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肥厚型心肌病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
作者 侯翠红 郝素芳 +5 位作者 程怀兵 浦介麟 任晓庆 陈柯萍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疗效。 方法:系统收集我院2004-01至2013-10期间31例植入ICD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包括门诊复诊、ICD程控及电话随访。根据ICD有无正确识别...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高危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疗效。 方法:系统收集我院2004-01至2013-10期间31例植入ICD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包括门诊复诊、ICD程控及电话随访。根据ICD有无正确识别及治疗,分析放电的相关性。 结果:31例患者平均年龄(54.9±15.0)岁,病史年限(13.5±11.5)年,植入ICD前出现晕厥或晕前反应26例,经电复律或药物复律22例,心肺复苏生存者3例。有HCM家族史7例,其中一级亲属猝死3例。31例患者最大左心室壁厚度(21.0±5.2)mm,5例有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现象。ICD一级预防5例,二级预防26例。31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7.9±29.0)个月,随访期间41.9%(13/31)患者在植入ICD后平均2年(0.5年~5年)发生ICD正确治疗事件。ICD正确识别共放电63次,平均2.1次/人,5例发生超速起搏抑制治疗共64次,平均2.0次/人,发生放电事件均为二级预防患者。6.7%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电极移位调整1例,电极感知故障1例。与无放电患者比较,有放电患者的年龄更小、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及心室颤动发生率更高,复律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放电患者及无放电患者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放电患者中安装单腔ICD与安装双腔ICD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年轻、既往有晕厥或心室颤动史的HCM患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同时更能从ICD植入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高危因素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与大内皮素-1浓度变化及相互的关系 被引量:15
2
作者 郑黎晖 姚焰 +3 位作者 吴灵敏 陈刚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大内皮素-1(big ET-1)的水平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128例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孤立性房颤患者,...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孤立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大内皮素-1(big ET-1)的水平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128例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Ⅰ~Ⅱ级、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孤立性房颤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组)8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45例,同时选择年龄、性别及病情与之相匹配的阵发性事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hs—CRP及higET-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两组房颤患者血浆hs—CRP及hig ET-1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igET-1浓度较阵发性房颤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阵发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与hig ET~1浓度呈正相关(s=0.563,P〈0.05);在持续性房颤组,血浆hs—CRP浓度与hig ET-1浓度有相关性(P〈0.05),但相关性较弱,r值〈0.1。结论: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hs—CRP及hig ET-1浓度增加,且持续性房颤患者升高明显;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的血浆hs-CRP浓度big ET-1浓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炎症 高敏C反应蛋白 大内皮素-1 BIG ENDOTHELI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 被引量:9
3
作者 叶赞凯 马坚 +2 位作者 姚焰 方丕华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的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总结2008-01-01至2012-06-30期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14岁)。根据室上性心动...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的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方法:总结2008-01-01至2012-06-30期间,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我院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14岁)。根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特点以及性别和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共入院442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84例,女性患儿158例,平均体重(33.70±12.52)kg(13-80 kg)。入院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1.70±2.52)岁(3岁-14岁),其中3-6岁50例,7-10岁74例,11-14岁318例,442例患儿中房室旁路266例(男性患儿188例,女性患儿7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76例(男性患儿96例,女性患儿80例)。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11-14岁患儿中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0.05);而在10岁以下患儿中则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结论: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性别和年龄是相关的。由房室旁路介导的心动过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在11-14岁患儿中女性患儿比男性患儿更容易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旁路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组织和血浆中微小核糖核酸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7
4
作者 王晓建 黄毕 +7 位作者 樊晓寒 苏文君 张良 路天怡 田力 杨艳敏 惠汝太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4-158,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新的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诊断标志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 RNAs)。方法:入选4例A型AAD患者的升主动脉病变组织标本(AAD1组)和4例无心血管疾病的器官捐赠者的升主动脉组织标本(NC1组);入选20例A型AAD患者(AAD2组)... 目的:本研究旨在寻找新的可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诊断标志物的微小核糖核酸(mi RNAs)。方法:入选4例A型AAD患者的升主动脉病变组织标本(AAD1组)和4例无心血管疾病的器官捐赠者的升主动脉组织标本(NC1组);入选20例A型AAD患者(AAD2组)和20例无心血管疾病正常对照者(NC2组)并分别采集血浆,两组病例对照的年龄、性别严格匹配。利用mi RNA芯片技术,检测四组受试者的升主动脉组织和血浆mi RNAs表达谱,整合两组分析结果,确定AAD患者组织和血浆均差异表达的mi RNAs。结果:主动脉组织miR NA芯片结果显示,AAD患者中30个miR NAs表达显著改变,其中13个表达上调,17个表达下调。血浆miR NA芯片分析显示,AAD患者有93个miR NA差异表达,其中33个表达上调,60个表达下调。整合两个表达谱,共有4个miR NAs(miR-4313、-933、-1281和-1238)在血浆和组织均显著升高。其中,AAD1组较NC1组、AAD2组较NC2组miR-4313分别上调1.5倍和42.4倍,miR-933分别上调10.4倍和26.8倍,miR-1281分别上调1.7倍和17.8倍,miR-1238分别上调1.3倍和13.8倍。结论:通过miR NA芯片分析,我们筛选到4个在AAD患者主动脉组织和血浆中均升高的miR NAs。这些miR NA可能是诊断AAD的生物标志物,但需大样本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芯片 急性主动脉夹层 miRNA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与前景 被引量:20
5
作者 华伟 丁立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61-963,共3页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仍然是现代医学难题。首先是基础病因的防治,减少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可以减少猝死的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猝死效果有限,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只能终止恶性心律失常,不能从病...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仍然是现代医学难题。首先是基础病因的防治,减少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可以减少猝死的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猝死效果有限,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只能终止恶性心律失常,不能从病因上根治。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远期疗效仍待进一步观察。在改善心功能和延缓心室负性重塑的基础上,联合器械、消融治疗、药物以及生物治疗的综合疗法将进一步减少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心力衰竭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慧慧 孙奇 +1 位作者 戴研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7-907,共1页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 患者男性,25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加重10余天于2014—01—23入我院。否认有头晕、黑矇、胸痛症状。入院前12天心悸症状再次发作,心电图(图1)示:心动过速伴完全性有束支传导阻滞及电轴左偏;外院静脉给予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后心率逐渐减慢,转为窦性心律。入院当天,心电图(图2A)示:窦性心律可见T波改变(Ⅰ、Ⅱ、Ⅲ、aVF、V3-6导联倒置,倒置幅度最高达1.6mV);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33mm,左心室内径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63%,少量心包积液。人院诊断:考虑为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左心室射血分数 束支传导阻滞 窦性心律 阵发性心悸 左心房内径 左心室内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