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敏肌钙蛋白Ⅰ对疑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龚泽彬 梁岩 +6 位作者 蔺亚辉 高东方 杨晴 冯广迅 张涛 朱俊 周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1-754,共4页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对急诊就诊的疑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一大型、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怀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66例,... 目的 探讨高敏肌钙蛋白I(hs-cTnI)对急诊就诊的疑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一大型、前瞻性的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怀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66例,在就诊时进行基线hs-cTnI检测,同时按常规诊疗流程进行诊治,收集相关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s-TnI浓度预测患者30 d内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能力,并进行亚型分析。结果 966例患者中,从胸痛发作至就诊时间5.0(2.5,13.0)h, 30 d发生主要终点事件284例,其中首次就诊心肌梗死283例(99.6%),再发心肌梗死1例(0.4%),心血管死亡5例(1.8%),计划外血运重建1例(0.4%)。当hs-cTnI在最低检测限2 ng/L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8%;70 ng/L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9.2%;316 ng/L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可达100%。经计算该模型可对92.3%的患者进行正确分类。结论 hs-cTn序列对于中国人群短期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肌肌钙蛋白I 预后 预测 LOGISTIC模型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30
2
作者 程军 胡欢 +4 位作者 张海华 高国峰 王浩 王飞燕 周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0-184,共5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主要基础病因及病原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2例IE患者的基础病因和致病病原体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IE患者的平均年龄、血培养和赘生物培养的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近8年IE患者平均年龄由2011年的40.3岁增至2018年的46.8岁,总平均年龄为42.8岁,男女患者比为3.18:1。其中,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410例(51.12%);在先天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208例(25.9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基础上发生的IE共101例(12.59%);在心脏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术后发生的IE共70例(8.73%)。802例IE患者共送检了535例血培养,阳性156例(29.16%);共送检576份瓣膜赘生物培养,102例(17.71%)培养阳性。156例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共98例(62.82%);其次为葡萄球菌38例(24.36%)和肠球菌10例(6.41%)。IE患者瓣膜赘生物培养的主要分离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分别有34例(33.33%)和33例(32.35%)。血培养中链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为3.1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近8年IE患者的平均年龄增高。IE的基础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相对增加,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已成为IE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其主要病原菌仍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流行病学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基因检测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杨航 罗明尧 +3 位作者 殷昆仑 陈前龙 常谦 周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04-306,共3页
遗传性主动脉疾病以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夹层为特征,可发生于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等多种疾病,其共同特点是主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高,必须通过手术置换损伤部位动脉而... 遗传性主动脉疾病以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瘤/夹层为特征,可发生于马凡综合征、Loeys-Dietz综合征、血管型Ehlers-Danlos综合征、家族性胸主动脉瘤/夹层等多种疾病,其共同特点是主动脉瘤发生破裂的风险高,必须通过手术置换损伤部位动脉而避免发生致命性动脉瘤破裂。这些疾病有着不同程度的临床表型重合,仅靠临床症状往往难以区分确诊。这种情况下,基因检测在患者症状完全表现之前即可明确诊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势。针对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基因检测,主要采用基因组合测序的方法,其检测结果对于患者的早期、明确诊断和家属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主动脉疾病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