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522例临床分析:单中心21年诊断与治疗变迁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志成 梁二鹏 +10 位作者 吴灵敏 范思洋 刘尚雨 沈利水 李国良 丁立刚 郑黎晖 陈刚 樊晓寒 牛国栋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总结过去21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疗情况。方法:选取1996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的全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共522例。根据患者首次就诊时间分为2010年前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前,n... 目的:总结过去21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疗情况。方法:选取1996年7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的全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共522例。根据患者首次就诊时间分为2010年前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前,n=141)和2010年及以后就诊患者(简称2010年及以后,n=381)。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不同时间段就诊的ARVC患者接受的诊断和治疗方式。结果:在5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73例(71.5%),确诊时平均年龄(39.0±15.1)岁。1996~2017年新就诊患者随时间的变化而增多(P<0.01)。(1)患者首次就诊至确诊间隔时间中位数为277(30,1096)d,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时间缩短[244(30,984)d vs.357(31,1400)d,P<0.01]。(2)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137例(26.2%)的患者接受了基因检测,360例(69.0%)患者接受了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11例(2.1%)患者接受了心内膜活检。患者行CMR和心内膜活检的比例2010年及以后高于2010年前(74.5%vs.53.9%,P<0.01;2.9%vs.0,P<0.05),行基因检测的比例低于2010年前(22.8%vs.35.5%,P<0.01)。(3)患者接受β受体阻滞剂、索他洛尔和胺碘酮治疗的比例分别为28.5%、35.6%和10.9%,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高(分别为36.5%vs.7.1%、39.9%vs.24.1%、14.4%vs.1.4%,P均<0.01)。(4)接受导管消融术、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以及心脏移植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2.3%、19.5%、10.0%,但2010年及以后较2010年前无明显变化(分别为62.7%vs.61.0%、20.5%vs.17.0%、9.4%vs.11.3%,P均>0.05)。结论:ARV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在过去的20余年中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导管消融术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在基因检测及心肌活检、规范药物治疗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诊断 治疗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策略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黄俊 丁立刚 +6 位作者 李宜富 李腾 阮焕钧 彭文杰 宾武刚 李超帆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探讨更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律失常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共2211例,其中15例(0.68%)发生心包填塞。分析心包填塞... 目的:分析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的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探讨更有效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律失常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实施射频导管消融术患者共2211例,其中15例(0.68%)发生心包填塞。分析心包填塞发生率、原因及处理转归情况。结果:2211例射频导管消融的患者中,93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无心包填塞;707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10例(1.41%)发生心包填塞,其中9例是使用非压力导管导致术中出现心包填塞;57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有5例(0.88%)发生心包填塞。根据消融过程及开胸结果,12例可确定心脏穿孔位置,分别在右心室流出道(RVOT)游离壁3例、左心房顶部4例、右心室心尖部2例及其他位置3例。术中及时心包穿刺引流,9例患者顺利拔除心包引流管,6例需要外科开胸手术,所有患者经抢救后均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包填塞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与房性心律失常消融、操作损伤及有无压力监测相关。此外与特定解剖部位(比如RVOT游离壁、左心房前顶部等)局部薄弱或导管难以稳定贴靠导致过度消融相关。心包填塞大多经心包穿刺引流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心包填塞 心包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吴瑛 陈若菡 +3 位作者 孙奇 戴研 马坚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600,共5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5 191例住院患者中,入选了末次晕厥发生在入院前180天内的300例患者,男性177例(59.0%),平均年龄(57.7±15.4)岁,29例(9.7%)为复发性晕厥,242例(80.7%)为高危患者;144例(48.0%)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266例(88.7%)能够明确病因诊断,其中214例(71.3%)为心原性晕厥、44例(14.7%)为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8例(2.7%)为低血容量及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多见,为112例(37.3%)。结论:在本中心晕厥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可明确病因,高危晕厥患者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比例高,针对病因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志成 郑黎晖 +3 位作者 赵明昊 吴灵敏 丁立刚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9-912,共4页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的患者261例。根据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索他洛尔组(n=78)、胺碘酮组(n=39)、普罗帕酮组(n=42)和空白组(n=102)。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3.7±1.2)个月,索他洛尔组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率(6.4%)低于胺碘酮组(10.3%)、普罗帕酮组(23.8%)及空白组(20.6%),与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口服索他洛尔能更好地预防房颤消融术后新发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房扑二次消融术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肺静脉传导恢复 抗心律失常药物 早期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 HRS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共识的解读 被引量:4
5
作者 华伟 蔡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44-48,共5页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涵盖了系统性、遗传性、感染性和炎症性等一系列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左心室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和心脏结节病、Chagas’病及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疾病。ACM可与其他...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ACM)涵盖了系统性、遗传性、感染性和炎症性等一系列疾病,包括但不限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左心室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和心脏结节病、Chagas’病及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疾病。ACM可与其他心肌病临床表现重叠,特别是伴发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后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多与心脏扩大和(或)心功能减低有关。在2019年第40届美国心律学会(HRS)年会上,HRS颁布了《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评估、风险分层和管理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这是首个关于ACM评估和管理的共识,该共识汇总了近年来的重要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将围绕该共识重点内容进行相关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左心室心肌病 猝死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顶部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赵明昊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7-520,共4页
左心室顶部是左心室心外膜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好发部位之一,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且毗邻冠状动脉,导管消融风险大、成功率低,是目前消融领域的难题。近年来国外已有相关探索,但国内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 左心室顶部是左心室心外膜起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好发部位之一,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且毗邻冠状动脉,导管消融风险大、成功率低,是目前消融领域的难题。近年来国外已有相关探索,但国内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电生理医师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顶部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 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解读 被引量:9
7
作者 华伟 牛红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5-627,共3页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优化药物治疗的同时,提升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射频消融的应用级别,并首次推荐可穿戴式除颤器和皮下除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范思洋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31-934,共4页
目前在临床上发现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中有许多合并累及左心室的病例,还有部分单纯累及左心室的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流行病学研究不多,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早期可能只有心电... 目前在临床上发现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心肌病中有许多合并累及左心室的病例,还有部分单纯累及左心室的致心律失常心肌病。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流行病学研究不多,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早期可能只有心电学的改变,左心室结构无明显异常,磁共振检查可见左心室延迟增强等影像学异常,临床预后比单纯累及右心室更差,心原性猝死发生率高。左心室受累的致心律失常心肌病的致病突变基因同样以编码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为主,但其不同于右心室心肌病(常见突变基因PKP2),DSP基因是其最常见的突变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心肌疾病 心律失常 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 EHRA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管理的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9
9
作者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1-33,共3页
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尽管其中多数为良性,部分类型仍需要适当的诊治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迄今针对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证据较少,2019年3月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了《2019 EHRA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管理专家共识》[1],就... 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尽管其中多数为良性,部分类型仍需要适当的诊治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迄今针对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证据较少,2019年3月欧洲心律学会(EHRA)发布了《2019 EHRA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管理专家共识》[1],就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的定义、临床评估及诊治建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为临床诊治无症状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依据,本文拟对其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心房颤动 室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感知导管技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潇男 唐闽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14-916,共3页
压力感知导管技术逐渐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导管与心肌组织贴靠不良可导致无效消融,影响患者预后。随着压力感知导管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增多,导管对心肌的贴靠压力成为评判贴靠优劣的新指标,对标测和消融的影响日... 压力感知导管技术逐渐成为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方法。导管与心肌组织贴靠不良可导致无效消融,影响患者预后。随着压力感知导管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增多,导管对心肌的贴靠压力成为评判贴靠优劣的新指标,对标测和消融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感知导管 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中心脏自主神经评价手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丽娜(综述) 贾玉和(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21-725,共5页
心脏受自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包括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和固有自主神经系统,两者均包含交感成分和副交感成分,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总结近年来用于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的手段,其中一些方法已经用... 心脏受自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系统包括心脏外在自主神经和固有自主神经系统,两者均包含交感成分和副交感成分,在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回顾文献,总结近年来用于评价心脏自主神经的手段,其中一些方法已经用来预测房颤的产生和发展,未来也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进一步研究房颤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脏 自主神经 评价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4 位作者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和室早分析,以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分析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每小时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减速力相关室早组(D-PVC组,n=14)和减速力无关室早组(I-PVC组,n=6)。20例患者均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GP)消融,其中16例同时行室早消融,术后再次评估室早负荷及心率减速力。结果:D-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P<0.05),同平均心率呈负相关(P<0.05),而I-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均不相关(P均>0.05)。20例患者标测并消融了39个呈阳性反应的GP,平均每例患者(1.9±0.9)个阳性GP。4例患者术中无室早,故未行室早的标测和消融治疗,其余16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均起源于流出道,其中15例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1例为左冠窦起源。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8.6±4.5)个月,晕厥复发1例,室早复发1例,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1),仅接受左心房GP消融且术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4例患者室早负荷同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40)。结论:自主神经调控在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室早患者中影响了室早的发生和维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减速力相关室早患者的室早出现更加频繁,选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室性早搏 心率减速力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郑黎晖 孙巍 +5 位作者 刘尚雨 梁二鹏 杜忠鹏 胡锋 吴灵敏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03-1207,共5页
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 目的:探讨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对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我科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并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GP)消融治疗的VVS患者42例。术前及术后1年内定期复查动态心电图,分析患者的心率减速力(DC)及心率变异性变化。根据1年随访期间患者有无再发晕厥,分为未复发晕厥组和复发晕厥组。并以9例症状严重、倾斜试验阳性但未行导管消融治疗的VVS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消融术后1年随访期间,6例(14.3%)患者仍有晕厥发作。复发晕厥组、未复发晕厥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基线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2.7)ms vs (9.8±3.7)ms vs(8.2±3.5) ms,P>0.05]。未复发晕厥组患者在术后1天的DC值迅速降低(P<0.05),在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期间DC值呈现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始终低于基线DC值(P<0.05);平均最慢心率和窦性QRS波的总体标准差及其差值的均方根在术后1天较之于术前(基线)均有所变化(P均<0.05),这一效果也持续至术后12个月(P均<0.05)。随访期间,复发晕厥组和对照组患者DC值和心率变异性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左心房去神经化导管消融治疗能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预防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导管消融 自主神经功能 心率减速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晕厥伴前驱性胸痛为表现的血管痉挛性心绞痛一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志成 谷喆 +1 位作者 郑黎晖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0,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作性胸痛后晕厥半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胸痛伴烧灼感,偶伴晕厥,均可于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10天后患者因胸痛症状频...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发作性胸痛后晕厥半年,再发1天”入院。患者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胸痛伴烧灼感,偶伴晕厥,均可于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当地医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均未见明显异常。10天后患者因胸痛症状频繁发作再次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可见平均心率60次/min,最快心率221次/min,ST-T改变后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于当地医院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并加用胺碘酮口服。术后患者仍间断发作胸痛伴烧灼感,未再发晕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胸痛 室性心动过速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澳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栓塞及抗凝治疗临床调查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若菡 穆岱明 +6 位作者 林如波 叶文辉 Jose Lima 招漫玲 Kyisoe Mario Evora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通过对仁伯爵综合医院就诊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中国澳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4-01至2014-12期间共472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73.4±10.9)岁,女性197例(41.7%)... 目的:通过对仁伯爵综合医院就诊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数据的分析,揭示中国澳门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4-01至2014-12期间共472例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73.4±10.9)岁,女性197例(41.7%),年龄≥75岁的患者244例(51.7%)。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特征及抗栓治疗,并计算CHA2DS2-VASc评分,评分≥2分为卒中高危;计算HAS-BLED评分,评分≥3分为出血高危。结果:472例患者的平均CHA2DS2-VASc评分为(3.4±1.8)分,CHA2DS2-VASc≥2分的患者有389例(82.4%);平均HAS-BLED评分为(1.96±1.03)分,HAS-BLED评分≥3分的患者有132例(28.0%)。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84例(38.9%),华法林101例(21.6%),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56例(33.8%);同时接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的患者22例(4.6%);未用任何抗栓治疗的患者53例(11.2%)。卒中高风险患者抗凝治疗率高,215例(55.3%)CHA2DS2-VASc评分≥2分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新型抗凝药物应用比例超过华法林。结论:中国澳门地区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具有较高的卒中风险,超过80%的患者CHA2DS2-VASc评分≥2分,多数患者依据卒中危险评分进行抗凝治疗,55.3%的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且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应用超过华法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药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肺静脉隔离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应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16
作者 梁二鹏 宋卫锋 +4 位作者 周游 陈珂 王现青 高传玉 郑黎晖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479,共5页
目的:旨在分析环肺静脉隔离(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应(VR)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首次PVI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702例药物难治性非瓣膜性心房... 目的:旨在分析环肺静脉隔离(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应(VR)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首次PVI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702例药物难治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VR定义为消融中出现心室停搏或RR间期延长超过50%。PVI先从右上肺静脉前壁开始消融,记录术中VR情况。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寻找出现VR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无心房颤动患者生存情况。结果:纳入的70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80例(54.1%),持续性心房颤动322例(45.9%)。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有11.0%(77/702)患者发生了VR,共81次VR。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VR发生率显著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VR发生率[19.5%(74/380)vs.0.9%(3/322),P<0.001]。81次VR中,表现为窦性停搏51次(63.0%),窦性心动过缓26次(32.1%),房室阻滞4次(4.9%)。VR最常发生部位为左上肺静脉神经节丛(GP)区域(82.7%,67/8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等后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OR=18.667,95%CI:6.638~52.491,P<0.001)、体重指数(BMI)≥28.0 kg/m^(2)(OR=2.361,95%CI:1.376~4.051,P=0.00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2.0%(OR=1.964,95%CI:1.119~3.447,P=0.019)是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VR的独立危险因素。经过(13.0±7.1)个月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合并VR患者中有8.1%(6/74)复发心房颤动,未合并VR患者中有10.8%(33/306)复发心房颤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无房颤生存率在合并VR和未合并VR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35)。结论:从右上肺静脉前壁开始的PVI最常发生VR的消融部位为左上肺静脉GP区域。阵发性心房颤动、BMI≥28.0 kg/m^(2)及LVEF≥62.0%是PVI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发生VR的独立危险因素。VR与无心房颤动生存率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迷走神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世栋 王钊 +2 位作者 朱浩杰 刘志敏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基线提高至少一个等级。按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间隔部电极组和心尖部电极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对于三尖瓣反流进展是否存在影响。结果:198例患者平均年龄(57.1±12.1)岁,其中125例患者植入ICD,73例患者植入CRT-D。间隔部电极组115例(58.1%),心尖部电极组83例(41.9%),基线存在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共28例(14.1%)。中位随访12(9,16)个月,共有48例(24.2%)患者出现三尖瓣反流进展,其中间隔部电极组28例(24.3%),心尖部电极组20例(24.1%),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进一步分析显示,24例(12.1%)患者在随访期间进展为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其中间隔部电极组16例(13.9%),心尖部电极组8例(9.6%),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同时,两组患者随访时的三尖瓣舒张期流速和三尖瓣舒张期跨瓣压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三尖瓣反流进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14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除颤电极植入间隔部并未增加三尖瓣反流进展的发生风险(HR=0.55,95%CI:0.29~1.02,P=0.07)。结论:ICD除颤电极的植入位置与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可能并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电极 三尖瓣反流 电极位置 心尖部 间隔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锁定钢丝拔除心律植入电极导线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潇男 唐闽 +8 位作者 冯天捷 任晓庆 陈柯萍 戴研 陈若涵 吴瑛 孙奇 马坚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ead locking device,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利用LLD拔除电极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电极导线拔除原因、锁定钢丝锁... 目的:探讨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ead locking device,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利用LLD拔除电极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电极导线拔除原因、锁定钢丝锁定导线情况、电极导线拔除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6例患者(其中1例女性,中位年龄62.5岁)使用LLD拔除电极导线,共拔除导线13根(1根废弃电极导线和12根有功能电极导线),其中LLD成功放置在11根(85%)电极导线的顶端进行全程锁定,2根(15%)未全程锁定。12根(92%)电极导线完全拔除,1根(8%)部分拔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D这种新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有利于导线完全拔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丝 电极导线 导线拔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永久起搏器植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楠 彭熙 +1 位作者 刘俊鹏 张慧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4-930,共7页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适应证逐渐向中低危患者扩展,高度房室阻滞是TAV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永久起搏器(PPM)植入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TAVR术后高度房室阻滞发生的解剖学基础、PPM植入指征、预测因素以及该类患者的预后等... 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适应证逐渐向中低危患者扩展,高度房室阻滞是TAVR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永久起搏器(PPM)植入越来越受重视。本文从TAVR术后高度房室阻滞发生的解剖学基础、PPM植入指征、预测因素以及该类患者的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永久性起搏器 并发症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心房颤动脉冲电场消融术一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俊 李超 +1 位作者 江勇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0-912,共3页
脉冲电场消融术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领域的新技术。本文报道了全程采用超声心动图引导脉冲电场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新术式,旨在探索超声心动图引导零射线完成脉冲电场消融术治疗房颤的可行性。
关键词 脉冲电场消融 心房颤动 超声心动图 零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