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血液科非移植病房细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王璐 杨辰 +15 位作者 张倩 韩冰 庄俊玲 陈苗 邹农 李剑 段明辉 张薇 朱铁楠 许莹 王书杰 周道斌 赵永强 张辉 王澎 徐英春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9-445,共7页
目的探讨近3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患者细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病房所有送检的标本中具有阳性细菌培养结果的患者的资料,了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部位、疾病状态、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 目的探讨近3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患者细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病房所有送检的标本中具有阳性细菌培养结果的患者的资料,了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部位、疾病状态、治疗反应及转归。结果共检出阳性致病细菌388例次,占所有送检标本的5.8%。其中社区感染占8.4%,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5%),无耐药菌出现。院内感染占91.6%,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49.4%)、血流(32.6%)、皮肤软组织(10.4%)及泌尿系(3.7%),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66.9%),最多见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希菌(13.8%)、铜绿假单胞菌(12.1%)及肺炎克雷伯菌(12.1%),最多见的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0.4%)、屎肠球菌(7.0%)及表皮葡萄球菌(5.1%)。呼吸道、血流感染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皮肤创面及肛周软组织感染则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中,均出现了较高比例的耐药菌。多数患者(68.1%)处于粒细胞缺乏及免疫抑制状态。22例(71.9%)患者经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感染相关死亡者42例(13.6%)。共检出定植菌61例次,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非发酵菌多见。结论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部感染及血流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不同感染部位的病原菌种类分布不同,目前抗感染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得到有效控制,但仍有较高的感染相关死亡率,非发酵菌需鉴别定植菌及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感染 血液系统疾病 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 药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单中心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三级预防治疗 被引量:7
2
作者 连小赟 李魁星 +1 位作者 华宝来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8-401,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低剂量血源性Ⅷ因子浓缩物三级预防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友病中心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22例(18~50岁),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关节病变,先进行1年的按需治疗后进行1年... 目的探讨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低剂量血源性Ⅷ因子浓缩物三级预防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血友病中心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22例(18~50岁),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程度关节病变,先进行1年的按需治疗后进行1年的三级预防治疗。血源性Ⅷ因子浓缩物的剂量为5~10 U/kg,2~3次/周。对比患者出血频率的变化,并用Gilbert和血友病功能独立性评分评价患者关节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预防治疗年总出血频率(11.1±7.2)次,较按需治疗(39.9±21.5)次相比,下降了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Gilbert总分值由按需治疗的50.5±32.1下降为45.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友病功能独立性评分分值由18.6±5.2上升至21.7±4.1,在预防治疗中显著升高(P〈0.05)。结论成人重型血友病A患者的三级预防治疗可以明显减少出血次数,改善关节状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低剂量预防 重型血友病A 三级预防治疗 凝血因子Ⅷ浓缩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诊疗多颅神经受累的浆母细胞型骨髓瘤1例
3
作者 赵哲维 韩潇 +4 位作者 段明辉 张薇 周道斌 孙健 周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631-634,共4页
浆母细胞型骨髓瘤是骨髓瘤中较少见的病理类型,需要与其他镜下表现类似的疾病相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骨髓瘤较为罕见的并发症,由于受累部位的特殊性,其治疗选择尤为重要。本研究介绍1例多颅神经受累的浆母细胞型骨髓瘤病例,其诊断... 浆母细胞型骨髓瘤是骨髓瘤中较少见的病理类型,需要与其他镜下表现类似的疾病相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是骨髓瘤较为罕见的并发症,由于受累部位的特殊性,其治疗选择尤为重要。本研究介绍1例多颅神经受累的浆母细胞型骨髓瘤病例,其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多学科协作的方式最终明确诊断,为后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母细胞型骨髓瘤 中枢神经系统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3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勤 孙照勇 +5 位作者 李烁 张海波 李剑 张路 薛华丹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双能CT(DSDE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31例浆细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全身第3代DSDECT和全身MRI检查。在VNCa...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双能CT(DSDE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在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浸润性病变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31例浆细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全身第3代DSDECT和全身MRI检查。在VNCa及常规CT图像测定椎体CT值,评价椎体VNCa CT值与MRI信号强度相关性。以MRI为参考标准,评价VNCa对MM弥漫浸润病变的诊断力。结果 MM弥漫浸润椎体组(n=62)VNCa的平均CT值为(-13.27±18.96)HU,明显高于非弥漫浸润椎体组(n=117)的(-63.31±26.75)HU,(Z=-9.731,P=0.000)。椎体VNCa CT值与T1 WI序列椎体和无退变椎间盘信号强度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s=-0.592,P=0.000)。VNCa诊断MM弥漫浸润病变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43;VNCa CT值>-37 HU时的敏感性为90.32%,特异性为87.18%。结论第3代DSDECT VNCa骨髓成像具有诊断MM弥漫浸润病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弥漫浸润性病变 第3代双源双能CT 虚拟去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铁调节蛋白Hepcidin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凤丹 周道斌 +5 位作者 李淑兰 汪玄 张洁萍 段明辉 沈悌 武永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90-394,共5页
本研究探讨人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对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铁调节蛋白hepcidin表达的影响,及白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或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的抑制作用。在Hep-3b细胞培养液中按10%终浓度加入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共培养后... 本研究探讨人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对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铁调节蛋白hepcidin表达的影响,及白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或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的抑制作用。在Hep-3b细胞培养液中按10%终浓度加入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共培养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半定量方法检测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上述培养体系中,加入人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观察hepcid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组hepcidin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缺铁性贫血组,这种升高作用能被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完全抑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规律治疗能稳定血红蛋白,降低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结论: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能促进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这种促进作用可被人IL-6单克隆抗体拮抗,提示IL-6可能导致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量升高,从而造成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这种促进作用也能被rhEPO抑制,提示rhEPO可能对ACD有治疗作用。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减小,这表明治疗使病情稳定,改善了A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铁代谢 铁调节蛋白 慢性病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ogossypolone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林洁 武永吉 +1 位作者 杨大俊 赵永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92-98,共7页
本研究探讨棉酚衍生物apogossypolone(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应用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检、DNA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等来判断ApoG2对多发性... 本研究探讨棉酚衍生物apogossypolone(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应用台盼蓝染色、Hoechst 33258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检、DNA凝胶电泳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等来判断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以caspase-3、caspase-9以及BCL-2、BCL-XL分析ApoG2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值在U266细胞和Wusl细胞(48小时)分别为0.1、0.2μmol/L。ApoG2可以诱导骨髓瘤细胞凋亡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ApoG2可以使骨髓瘤细胞周期停止在G2期,U266细胞G2期比例从9.7%增至19.6%,Wusl细胞从9.8%增至31.7%。ApoG2能导致U266、Wusl细胞caspase-9、caspase-3活性增高。U266细胞和Wusl细胞经ApoG2 25μmol/L作用24小时后,BCL-XL表达分别下降(7.3±1.4)%和(11.2±6.2)%,Wusl细胞BCL-2表达下降84.4±3.4%。结论:ApoG2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和下调BCL-2/BCL-XL表达以及影响细胞周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酚 apogossypolone 多发性骨髓瘤 细胞凋亡 BCL-2 BCL-XL CASPASE-9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9
7
作者 张路 李剑 +1 位作者 周道斌 朱铁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1-714,共4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 目的描述和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报道北京协和医院1994至2014年收治的2例急性白血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并通过Pub Med、Medline及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检索同期的英文和中文文献,筛选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1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男∶女=12∶3,中位年龄49.5岁(27~80岁)。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以下肢感染为最常见表现(66.7%)。即使早期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仍具有较高的死亡率(80%)。经卡方检验分析,死亡的患者有更高的下肢感染率(P〈0.01)和更高的感染性休克率(P=0.02)。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温和气单胞菌感染虽然罕见但致死率高,应给予充分的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气单胞菌 急性白血病 下肢感染 感染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及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崔静 朱铁楠 +2 位作者 邹农 陈苗 赵永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及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利妥昔单抗,每周375 mg/m2,连续2~4周治疗3例难治及复发性TTP,并进行每3个月1次的随访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及复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利妥昔单抗,每周375 mg/m2,连续2~4周治疗3例难治及复发性TTP,并进行每3个月1次的随访观察。结果 3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是在首次输注利妥昔单抗的第7天(4~12d)。中位随访12个月(9~18个月),3例患者疾病均无复发,治疗期间和随访期内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难治性或慢性复发性TTP,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淋巴瘤1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裴强 韩潇 +2 位作者 张炎 张薇 周道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6-152,共7页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例AR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0例ARL患者中9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2岁。10例患者中6例患者在确诊AIDS并治疗后7-48个月... 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例AR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0例ARL患者中9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中位年龄42岁。10例患者中6例患者在确诊AIDS并治疗后7-48个月内发生淋巴瘤,1例患者确诊后未治疗且48个月后发生淋巴瘤症状,3例患者在淋巴瘤诊治过程中发现HIV感染。8例(8/10)患者有结外受累。就诊时CD4^+T细胞中位计数255(69-232)×10~6/L。6例行抗高效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患者的HIV病毒载量均低于测量下限,无抗病毒史患者HIV RNA拷贝数为0-45000拷贝/ml。起病时伴发热患者4例(4/10),以局部肿块起病者6例(6/10),2例(2/10)以咽痛、咽部溃疡起病。10例病理类型中7例为B细胞来源,其中5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霍奇金淋巴瘤,1例Bur Kitt淋巴瘤;余3例为T细胞淋巴瘤。9例患者同时接受化疗和HAART治疗,化疗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CR率67%,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结论:ARL临床表现多样,积极的HAART联合规范性化疗可能改善AR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淋巴瘤 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leman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0
作者 张路 李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8-121,共4页
Castleman病是一种较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研究显示,除了较为明确的白细胞介素-6和人类疱疹病毒-8外,可能尚有其他细胞因子和病毒感染参与Castleman病... Castleman病是一种较少见的淋巴增生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研究显示,除了较为明确的白细胞介素-6和人类疱疹病毒-8外,可能尚有其他细胞因子和病毒感染参与Castleman病的发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Castleman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帮助改变现有诊疗策略,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leman病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路 曹欣欣 +2 位作者 王书杰 周道斌 李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47,共5页
目的总结Castleman病(CD)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1994年至2014年整理的诊断信息,收集诊断符合CD病及SLE患者。以"Castleman’s diseas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目的总结Castleman病(CD)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1994年至2014年整理的诊断信息,收集诊断符合CD病及SLE患者。以"Castleman’s diseas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lupus"为关键词在Pub Med上检索1994至2014年间文献,筛选有详细临床资料记录的文献,临床资料不完善的病例被排除在本研究之外。结果共纳入9例患者,其中北京协和医院2例,占该院同期确诊SLE患者的0.03%(2/6502),同期确诊CD患者的1.0%(2/100)。9例患者中,男2例,女7例,确诊CD时中位年龄39.0岁(21~60岁)。所有患者均为多中心型CD,病理检查提示浆细胞型3例,透明血管型3例,混合型3例。患者最常见症状为发热(88.9%,8/9),最常累及的系统为血液系统(88.9%,8/9),最常累及的脏器为肾脏(88.9%,8/9)。55.6%(5/9)的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显著高于普通SLE患者的15.0%(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证据。结论 CD合并SL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临床情况。与普通SLE患者相比,合并CD的SLE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血小板减少,较少出现神经系统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伴贫血患者红细胞寿命测定意义初步探讨 被引量:8
12
作者 裴强 申浩睿 +1 位作者 张薇 周道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0-85,共6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寿命变化在淋巴瘤伴贫血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5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肺泡气CO测定法检测患者红细胞寿命。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6. 7%,红... 目的:探讨红细胞寿命变化在淋巴瘤伴贫血患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5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肺泡气CO测定法检测患者红细胞寿命。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生率为46. 7%,红细胞寿命缩短患者占40. 0%,存在溶血状态患者占15. 56%,DLBCL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为47. 1%;患者合并B症状、骨髓受累、脾大或LDH升高时常发生贫血,但仅有脾大和LDH指标与患者红细胞寿命呈明显负相关。采用CHOP±R化疗方案与其他化疗方案(R+MINE/FC/SMILE/GDP)对患者贫血及红细胞寿命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结论:淋巴瘤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红细胞破坏或寿命缩短可能参与了贫血的发生机制;采用强烈的化疗方案可明显缩短患者红细胞寿命而加重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贫血 红细胞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低凝血酶原血症-狼疮抗凝物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乐嘉 肖娟 +5 位作者 范连凯 华宝来 赵永强 宋红梅 魏珉 唐晓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0-35,共6页
目的对儿童低凝血酶原血症-狼疮抗凝物综合征(hypoprothrombinemia-lupus anticoagulant syndrome,HLAS)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例HLAS患儿及医学引文索引(Medline)检索到的27例HLAS患儿的临床资... 目的对儿童低凝血酶原血症-狼疮抗凝物综合征(hypoprothrombinemia-lupus anticoagulant syndrome,HLAS)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例HLAS患儿及医学引文索引(Medline)检索到的27例HLAS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HLAS女性多发;可继发于病毒感染(14/29,48.2%)或系统性红斑狼疮(14/29,48.2%);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出血,以中重度出血多见(25/29,86.2%),出血严重程度与原发病及凝血酶原活性无明显相关性;29例HLAS患儿中未经特殊治疗缓解者12例(41.4%),经过替代和(或)免疫性治疗缓解者15例(51.7%),病情仍有波动2例(6.9%)。结论 HLAS极其罕见,常继发于病毒感染或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为出血及低凝血酶原血症,大部分患儿预后良好。掌握其临床特点及诊断流程有助于早期诊断,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抗凝物 低凝血酶原血症 出血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相关紫色尿袋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路 崔欣 +3 位作者 王瑶 张小江 李玥 秦岭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38,共3页
紫色尿袋综合征是指在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出现尿袋呈紫色的现象,已知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摩根摩根菌、奇异变形杆菌、无乳链球菌等在内的多种细菌均可与紫色尿袋综合征相关。国外已有较多报道,但国内对该综合征的报道不多... 紫色尿袋综合征是指在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出现尿袋呈紫色的现象,已知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摩根摩根菌、奇异变形杆菌、无乳链球菌等在内的多种细菌均可与紫色尿袋综合征相关。国外已有较多报道,但国内对该综合征的报道不多,目前仅发现3例,且均为大肠埃希菌感染相关,本文报道了国内第1例肺炎克雷伯菌相关紫色尿袋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尿袋综合征 泌尿系感染 肺炎克雷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引导下无水乙醇注射联合手术治疗胰岛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5
作者 宋玉文 于晓晨 +6 位作者 连小兰 杨爱明 丛林 韩显林 罗亚平 李梅 段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57-1660,共4页
1病例摘要患者,女,42岁,因“反复意识障碍9年余,加重3年”于2017年8月就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患者于2007年12月出现晨起意识障碍,表现为言语混乱、行走不稳,持续0.5-2h,意识可逐渐恢复。发作逐渐频繁,由每月1-2次增至每周3-4次。
关键词 联合手术治疗 无水乙醇注射 超声内镜引导 文献复习 胰岛素瘤 北京协和医院 意识障碍 内分泌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易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婉玲 武永吉 +2 位作者 李辉 汪玄 庄俊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5-490,I0004,共7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瘤细胞,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4例MM患者进行del(13 q)和t(14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瘤细胞,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4例MM患者进行del(13 q)和t(14 q)的检测。结果11例(45.83%)为del(13 q)、9例(37.50%)为t(14q),5例(20.83%)为两个位点均异常、15例(62.50%)为至少1个位点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有效组(n=14)del(13q)的阳性率为35.71%、无效组(n=9)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14);治疗有效组t(14q)的阳性率为21.43%、无效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7)。多因素分析显示,del(13q)(OR=5.761,95%CI 0.500-66.391,P=0.160)、t(14q)(OR=6.576,95%CI 0.580-74.614,P=0.129)和校正血清钙水平(OR=8.080,95%CI 0.738-88.427,P=0.087)是相对独立的、影响MM疗效的负性因素。结论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突变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del(13q)、t(14q)以及校正血清钙水平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13号染色体 免疫球蛋白重链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婉玲 武永吉 +2 位作者 汪玄 李辉 庄俊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24-828,共5页
本研究探讨MM的遗传学背景和细胞增殖特点。应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19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瘤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瘤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结果表明:19例患者中4例骨髓瘤细胞为超二倍体,15例骨髓瘤细胞均为二倍体;正... 本研究探讨MM的遗传学背景和细胞增殖特点。应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19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骨髓瘤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瘤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结果表明:19例患者中4例骨髓瘤细胞为超二倍体,15例骨髓瘤细胞均为二倍体;正常人浆细胞处于S+G2/M期细胞的比例为(1.15±0.60)%,MM患者骨髓瘤细胞处于S+G2/M期细胞比例为(10.06±12.60)%,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初治组患者出现超二倍体比例为11.76%,复治组患者为100.0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35);初治组骨髓瘤细胞处于S+G2/M期的比例为(7.12±4.98)%,复治组为(35.10±32.5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MM患者骨髓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提示了该病遗传背景的复杂性和细胞增殖的异常,而此与病程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DNA含量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病贫血铁调节蛋白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凤丹 周道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616-1618,共3页
慢性病贫血是一种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其发病机制之一是铁代谢紊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蛋白(hepcidin)被认为是调节铁代谢的激素,它作用于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使后者内化,减少细胞内铁向细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血清铁。慢性疾病时的高炎... 慢性病贫血是一种正细胞正色素贫血,其发病机制之一是铁代谢紊乱。肝脏分泌的铁调节蛋白(hepcidin)被认为是调节铁代谢的激素,它作用于铁转运蛋白(ferroportin),使后者内化,减少细胞内铁向细胞外转运,从而降低血清铁。慢性疾病时的高炎症因子状态会通过JAK2/STAT3途径促进肝细胞高表达hepcidin,导致慢性病贫血时的铁代谢紊乱。本文就铁调节蛋白及其与铁代谢及慢性贫血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代谢 HEPCIDIN 慢性病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10例:临床表现气短、双下肢水肿、杵状指趾 被引量:2
19
作者 苟丽娟 方理刚 +5 位作者 林雪 许文兵 曾学军 单渊东 朱文玲 方全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2期144-145,共2页
患者女性,56岁,因气短、双下肢水肿,杵状指趾近2年,加重1年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活动后气短、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偶带有血丝,渐出现双下肢可凹性水肿,杵状指趾。1年前上述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
关键词 双下肢水肿 杵状指趾 气短 临床表现 不能平卧 泡沫样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受累的多中心Castleman病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渠涛 向以魁 +3 位作者 何春霞 朱铁楠 冯瑞娥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64-268,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受累的多中心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皮损组织病理特点,并且对皮损组织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多中心Castleman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中2例皮损表现为面部及躯... 目的:探讨皮肤受累的多中心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皮损组织病理特点,并且对皮损组织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病变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以皮损为首发症状的多中心Castleman病,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中2例皮损表现为面部及躯干散在棕红色结节或斑块,1例表现为四肢为主的褐黑色浸润性斑片。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真皮内淋巴细胞及成熟浆细胞浸润,血管增生明显,淋巴结活检确诊为Castleman病,浆细胞型。3例患者均不伴有人疱疹病毒(HHV)8感染。结论:多中心Castleman病直接累及皮肤罕见,不伴HHV8感染的Castleman病进展缓慢,需长期随诊并给予适当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Castleman病 浆细胞型 皮肤受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