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朱晨玉江 吕湛 +4 位作者 朱法胜 王勇 黄永培 王天杰 杨伟宪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6-463,共8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初步构建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可视化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1~12月1 102例PCI后支架内再狭窄住院患者纳入分析。采用单因素...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并初步构建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可视化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1~12月1 102例PCI后支架内再狭窄住院患者纳入分析。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回归及结合临床经验筛选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预测因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果:中位随访1 264(1 169,1 334)d期间,111例(10.1%)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复发。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0.98,95%CI:0.96~0.99)、总胆红素(HR=0.95,95%CI:0.91~0.99)、载脂蛋白A1(HR=0.08,95%CI:0.02~0.42)、高敏C反应蛋白(HR=1.05,95%CI:1.01~1.10)和参照血管直径(HR=0.65,95%CI:0.44~0.98)是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危险因素,支架内再狭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为0.70(95%CI:0.64~0.77)。结论:年龄、总胆红素、载脂蛋白A1和参照血管直径越小、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支架内再狭窄复发的风险越高;可视化的支架内再狭窄复发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复发性支架内再狭窄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经导管血管介入技术在高血压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蒋雄京 董徽 +4 位作者 董一飞 许建忠 贾楠 祝之明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1-754,共4页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传统诊治手段往往纯“内科”,基本与经皮血管介入技术无关。近几十年来,随着高血压相关影像学的发展和介入器械的研发,经导管血管介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高血...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传统诊治手段往往纯“内科”,基本与经皮血管介入技术无关。近几十年来,随着高血压相关影像学的发展和介入器械的研发,经导管血管介入技术已逐渐应用于临床高血压的诊治。本文就当前经导管血管介入技术用于临床高血压诊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做一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介入技术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重构的过程、影像学特点与治疗决策 被引量:7
3
作者 陈乔凡 叶蕴青 +2 位作者 张而立 许海燕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300,共7页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以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为特征的瓣膜性心脏病。其中,左心室心肌细胞和几何结构重构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主动脉瓣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唯一有效的手段。现有指南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建议主要基于...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以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为特征的瓣膜性心脏病。其中,左心室心肌细胞和几何结构重构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主动脉瓣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唯一有效的手段。现有指南针对该类患者的治疗建议主要基于症状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现代影像学技术可显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不同表现,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左心室重构与心功能之间的相。本文就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重构的特点与潜在机制、影像学表现以及影像学手段在其诊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左心室重构 心肌肥厚 心肌纤维化 主动脉瓣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罪犯病变血运重建的指导策略: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耿荧阳 张茵 +9 位作者 张楚捷 张晗 许晶晶 宋莹 崔成 朱佩 高立建 高展 陈珏 宋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1-305,共5页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是冠心病的高危类型。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可显著降低急性期死亡率。然而,非梗死相关动脉上存在的非罪犯病变仍存在风险,对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采...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是冠心病的高危类型。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可显著降低急性期死亡率。然而,非梗死相关动脉上存在的非罪犯病变仍存在风险,对患者远期预后具有很重要的影响。采用何种手段精准评估此类病变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价值,并优化非罪犯病变的血运重建策略目前尚有争议。本文拟对STEMI合并MVD患者的非罪犯病变血运重建指导策略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多支血管病变 非罪犯病变 血运重建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脏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一项基于MIMIC-Ⅲ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
5
作者 林徐泽 黄思壮 +1 位作者 唐炯 俞梦越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回顾性纳入2001—2012年收治入院的2036例AMI患者,根据是否罹患糖尿病分为两组,分析住院期间两组中AMI后机...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机械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基于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Ⅲ),回顾性纳入2001—2012年收治入院的2036例AMI患者,根据是否罹患糖尿病分为两组,分析住院期间两组中AMI后机械并发症(包括乳头肌断裂、室壁瘤形成、室间隔破损、心脏游离壁破裂)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无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在性别组成、入院心率、随机血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入院后接受血运重建比例及住院期间机械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MI后机械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与罹患糖尿病呈显著正相关(OR=2.819,95%CI:1.278~6.218,P=0.010)。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性别、心率和白细胞计数均为AMI后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糖尿病仍是AMI后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721,95%CI:1.146~6.463,P=0.023)。通过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的队列,同样证实糖尿病是AMI后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OR=2.501,95%CI:1.271~5.604,P=0.012)。结论糖尿病患者较无糖尿病患者AMI后住院期间发生机械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且糖尿病为AMI患者发生机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机械并发症 糖尿病 MIMIC-Ⅲ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快速进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江瑶 张茵 +7 位作者 耿荧阳 张楚捷 张晗 许晶晶 宋莹 崔成 朱佩 宋雷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23-1228,共6页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快速进展的现象逐渐引起重视,其涉及医源性损伤、斑块破裂-愈合循环、炎症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斑块形态学特征、糖脂代谢指标和炎症因子对病变快速进展...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快速进展的现象逐渐引起重视,其涉及医源性损伤、斑块破裂-愈合循环、炎症等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斑块形态学特征、糖脂代谢指标和炎症因子对病变快速进展具有一定预测价值。降脂治疗是目前延缓病变快速进展的主要方法,新的有效靶点仍在研究中。目前针对病变快速进展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拟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快速进展的病理生理机制、预测因素、评价方法与干预措施分别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快速进展 加速性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远期临床结果 被引量:2
7
作者 董徽 左毓杰 +4 位作者 邹玉宝 马文韬 华倚虹 马文君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7-774,共8页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远期临床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股动脉路径RDN治疗的58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于术后1、3、6、12个月和随后每年进行随访,于2023... 目的:评估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远期临床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2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经股动脉路径RDN治疗的58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于术后1、3、6、12个月和随后每年进行随访,于2023年6月进行末次随访。记录基线数据及术后随访的诊室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和心率、降压药物种类和负荷、肾功能及主要不良事件(包括肾动脉狭窄、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等数据。RDN对10年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采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模型和国人风险评估模型。结果:共入选58例患者,随访期间1例(1.72%)因肺癌死亡,末次随访到41例(70.69%)。41例患者平均随访(10.21±1.75)年。与基线相比,末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2.59±21.65)/(9.87±14.27)mmHg(P<0.01,1 mmHg=0.133 kPa),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11.28±15.33)/(7.94±12.29)mmHg(P<0.01),24小时平均心率下降(2.45±9.46)次/min(P>0.05),降压药种类减少(1.17±2.25)种(P<0.01),降压药物每日负荷剂量降低1.45±2.37(P<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下降(6.83±18.37)ml/(min·1.73 m^(2))(P<0.05)。RDN对10年心血管事件及脑卒中风险的影响:采用Framingham风险评估,绝对风险分别下降14.25%和2.12%;采用国人心脑血管风险评估,绝对风险分别下降5.72%和17.46%。结论:经导管射频RDN可长期显著降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望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射频去肾神经术 难治性高血压 远期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贵要静脉路径行双侧同步肾上腺静脉取血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的首次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左毓杰 李弘武 +4 位作者 邹玉宝 马文韬 华倚虹 董徽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5-759,共5页
目的:评估经贵要静脉路径行双侧同步肾上腺静脉取血(AV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贵要静脉行双侧同步AVS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21例。记录穿刺部位、选用的取血导管、手... 目的:评估经贵要静脉路径行双侧同步肾上腺静脉取血(AV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1月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经贵要静脉行双侧同步AVS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21例。记录穿刺部位、选用的取血导管、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取血成功率、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肾上腺静脉/外周静脉血浆皮质醇浓度比值≥2定义为AVS成功。结果: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49.3±7.7)岁,男性患者13例。所有患者右贵要静脉置入第一个5F鞘管成功,2例无法置入第二个5F鞘管而改用同侧头静脉。所有患者均使用5F MPA1导管插入右侧肾上腺静脉,5F TIG造影导管插入左侧肾上腺静脉。手术操作时间为17.50(12.00,22.00)min,X线曝光时间为5.90(4.75,10.55)min,对比剂用量为25.00(25.00,35.00)ml。所有患者双侧AVS均成功。2例患者术中出现不良事件,其中1例为术中导管缠绕导致5F TIG造影导管滑出肾上腺静脉,1例为穿刺部位血管痉挛。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大多数PA患者中经贵要静脉路径行双侧同步AVS安全可行,但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同步肾上腺静脉取血 贵要静脉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病变分型与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关系
9
作者 闫森 许浩博 +10 位作者 黄晓青 张海鹏 陈纪林 乔树宾 崔锦钢 高立建 党爱民 管常东 张炜 李佐治 王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70-1176,共7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分型与冠心病患者冠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连续2次冠脉造影检查且造影发现冠脉非靶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255例。患者均在第1...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病变分型与冠心病患者冠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连续2次冠脉造影检查且造影发现冠脉非靶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255例。患者均在第1次冠脉造影时记录到了至少1处冠脉非靶病变,所有患者均在2年内完成2次冠脉造影检查,非靶病变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冠脉病变分型分为A/B1型病变,B2/C型病变,依据患者非靶病变是否有B2/C型病变分为无B2/C型病变(简单病变组)和有B2/C型病变(复杂病变组)。记录所有冠脉非靶病变的特征和定量冠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前后2次对比,判断冠脉非靶病变是否进展,并记录患者的血运重建情况。结果:共纳入1255例患者,男性1003例(79.9%),年龄(58.0±9.7)岁。其中简单病变组402例,复杂病变组853例;共有1670处非靶病变,其中A/B1型病变619处(A型病变214处,B1型病变405处)和B2/C型病变1051处(B2型病变796处,C型病变255处)。随访(14.8±4.5)个月。与简单病变组相比,复杂病变组年龄较大,冠心病家族史及合并脑卒中病史比例均较低(P均<0.05)。复杂病变组患者基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简单病变组高(P均<0.05)。复杂病变组的非靶病变进展比例(21.8%vs.13.2%,P<0.001)和非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16.5%vs.11.2%,P=0.013)均高于简单病变组。两组的非靶病变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变水平,复杂病变组较简单病变组非靶病变进展比例更高(17.4%vs.11.0%,P<0.001),非靶病变血运重建比例更高(13.0%vs.9.2%,P=0.018)。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B2/C型病变是非靶病变进展(HR=1.732,95%CI:1.275~2.351,P<0.001)和非靶病变血运重建(HR=1.477,95%CI:1.053~2.070,P=0.024)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冠脉非靶病变B2/C型病变的进展风险更大,血运重建风险更高,应更严格控制危险因素,警惕病变进展所引起的不良心血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冠状动脉非靶病变 病变进展 血运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叶绍东 刘海明 +12 位作者 高立建 唐杨 王欢欢 宋莹 田涛 刘小宁 宋雷 高展 杨伟宪 陈珏 刘海波 陈纪林 袁晋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2-838,共7页
目的:探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应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30例患者,按身... 目的:探讨身高180~188 cm患者中应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130例患者,按身高分为身高180~188 cm组(n=44)和身高<180 cm组(n=86)。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基线特征、临床基本资料和用药情况、病变特点以及手术入路血管迂曲情况,比较两组穿刺时间、冠脉造影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对比剂用量、曝光时间、操作成功率及穿刺相关并发症(血管并发症、桡动脉闭塞率)的差异。结果:两组造影导管到位成功率均为100%(身高180~188 cm组1例因路径动脉迂曲改良导管后成功)。身高180~188 cm组和身高<180 cm组穿刺时间[(3.40±1.89)min vs.(3.62±2.50)min],造影时间[(11.48±2.98)min vs.(12.02±5.48)min],PCI时间[(45.14±34.81)min vs.(45.04±25.64)min],放射剂量[(2092.48±1893.38)mGy vs.(1719.36±1320.37)mGy],曝光时间[(924.20±859.99)s vs.(939.60±761.81)s],对比剂用量[(132.73±80.39)ml vs.(134.71±68.31)ml],术后压迫时间[(3.14±0.88)h vs.(2.95±0.30)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介入操作成功率均为100%,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身高180~188 cm组和身高<180 cm组出现桡动脉痉挛的患者分别为5例(11.4%)和7例(8.1%),出现拇指麻木感的为2例(4.5%)和3例(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两组均无桡动脉闭塞发生。结论:本研究初步显示,对于身高180~188 cm且锁骨下动脉无严重迂曲的患者,利用现有器械实施经鼻烟窝处远端桡动脉入路的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身高180~188 cm 远端桡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广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技术,优化冠心病精准诊疗新模式
11
作者 宋雷 江瑶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9期833-835,共3页
生理学指导的冠心病精准诊疗模式已获国内外权威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一致推荐。传统基于导丝的生理学评估方法虽然循证证据充分,但需额外耗材与血管扩张药物,操作复杂且耗时,临床推广受限。相比之下,基于影像计算的冠状动脉生理学技术操作... 生理学指导的冠心病精准诊疗模式已获国内外权威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一致推荐。传统基于导丝的生理学评估方法虽然循证证据充分,但需额外耗材与血管扩张药物,操作复杂且耗时,临床推广受限。相比之下,基于影像计算的冠状动脉生理学技术操作简便快捷、无需额外耗材,易于推广,卫生经济学效益显著,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蓬勃发展的中国原创心血管临床研究正为本领域贡献高质量的循证证据,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精准医学 冠状动脉生理学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瓣膜性心脏病全流程管理中的应用
12
作者 刘峥嵘 王墨扬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9期931-936,共6页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在瓣膜性心脏病(VHD)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在人群筛查方面,具备AI功能的心电图(AI-ECG)、AI听诊等技术以及新型成像模型,有助于早期发现VHD。影像学评估与诊断方面,AI能够进行形态和功能自动评估,辅助... 本综述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AI)在瓣膜性心脏病(VHD)全病程管理中的应用情况。在人群筛查方面,具备AI功能的心电图(AI-ECG)、AI听诊等技术以及新型成像模型,有助于早期发现VHD。影像学评估与诊断方面,AI能够进行形态和功能自动评估,辅助实现精准分型和风险预测,有助于精确判定VHD干预时机。对于手术治疗,特别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AI在整个过程中可有多种方式辅助影像分析及策略制定,提高手术成功率并规避并发症。虽然目前AI的应用受数据质量、计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但未来可采取多中心合作方式扩大数据样本及提高算力等方式提升AI效能,进而推动VHD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性心脏病 人工智能 筛查 计算机视觉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降压药物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倩(综述) 邹玉宝(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2-236,共5页
随着降压药物在育龄期男性中的普遍应用,降压药物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也备受重视。医师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除考虑降压效果外,还要注意药物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本文系统综述常用降压药物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 随着降压药物在育龄期男性中的普遍应用,降压药物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也备受重视。医师在选择降压药物时,除考虑降压效果外,还要注意药物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本文系统综述常用降压药物对男性生育功能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压药物 男性 生育功能 精子 勃起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的现状与进展
14
作者 土沁贤 董徽 +1 位作者 蒋雄京 邹玉宝 《中国循环杂志》 2025年第8期816-822,共7页
经导管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临床研究,不仅发展出基于射频、超声、化学、冷冻的不同消融模式和器械,还逐步优化了消融靶点的选择,未来可能成为高血压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其技术... 经导管去肾神经术治疗高血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临床研究,不仅发展出基于射频、超声、化学、冷冻的不同消融模式和器械,还逐步优化了消融靶点的选择,未来可能成为高血压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系统阐述其技术原理、不同器械的临床证据、局限性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去肾神经术 交感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