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30天预后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刘忠 胡盛寿 +4 位作者 徐波 吴永健 吕锋 熊辉 李立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19-423,共5页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术后30天预后结果,探讨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01至2017-01,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治... 目的:比较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术后30天预后结果,探讨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9-01至2017-01,在阜外医院接受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治疗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共533例(一站式复合技术组)。应用倾向性评分法,筛选同期533例OPCABG患者(OPCABG组)与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患者进行1:1配对。主要终点事件为术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术后住院结果,包括术后胸管总引流量,血制品使用率,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等。结果:与OPCABG组相比,一站式复合技术组术后胸管总引流量[714(523,971)ml vs 965(716,1 220)ml,P<0.001]显著减少,降低了血制品使用率(19.7%vs 34.0%,P=0.024),缩短了呼吸机使用时间[12.6(9.3,15.7)h vs16.0(12.8,18.7)h,P<0.001]和ICU停留时间[21.7(19.8,42.4)h vs 41.6(23.6,70.0)h,P<0.001];术后30天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再血管化事件及总体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一站式复合再血管化技术提供了另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与OPCABG相比,创伤减少,早期治疗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再血管化技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结果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马明星 常谦 +6 位作者 于存涛 舒畅 钱向阳 孙晓刚 马琼 魏波 胡晓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26,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夹层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Ⅰ型患者47例(Ⅰ... 目的对比分析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夹层和Ⅲ型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30例主动脉夹层合并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eBakeyⅠ型患者47例(Ⅰ型组),DeBakeyⅢ型患者83例(Ⅲ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早期结果、中期生存和再干预情况。结果术后30 d,全组死亡9例(6.9%),其中Ⅰ型组5例(10.6%),Ⅲ型组4例(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3,P=0.370)。Ⅰ型组和Ⅲ型组术后早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38.3%比51.8%;χ^2=2.199,P=0.138)、5年生存率[(81.7±5.9)%比(87.2±4.2)%;χ^2=0.483,P=0.487]和5年免于再干预结果[(84.5±6.7)%比(85.5±4.8)%;χ^2=0.010,P=0.9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外科治疗DeBakeyⅠ型和Ⅲ型夹层合并TAAA的早期和中期结果相似,今后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DeBakeyⅠ型 DeBakeyⅢ型 胸腹主动脉瘤 外科手术 结果 生存 再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级注册登记研究看心力衰竭治疗改进情况 被引量:6
3
作者 唐汉韡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22-825,共4页
注册登记研究是一种可以全面反映真实世界中各类患者发病、诊治及预后状况的临床研究方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注册登记研究数据为优化心力衰竭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注册登记研究更为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 注册登记研究是一种可以全面反映真实世界中各类患者发病、诊治及预后状况的临床研究方法。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注册登记研究数据为优化心力衰竭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注册登记研究更为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估、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注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超声引导与放射线引导行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改丽 刘倩倩 +7 位作者 欧阳文斌 张凤文 刘垚 邱旭 赵广智 邹孟轩 温彬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04-907,共4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放射线引导方法相比较,评价完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03至2016-08完全超声引导下行PBPV患者102例(超声组),同期传统放射线引导下行PBPV患者280例(放射线组)。两... 目的:通过与传统放射线引导方法相比较,评价完全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PBP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我院2013-03至2016-08完全超声引导下行PBPV患者102例(超声组),同期传统放射线引导下行PBPV患者280例(放射线组)。两组患者术后均以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和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肺动脉瓣环直径、术前肺动脉瓣跨瓣压差、球囊直径、术后即刻跨瓣压差、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组和放射线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9.0%和100%(P=0.267),超声组有1例患者因扩张后右心室流出道肌肉痉挛转为常规外科手术。放射线组术中操作时间(min)长于超声组(38.9±9.2比34.6±10.0,P<0.001),放射线组放射线时间为(3.9±1.2)min。术后门诊平均随访(25.5±13.2)个月,超声组和放射线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mm Hg,1 mm Hg=0.133 k Pa)分别为(16.2±4.3比15.3±4.5,P=0.120),两组患者均无死亡、外周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心包积液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完全超声引导下PBPV不仅能够完全避免放射线及对比剂,而且保持了传统经皮介入治疗微创、安全及疗效确切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狭窄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凡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及早中期结果 被引量:8
5
作者 马明星 常谦 +5 位作者 于存涛 舒畅 钱向阳 孙晓刚 魏波 胡晓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4-471,共8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FS组(n=58)和非MFS组(n=9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早期结果...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马凡综合征(MFS)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的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接受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1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MFS组(n=58)和非MFS组(n=9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早期结果和中期随访结果。结果 MFS组患者较非MFS组更年轻(32比45岁,t=9.603,P=0.000),有家族史者更多(19%比0,χ^2 =19.996,P=0.000),男性和吸烟者比例更低(55.2%比80.6%,χ^2=11.489,P=0.001;13.8%比46.9%,χ^2=17.686,P=0.001)。两组在急诊手术比例、预防性脑脊液引流、手术时间、术中循环管理方式、术中用血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的术后30 d死亡率明显低于非MFS组(0比9.2%,χ^2log-rank=5.616,P=0.018)。两组在脊髓损伤、肾功能衰竭、呼吸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FS组平均随访时间43个月(3~114个月),5年生存率(89.2±4.6)%,非MFS组平均随访时间50个月(0~111个月),5年生存率(83.8±4.1)%,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log-rank=2.719,P=0.099)。MFS组5年免于再干预率为(72.7±8.4)%,非MFS组为(95.2±2.3)%,MFS组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组(χ^2log-rank=5.034,P=0.025)。结论 MFS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低于非MFS患者,中期生存情况与非MFS患者相似,但再干预率明显高于非MFS患者,术后密切随访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胸腹主动脉瘤 生存 再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