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电阻抗断层成像线电极与复合电极的仿真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王妍 沙洪 任超世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7-640,共4页
本研究采用强制等势点有限元模型和改进的适用于复合电极的强制等势点模型,对使用线电极和复合电极的EIT系统进行了仿真正向计算和图像重建研究,比较了两种电极不同的结构参数组合对EIT系统检测灵敏度和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电极结... 本研究采用强制等势点有限元模型和改进的适用于复合电极的强制等势点模型,对使用线电极和复合电极的EIT系统进行了仿真正向计算和图像重建研究,比较了两种电极不同的结构参数组合对EIT系统检测灵敏度和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电极结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T电极 线电极 复合电极 优化设计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和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关系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传华 冷希岗 +1 位作者 宋丽萍 王彭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56-261,共6页
本文试就组织 因子途径抑制因 子( Tissue factor path w ay inhibitor , T F P I) 和生物 材料 血液相 容性 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初步的探 讨。本 研究 通过 基因 重组的 方法 制备 了人 重组 T ... 本文试就组织 因子途径抑制因 子( Tissue factor path w ay inhibitor , T F P I) 和生物 材料 血液相 容性 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初步的探 讨。本 研究 通过 基因 重组的 方法 制备 了人 重组 T F P I,将 其 涂于 医用聚 乙烯和聚氯乙 烯薄膜材料表面 ,观察 T F P I 涂层对接触血液 的凝血时间、血 液中组织 因子及 凝血因 子 Xa 活性的影 响。结果显示:1实验组( T F P I 处理) 的材料表面 与血液接触后 其凝血时间 比对照 组( 未经 T F P I 处理) 明显延 长,动 态凝 血时 间也 得到 类似 结果;2实 验组 材料 表面 对 接触 血液 中组织因子及凝 血因子 Xa 的活 性有明显的 抑制作 用。上述 结果提 示 T F P I 在 生物 材料 的血 液相 容性改性方面具 有十分广阔的 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血液相容性 TF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EIT复合电极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妍 沙洪 任超世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索医学EIT复合电极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笔者建立的EIT电极结构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对复合电极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了位于成像区域不同位置的成像目标,复合电极各结构参数改变对成像质量和系统检测灵敏度影响的... 目的探索医学EIT复合电极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笔者建立的EIT电极结构及参数优化设计方法对复合电极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了位于成像区域不同位置的成像目标,复合电极各结构参数改变对成像质量和系统检测灵敏度影响的规律。结果和结论各结构参数的影响错综复杂,采用多参数仿真实验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T电极 优化设计 复合电极 强制等势点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的研究与开发
4
作者 王延群 计建军 +7 位作者 杨军 李跃杰 李穗 宋学东 王洪义 张渝生 王效宁 李川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S1期41-,共1页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眼前节的微细结构,包括房角的关、闭情况,角膜和前房的厚度,虹膜、睫状突、睫状冠、角膜缘、巩膜突、脉络膜的形态及病灶,必须克服光学设备的局限性,寻找新的方法满足临床需要。利用高频40~100 MHz的超声波对眼前节进...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眼前节的微细结构,包括房角的关、闭情况,角膜和前房的厚度,虹膜、睫状突、睫状冠、角膜缘、巩膜突、脉络膜的形态及病灶,必须克服光学设备的局限性,寻找新的方法满足临床需要。利用高频40~100 MHz的超声波对眼前节进行扫描,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眼科临床认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笔者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医疗器械关键技术研究及重大产品开发项目“BME-300W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是一种甚高频B模式的超声成像技术,使用了50 MHz的超声脉冲,其轴向分辨力高达5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虹膜 角膜 葡萄膜 眼科 UBM 眼前节 标准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isual Basic的医学仪器控制
5
作者 李颖 李新 +2 位作者 张昱 刘志朋 殷涛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S1期42-,共1页
Visual Basic(VB)是一种功能全面的编程语言。通过运用VB对医学仪器设计中的图像界面、数据库、文件管理、串口通讯及打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案。Win32API是Windows的32位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一系列复杂的函数、... Visual Basic(VB)是一种功能全面的编程语言。通过运用VB对医学仪器设计中的图像界面、数据库、文件管理、串口通讯及打印等方面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良好的解决方案。Win32API是Windows的32位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一系列复杂的函数、消息和结构。笔者通过VB调用win32API,实现了对医学控制软件窗体和控件的绘制,以及对控制波形的模拟。特别是后者,作为实际控制过程的描述,达到了生动、形象、直观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仪器 Visual Basic 医学数据 控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组织超声乳化吸除技术的研究
6
作者 段炳柱 李永江 林秩文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1998年第1期12-14,21,共4页
本文介绍的生物组织超声乳化吸除技术,借助超声波技术,将电能转化成高频机械振动形式的功能,利用其产生的高于生物组织最小切割阈值的强大瞬时冲击加速度、声激流和空化的共同作用,对已病变和不需要的生物组织进行切割、报政和乳化... 本文介绍的生物组织超声乳化吸除技术,借助超声波技术,将电能转化成高频机械振动形式的功能,利用其产生的高于生物组织最小切割阈值的强大瞬时冲击加速度、声激流和空化的共同作用,对已病变和不需要的生物组织进行切割、报政和乳化,同时利用负压将乳化组织吸除掉,起到手术治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组织 超声波 机械振动 乳化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作为组织工程软骨支架材料的研究
7
作者 张其清 黄伟春 刘玲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z2期777-780,共4页
本文报导了用胶原作为软骨组织的载体材料在组织工程化软骨中的研究情况.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出了Ⅰ-型胶原(sigma)、Ⅱ-型胶原(sigma)和混合型胶原(本室提取)的胶原海绵,并将其用作软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支架,比较研究了这三种胶... 本文报导了用胶原作为软骨组织的载体材料在组织工程化软骨中的研究情况.本研究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出了Ⅰ-型胶原(sigma)、Ⅱ-型胶原(sigma)和混合型胶原(本室提取)的胶原海绵,并将其用作软骨组织工程的载体支架,比较研究了这三种胶原材料支架在软骨组织工程应用中的效果,筛选出了较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软骨组织工程 支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炔诺孕酮长效缓释埋植剂 Ⅰ.结构特征的研究和体内外药物释放的长期观察 被引量:9
8
作者 宋存先 杨菁 +4 位作者 孙洪范 王彭延 史瑞文 施化莲 崔秀敏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9,共8页
用生物降解性聚己内酯(PCL)为载体制备女性抗生育药物左炔诺孕酮(LNG)的长效皮下埋植胶囊。除可降解外,该胶囊具有微孔结构,重要技术特征是在PCL中加入固体水溶性大分子PluronicF68(F68)作为致孔剂,... 用生物降解性聚己内酯(PCL)为载体制备女性抗生育药物左炔诺孕酮(LNG)的长效皮下埋植胶囊。除可降解外,该胶囊具有微孔结构,重要技术特征是在PCL中加入固体水溶性大分子PluronicF68(F68)作为致孔剂,研究了加入致孔剂的工艺和微孔形成的原理,用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方法证明在亲水介质中F68很快溶出,形成多微孔结构。体外和动物体内药物释放的研究证明该埋植剂具有零级释放动力学,可在体内长期维持稳定的药物释放量,每根3cm长的埋植剂在体内每天释放约21微克L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聚己内酯 皮下埋植 左炔诺孕酮 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信号的时变AR模型参数评估肌疲劳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洪涛 曹玉珍 +1 位作者 谢小波 胡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3-497,共5页
目的本研究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时变参数AR模型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方法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10名受试者疲劳前、后的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AR模型,并采... 目的本研究针对表面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时变参数AR模型的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方法应用时变参数模型对10名受试者疲劳前、后的肌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建立时变参数AR模型,并采用递推最小二乘算法求解模型的时变参数,将线性非平稳问题转化为线性时不变问题。结果以时变参数AR模型的第一个时变参数的均值作为肌肉疲劳的快速指针。实验证明时变参数比传统的中值频率对疲劳反应的灵敏度高(提高范围为37.80%到324.46%)。结论该方法可以实现对短时表面肌电信号的肌肉疲劳快速评估,为腰肌劳损的诊断和康复治疗,以及人体工效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肌肉疲劳 时变参数A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聚己内酯埋植剂体内降解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丽娜 宋存先 +2 位作者 孙洪范 冷希岗 梅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4期263-267,F0003,共6页
目的对医用聚己内酯埋植剂材料合成及体内降解进行研究,了解埋植剂材料的性能。方法Pluronic F68经乙酰封端处理后与己内酯单体(CL)混合,加入催化剂于N2保护的聚合釜中,在140℃~170℃条件下聚合48h,用挤出机制成管材。研究致孔剂的工... 目的对医用聚己内酯埋植剂材料合成及体内降解进行研究,了解埋植剂材料的性能。方法Pluronic F68经乙酰封端处理后与己内酯单体(CL)混合,加入催化剂于N2保护的聚合釜中,在140℃~170℃条件下聚合48h,用挤出机制成管材。研究致孔剂的工艺、微孔的形成。用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聚己内酯埋植剂材料的结构。用氚标记的低相对分子量的聚己内酯胶囊植入大鼠皮下,测定其体内降解、吸收和排泄。结果含有F68的医用聚己内酯埋植剂材料(PCL/F68)在亲水介质中F68很快溶出,可形成多微孔结构。该材料起始相对分子量为66000时,在体内可完整存在2年,2年后降解为低相对分子量碎片,可被机体吸收、排泄,不在体内积蓄。结论聚己内酯/F68埋植剂材料在体内可降解并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不在体内积蓄,脏器中放射性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 生物降解 缓释体系 埋植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 被引量:7
11
作者 郑政 计建军 +4 位作者 李穗 张渝生 高建民 李跃杰 王延群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2-516,共5页
介绍一种新型的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系统.该系统利用长焦距(13mm)换能器和机械扇扫, 实现了宽景扫描,具有4.8 mm×6 mm 和9.6 mm×12 mm 两种扫描窗宽.使用长焦距换能器还使得检查时换能器远离角膜,极大地减小角膜损伤的风... 介绍一种新型的眼科超声生物显微镜系统.该系统利用长焦距(13mm)换能器和机械扇扫, 实现了宽景扫描,具有4.8 mm×6 mm 和9.6 mm×12 mm 两种扫描窗宽.使用长焦距换能器还使得检查时换能器远离角膜,极大地减小角膜损伤的风险.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器件(FPGA)实现了硬件动态帧平均从而增强了图像的信噪比.系统中心频率为50MHz,纵向和横向分辨力分别为50 μm 和100μm.一个专门设计的层状靶被用来测试系统的纵向分辨力,其独特的结构保证了高分辨力超声设备的测试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甚高频超声 超声生物显微镜 机械扇扫 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阻抗断层成像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任超世 王妍 邓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35-238,共4页
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是一种全新的医学成像和图像监护技术。提出了我国EIT应用技术研究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建议,涉及电极性能与评价方法,数据采集与图像增强,成像算法和特征信息识别与诊断判据等。希望能对我国EIT研究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电极性能 图像重建算法 数据采集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效抗生育埋植剂CaproF体内药物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丽娜 孙洪范 +3 位作者 宋存先 冷希岗 崔秀敏 史瑞文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对可降解长效抗生育埋植剂CaproF的体内药物释放动力学进行评价。方法将CaproF植入Wister大鼠皮下。每隔一定时间处死动物,取出埋植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药物残留量,计算单位长度埋植剂平均每日药物释放量。放射免疫法测定左炔诺孕... 目的对可降解长效抗生育埋植剂CaproF的体内药物释放动力学进行评价。方法将CaproF植入Wister大鼠皮下。每隔一定时间处死动物,取出埋植剂,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药物残留量,计算单位长度埋植剂平均每日药物释放量。放射免疫法测定左炔诺孕酮(LNG)血药浓度。结果CaproF埋植剂在60、120、180、360、720d药物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11.0±3.0)、(11.7±3.7)、(8.0±1.2)、(7.3±0.4)、(9.3±0.9)μg/(d·cm),并可维持基本恒定的血药浓度。结论左炔诺孕酮CaproF埋植剂植入体内后,平均药物释放速率达到7.6μg/(d·cm),并可维持2年的基本稳定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植剂 左炔诺孕酮 药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频率阻抗法研究血液电特性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慧艳 任超世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3-227,共5页
根据血液的阻抗-频率特性和典型的三元件血液模型,介绍了一种研究血液电特性的新方法多频率阻抗法。并对用生理盐水置换了血浆的血液和经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处理后,红细胞硬化的血液的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采用的血... 根据血液的阻抗-频率特性和典型的三元件血液模型,介绍了一种研究血液电特性的新方法多频率阻抗法。并对用生理盐水置换了血浆的血液和经戊二醛磷酸缓冲液处理后,红细胞硬化的血液的电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法采用的血浆电阻R0,红细胞内液电阻R1和细胞膜电容C参数等能高灵敏地反映血浆、红细胞内液及细胞膜等的状态及性能变化,可为全面评价血液特性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电特性 电阻抗 多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动脉导管对血液组织因子活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传华 王彭延 +3 位作者 冷希岗 赵明 刘文革 施化莲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31-233,237,共4页
本文将实验犬分成3组,即普通聚氯乙烯导管组、医用聚氯乙烯导管组和对照组,探讨了生物材料对血液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植入股动脉后2~8h,两种聚氯乙烯导管均使血液组织因子活性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 本文将实验犬分成3组,即普通聚氯乙烯导管组、医用聚氯乙烯导管组和对照组,探讨了生物材料对血液组织因子活性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在植入股动脉后2~8h,两种聚氯乙烯导管均使血液组织因子活性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1;两种导管之间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术后2h,P<0.05;术后8h,P<0.01;按血液组织因子活性升高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普通聚氯乙烯导管组>医用聚氯乙烯导管组>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生物材料植入机体后对血液组织因子活性有影响,其程度与各种生物材料的自身性质有关。本项研究揭示了组织因子在生物材料诱发的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对我们建立以组织因子为指标的生物材料血液相容性的评价标准,研究开发血液相容性优良的新型生物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血液相容性 组织因子 聚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敦皖 宋丽萍 +6 位作者 刘兰霞 张海玲 董霞 王海 柏金根 姚康德 冷希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0年第1期65-69,F0002,共6页
目的探讨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与质粒DNA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基因纳米粒子的可行性,考察载体与质粒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开发安全高效的非病毒载体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合成了一种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NMPCS),利用复凝... 目的探讨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与质粒DNA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形成基因纳米粒子的可行性,考察载体与质粒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开发安全高效的非病毒载体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合成了一种双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NMPCS),利用复凝聚的方法制备NMPCS/DNA纳米粒子复合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手段对NMPCS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动态光散射、原子力显微镜、圆二色谱等实验对NMPCS与质粒DNA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分析表明,改性后的壳聚糖的特征基团有显著变化,证明了亚甲基磷酸基团成功的引入。NMPCS与DNA能自组装形成类似球形的基因纳米粒子。结论壳聚糖基双亲性分子可能与细胞膜中的双亲性分子具有潜在相容性,使得载体/DNA复合物通过一种膜的去组装过程跨越细胞膜而最终表达,从而有望研制出高效的非病毒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亚甲基磷酸化壳聚糖 DNA 纳米粒子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烷基化壳聚糖基因支架血管内基因转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金旭 朱敦皖 +5 位作者 张超 唐丽娜 王海 柏金根 姚康德 宋存先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6年第6期342-345,F0003,共5页
目的评估新型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向局部动脉血管内转运基因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十二烷基化壳聚糖同质粒DNA按文献制备纳米粒并进行表征。将纳米粒涂布于金属支架表面同时进行电镜观察。分别将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进... 目的评估新型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向局部动脉血管内转运基因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十二烷基化壳聚糖同质粒DNA按文献制备纳米粒并进行表征。将纳米粒涂布于金属支架表面同时进行电镜观察。分别将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进行细胞转染(pEGFP-C1)和兔颈动脉在体转染实验(pGL3-control),观察细胞转染效果。结果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纳米粒为球形,稳定,平均粒径126nm,Zeta电位(+28±3)mV。该纳米粒涂布于支架表面,电镜下呈片状不规则粒子。细胞转染实验显示,支架表面细胞及支架邻近细胞大量转染,远离支架细胞未见转染。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支架植入部位荧光素酶高表达,同时有2只动物肝脏标本有微量表达,其他部位未见表达。结论十二烷基化壳聚糖质粒DNA支架是一种新型有效的血管内基因转运体系,可能对诸如再狭窄等心血管疾病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这一基因运载思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质粒DNA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支架 载体 质粒 壳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膜用于血管内基因投递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金旭 宋存先 +2 位作者 张超 刘兰霞 Robert Levy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2-457,共6页
目的评价胶原膜上通过抗体结合腺病毒或质粒DNA作为基因投递载体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交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SPDP)将抗腺病毒或抗DNA抗体共价键结合在胶原膜上,通过这些抗体将腺病毒载体(Ad-GFP)和质粒... 目的评价胶原膜上通过抗体结合腺病毒或质粒DNA作为基因投递载体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交联剂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基)丙酸酯(SPDP)将抗腺病毒或抗DNA抗体共价键结合在胶原膜上,通过这些抗体将腺病毒载体(Ad-GFP)和质粒DNA(pEGFP-C1)结合在膜上。采用同位素标记的质粒DNA(pDNA)在体外测定基因的释放,用细胞转染试验评价这种新型基因递送体系的功能。结果通过SPDP交联剂成功地将抗体共价键连接在胶原膜上,并结合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腺病毒和质粒DNA。细胞实验发现胶原膜上有大量表达GFP的阳性细胞,而膜以外的区域则没有GFP阳性细胞,表明具有局部递送特征。偶联Ad-GFP的胶原膜最大转染效率达到92.8%,而且在10^7-10^10病毒粒子/mL范围内,转染效率呈正剂量相关性。偶联pEGFP-C1的胶原膜诱导的细胞转染效率约为21.8%,结合32P标记的pDNA的胶原膜体外基因释放持续13天以上。用胶原涂层的不锈钢血管支架进行了同样的试验,在细胞培养中支架表面有大量GFP阳性细胞,其他区域没有GFP阳性细胞。结论胶原膜携带抗体偶联基因是一种新型的基因投递体系,可实现高效和局部定位的基因转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膜 抗体 腺病毒载体 质粒载体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长春新碱缓释药膜的制备及稳定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汉 陈红丽 +1 位作者 莫丽都尔 张其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7年第5期341-343,共3页
目的制备出载硫酸长春新碱微球的胶原-壳聚糖缓释药膜,并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方法采用W/O/O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硫酸长春新碱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后把微球与壳聚糖、胶原溶液共混及二次冻干,制备出载硫酸长春新碱微球的... 目的制备出载硫酸长春新碱微球的胶原-壳聚糖缓释药膜,并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方法采用W/O/O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硫酸长春新碱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后把微球与壳聚糖、胶原溶液共混及二次冻干,制备出载硫酸长春新碱微球的胶原-壳聚糖药膜。对微球和药膜表面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测定了微球和药膜的包封率、载药量及药物释放,药物含量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此外,还初步考察了缓释药膜的稳定性。结果制备的微球包封率达到79.0%±1.0%,微球药物的突释为27.2%±1.2%,制备成药膜后降低到18.0%±1.1%,采用该工艺流程制备出来的缓释药膜,药物突释明显减少。稳定性实验显示,该药膜在40℃条件下放置3个月药物含量下降到97.9%±0.1%,而高湿度或光照环境下放置10 d药物含量下降到91.4%±0.3%和91.2%±0.4%。结论药物包囊制成微球后与胶原、壳聚糖共混制备出的缓释药膜具有较好的释放特性和稳定性,有望成为一种实用的新型缓释抗肿瘤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长春新碱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胶原 膜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胶原人工骨在创伤后骨缺损修复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森 张其清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评估羟基磷灰石,胶原(hydroxyapatite/collagen,HAC)人工骨在创伤后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创伤后四肢骨骨折患者,无其他病史,分为2组。试验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45.3岁。对照... 目的评估羟基磷灰石,胶原(hydroxyapatite/collagen,HAC)人工骨在创伤后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48例创伤后四肢骨骨折患者,无其他病史,分为2组。试验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45.3岁。对照组患者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46岁。对所有患者进行骨折切开复位,选择合适的内固定。试验组于固定后,在骨缺损处、骨髓腔、骨折线周围直接植骨,羟基磷灰石,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植入量0.4~4.0g不等。对照组不植入羟基磷灰石,胶原人工骨。结果两组46例病例获随访。试验组中2例失随访,余23例患者无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骨折均达临床愈合。X线片显示,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间界限模糊,有新骨形成,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人工骨与骨组织融合,骨缺损基本修复。对照组3例延迟愈合和1例骨折不愈合患者在功能上恢复较差;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具有良好的材料,细胞界面,使材料本身更具备与骨键合的能力。其三维多孔结构便于骨组织的长入,生物降解性有利于骨组织的改建和塑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羟基磷灰石 创伤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