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骨折内固定棒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珍珍 蔡汝汝 +4 位作者 蒲曦鸣 杨云 姚清清 侯振清 张其清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8-131,共4页
采用原位沉析法制备了壳聚糖/羟基磷灰石(CS/HA)复合棒材。用预先沉积的壳聚糖膜将含有Ca、P源的壳聚糖溶液与凝固液隔离,同时控制壳聚糖沉积与羟基磷灰石前驱体转化为羟基磷灰石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均匀复合。燃烧试验结果表明无机成分... 采用原位沉析法制备了壳聚糖/羟基磷灰石(CS/HA)复合棒材。用预先沉积的壳聚糖膜将含有Ca、P源的壳聚糖溶液与凝固液隔离,同时控制壳聚糖沉积与羟基磷灰石前驱体转化为羟基磷灰石的过程,使二者得以均匀复合。燃烧试验结果表明无机成分均匀分散于壳聚糖中,FT-IR、XRD和TEM测试证实原位生成羟基磷灰石,弯曲强度测试结果表明,原位沉析法制备的材料具有层状结构,CS/HA(质量比20/4)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达133MPa,弯曲模量6.8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羟基磷灰石 原位沉析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不同给药途径对糖尿病小鼠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超 胡亚楠 +6 位作者 唐丽娜 梅林 相莉 刘鉴峰 褚丽萍 牛惠生 孙洪范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8期927-930,共4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小鼠口服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四氧嘧啶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小鼠[14C]-葡萄糖灌胃,同时腹腔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每隔一定时间取尾静脉血测血糖和放射性,2h后处死小鼠,取心、肝、肾组织测放射性。结... 目的:观察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小鼠口服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四氧嘧啶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小鼠[14C]-葡萄糖灌胃,同时腹腔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每隔一定时间取尾静脉血测血糖和放射性,2h后处死小鼠,取心、肝、肾组织测放射性。结果:糖尿病小鼠口服[14C]-葡萄糖后血糖迅速上升,但其血液放射性水平与正常小鼠和胰岛素给药小鼠无差异。糖尿病小鼠皮下注射胰岛素50%出现低血糖。口服[14C]-葡萄糖后2h,糖尿病小鼠肝、肾放射性水平分别是正常小鼠的4倍和1.5倍,心脏放射性水平降低为正常小鼠的30%。腹腔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小鼠肝、肾和心脏的放射性水平与正常小鼠无统计学差异。皮下注射胰岛素使50%小鼠血糖降至正常,但其肝、肾的放射性水平仍显著高于正常小鼠。对于因皮下注射胰岛素而处于严重低血糖的糖尿病小鼠,肝、肾的放射性水平与正常小鼠无统计学差异,心脏的放射性水平仍显著低于正常小鼠。结论:皮下胰岛素给药可以纠正血糖,但不能纠正糖代谢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代谢 胰岛素 腹腔给药 四氧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A-PLGA微球的制备条件优化及不同添加剂对包封率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谷海刚 金旭 +3 位作者 龙大宏 杨菁 王海 宋存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1-93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 目的探讨不同优化条件及添加剂对BSA-PLGA微球包封率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技术制备了BSA-PLGA微球,对影响其包封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蔗糖、聚乙二醇和甘油对包封率的影响。结果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微球包封率为89.1%;BSA溶液中加入添加剂后,包封率可以提高到97.5%。结论采用水/油/水(W1/O/W2)的双乳化制备的BSA-PLGA微球可用于运载生物大分子药物,同时,提高内水相的粘度能够提高蛋白的包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二醇酸 牛血清白蛋白 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孙莉萍 张建锋 +4 位作者 李辉 王秀燕 张召武 王霜 张其清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99,共5页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生融合,而只发生团聚,且团聚现象具有可逆性.不同寡核苷酸对金纳米粒子的亲和力按poly dA>poly dC>poly dT的顺序依次减弱.单链DNA对纳米金的保护作用强度与单链DNA的长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纳米粒子 单链DNA 相互作用 SS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粘附蛋白十肽重复序列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蒋臻 刘加鹏 +2 位作者 杨丙晔 金利华 张其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5-282,共8页
利用PCR扩增Mcfp-1(M.coruscus foot protein-1)基因的12个十肽重复序列粘附功能片段(Mcfp-11~12)并连接到pGEX-4T1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的多肽产物经凝血酶处理切除GST标签,获得Mcfp-11~12功能肽段,最后用... 利用PCR扩增Mcfp-1(M.coruscus foot protein-1)基因的12个十肽重复序列粘附功能片段(Mcfp-11~12)并连接到pGEX-4T1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纯化的多肽产物经凝血酶处理切除GST标签,获得Mcfp-11~12功能肽段,最后用酪氨酸酶对该产物进行修饰.通过材料表面包被、石英晶体微天平(QCM,quartz crystalmicro balance)分析、细胞粘附和细胞毒性等实验,研究了该表达产物作为生物粘合剂的粘附特性.结果显示,重组表达产物Mcfp-11~12在多种材料表面的包被能力与Cell-TakTM(天然提取的贻贝粘附蛋白混合物)相当,甚至更佳;对细胞的粘附能力与Cell-TakTM相当;用HeLa细胞和293T细胞进行的MTT实验未发现细胞毒性.上述结果表明,Mcfp-11~12作为生物医用粘合剂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同时,基因重组技术可以为制备新型海洋贻贝粘附蛋白防水生物粘合剂提供有效的手段.本研究为临床使用更优质的生物医用粘合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粘附蛋白 基因重组 重组多肽 粘合剂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与纯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师平 宋丽萍 +3 位作者 余波 张海玲 刘兰霞 冷希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2-227,共6页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方法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对人TFPIcDNA特定序列进行定点突变(同义突变)。将获得的突变体及野生型cDNA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Pic9中,转化酵母宿主菌GS115和KM71,用0.5%的甲醇诱导重...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方法利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对人TFPIcDNA特定序列进行定点突变(同义突变)。将获得的突变体及野生型cDNA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Pic9中,转化酵母宿主菌GS115和KM71,用0.5%的甲醇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细胞培养上清经超滤浓缩后,依次用DEAE-sepharose Fast Flow、Heparin-sepharose CL6B及Sephadex G-75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重组蛋白,分别采用凝胶扫描成像定量分析和底物显色法测定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和活性。结果凝胶扫描成像定量分析显示,同义突变体的表达量(1mg/L)显著高于天然型(0.1mg/L)。活性测定表明GS115重组菌在诱导表达12h后即可于培养上清中检测到TFPI活性,36h达峰值;而KM71重组菌诱导表达24h后才开始于培养上清中检测到TFPI活性,72h达峰值。两个菌株中突变体mTFPI-pPic9转化子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TFPI-pPic9转化子。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2000。结论对TFPI-cDNA特定序列进行同义突变后能显著提高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细胞中的表达,且显著高于在酿酒酵母和昆虫细胞的表达;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利用毕赤酵母表达TFPI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 毕赤酵母 同义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