具有近红外荧光特性的卟啉化合物二{[5,5'-10,20-二苯基-15-(4-吡啶基)卟啉]Zn(Ⅱ)]}丁二炔,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其光学性质,利用HWHR光学平台测定了化合物在近红外区激发产... 合成了具有近红外荧光特性的卟啉化合物二{[5,5'-10,20-二苯基-15-(4-吡啶基)卟啉]Zn(Ⅱ)]}丁二炔,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通过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其光学性质,利用HWHR光学平台测定了化合物在近红外区激发产生的荧光,并通过动物组织模型评价其荧光深层次成像效果.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近红外光学特性,生物组织荧光成像深度可达1 cm以上,可以满足近红外荧光成像要求,在活体荧光成像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近红外 荧光成像 生物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