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吴瑛 陈若菡 +3 位作者 孙奇 戴研 马坚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600,共5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5 191例住院患者中,入选了末次晕厥发生在入院前180天内的300例患者,男性177例(59.0%),平均年龄(57.7±15.4)岁,29例(9.7%)为复发性晕厥,242例(80.7%)为高危患者;144例(48.0%)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266例(88.7%)能够明确病因诊断,其中214例(71.3%)为心原性晕厥、44例(14.7%)为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8例(2.7%)为低血容量及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多见,为112例(37.3%)。结论:在本中心晕厥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可明确病因,高危晕厥患者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比例高,针对病因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解读 被引量:9
2
作者 华伟 牛红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5-627,共3页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优化药物治疗的同时,提升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射频消融的应用级别,并首次推荐可穿戴式除颤器和皮下除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晕厥伴前驱性胸痛为表现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一例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志成 谷喆 +1 位作者 郑黎晖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0,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作性胸痛后晕厥半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胸痛伴烧灼感,偶伴晕厥,均可于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10天后患者因胸痛症状频...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作性胸痛后晕厥半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胸痛伴烧灼感,偶伴晕厥,均可于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10天后患者因胸痛症状频繁发作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平均心率60次/min,最快心率221次/min,ST-T改变后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当地医院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并加用胺碘酮口服。术后患者仍间断发作胸痛伴烧灼感,未再发晕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胸痛 室性心动过速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孕妇起搏器植入一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丁立刚 华伟 +5 位作者 刘志敏 樊晓寒 陈刚 郑黎晖 姚焰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24-1224,共1页
1临床资料 32岁,女性。反复心悸、头晕3年,加重2月入院。3年前出现心悸、头晕,伴黑朦,1-2s后自行缓解。2年前弯腰时晕厥一次,持续2s左右,未诊治。5月前怀孕体检,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6.25s,交界性逸搏... 1临床资料 32岁,女性。反复心悸、头晕3年,加重2月入院。3年前出现心悸、头晕,伴黑朦,1-2s后自行缓解。2年前弯腰时晕厥一次,持续2s左右,未诊治。5月前怀孕体检,动态心电图(Holter)示窦性停搏,最长RR间期6.25s,交界性逸搏,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月前症状开始加重,发作较前频繁,心悸、头晕症状较前明显。此次为行起搏器植入术入院。入院心电图示交界区逸搏心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植入术 电解剖标测系统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头晕症状 孕妇 三维 反复心悸 频发房性早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应用利伐沙班—华法林桥接抗凝治疗一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郑黎晖 樊晓寒 +1 位作者 陈刚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23-1123,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2年来反复心悸发作,曾多次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先后规律口服心律平、胺碘酮等药物,心悸症状仍反复发作。入院前3个月心悸症状加重,动态心电图示持...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2年来反复心悸发作,曾多次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先后规律口服心律平、胺碘酮等药物,心悸症状仍反复发作。入院前3个月心悸症状加重,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房颤。平均心率119次/min,最快心率190次/min。入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既往糖尿病史1年。查体:血压132/78 mm Hg(1 mm Hg=0.133 k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抗凝治疗 利伐沙班 华法林 发作性心悸 桥接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和介入复合治疗难治性心房颤动初步经验 被引量:9
6
作者 郑哲 姚焰 +7 位作者 李浩杰 吴灵敏 高歌 陈刚 郑黎晖 王小啟 侯剑锋 畅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2-366,共5页
目的:评估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可行性,总结初步的治疗经验。方法:2014-04至2016-03,连续在我院接受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15例,男性13例,平... 目的:评估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可行性,总结初步的治疗经验。方法:2014-04至2016-03,连续在我院接受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15例,男性13例,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0±3.9)年。所有患者先在胸腔镜下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后壁隔离、Waterston’s沟神经节消融、左心耳切除和Marshall韧带离断;然后左心房三维建模,结合左心房电压标测,应用导管消融对胸腔镜外科消融线进行强化或修饰消融,确保双向阻滞,同时消融左心房嵴部、二尖瓣峡部,部分患者消融左心房前壁和三尖瓣峡部。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3例患者术毕即转复为窦性心律,无手术并发症。15例患者平均随访(12.1±11.5)个月。2例转复窦性心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因心房扑动再次介入导管消融恢复窦性心律。总体治疗成功率86.7%(13/15),均未再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胸腔镜外科射频消融联合介入导管消融治疗长程持续性房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胸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7
7
作者 陈刚 郑黎晖 +2 位作者 吴灵敏 张澍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0-17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法治疗心脏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7例心脏介入操作术后出现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3.5±11.4)岁。首先利用超声定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法治疗心脏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7例心脏介入操作术后出现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3.5±11.4)岁。首先利用超声定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体、瘤体颈部和供应动脉位置,然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18号穿刺针,穿刺进入瘤体中心并且抽吸瘤体内血液,同时由助手采用人工方法压迫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颈部和瘤体,阻断供应动脉和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之间的交通。压迫时间为15 min,之后用绷带加压包扎,嘱患者平卧12 h,保持患侧下肢平直。术后24 h和1个月均复查下肢血管超声。结果:24例(88.9%)患者一次抽吸压迫成功;2例(7.4%)患者第一次抽吸压迫后瘤体未完全闭塞,给予再次抽吸压迫后成功;1例(3.7%)患者因合并股动静脉瘘,抽吸压迫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腔未完全闭合,但瘤体较压迫前明显缩小。总体治疗成功率为96.3%(26/27例)。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血肿加人工压迫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动脉瘤 假性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晕厥的评估与诊断 被引量:10
8
作者 华伟 牛红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9-211,共3页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突发、短暂、完全性意识丧失,特点是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晕厥是常见临床症状,在美国每年有大约75万人因晕厥而就诊[1]。Framingham研究显示,晕厥发生率为每年每千人6.2人次,70...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流低灌注导致的突发、短暂、完全性意识丧失,特点是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晕厥是常见临床症状,在美国每年有大约75万人因晕厥而就诊[1]。Framingham研究显示,晕厥发生率为每年每千人6.2人次,70岁以后发病率急剧增加[2]。预估晕厥终生累积发病率为30%~40%[3]。晕厥的病因多种,包括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监测仪 直立倾斜试验 电生理检查 负荷试验 美国心脏病学会 心律失常 植入式 病因诊断 美国心脏协会 ICM 血管迷走性晕厥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Brugada综合征心室颤动一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郑黎晖 郭金锐 +3 位作者 杜忠鹏 梁二鹏 刘尚雨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0-400,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2个月"于2017-02-06入院。患者2个月来反复发作晕厥,每次发作均伴抽搐,无二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发作数秒后可自行恢复意识。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Brugada波样改变",头颅计算机断层...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3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2个月"于2017-02-06入院。患者2个月来反复发作晕厥,每次发作均伴抽搐,无二便失禁,无口吐白沫,发作数秒后可自行恢复意识。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Brugada波样改变",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CT)、脑电图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脑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及冠状动脉CT亦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GADA综合征 导管消融治疗 心室颤动 反复发作性晕厥 头颅磁共振成像 BRUGADA波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计算机断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左心室四极导线应用一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立刚 华伟 +3 位作者 牛红霞 刘志敏 樊晓寒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44-244,共1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活动后胸闷、气短2年,加重1个月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
关键词 左心室 应用 导线 高血压病史 临床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11
作者 赵青 戴研 +1 位作者 孙奇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4-384,共1页
1病例资料患儿男,5岁8个月,主因“发现心跳慢5年8个月”入院。患者母亲孕38周产检时,胎心监测提示胎心偏慢,行剖宫产。出生时(2009-02-08)即发现患儿心率慢,心电图提示:心房率147 bpm,心室率49 bpm,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560... 1病例资料患儿男,5岁8个月,主因“发现心跳慢5年8个月”入院。患者母亲孕38周产检时,胎心监测提示胎心偏慢,行剖宫产。出生时(2009-02-08)即发现患儿心率慢,心电图提示:心房率147 bpm,心室率49 bpm,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560 ms),X线胸片提示心影饱满,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19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率 心内结构 舒张末内径 LVEDD 胎心监测 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 起搏器植入术 心室率 左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肝素抵抗致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一例
12
作者 金汉 牛红霞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30-930,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1岁,因“劳力性胸痛一个月,加重9 h”入院。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提示三支病变,左前降支(LAD)近端60%狭窄,中段100%狭窄,回旋支(LCX)中段60%狭窄,右冠脉(RCA)中段100%狭窄,可见血栓形成。
关键词 支架内血栓形成 急诊冠状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肝素抵抗 急性 劳力性胸痛 临床资料 三支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雨 王凤阳 +8 位作者 丁立刚 孙奇 刘俊 牛国栋 吴灵敏 郑黎晖 马坚 方丕华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7-433,共7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术后肺静脉狭窄(PVS)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行CBA且于术前和术后均接受了左心房肺静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129例。使用Carto...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术后肺静脉狭窄(PVS)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6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首次行CBA且于术前和术后均接受了左心房肺静脉CT血管造影的患者129例。使用Carto3 V6系统测量肺静脉口部面积(APVO)。根据APVO减小率(ΔAPVO)分为轻度(25%~50%)、中度(50%~75%)和重度(≥75%)PVS。将ΔAPVO≥25%的患者分为PVS组(n=41),ΔAPVO<25%的患者分为非PVS组(n=88)。结果:12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60.30±9.83)岁,其中男性98例(76.0%)。共有41例(31.8%)患者出现PVS(共60支),其中轻度PVS 52支(86.7%)。CBA术后,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肺静脉的APVO分别减小了(37.5±103.0)mm^(2)(P<0.01)、(37.3±93.7)mm^(2)(P<0.01)、(59.8±112.0)mm^(2)(P<0.01)和(38.3±87.0)mm^(2)(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APVO(OR=1.002,95%CI:1.001~1.007,P<0.05)和术中最低冷冻温度(OR=0.939,95%CI:0.748~0.987,P<0.05)与CBA术后各支肺静脉发生PVS独立相关。结论:房颤患者CBA术后PVS发生率较高,以轻度PVS为主。术前APVO较大和术中最低冷冻温度较低与PVS风险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肺静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学指标在预测心脏性猝死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程思静 华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6期505-508,共4页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首要死因,全球约1785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总数的44%[1]。在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群中,约25%的患者首要表现为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如果没有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的首要死因,全球约1785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总数的44%[1]。在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群中,约25%的患者首要表现为心脏骤停或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如果没有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心脏骤停就会演变为SCD。SCD是指在症状发生1 h之内发生的突然的、意外的死亡;或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在死亡前24 h无症状,而且排除其他可能的死因,推测由于心血管因素导致的死亡[2]。中国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SCD的发生率为41.8/10万人[3]。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导致SCD的病因构成是不同的,在年轻个体中,离子通道病、心肌病、心肌炎和药物滥用占主要地位,而在老年人中,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和心力衰竭则是主要原因,但仍有2%~54%的患者在尸检后仍然找不到病因[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预测 心电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