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帅 侯剑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6期546-550,共5页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也称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二尖瓣反流的发生会加速左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心力衰竭。尽管在医学和外科治疗方面取得...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也称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二尖瓣反流的发生会加速左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心力衰竭。尽管在医学和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IMR的患者与因其他原因而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相比生存率较差。在外科治疗方面,此类患者,尤其是中度及重度IMR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将从二尖瓣反流机制和不同程度IMR患者的外科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的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 外科治疗 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脏外科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子昂 凤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138-1144,共7页
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可显著延长患者住院时长、增加医疗费用及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心脏表面的脂肪组织在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 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是心脏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可显著延长患者住院时长、增加医疗费用及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术后新发房颤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心脏表面的脂肪组织在相关疾病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有关心外膜脂肪组织与心脏术后房颤的总结不多。本文拟从心外膜脂肪组织的解剖结构、病理生理学,以及其与术后房颤发生的潜在机制、相关预防治疗措施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总结,为未来新的干预靶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心外膜脂肪组织 术后新发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瓣环钙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子宁 朱昌盛 +4 位作者 聂长荣 蒙延海 杨秋蓝 刘小希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目的 明确二尖瓣瓣环钙化(MAC)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阜外医院并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队列,根据MAC及严重程度分组并比... 目的 明确二尖瓣瓣环钙化(MAC)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阜外医院并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队列,根据MAC及严重程度分组并比较组间基线及预后差异。生存数据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术前发生MAC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评估MAC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整个队列共纳入1035例患者,112例(10.82%)患者存在MAC。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高龄、主动脉瓣环钙化、主动脉钙化、二尖瓣收缩前向运动(SAM)、二尖瓣瓣叶增厚和术前三尖瓣反流是MAC的危险因素。术后全因死亡(3.57%比1.08%,P=0.03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23.21%比14.41%,P=0.015)、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8.04%比2.49%,P=0.001)和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心力衰竭(心衰)(11.61%比5.53%,P=0.012)在合并MAC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调整其他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后,MAC是术后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中重度MAC是远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结论 HOCM患者发生MAC主要与高龄、女性、其他部位钙化、基线二尖瓣及三尖瓣状态等相关。在改良扩大室间隔肌切除术后,合并MAC的HOCM患者预后较差,二尖瓣反流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瓣环钙化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肌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肌切除术后永久起搏器置入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分析
4
作者 吴子宁 朱昌盛 +4 位作者 聂长荣 蒙延海 杨秋蓝 刘小希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413-421,共9页
目的评估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外科手术后置入新置入永久性起搏器(PPM)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患者的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于阜外医院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数据,并根据基线倾向性评分匹配建立匹配队列。在... 目的评估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外科手术后置入新置入永久性起搏器(PPM)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患者的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于阜外医院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数据,并根据基线倾向性评分匹配建立匹配队列。在整体和匹配队列中比较术后是否置入PPM两组围术期和随访终点预后。并通过Cox回归建立术后置入PPM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共1070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2(1.4,3.3)年。在研究终点,共有39例(3.64%)患者接受了PPM置入。通过1∶3比例倾向性评分建立39对(n=156)术后置入或非置入PPM匹配队列。术后置入PPM组基线糖尿病、房颤、右束支阻滞和既往酒精消融的比例更高。在匹配队列中,两组远期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未见明显差异。而在置入PPM组,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更大,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程度更重。高龄(HR=1.07)、术前束支传导阻滞(HR=13.20)、既往酒精室间隔消融手术史(HR=6.39)和本次同时合并Maze手术(HR=4.99)为术后置入PP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为术后置入PPM的保护因素(HR=0.38),模型预测术后PPM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结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在外科治疗术后PPM置入率为3.64%。在长期随访中,与无PPM患者相比,PPM患者的生存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对基线束支传导阻滞和酒精消融术后等高危人群的识别和关注有助于术后起搏器置入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置入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肌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