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孟庆祥 郝玉书 +6 位作者 王立 唐克晶 秘营昌 徐开林 邵宗鸿 钱林生 焉丽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为研究EGFR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GFR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酶标法检测了48例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真性红... 目的:为研究EGFR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GFR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酶标法检测了48例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例)、21例骨髓良性增生性疾病及4例正常人骨髓细胞的EGFR表达情况,以A432细胞系为阳性对照。结果:在正常人及骨髓良性增生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未见EGFR表达,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也未见EGFR表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EGFR可能在人类骨髓造血细胞中较少表达,EGFR的表达较少参与人类恶性血液病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血液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及社会支持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常子奎 管健 +2 位作者 张金霞 王雯 韩忠朝 《中国医院》 2003年第7期63-68,共6页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对143名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SCL—90各项因子分和国内常模相比差异不明显,但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焦...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对143名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SCL—90各项因子分和国内常模相比差异不明显,但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焦虑四因子上有症状表现;其次,各项因子分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支付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可以分解为三个维度:人际支持、支持源的广泛性和支持利用度。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心理健康程度 社会支持 SCL—90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被引量:16
3
作者 黄勇 姜尔烈 +4 位作者 阎嶂松 魏嘉麟 马巧玲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在病原菌明确的病例中,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感染有效率均为70%,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为显效。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1)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14)能显著提高疗效。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疗程和基础病状况是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的主要因素。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是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和皮疹;56例可评价病例中8例(14.3%)因不能耐受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伏立康唑治疗。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血液病为首诊的艾滋病患者6例的观察与护理
4
作者 王红艳 宋美娟 王蓓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5期71-71,97,共2页
关键词 艾滋病患者 血液病 观察与护理 首诊 血液学改变 淋巴结肿大 2003年 1997年 疾病进展 护理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秦铁军 徐泽锋 +6 位作者 方力维 张宏丽 张悦 王敬哲 潘丽娟 胡耐博 肖志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77-1282,共6页
本研究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阿糖胞苷(Ara-C)、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n)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HAI)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31例初治AML患者接受HAI诱导化疗,统计1个疗... 本研究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阿糖胞苷(Ara-C)、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n)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HAI)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31例初治AML患者接受HAI诱导化疗,统计1个疗程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比较WHO亚型、遗传学及初始白细胞计数等不同预后分组患者疗效,按照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26例患者1个疗程后获完全缓解(CR),CR率为84%。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n=10)、预后中等组(n=16)、预后不良组(n=5)患者1个疗程的CR率分别为90%、88%、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例高白细胞数(白细胞计数≥100×109/L)患者均获CR,24例非高白细胞数组患者19例获CR。中位随访期15(2-56)个月,全部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44%。26例CR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52%,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1%。所有31例患者均完成HAI诱导化疗,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在诱导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持续的中位时间为16(6-24)天。31例患者均发生Ⅲ-Ⅳ级严重感染,抑制期中位发热持续时间为6(1-36)天。败血症发生率为19.4%(6/31);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45.2%(14/31),Ⅲ-Ⅳ级非血液学毒性反应以发热(非感染性)、谷丙转氨酶升高、腹泻、胆红素升高、口腔炎等最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5%、6.5%、3.2%、3.2%、3.2%。结论:HAI方案治疗初治AML疗效肯定,特别是1个疗程的缓解率明显高于DA标准诱导方案。HAI方案安全性较好,除非发生严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高三尖杉酯碱 去甲氧柔红霉素 诱导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妍 邱录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2期3803-3805,共3页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典型特点为细胞遗传学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出现频率仅为3%~5%。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至成年时达到20%~30%,年龄超过50岁者甚至高达50... 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典型特点为细胞遗传学出现特异性Ph染色体,Ph染色体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出现频率仅为3%~5%。随年龄增长比例逐渐升高,至成年时达到20%~30%,年龄超过50岁者甚至高达50%。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年龄偏大、高白细胞计数,易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常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学分型常见B-ALL,以Common-B最多见,较少发生于T-ALL中,常伴CD34和髓系抗原CD13、CD33共表达。本文就Ph+ -ALL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阳性 肝脾淋巴结肿大 PH染色体 成人 中枢神经系统 细胞遗传学 白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骨髓和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呼莹 张丽艳 +2 位作者 马冠杰 姜学英 赵春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89-293,共5页
为研究胎儿骨髓和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 ,取胎龄为 4 - 5个月水囊引产胎儿 ,将骨髓和肝脏细胞在SF(含 2 %FCS)培养基中培养 ,进行电镜观察 ,测定生长曲线 ,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 ,细胞周期分析 ,用SA方法... 为研究胎儿骨髓和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 ,取胎龄为 4 - 5个月水囊引产胎儿 ,将骨髓和肝脏细胞在SF(含 2 %FCS)培养基中培养 ,进行电镜观察 ,测定生长曲线 ,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 ,细胞周期分析 ,用SA方法测定Ⅰ ,Ⅲ型胶原和vWF因子表达。结果表明 :从胎儿骨髓和肝脏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 ,两者在形态学、生长特性、免疫表型上是相似的 ,肝脏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好的支持造血的功能。结论提示 ,从胎儿骨髓和肝脏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在体外有效扩增且保持其低分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骨髓 胎儿肝脏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表型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脾脏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辉树 刘恩彬 +6 位作者 李占琦 杨晴英 方立环 徐茂强 罗彦英 康永录 曹鹏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00-705,共6页
目的:探讨LTTS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46例脾标本作常规石蜡切片、HE及网状纤维染色,43例用21种单抗SP法免疫组化染色,16例用PCR检测IgH和TCR基因重排。结果:43例LTTS中T细胞性8例(18.6%),其中PTL-NS4... 目的:探讨LTTS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46例脾标本作常规石蜡切片、HE及网状纤维染色,43例用21种单抗SP法免疫组化染色,16例用PCR检测IgH和TCR基因重排。结果:43例LTTS中T细胞性8例(18.6%),其中PTL-NS4例,HS-TL4例;B细胞性35例(81.4%),其中HCL13例,SMZL5例,SLVL2例,FL4例,MCL2例,SLL2例,DLBL4例,TR-LBL3例;3例ALL未做免疫分型。10例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重排检出8例,6例T细胞的TCR基因重排检出5例。脾平均重2227.08±324.69g(范围196~6000g),脾梗死6例。结论:LTTS具有明显的大体与镜下病理形态特征,结合血象和骨髓象有利于将HCL和ALL与脾淋巴瘤相鉴别,结合免疫组化和PCR检测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原发性淋巴瘤 毛细胞白血病 免疫组化 多聚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骨髓的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恩彬 陈辉树 +2 位作者 杨晴英 方立环 李占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923-927,共5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侵犯骨髓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骨髓活检标本,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形态免疫组化进行表型分析。结果:65例中,B细胞淋巴瘤39例,T细胞淋巴瘤26例。形态学上,B细胞淋巴瘤多以混合型、弥...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侵犯骨髓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对骨髓活检标本,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形态免疫组化进行表型分析。结果:65例中,B细胞淋巴瘤39例,T细胞淋巴瘤26例。形态学上,B细胞淋巴瘤多以混合型、弥漫型侵犯为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以间质型、混合型侵犯多见,伴有浆细胞、嗜酸细胞等反应性成分。毛细胞白血病(HCL)呈蜂窝样外观,具有诊断特异性。26例有髓外原发淋巴瘤者,瘤细胞形态与相应骨髓活检形态一致。免疫组化可对大部分淋巴瘤分型。6例小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型的,2例结合脾脏病理特点确诊,4例仅有骨髓活检标本的,有待进一步检查确定。结论:多数NHL骨髓侵犯具有明确的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可以诊断并分型。少数需结合原发部位及其它检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侵犯骨髓 病理形态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白血病11q23/MLL基因重排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旭平 李承文 +6 位作者 秦爽 代芸 肖继刚 黄琪 徐方运 贡金英 刘世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798-803,共6页
本研究比较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cytogenetics,CC)分析,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及连续R显带后FISH(sequentialRbandingandFISH)检测混合系列白血病(mixedlineageleukemia,MLL)基因重排的应... 本研究比较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cytogenetics,CC)分析,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及连续R显带后FISH(sequentialRbandingandFISH)检测混合系列白血病(mixedlineageleukemia,MLL)基因重排的应用价值。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及间期FISH分析我院白血病患者37例,结果显示11q23+/MLL+患者10例,11q23-/MLL+患者2例(5.4%),11q23+/MLL-患者3例(8.1%),11q23-/MLL-患者22例。部分病例CC与间期FISH方法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得到了不一致的结果。对6例患者进行连续R显带后FISH分析后,对照核型和FISH图都能清楚地看到MLL基因易位涉及的染色体。结论:为了给出准确的诊断,在检测11q23/MLL重排时需要进行常规细胞遗传学和间期FISH测定并结合两者结果来评定,必要时需做R显带后FISH或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 连续R显带后FISH MLL基因重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rcin过表达——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一种新机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周圆 谭耀红 +4 位作者 许元富 肖瑛 齐静 刘芳 杨纯正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429-1433,共5页
目的研究sorcin基因与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及其野生型细胞株K562中sorc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设计针对sorcin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将其导入K5... 目的研究sorcin基因与白血病多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人白血病耐药细胞株K562/A02及其野生型细胞株K562中sorcin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设计针对sorcin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通过脂质体将其导入K562/A02细胞,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sorcin蛋白表达的变化,运用MTT方法检测转染反义寡核苷酸后细胞对阿霉素敏感性的变化。结果NorthernBlot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K562/A02细胞中sorc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K562敏感细胞。将sorcin基因反义寡核苷酸转入K562/A02细胞后,细胞内sorc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对阿霉素的敏感性提高。结论作为一种耐药相关基因,sorcin参与了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耐药表型的形成,有望成为今后白血病耐药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多药耐药 sorcin基因 反义寡核苷酸 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邢海燕 张新伟 +3 位作者 田征 唐克晶 秘营昌 王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64-236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 IPK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AL)及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H IPK2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初发AL患者H IPK...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H IPK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AL)及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H IPK2基因的表达。结果:①初发AL患者H IPK2的相对转录水平为0.364±0.286,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60±0.272)(P<0.01);②AML患者中M2b的H IPK2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类型的AML(P<0.05);③除M2b外的AL患者H IPK2的转录水平与FAB亚型、发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细胞或分子遗传学异常、乳酸脱氢酶水平、多药耐药基因1(mdr1)表达、P170表达及年龄等预后因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 IPK2在AL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AL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基因 HIPK2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M2b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鉴定 被引量:1
13
作者 孟庆祥 王建祥 +7 位作者 肖志坚 郝玉书 李建波 卞寿庚 刘汉芝 钱林生 王立 薛艳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5-169,共5页
目的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2 b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探讨 AML- M2 b与 t(8;2 1)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 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 ,用 RT- PCR法检测 AML 1/ MTG8融合基因转录本并进行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 ,采用 Southe... 目的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M2 b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探讨 AML- M2 b与 t(8;2 1)白血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 G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 ,用 RT- PCR法检测 AML 1/ MTG8融合基因转录本并进行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 ,采用 Southern Blot技术检测 AML 1及 MTG8基因重排。结果 :86 .1% (31/ 36例 )的 AML -M2 b具有 t(8;2 1) ,13.9% (5 / 36例 )无 t(8;2 1)。在 AML- M2 b中 ,AML1/ MTG8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检出率为10 0 % (44 / 44例 ) ,其中包括 5例无 t(8;2 1)的病例 ,AML1基因和 MTG8基因的重排检出率分别为 81.8%和71.0 %。 13例完全缓解 (CR)的 AML- M2 b中 12例可检出 AML1/ MTG8融合基因转录本。结论 :AML- M2 b与国际上的 t(8;2 1)白血病所指为同一疾病实体 ,AML 1/ ETO融合基因是这种疾病的基因标志 ,AML - M2 b可分为 t(8;2 1) (+) AML 1/ ETO(+) AML - M2 b和 t(8;2 1) (- ) AML 1/ ETO(+) AML - M2 b。经化疗获 CR的 AML - M2 b仍可检出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M2b 细胞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615-SCID导入近交系小鼠的培育及其一般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惠芳 廖晓龙 +8 位作者 王英 赵轼轩 刘秋花 周剑 陈辉树 赵钧明 褚建新 李卓 王远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29-133,F003,共6页
目的 建立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同源导入近交系 6 15 SCID小鼠。方法 利用经典遗传学的杂交 互交方法 ,将SCID小鼠携带的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基因 (scid基因 ) ,导入我国自己培育的 6 15近交系小鼠中。育种过程中采用白细... 目的 建立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同源导入近交系 6 15 SCID小鼠。方法 利用经典遗传学的杂交 互交方法 ,将SCID小鼠携带的T、B淋巴细胞联合免疫缺陷基因 (scid基因 ) ,导入我国自己培育的 6 15近交系小鼠中。育种过程中采用白细胞计数分类及ELISA检测Ig含量方法 ,筛选每个M循环中的纯合子 ;再用蛋白质和同工酶电泳方法 ,分析纯合子位于 11个染色体上的 2 5个生化标记基因位点。结果 第 7个M循环中 ,所得纯合子与 6 15小鼠的 2 5个生化标记基因位点完全一致 ,表明M7循环的纯合子具有 6 15小鼠的全部标记基因。结论 M6、M7循环的纯合子小鼠表达scid基因 ,具有放射敏感性和T、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的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联合免疫缺陷 SCID 近交系 小鼠 培育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诊治及护理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逯秀玲 孙菲菲 +1 位作者 姜恩海 王桂林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7年第12期3108-3110,共3页
介绍了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的定义、分度、治疗、护理,提出规范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分度 治疗 规范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eevec耐药白血病细胞中P-糖蛋白功能失调及其调节
16
作者 齐静 杨铭 +3 位作者 周圆 王彩云 熊冬生 杨纯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973-977,共5页
目的:明确Pgp在Gleevec耐药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K562/G01细胞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伊马替尼(Gleevec,STI571)细胞毒作用的敏感性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 目的:明确Pgp在Gleevec耐药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K562/G01细胞对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伊马替尼(Gleevec,STI571)细胞毒作用的敏感性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Verapamil,VPL)对K562/G01细胞药物敏感性的调节作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细胞中MDR基因mdr1及Pgp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内DOX及罗丹明123(Rhodamin123,Rho123)水平以及Gleevec和ATP对Pgp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人白血病Gleevec耐药K562/G01细胞对Gleevec耐药约40倍,但对MDR类化疗药物DOX却保持敏感,而且,Pgp抑制剂VPL不改变K562/G01细胞对DOX的敏感性。与MDR表型的K562/A02细胞一样,K562/G01细胞表达mdr1及其编码的Pgp蛋白,但Pgp却没有药物外排泵功能,K562/G01细胞中DOX或Rh123浓度与敏感细胞K562相当。加入Gleevec或ATP可明显降低K562/G01细胞中DOX水平。结论:人白血病Gleevec耐药细胞K562/G01表达mdr1/Pgp,但Pgp功能明显受阻,Bcr/Abl抑制剂Gleevec或ATP可部分恢复K562/G01细胞中Pgp的药物外排泵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Gleevec耐药性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细辛肝素并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
17
作者 黄平平 韩忠朝 +2 位作者 李尚珠 刘春华 徐秀强 《中医药学刊》 2003年第7期1098-1099,共2页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并肝素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 ,并研究其对有关血液流动试验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采用随机分组法分别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并肝素(治疗组 33例 )与维脑路通注射液并...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并肝素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疗效 ,并研究其对有关血液流动试验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采用随机分组法分别应用灯盏细辛注射液并肝素(治疗组 33例 )与维脑路通注射液并肝素 (对照组 32例 )治疗 ,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前后对照检查有关血液流动试验。结果 :治疗组是显效 15例 (4 5 .4 5 % ) ,良好 10例 (30 .30 % ) ,改善 7例 (2 1.2 1% ) ,无效 1例 (3.0 3% ) ;对照组评分分析结果是显效 8例 (2 5 .0 % ) ,良好 9例 (2 8.13% ) ,改善 13例 (4 0 .6 3% ) ,无效 2例 (6 .2 5 % ) ;经Ridit分析法处理 (u =2 .0 0 1) ,表明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 8例合并溃疡 ,治疗后 ,4例愈合 ,1例干燥结痂 ,2例好转 ,1例无效 ;对照组有 7例合并溃疡 ,治疗后 ,2例愈合 ,2例干燥结痂 ,1例好转 ,2例无效。治疗组治疗前后肢体冷感指数分别是 3.394± 0 .6 5 9和 1.4 5 5± 1.12 1(P <0 .0 1) ;肢体疼痛指数分别是 2 .970± 0 .810和 1.5 4 5± 1.14 8(P <0 .0 1) ;间歇性跛行指数分别是 3.6 97± 0 .5 2 9和 1.333± 1.16 4 (P <0 .0 1) ;PVL末稍血流指数分别是 3.0 6 1± 0 .933和 1.6 0 6± 1.2 73(P <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灯盏细辛 血液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离法综合评价医院临床科室工作 被引量:3
18
作者 毛源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2-252,共1页
关键词 医院管理 工作评价 临床科室 距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型人胰岛素原基因的克隆及其腺病毒载体的构建
19
作者 石琳 陈振萍 +3 位作者 袁向飞 杨少光 张宇光 韩忠朝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9-531,共3页
目的:构建含有定点突变的人胰岛素原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首先利用RT-PCR方法从正常流产胎儿胰腺组织获取野生型人胰岛素原cDNA;然后通过重叠延伸PCR方法在人胰岛素原cDNA上产生2个突变位点,使突变的cDNA编码的蛋白质含弗林蛋白... 目的:构建含有定点突变的人胰岛素原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首先利用RT-PCR方法从正常流产胎儿胰腺组织获取野生型人胰岛素原cDNA;然后通过重叠延伸PCR方法在人胰岛素原cDNA上产生2个突变位点,使突变的cDNA编码的蛋白质含弗林蛋白酶的识别位点,该突变型胰岛素原cDNA片段命名为INS-M2;最后将INS-M2亚克隆至腺病毒载体系统的穿梭载体的多克隆位点上,并与骨架载体共转染至细菌内,通过细菌内同源重组得到重组载体。结果:Hind Ⅲ和Xho I酶切、Pac I酶切及测序均证实载体pAd-INS-M2构建成功。结论:构建的含定点突变人胰岛素原基因腺病毒载体pAd-INS-M2为进一步转染非胰岛β细胞,对糖尿病进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原 腺病毒载体/pAdEasy-1 弗林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被引量:32
20
作者 邓为民 韩钦 +5 位作者 葛薇 尤胜国 李长虹 张伟 邓鸿业 赵春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 目的:探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在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的分布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CM-DiI荧光染料示踪BMSC的体内分布情况,并辅以PCR检测Y染色体的方法进一步鉴定;体外实验采用MTT法、ELISA和FACS等方法检测BMSC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BMSC可进入并较长期(30天)存在于异基因小鼠免疫器官内;在体外,BALB/C小鼠的BMSC对由ConA诱导的BALB/C和C57BL/6(B6)和BXSB小鼠的T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而对前两种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分泌Ig方面表现为促进作用,对BXSB小鼠由LPS诱导的B细胞增殖和Ig分泌有抑制作用。BALB/C小鼠的BMSC对BALB/C和B6小鼠由ConA诱导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影响,却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两种品系小鼠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但对于BXSB小鼠却不同,BALB/C的BMSC可降低由ConA诱导的BXSB小鼠的IL-4生成细胞的数量,而提高由ConA诱导的IFN-γ生成细胞的数量。结论:异基因BMSC不但可进入受体的免疫器官,且可较长期(30天)存在;另外,BMSC对同基因正常、异基因正常和异基因自身免疫病的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器官 分布 免疫活性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