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伐普坦治疗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智慧 晏露 +5 位作者 柳志红 罗勤 赵青 金旗 禹雪 张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88-692,共5页
目的:观察托伐普坦治疗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患者151例,均在包括规范化靶向药物及传统利尿剂治疗的常... 目的:观察托伐普坦治疗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患者151例,均在包括规范化靶向药物及传统利尿剂治疗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7.5~15.0 mg托伐普坦治疗3~31天,比较托伐普坦治疗前后患者24 h尿量、体重(治疗前、治疗第1天和第7天、出院前)以及电解质、肾功能、心功能(治疗前、出院前),观察托伐普坦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托伐普坦治疗后,患者的24 h尿量多于治疗前,体重低于治疗前(P均<0.001);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血钠、血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的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房左右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右心室前后径较治疗前缩小(P<0.05)。经托伐普坦治疗后,呼吸困难改善率为89.3%(125/140),下肢水肿改善率为89.6%(43/48)。托伐普坦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2/151),且出现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肺动脉高压所致右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托伐普坦可有效增加尿量,减轻体重,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且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右心衰竭 托伐普坦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肺栓塞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64
2
作者 柳志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55-1157,共3页
急性肺栓塞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误诊率的常见病,也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其发病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常常被忽视,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医疗纠... 急性肺栓塞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误诊率的常见病,也是住院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因其发病隐匿且症状无特异性,常常被忽视,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和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做到早期识别与诊断,及时有效的救治,规范的随访与管理,从而降低肺栓塞患者死亡率和复发率,改善预后是我国乃至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诊断 危险分层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与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在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随访中的价值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3
作者 薛霖 熊长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42-1144,共3页
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CTPA)可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内血栓形态、部位及血管堵塞程度,目前已成为确诊肺血栓栓塞症(PTE)的首选检查方法,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可反映肺血流灌注异常,特别适合于外周型肺栓塞的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 计算机断层摄影肺动脉造影(CTPA)可直观地显示肺动脉内血栓形态、部位及血管堵塞程度,目前已成为确诊肺血栓栓塞症(PTE)的首选检查方法,核素肺通气/灌注(V/Q)显像可反映肺血流灌注异常,特别适合于外周型肺栓塞的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急性PTE的一种远期并发症,肺V/Q显像可准确反映肺动脉血流灌注状况,目前是指南推荐的CTEPH首选的筛查手段。研究表明,急性PTE抗凝后采用肺V/Q显像评估残余肺血管阻塞,对VTE复发和(或)CTEPH形成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CT肺动脉造影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 诊断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治疗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赵智慧 王勇 +5 位作者 罗勤 金旗 熊长明 倪新海 何建国 柳志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3-567,共5页
目的:评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行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于我中心拟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2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症状持续时间、心功能分级、6分... 目的:评估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行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5月至2018年10月于我中心拟行BPA治疗的CTEPH患者22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症状持续时间、心功能分级、6分钟步行距离(6MWD)、血浆中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表达水平等资料。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肺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行肺动脉造影检查和BPA。比较BPA术前及术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21例CTEPH患者接受BPA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9.24±8.69)岁(47~76岁),体重指数(23.5±3.8) kg/m2,症状持续时间(1.95±1.76)年。WHO心功能分级Ⅱ级10例(47.6%),Ⅲ级11例(52.4%)。患者平均扩张(3.24±1.92)支(1~9支)肺段动脉,(3.9±2.0)支(1~9支)亚段动脉,行肺动脉球囊扩张后,肺动脉压力和NT-proBNP显著下降,心功能和6MWD显著改善(P均<0.05)。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导丝通过狭窄血管时出现咳嗽,咯血,终止操作。结论:BPA治疗后,肺动脉压力、心功能、NT-proBNP和6MWD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提示BPA具有短期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肺动脉成形术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