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CID小鼠及其在人类血液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褚建新 应红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1-25,共5页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SCID)小鼠是研究人类正常造血和白血病的理想模型,有“SCID-人鼠”之称。该小鼠是1983年Bosma等首先在CB-17近交系小鼠[来自BALB/c×C57BL/Ka-IgH-1~b/ICR(17F34)小鼠]中发现...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e deficiency,SCID)小鼠是研究人类正常造血和白血病的理想模型,有“SCID-人鼠”之称。该小鼠是1983年Bosma等首先在CB-17近交系小鼠[来自BALB/c×C57BL/Ka-IgH-1~b/ICR(17F34)小鼠]中发现的。scid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上,为一隐性基因。该基因与IgH位点无连锁,不引起腺苷脱胺酶(ADA)缺乏。SCID小鼠必须在SPF条件下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动物模型 白血病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凝血因子Ⅸ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毕作木 华宝来 +3 位作者 杨仁池 王鸿艳 武文杰 钱林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7-250,共4页
为探讨中国人群中凝血因子Ⅸ ( FⅨ )基因SalⅠ ,NruⅠ和MseⅠ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以三代内相互间无亲缘关系的正常汉族人为研究对象 ,对其 FⅨ基因内含子 1第 192位以及 5′端 - 793... 为探讨中国人群中凝血因子Ⅸ ( FⅨ )基因SalⅠ ,NruⅠ和MseⅠ酶切位点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 ,以三代内相互间无亲缘关系的正常汉族人为研究对象 ,对其 FⅨ基因内含子 1第 192位以及 5′端 - 793位核苷酸A和G的频率和 5′端 - 6 98位核苷酸T和C的频率进行了分析 ,其中对FⅨ - 192共分析了 2 14条X染色体 ,对 FⅨ - 793共分析了 2 10条X染色体 ,对 FⅨ - 6 98共分析了 2 0 6条X染色体。结果表明 :FⅨ基因内含子 1第 192位A和G的频率分别为 0 .878和 0 .12 2 ,杂合体频率为 0 .2 13;- 793位核苷酸A和G的频率分别为 0 .5 5 2和 0 .4 4 8,杂合体频率为 0 .4 94 ;FⅨ - 6 98位核苷酸T和C的频率分别为 0 .311和 0 .6 89,杂合体频率为 0 .4 2 9。结论提示 :FⅨ基因Sal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汉族人 凝血因子Ⅸ基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血友病B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血液系统疾病中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庆祥 郝玉书 +6 位作者 王立 唐克晶 秘营昌 徐开林 邵宗鸿 钱林生 焉丽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为研究EGFR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GFR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酶标法检测了48例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真性红... 目的:为研究EGFR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EGFR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酶标法检测了48例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例)、21例骨髓良性增生性疾病及4例正常人骨髓细胞的EGFR表达情况,以A432细胞系为阳性对照。结果:在正常人及骨髓良性增生性疾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未见EGFR表达,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骨髓细胞中也未见EGFR表达。结论:研究结果表明EGFR可能在人类骨髓造血细胞中较少表达,EGFR的表达较少参与人类恶性血液病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血液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微循环灌流状态的在体实验研究
4
作者 李贵山 任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3-94,共2页
关键词 血液微循环 灌流状态 在体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及社会支持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常子奎 管健 +2 位作者 张金霞 王雯 韩忠朝 《中国医院》 2003年第7期63-68,共6页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对143名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SCL—90各项因子分和国内常模相比差异不明显,但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焦...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对143名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SCL—90各项因子分和国内常模相比差异不明显,但在躯体化、抑郁、恐怖、焦虑四因子上有症状表现;其次,各项因子分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支付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可以分解为三个维度:人际支持、支持源的广泛性和支持利用度。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更多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心理健康程度 社会支持 SCL—90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去甲氧柔红霉素联合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秦铁军 徐泽锋 +6 位作者 方力维 张宏丽 张悦 王敬哲 潘丽娟 胡耐博 肖志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277-1282,共6页
本研究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阿糖胞苷(Ara-C)、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n)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HAI)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31例初治AML患者接受HAI诱导化疗,统计1个疗... 本研究探讨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阿糖胞苷(Ara-C)、去甲氧柔红霉素(idarubin)组成的联合化疗方案(HAI)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31例初治AML患者接受HAI诱导化疗,统计1个疗程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比较WHO亚型、遗传学及初始白细胞计数等不同预后分组患者疗效,按照WHO抗癌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26例患者1个疗程后获完全缓解(CR),CR率为84%。染色体核型预后良好组(n=10)、预后中等组(n=16)、预后不良组(n=5)患者1个疗程的CR率分别为90%、88%、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例高白细胞数(白细胞计数≥100×109/L)患者均获CR,24例非高白细胞数组患者19例获CR。中位随访期15(2-56)个月,全部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44%。26例CR患者3年累积生存率52%,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1%。所有31例患者均完成HAI诱导化疗,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在诱导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发生严重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持续的中位时间为16(6-24)天。31例患者均发生Ⅲ-Ⅳ级严重感染,抑制期中位发热持续时间为6(1-36)天。败血症发生率为19.4%(6/31);侵袭性真菌病发生率45.2%(14/31),Ⅲ-Ⅳ级非血液学毒性反应以发热(非感染性)、谷丙转氨酶升高、腹泻、胆红素升高、口腔炎等最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6.5%、6.5%、3.2%、3.2%、3.2%。结论:HAI方案治疗初治AML疗效肯定,特别是1个疗程的缓解率明显高于DA标准诱导方案。HAI方案安全性较好,除非发生严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高三尖杉酯碱 去甲氧柔红霉素 诱导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骨髓和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呼莹 张丽艳 +2 位作者 马冠杰 姜学英 赵春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89-293,共5页
为研究胎儿骨髓和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 ,取胎龄为 4 - 5个月水囊引产胎儿 ,将骨髓和肝脏细胞在SF(含 2 %FCS)培养基中培养 ,进行电镜观察 ,测定生长曲线 ,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 ,细胞周期分析 ,用SA方法... 为研究胎儿骨髓和肝脏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和生物学性状 ,取胎龄为 4 - 5个月水囊引产胎儿 ,将骨髓和肝脏细胞在SF(含 2 %FCS)培养基中培养 ,进行电镜观察 ,测定生长曲线 ,用流式细胞术对培养细胞进行表型测定 ,细胞周期分析 ,用SA方法测定Ⅰ ,Ⅲ型胶原和vWF因子表达。结果表明 :从胎儿骨髓和肝脏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 ,两者在形态学、生长特性、免疫表型上是相似的 ,肝脏间充质干细胞有更好的支持造血的功能。结论提示 ,从胎儿骨髓和肝脏可分离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 ,在体外有效扩增且保持其低分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骨髓 胎儿肝脏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表型 生物学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特性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4
8
作者 丁顺利 褚建新 +2 位作者 赵钧铭 姜露 胡小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8-141,共4页
为了探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的特性,我们采用病理形态学、BMNC计数、抗5-FU BMNC计数、外源性CFU-S(12)和骨髓连续移植等方法,对造血重建过程不同阶段的干/祖细胞增殖特性,进行了动态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移植... 为了探讨骨髓移植造血重建过程中干/祖细胞增殖的特性,我们采用病理形态学、BMNC计数、抗5-FU BMNC计数、外源性CFU-S(12)和骨髓连续移植等方法,对造血重建过程不同阶段的干/祖细胞增殖特性,进行了动态的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移植后第3天,骨髓内可见少数淋巴样细胞呈小灶性分布,第5—9天细胞灶迅速扩大,细胞形态表现为淋巴样细胞,至第11天才出现不同阶段的分化细胞;第5—9天BMNC数和抗5-FU BMNC数迅速增加,随后增殖速度明显减缓;第9天骨髓的CFU-S(12)数和重建长期造血的能力高于第5天和21天的骨髓。本实验结果提示,骨髓移植后造血细胞呈小灶性分布,重建造血初期造血干/祖细胞迅速增殖而无明显分化表现,此阶段骨髓细胞的重建长期造血能力增强,提示造血干细胞有扩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造血干/祖细胞 细胞增殖 造血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Ph染色体变异易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荧光原位杂交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刘旭平 刘世和 +4 位作者 李承文 薄丽津 秦爽 代芸 钱林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8-303,共6页
本研究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中变异Ph染色体易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双色单融合 (DC SF)与双色双融合 (DC DF)bcr abl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在变异易位CML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我院 4 2例CML变异Ph... 本研究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中变异Ph染色体易位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并比较双色单融合 (DC SF)与双色双融合 (DC DF)bcr abl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在变异易位CML中的应用价值。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方法分析我院 4 2例CML变异Ph易位患者 ,其中 9例进行DC SF FISH和 11例进行DC DF FISH研究。结果表明 :在 6 4 2例Ph阳性CML中变异易位 4 2例 (6 .5 % ) ,简单变异易位 4 2 .9% (18 4 2 ) ,复杂变异易位 5 4 .8%(2 3 4 2 ) ,遮蔽的或隐匿的Ph易位 1例。除 4 ,6号染色体外 ,其余染色体均被累及。 4种类型变异易位分别出现于至少 2个病例中。变异易位伴附加异常 15例 (35 .7% )。FISH检测bcr abl阳性 19例 (95 % ) ,阴性 1例。DC DF FISH显示除 1例患者部分细胞 (8.8% )能检测到abl bcr融合信号外 ,其他患者皆缺乏该融合信号。但在易位后的9号和参与变异易位的另外染色体上分别可以见到abl和bcr基因信号。DC SF FISH不能观察到信号的变异特征。结论 :CML变异Ph易位广泛累及除 9,2 2外其他染色体 ,部分类型属重现性异常 ;FISH检测能给予精确的分子诊断 ,而DC DF FISH可提供直观的、准确的分子变异特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变异易位 FISH BCR/ABL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被引量:16
10
作者 黄勇 姜尔烈 +4 位作者 阎嶂松 魏嘉麟 马巧玲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90-194,共5页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 目的分析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9例血液病并发IFI患者,予以伏立康唑为主的抗真菌治疗,从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原学3个方面评价疗效,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伏立康唑治疗IFI总有效率67.3%。在病原菌明确的病例中,曲霉属和念珠菌属感染有效率均为70%,1例新型隐球菌感染为显效。单变量分析显示延长伏立康唑治疗疗程(P<0.01)和患者基础病稳定(P=0.014)能显著提高疗效。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疗程和基础病状况是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的主要因素。伏立康唑主要不良事件是神经精神症状、视觉异常和皮疹;56例可评价病例中8例(14.3%)因不能耐受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而退出伏立康唑治疗。结论伏立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IFI上具有广谱抗真菌功效,同时它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较少且多能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gp抗体PHMA02在肿瘤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许元富 杨纯正 +5 位作者 熊冬生 邵晓枫 王珊 孙云晖 薛艳萍 李维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45-649,共5页
目的:应用单抗PHMA02 对148 例肿瘤患者P- 糖蛋白(Pg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该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与临床符合率以及预后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7 例实体瘤标本,应用药敏实验检测15 ... 目的:应用单抗PHMA02 对148 例肿瘤患者P- 糖蛋白(Pgp)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该单抗的特异性、检测结果与临床符合率以及预后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47 例实体瘤标本,应用药敏实验检测15 例儿童恶性肿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RT- PCR 法和药敏实验检测了101 例急性白血病(AL) 患者;用医学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1) 在47 例实体瘤标本中,儿童恶性肿瘤中多药耐药阳性( MDR+) 表达率较高(867 %)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灶中MDR+ 表达率为667% ,显著高于乳腺癌原发灶的300 % ( P< 001) 。2) 在101 例急性白血病(AL) 患者中,难治和复发组的MDR+ 表达率(529 % )显著高于初诊组(192 % )( P< 001)。3) 单抗PHMA02 的检测结果与国外同型单抗JSB- 1 的平行检测结果呈正的直线相关( P<005) ,与RT- PCR 的检测结果具有相关性(P< 001) ;部分标本的药敏实验结果与单抗PHMA02 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 单抗PHMA02 的检测结果与临床有较好的符合率,可在临床上应用。2)Pgp 在成人肺癌和乳腺癌中均有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P-糖蛋白 多药耐药 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VEGF受体II基因3区的克隆、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熊冬生 刘嘉 +6 位作者 邵晓枫 李蓉 许元富 彭晖 范冬梅 朱祯平 杨纯正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5-49,共5页
用RT PCR法从人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 ,将其重组到 pAYZ表达载体中 ,构建成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16C9,获得稳定表达 ,表达产物以可溶性状态存在 ;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显... 用RT PCR法从人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中克隆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 ,将其重组到 pAYZ表达载体中 ,构建成人VEGF受体II基因 3区表达载体。将该载体转化大肠杆菌 16C9,获得稳定表达 ,表达产物以可溶性状态存在 ;SDS PAGE和Westernblot分析显示 ,其分子量约为 14kD。以纯化的表达产物免疫Balb/c小鼠 ,眼球采血制备抗血清 ,抗血清效价在 10 3以上 ,并具有抑制VEGF诱导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在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受体 Ⅱ基因3区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人体 血管新生 肿瘤治疗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cDNA微阵列研究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机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谭耀红 赵春华 杨纯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2-272,共1页
关键词 多药耐药 CDNA微阵列 肿瘤细胞株 肿瘤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的构建、表达及体外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昕 杨铭 +7 位作者 范冬梅 许元富 周圆 高瀛岱 王金宏 周园 李巍 熊冬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50-1654,共5页
目的构建和表达抗CD20Fab-LDP(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力达霉素),并测定该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PCR和overlapPCR方法构建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采用亲和层... 目的构建和表达抗CD20Fab-LDP(力达霉素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力达霉素),并测定该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PCR和overlapPCR方法构建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并用双脱氧终止法测定DNA序列;采用亲和层析法纯化该产物,并用Western blot鉴定纯化产物;采用FACS方法鉴定纯化产物与靶细胞的结合活性;采用冷乙二醇法制备强化融合蛋白抗CD20Fab-LDM;采用MTT法鉴定抗CD20Fab-LDM对CD20+Raji细胞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结果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已构建成功,可溶性表达产物的产量可达4mg.L-1以上,具有与Raji细胞(CD20+)结合的活性,与抗CD20Fab的亲合常数相当,抗CD20Fab-LDM体外能特异性杀伤Raji细胞,IC50值为0.9×10-10mol.L-1。结论成功地构建了抗CD20Fab-LDP融合蛋白,并获得可溶性高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与相应靶抗原结合的活性,并成功制备了抗CD20Fab-LDM强化融合蛋白,体外能特异性杀伤CD20+的Raji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0 力达霉素 基因工程抗体 免疫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 生物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抗体抗CD19(Fab)-LDM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姜琳琳 张孝云 +4 位作者 马莉 颜次慧 齐怀丰 熊冬生 范冬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63-1368,共6页
目的构建及表达抗CD19(Fab)-LDP(LDP为LDM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进行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基因重组质粒pAZYanti-CD19(Fab)-LDP,测序进行鉴定,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 目的构建及表达抗CD19(Fab)-LDP(LDP为LDM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制备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进行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基因重组质粒pAZYanti-CD19(Fab)-LDP,测序进行鉴定,转化至大肠杆菌进行表达,表达产物经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 blot鉴定;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FACS)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融合蛋白与B淋巴瘤Raji细胞的结合活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19介导细胞内化的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对CD19+Raji细胞的靶向杀伤活性;采用彗星电泳的方法,检测强化融合蛋白对Raji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用基因工程方法成功的构建、表达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P,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在SDS-PAGE上表现为相对分子质量约60 ku蛋白条带,且融合蛋白可与Raji细胞特异结合,并能介导细胞的内化;强化融合蛋白对Raji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并能引起细胞DNA损伤。结论强化融合蛋白anti-CD19(Fab)-LDM可以靶向作用于B淋巴瘤细胞,并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在恶性B淋巴瘤生物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 力达霉素 B性恶性淋巴瘤 基因工程抗体 DNA损伤 强化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作载体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用于脑缺血-再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学琦 杨佳 +1 位作者 刘访杰 周海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和方法:采用红细胞(Erythrocytes,RBC)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的载体,将包载GSH-Px的RBC(RBC-GSH-Px)用于兔脑缺血-再... 目的和方法:采用红细胞(Erythrocytes,RBC)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的载体,将包载GSH-Px的RBC(RBC-GSH-Px)用于兔脑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研究。结果:包入采用低渗透析法,渗透压达到132mOsm。采用51Cr标记法测定的兔RBC的循环半寿期为(134±15)d(n=6),RBC-GSH-Px的半寿期为(73±25)d(n=5)。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结果表明,RBC-GSH-Px对I-R损伤的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RBC-GSH-Px对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浓度的升高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类 红细胞 载体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耐药肿瘤新药PHⅡ-7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谭耀红 齐静 +1 位作者 刘卫军 杨纯正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测定抗耐药肿瘤新药PHⅡ-7体外抗肿瘤谱,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PHⅡ-7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HⅡ-7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Northern印迹分析检测PHⅡ-7对耐药相关基因m... 目的测定抗耐药肿瘤新药PHⅡ-7体外抗肿瘤谱,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方法用MTT法测定PHⅡ-7体外抗肿瘤活性,用流式细胞仪、电子显微镜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HⅡ-7对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用Northern印迹分析检测PHⅡ-7对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sorcin的影响。结果PHⅡ-7对多种人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IC50为0.34~18.61μmol/L,更为突出的是,对于MDR类抗肿瘤药无效的多药耐药肿瘤细胞,PHⅡ-7同样具有生长抑制作用;1μg/ml的PHⅡ-7可诱导HL60、HL60/ADR细胞凋亡;PHⅡ-7可抑制K562/A02细胞中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PHⅡ-7是一种有较好前景的抗耐药肿瘤新药,其可能通过抑制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sorcin的表达而提高多药耐药细胞内药物浓度,从而引起肿瘤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吲哚衍生物 多药耐药 肿瘤细胞株 凋亡 SORC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大鼠化疗后血液中集落刺激因子、造血干细胞和残留白血病细胞动态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钧铭 应红光 +1 位作者 王淑萍 褚建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96-199,共4页
动态观察了白血病大鼠大剂量化疗后血液中血清集落刺激因子(CSF)、造血干细胞(HSC)和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变化。研究结果证明,白血病化疗后血清CSF最早出现,然后HSC增殖并向周围血液迁移,接着周围血细胞开始恢复,血液中白血病细胞出现最晚... 动态观察了白血病大鼠大剂量化疗后血液中血清集落刺激因子(CSF)、造血干细胞(HSC)和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变化。研究结果证明,白血病化疗后血清CSF最早出现,然后HSC增殖并向周围血液迁移,接着周围血细胞开始恢复,血液中白血病细胞出现最晚。随着血液中白血病细胞的增加,正常血细胞随之下降。揭示正常造血细胞与白血病细胞相互竞争而消长的规律,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白血病复发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化学疗法 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干细胞 残留白血病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神经胶质瘤趋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戴毅 孙爱红 +2 位作者 范存钢 杨仁池 韩忠朝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9,共5页
本文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胶质瘤组织的趋化能力及分布规律。从新生儿脐血中分离出MSCs加以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同时做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证明间充质干细胞性质。立体定向接种C6大鼠胶质瘤细胞,建立胶质瘤模型。将 5 -... 本文探讨了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胶质瘤组织的趋化能力及分布规律。从新生儿脐血中分离出MSCs加以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同时做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证明间充质干细胞性质。立体定向接种C6大鼠胶质瘤细胞,建立胶质瘤模型。将 5 -溴脱氧尿核苷(5- BrdU)标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借助立体定向仪打入胶质瘤模型鼠预定靶区,分为原位组、同侧半球组和同侧脑室组。数日后处死大鼠,灌注固定取脑,制成石蜡切片。以苏木素伊红 (H.E. )染色确定胶质瘤组织的范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MSCs,观察其在胶质瘤组织和周围正常脑组织中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原位组、同侧半球组和同侧脑室组均可见MSCs在胶质瘤组织中广泛分布,而在周围正常脑组织中很少见。特别是在胶质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这一定向分布更为明显。这一结果表明人间充质干细胞对胶质瘤组织有明显趋化性,能从远处向胶质瘤组织迁移并定位于其中,提示MSCs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细胞载体用于神经胶质瘤的靶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瘤组织 间充质干细胞 同侧 正常 侧脑室 脑组织 细胞载体 MSC 石蜡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调素拮抗剂EBB逆转K562/VCR细胞系多药耐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齐淑玲 刘杰文 +3 位作者 付津 李卓 刘津华 高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94-298,共5页
急性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耐药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中应用新的钙调素拮抗剂0-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0-4-ethoxy-butyl-berbamine,EBB)体外逆转多药耐药性获得成功。EBB对多药耐药K562/VCR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有剂量依赖关系... 急性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耐药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本研究中应用新的钙调素拮抗剂0-4-乙氧基-丁基-小檗胺(0-4-ethoxy-butyl-berbamine,EBB)体外逆转多药耐药性获得成功。EBB对多药耐药K562/VCR细胞系具有抑制作用并有剂量依赖关系,低浓度的EBB(IC10 0.35μg/ml)与长春新碱联合应用可提高长春新碱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其IC50由1.89μg/ml降至0.37μg/ml;K562/VCR细胞系对EBB的敏感性明显高于K562细胞,用斑点杂交的方法证明EBB可降低MDR-1的mRNA表达;用免疫荧光方法证明EBB可降低p170蛋白在K562/VCR细胞中的表达,其阳性率由42%降至5.9%;电镜观察显示EBB作用后的K562/VCR细胞中高尔基区比对照组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单个细胞DNA水平,证明EBB增加细胞在G_2/M期的百分比(EBB组为39%,对照组为22%)。以上结果证明EBB可能是一个有前途的耐药逆转剂,并具有多种逆转耐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调素 拮抗剂 逆转耐药性 MDR-1基因 p170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