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小宁 蔡军 +10 位作者 马文君 周宪梁 宋雷 张慧敏 吴海英 娄莹 郝素芳 卞瑾 张雪 刁晓林 徐心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36-841,共6页
目的:分析近两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01至2017-12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病房收治的4 782例高血压患者资料,将其中的PA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PH)... 目的:分析近两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01至2017-12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病房收治的4 782例高血压患者资料,将其中的PA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根据年龄、性别1:2匹配后比较其临床特征,并比较血钾正常和低钾血症(<3.5 mmol/L)PA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247例(5.2%)患者确诊为PA,其中位年龄48.8(16.6)岁,男性148例(59.9%),143例(57.9%)有低钾血症。与PH患者相比,PA患者收缩压较高[150(24)mm Hg vs 145(27)mm Hg,1 mm Hg=0.133 k Pa],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较高[83.4(36.6)g/m^2 vs 75.7(26.2)g/m^2],尿微量白蛋白/肌酐较高[24.1(41.1)mg/g vs 10.5(22.1)mg/g],合并冠心病(12.6%vs 7.7%)和外周动脉疾病(11.7%vs 4.7%)者比例较高,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1.0)mmol/L vs 2.9(1.1)mmol/L]、总胆固醇[4.4(1.2)mmol/L vs 4.6(1.3)mmol/L]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5.4(0.6)%vs 5.6(0.6)%]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血钾正常的PA患者相比,低钾血症PA患者年龄较小[45.9(16.8)岁vs51.3(14.3)岁],但舒张压[95(26)mm Hg vs 90(20)mm H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28.5(40.6)mg/g vs 20.5(32.8)mg/g]和LVMI [86.5(34.8)g/m2 vs 77.9(31.8)g/m^2]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PH患者相比,PA患者靶器官损害重,合并心血管病比例高。有低钾血症的PA患者年龄较小,但舒张压较高且靶器官损害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靶器官损害 低钾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管理的新认识:从SPRINT研究到STEP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伟丽 蔡军 张舒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5-107,共3页
高血压是导致全球范围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在我国,高血压是致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达2.6亿;这部分人群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50%~60%,但其中仅有... 高血压是导致全球范围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在我国,高血压是致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达2.6亿;这部分人群的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50%~60%,但其中仅有约15%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1]。而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200万,每年心血管事件的救治花费超过300亿人民币[2]。因此控制老年高血压有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减轻国家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意义重大。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对于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目标值不尽一致,既往大型临床研究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否应该强化降压亦不尽相同。2017美国医师学会和美国家庭医生学会指南的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2017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HA/ACC)指南为收缩压<130 mmHg,2018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指南为收缩压130~139 mmHg,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收缩压<150mmHg。降压目标的不一致对临床实践和患者教育造成了困惑,这也说明寻找最佳的目标血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慢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昼夜节律与年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吴雪怡 马文君 +6 位作者 邹玉宝 张慧敏 周宪梁 吴海英 蒋雄京 蔡军 宋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年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2~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就诊的18~39岁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1254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否≥10%分为杓型(n=499)和非杓型(n=755)两组...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年轻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012~2017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就诊的18~39岁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1254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是否≥10%分为杓型(n=499)和非杓型(n=755)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血压及靶器官损伤的差异,分析夜间血压下降率与左心室肥厚、白蛋白尿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诊室和日间收缩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24 h平均收缩压[133.0(123.0,144.0)mmHg(1 mmHg=0.133 kPa)vs.130.0(122.0,140.0)mmHg,P=0.001]、24 h平均舒张压[88.0(80.0,96.0)mmHg vs.84.0(77.0,91.0)mmHg,P<0.001]和夜间平均收缩压[129.0(118.0,140.0)mmHg vs.116.0(108.0,126.0)mmHg,P<0.001]、夜间平均舒张压[(84.8±12.6)vs.(75.1±11.0)mmHg,P<0.001]较杓型组升高;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和发生率[39.6(33.6,48.1)g/m2.7 vs.37.7(32.4,43.9)g/m2.7,P<0.001;22.8%vs.11.4%,P<0.001],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及白蛋白尿发生率[19.1(7.9,42.5)mg/g vs.13.0(7.0,31.8)mg/g,P=0.001;33.7%vs.25.6%,P=0.003]也均高于杓型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血压下降率与身高标化的左心室质量、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的自然对数、左心室肥厚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年轻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患者心肾靶器官损伤更加严重,夜间血压下降率与左心室肥厚程度及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独立相关,是发生左心室肥厚的显著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杓型或非杓型节律 夜间高血压 年轻高血压 靶器官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于嘉琛 杨丽睿 +5 位作者 秦芳 樊家俐 蒋雄京 吴海英 邹玉宝 张慧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65-669,共5页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381例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结果:381例患者中,57.5%因高... 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381例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结果:381例患者中,57.5%因高血压首次就诊;女性占79.0%;多发性大动脉炎平均发病年龄(27.3±12.2)岁,合并高血压年龄为(28.1±12.2)岁;首次出现大动脉炎相关症状至确诊平均延误(34.5±51.8)个月。Hata分型V型最常见占59.3%。患者多伴有肾动脉狭窄占69.3%,其次为胸主动脉狭窄(25.7%)、腹主动脉狭窄(20.5%)和重度主动脉瓣反流(11.8%),25.7%的患者同时出现两种及以上上述病变。321例无锁骨下动脉受累或单侧锁骨下动脉受累患者的平均上肢血压为(176.0±29.4)/(97.2±23.0)mmHg(1 mmHg=0.133 kPa),60例双侧锁骨下动脉受累患者平均主动脉压为(192.7±30.8)/(102.4±121.1)mmHg。对305例患者平均随访(38.4±36.7)个月,血压的控制率、改善率及降压治疗失败率分别为50.8%、41.0%和8.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炎治疗有助于改善降压治疗预后(P=0.008)。结论:合并高血压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多伴有肾动脉狭窄,其次为主动脉狭窄和重度主动脉瓣反流。在合理应用降压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充分抗炎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高血压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同时累及肾动脉和髂动脉一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文君 张慧敏 蔡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6-506,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1岁,因“发现血压升高3个月”入院。2016-05患者自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207/170mmHg(1mmHg=0.133kPa),B超提示右肾萎缩,大小约8.3cm×5.0cm×4.9cm,实质厚薄不均...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1岁,因“发现血压升高3个月”入院。2016-05患者自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于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207/170mmHg(1mmHg=0.133kPa),B超提示右肾萎缩,大小约8.3cm×5.0cm×4.9cm,实质厚薄不均,厚约0.7~1.5cm,左肾约10.7cm×5.0cm×5.6cm,实质厚约1.6cm,余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髂动脉 肾动脉 临床资料 血压升高 视物不清 医院就诊 测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心力衰竭起病的大动脉炎误诊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樊家俐 周月 +8 位作者 张慧敏 马文君 娄莹 赵青 蔡军 宋雷 周宪梁 蒋雄京 吴海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23-1024,共2页
1 临床资料女性 23岁,因"血压升高 1 年、胸闷憋气 2 个月余"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未诊治,2个月前患者怀孕37周开始间断出现胸闷憋气,有时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62... 1 临床资料女性 23岁,因"血压升高 1 年、胸闷憋气 2 个月余"就诊.患者1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未诊治,2个月前患者怀孕37周开始间断出现胸闷憋气,有时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就诊于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6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 31%,诊断为"围产期心肌病"收当地医院治疗,抗心力衰竭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故于妊娠38周行剖宫产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主动脉缩窄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c.G772A突变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2
7
作者 邢晓博 刘福颂 +14 位作者 王芳 宋雷 赵雯娜 刘杰 张克传 朱玉召 刘歆 袁帅 孙璐 尚兴福 李荣 梁琰 李晓 樊光红 张长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80-683,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HCM家系中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HCM先证者的30个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通过Sanger测...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HCM家系中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HCM先证者的30个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法在家系内及200例健康志愿者中进行验证。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该家系6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3例携带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c.G772A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BPC3的258位的谷氨酸(E)变为赖氨酸(K)。其余家系成员未发现此突变。200例健康志愿者中未见异常。先证者及其女儿发病年龄晚且均伴有心悸、胸闷的症状,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基底段增厚(16~18 mm)。先证者目前伴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为56 mmHg(1 mmHg=0.133 kPa),属于猝死高危人群。结论:全面基因检测有利于临床危险分层及早诊治。MYBPC3的剪切位点突变c.G772A可能是该HCM家系的致病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首发表现升主动脉瘤破裂引起心包填塞成功救治一例 被引量:5
8
作者 胡微 张慧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79-379,共1页
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6岁,因"胸背疼痛伴意识丧失3年,血压升高1年"入院。患者2012-05出现胸背疼痛,每次数小时,2012-06-03突发视物不清、大汗、呼吸困难,之后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0 min后恢复,当时测血压60/30 mm Hg(1 mm Hg=0.133 k... 1临床资料男性患者,46岁,因"胸背疼痛伴意识丧失3年,血压升高1年"入院。患者2012-05出现胸背疼痛,每次数小时,2012-06-03突发视物不清、大汗、呼吸困难,之后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0 min后恢复,当时测血压60/30 mm Hg(1 mm Hg=0.133 k Pa)),心率130次/min。超声心动图示中量心包积液,未见主动脉瓣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主动脉瘤破裂 心包填塞 首发表现 大动脉炎 一过性意识丧失 救治 主动脉瓣反流 男性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大动脉炎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一例
9
作者 范泸韵 张慧敏 +7 位作者 马文君 娄莹 赵青 蔡军 宋雷 周宪梁 蒋雄京 吴海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9-719,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3岁,因"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伴胸憋、气短半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补钙治疗后未见缓解。半年前双下肢疼痛较前加重,出现活动后胸憋、气短。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13岁,因"间歇性跛行1年,加重伴胸憋、气短半年"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补钙治疗后未见缓解。半年前双下肢疼痛较前加重,出现活动后胸憋、气短。超声心动图示全心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2%,肺动脉收缩压(s PAP)约71 mm Hg(1 mm Hg=0.133 k Pa)。外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无效,转诊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大动脉炎 下肢间歇性跛行 左心室射血分数 误诊 儿童 肺动脉收缩压 补钙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