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试验研究
1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4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阮英茆 孟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血管内支架。组 1和组 2、3分别于术后 3个月及 3、6个月行血管造影 ;其中组 3术后 6个月对狭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 :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入实验组主动脉弓降部。术后 6个月生长发育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6 .6 0± 3 .5 5 %,内膜增殖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1 4.6 1± 0 .3 7%。术后第 6个月血管内支架置入处前后收缩期压差为 1 .76± 0 .3 7kPa ,行球囊扩张术后压差消失。结论 :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置入小型动物主动脉可因其生长发育造成再狭窄 ,并随时间推移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主动脉 置入术 经皮血管成形术 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 血管支架 平均 消失 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非粘液性原发肿瘤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宋来凤 朱晓东 +2 位作者 吕凤英 司文学 王亚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我院1965年至1993年间,共检出心脏原发肿瘤236例,其中16例为非粘液性肿瘤,占同期心脏原发肿瘤的6.8%。包括脉管瘤7例,间叶细胞瘤5例,间皮细胞瘤、脂肪瘤、横纹肌肉瘤及纤维弹力瘤各1例。良性和恶性肿瘤各8例。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原发性 间皮细胞瘤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下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不能防治小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 被引量:4
3
作者 钱杰 高润霖 +7 位作者 汤健 史瑞文 宋来凤 李永利 魏英杰 孟亮 袁卫民 司文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 :评估质粒介导下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局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对小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作用。  方法 :选用 1 4只正常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 ,载体为携带有VEGF基因的PcDNA3质粒。用常规球囊导管技术 ,将携带有VEGF基因... 目的 :评估质粒介导下蛋白涂层金属支架局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因对小型猪冠状动脉再狭窄的作用。  方法 :选用 1 4只正常小型猪作为实验动物 ,载体为携带有VEGF基因的PcDNA3质粒。用常规球囊导管技术 ,将携带有VEGF基因的蛋白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作为VEGF转基因组 (n =7) ,以相同方法置入单纯蛋白涂层支架作为对照组 (n =7) ,球囊与血管直径之比为 1 1∶1。在基因转染后 7天 ,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染色。在支架置入后 3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 ,测定管腔狭窄直径 ;同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 :支架被成功置入 1 4只动物冠状动脉前降支中段。支架置入后 7天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证实 ,在转染部位的动脉壁内有VEGF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中层平滑肌细胞浆内及外膜有VEGF蛋白质生成。在支架置入后 3个月重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转基因组和对照组均发生再狭窄 ,平均管腔狭窄直径分别是 ( 6 9±1 0 ) %和 ( 80± 1 4 )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2 4 7)。组织病理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 :转基因组和对照组 ,在平均损伤积分、新生内膜厚度、平均新生内膜面积、百分狭窄面积和内膜 /中膜值等各项参数上均无显著性差别。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粒介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因 冠状动脉再狭窄 动脉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心包非粘液瘤性原发性肿瘤的磁共振诊断——14例手术病理对照 被引量:7
4
作者 赵世华 黄连军 +4 位作者 凌坚 张岩 蒋世良 韦云青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91-293,共3页
目的 :分析心脏心包非粘液瘤性原发性肿瘤磁共振成像 (MRI)的影像学特征 ,评估其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 14例 ,行 MRI自旋回波多体位扫描及磁共振电影检查。  结果 :14例 MRI所见肿... 目的 :分析心脏心包非粘液瘤性原发性肿瘤磁共振成像 (MRI)的影像学特征 ,评估其临床价值。  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 14例 ,行 MRI自旋回波多体位扫描及磁共振电影检查。  结果 :14例 MRI所见肿瘤部位、大小、扩展范围与外科和 (或 )大体病理所见几近一致 ,其中 9例定性诊断正确 ,包括脂肪瘤 3例、纤维瘤 2例和心包囊肿伴出血 4例。  结论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 ,其大视野更有助于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 (如纵隔、肺和膈肌等 )的关系 ;MRI电影则可补充一些解剖资料 ,显示血流动态变化。同时 MRI尚有助于对脂肪瘤、纤维瘤和心包囊肿伴出血等做出初步的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心包肿瘤 原发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累及左心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黄洁 郑哲 +6 位作者 胡盛寿 杨跃进 赵世华 赵红 宋来凤 宋云虎 蒋世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78-281,共4页
目的: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以左心室受累为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左心室受累致ARVC的认识。方法:回顾49例心脏移植中9例经病理证实为左心室受累为主的ARVC患者的一般特征、猝死和心肌病家族史、临... 目的: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以左心室受累为主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左心室受累致ARVC的认识。方法:回顾49例心脏移植中9例经病理证实为左心室受累为主的ARVC患者的一般特征、猝死和心肌病家族史、临床症状和病程、药物治疗史、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Hoher)、超声心动图、心血池、静态心肌显像、心脏磁共振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受体心脏大体和组织学病理特征。结果:9例患者平均年龄13-54(40.4±15.9)岁,女性5例,男性4例。心悸胸闷病史0.33-20年,平均(9.1±8.9)年,晕厥史2例,有电除颤史6例,胺碘酮治疗5例。2例有猝死家族史。ARVC特征性心电图异常包括V1-3/4-6导联QRS间期〉1.2(占0%),有£波(占44.4%),胸前导联T波倒置(占33.3%)。9例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中4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其中2例合并心房扑动;2例未服胺碘酮者室性早搏〉1000次/24h,其余7例(5例服用胺碘酮)室性早搏均〈1000次/24h,室性早搏形态平均(3.3±1.1)种/24h。9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平均右心室内径(32.6±6.7)mm,左心房内径(37.1±10.3)mm,左心室舒张末径(57.3±11.9)mm,左心室射血分数0.26±O.09。7例患者术前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5例可见异常高强度信号区域,5例可见右心室和右心房扩大,4例可见右心室壁瘤样突出。8例术前用Swan-Gans导管作血流动力学监测:平均右心室压(19.3±8.3)mmHg(1mmHg=0.133kPa),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15.6±7.7)mmHg,平均心脏指数(2.0-t-O.4)L/(min·m^2),平均肺血管阻力(267.8±167.6)dyn·s·cm^-5。9例病理特征为右心室腔显著扩大7例,右心室壁整体变薄6例,右心室流出道最薄处〈1mm。左心室均有受累,显著扩张8例。左、右心室壁均被不同范围的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结论:虽然ARVC累及双心室者难以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但是结合临床和影像资料,特别是心脏磁共振成像,可提高ARVC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左心室受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小切口与长切口大隐静脉取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巅远 胡盛寿 +5 位作者 吴清玉 吕锋 潘世伟 杜茗 阮英茆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间断小切口与长切口两种取大隐静脉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将40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采用间断小切口取大隐静脉(间断小切口组),另一组采用长切口取大隐静脉(长...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间断小切口与长切口两种取大隐静脉方法的优缺点。 方法:将40例CAB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采用间断小切口取大隐静脉(间断小切口组),另一组采用长切口取大隐静脉(长切口组)。术后10天观察切口情况,随访1~9个月,对比观察、分析临床结果。 结果:间断小切口组术后10天,2例切口血肿(10%)。随诊中1例血肿需外科处理。长切口组术后10天,共7例(35%)患者切口发生并发症,随访中2例患者因感染需外科处理。 结论:间断小切口技术虽然较长切口复杂、困难,但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术后美容上优于长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 间断切口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主动脉内膜细胞增生及蛋白聚糖的形态定量研究
7
作者 王红月 赵培真 +3 位作者 陈忠 邓卓霖 杨瑞彪 张振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北京、南宁年轻人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蛋白聚糖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高发、低发的关系。方法:收集15~34岁意外死亡者主动脉(北京162例、南宁115例),用QTM970图像分析仪测试了主动脉3个部位的内膜... 目的:探讨北京、南宁年轻人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蛋白聚糖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高发、低发的关系。方法:收集15~34岁意外死亡者主动脉(北京162例、南宁115例),用QTM970图像分析仪测试了主动脉3个部位的内膜厚度、细胞密度及阿新蓝着染的蛋白聚糖相对含量(光密度)。数据建库后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内膜厚度随年龄而增加,但细胞密度变化不明显。北京标本内膜厚度及细胞密度均高于南宁,而蛋白聚糖相对含量却低于南宁。内膜细胞密度与蛋白聚糖相对含量负相关。结论:两地年轻人不同的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增生程度及蛋白聚糖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高发、低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细胞 蛋白聚糖 动脉粥样硬化 形态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瓣膜原发性肿瘤和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红月 宋来凤 阮英茆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5-457,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于心脏瓣膜的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特征。 方法:从384例心脏原发肿瘤中收集瓣膜肿瘤的病理资料,加做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病理特征和临床意义。 结果:共检出瓣膜肿瘤和瘤样病变10例,占心脏肿瘤的2.60%。8... 目的:分析原发于心脏瓣膜的肿瘤和瘤样病变的病理特征。 方法:从384例心脏原发肿瘤中收集瓣膜肿瘤的病理资料,加做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病理特征和临床意义。 结果:共检出瓣膜肿瘤和瘤样病变10例,占心脏肿瘤的2.60%。8例位于二尖瓣,1例三尖瓣,1例肺动脉瓣。病理类型有乳头状纤维弹力瘤1例,再发粘液瘤1例,脂肪瘤1例,畸胎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钙化性假瘤2例,血囊肿 1例,间叶肉瘤 2例。肿物直径 0.3 cm~3 m,外观形态多样。临床可出现心力衰竭、偏瘫和晕厥。肿瘤的外形及有无瘤蒂不是良恶性的鉴别点。2例恶性肿瘤临床误诊。10例中7例外科做了瓣膜置换术。 结论:瓣膜肿瘤较易影响瓣膜功能,且易脱落引起栓塞,建议临床一旦发现应及时手术。由于其良恶性肉眼较难判别,术中冰冻切片检查对临床处理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肿瘤 瘤样病变 原发性心脏肿瘤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与并发炎症关系之我见 被引量:1
9
作者 吴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9-159,共1页
动脉粥样硬化(AS)在进展中的斑块合并有炎症是常见的现象.读了本刊第19卷第5期,李建军医师关于“建议将动脉粥样硬化”一词改为动脉粥样硬化炎的商榷一文,多年来对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观察,谈谈如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改变 炎症 动脉粥样硬化(AS) 主动脉粥样硬化 并发 病理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顾晴 陈纪林 +6 位作者 阮英茆 司文学 王清峙 徐新林 褚雁 张连庄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 :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2 9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分为正常组 (n =9)、模型组 (n =10 )和氯吡格雷组 [4mg/(kg·d) ,n =10 ]。后两组建立高胆固醇饲料并免疫损伤诱发的主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 :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方法 :2 9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分为正常组 (n =9)、模型组 (n =10 )和氯吡格雷组 [4mg/(kg·d) ,n =10 ]。后两组建立高胆固醇饲料并免疫损伤诱发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测血脂和血清C 反应蛋白 (CRP)浓度。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定量分析病变程度 ,免疫组化法测定斑块部位的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阳性细胞百分数。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 ,氯吡格雷组的主动脉斑块面积 /内膜面积减少 2 7 5 2 % ,内膜厚度和内膜厚度 /中膜厚度分别减少 5 4 5 2 %和 5 0 98% ,斑块中巨噬细胞百分数从 ( 5 7 5 0± 8 40 ) %减至 ( 4 0 93± 7 0 8) % ,平滑肌细胞百分数从( 3 7 2 8± 3 3 5 ) %增至 ( 5 3 16± 6 96) % ,血清CRP浓度从 ( 2 67 86± 49 89)ng/ml降至 ( 189 82± 77 0 2 )ng/ml,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结论 :氯吡格雷能够减轻动脉炎症反应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血脂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7
11
作者 陆敏杰 赵世华 +8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牟峰 张岩 韦云青 王诚 戴汝平 赵红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几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局限性。方法:搜集1979年1月至2004年3月来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65例, 其中接受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几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局限性。方法:搜集1979年1月至2004年3月来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65例, 其中接受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检查23例,磁共振成像(MRI)检查19例。结果:X线胸片示异常50例,超声心动图(UCG)诊断敏感性86.15%(56/65),EBCT和MRI所有肿瘤均检出,部分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X线胸片适合做常规检查,UCG可做首选初查且对心腔或心包腔内的肿瘤诊断准确率高;EBCT或(和)MRI 能从肿瘤大小、形态甚至组织学特征如脂肪、纤维、出血、囊肿、钙化等全面评价肿瘤,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非粘液瘤性 心脏肿瘤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金刚 高润霖 +8 位作者 程树军 王春宁 钱杰 阮英茆 王清峙 袁晋青 孟亮 乔树宾 陈纪林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 :考察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内膜增生影响。方法 :所有 2 4只小型猪随机分为 1个月及 3个月两部分 ,每部分再随机分为A、B、C 3小组 ,每小组 4只 ,分别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置入裸支... 目的 :考察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近期及远期内膜增生影响。方法 :所有 2 4只小型猪随机分为 1个月及 3个月两部分 ,每部分再随机分为A、B、C 3小组 ,每小组 4只 ,分别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置入裸支架、聚合物洗脱支架及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于术后 1个月或 3个月后动物处死前行冠状动脉造影 ,处死后用组织形态学方法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 :47枚支架均成功地置入 2 4头小型猪的冠状动脉 ,术后均存活。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均通畅 ,处死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1个月部分A组及B组各相关动脉均通畅 ,而C组有 1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3个月部分各动脉均通畅。形态学分析 ,与裸支架比较 ,1个月及 3个月结果均显示聚乳酸洗脱支架对内膜增生无刺激作用 ;1个月结果显示药物支架可使管腔直径增加 18 0 % (P <0 0 5 ) ,管腔面积增加 2 2 6% (P <0 0 5 ) ,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少 43 % (P <0 0 5 ) ,内膜面积减少 3 5 1% (P >0 0 5 ) ;3个月部分结果显示 ,药物洗脱支架对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消失 ,甚至有刺激内膜增生的趋势。结论 :以聚乳酸为载体的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小型猪冠状动脉模型虽能抑制 1个月血管内膜增生 ,但远期效果欠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药物洗脱 再狭窄 雷帕霉素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海波 蒋世良 +5 位作者 徐仲英 吴文辉 孟亮 陈雪生 赵红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 目的:观察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置入动物体内后的组织学反应,评价比较两种不同设计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用中华小型猪9只,非体外循环下通过外科方法建立创伤性肌部室间隔缺损动物模型,直视下经导管分别置入两种设计不同的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有端头型和无端头型),术后1、2、3个月分别处死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9只猪中3只因术中出血死亡,6只置入封堵器(无端头型和有端头型各3只)成功,均存活至各自的实验终点。大体标本显示各组封堵器表面均覆盖一层厚薄不等的、光滑的新生内膜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证实其组织学来源于正常心内膜结构。封堵器置入处心肌组织早期有轻度炎症反应,3个月时消失并为纤维组织所代替。肺、肝、脾、肾脏等重要脏器均无血栓栓塞现象。对比研究发现,有端头型封堵器较无端头型封堵器内膜完全覆盖所需的时间稍长。 结论:两种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无端头型封堵器生物相容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置入 生物相容性 头型 国产 大体标本 动物体内 华小 结论 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体舒通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肌间质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邱洪 杨跃进 +6 位作者 田毅 张沛 阮英茆 孙瑞成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8-461,共4页
目的 :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 ,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AMI后死亡率的机制。方法 :3 6只雌性Sprague Dawley (SD )AMI大鼠随机分为 :AMI对照组 (n =11)、安体舒通大剂量 [n... 目的 :观察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左心室重构和胶原增生的影响 ,探索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降低AMI后死亡率的机制。方法 :3 6只雌性Sprague Dawley (SD )AMI大鼠随机分为 :AMI对照组 (n =11)、安体舒通大剂量 [n =10 ,2 0mg/(kg·d) ]、中剂量 [n =8,10mg/(kg·d) ]和小剂量 [(n =7,5mg/(kg·d) ]组 ;另设假手术组 (n =8)。术后 4周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病理分析和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含量的测定。结果 :AMI对照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左心室舒张末压、容积和重量均显著增加 (P <0 0 1~ 0 0 0 1) ;左心室球形指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dp/dt)及其校正值 (±dp/dt/LVSP)均显著降低 (P <0 0 1~ 0 0 0 1) ;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增加 (P均 <0 0 5 )。大、中、小剂量安体舒通组与AMI对照组相比 ,以上各指标多数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仅大剂量组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均显著减少 (P均 <0 0 5 ) ,中剂量组仅Ⅲ型胶原含量显著减少 (P <0 0 5 )。结论 :大、中、小剂量安体舒通虽均不能显著改善大鼠AMI后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功能。但大剂量安体舒通能有效抑制AMI后左心室非梗死区Ⅰ、Ⅲ型胶原的增生 ,中剂量仅能抑制Ⅲ型胶原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体舒通 大鼠 心肌梗死 心室重构 胶原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消旋乳酸—乙醇酸涂层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后损伤处愈合过程的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春宁 高润霖 +6 位作者 程树军 宋来风 郑金刚 訾振军 阮英茆 孟亮 胡文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 :了解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PLGA)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损伤处的愈合过程。方法 :用摩尔比 60∶40的消旋乳酸与乙醇酸共混聚合浸涂Dragon支架制成PLGA涂层支架作为涂层组 ,Dragon支架作为对照组 ,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 ,7日期... 目的 :了解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PLGA)涂层支架置入冠状动脉后损伤处的愈合过程。方法 :用摩尔比 60∶40的消旋乳酸与乙醇酸共混聚合浸涂Dragon支架制成PLGA涂层支架作为涂层组 ,Dragon支架作为对照组 ,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 ,7日期与 1个月期各 8只猪 ,每只置入两枚支架。支架置入前、后、终点时行冠状动脉造影 ,处死动物后分离取出支架置入段冠状动脉 ,固定并制备标本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 )观察与组织学检查。结果 :7日期 1只于支架置入右冠状动脉后 3h、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 1 5h时死亡 ,组织学示损伤后 1 5h已经有血细胞附着 ,3h见到纤维素附着。所有支架置入成功。SEM示 7日期两组均完全内皮化 ,制备标本时撕裂处见内皮下为纤维素。组织学示 7日期对照组 2支、涂层组 1支支架血管段形成血栓 ;7日期内膜组织成份主要为附着的纤维素 ,偶见到平滑肌细胞、纤维母细胞 ,表面为一层内皮细胞 ,两组间无差异 ;1个月期内膜组分主要为纤维素样肌性组织及细胞外基质 ,内膜增生的程度两组间无差异。各组 1个月期内膜均较 7日期的明显增厚。结论 :冠状动脉损伤 +支架置入后的愈合过程为 ,血小板附着于损伤处→纤维素附着→内皮细胞与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增生 ,内膜增生。纤维素附着可能是内皮化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冠状动脉损伤 聚-消旋乳酸-乙醇酸 愈合过程 内皮化 PLGA涂层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强力霉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沛 杨跃进 +4 位作者 阮英茆 陈曦 周燕文 田毅 陈在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79-282,共4页
目的 :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强力霉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AMI术后 2 4小时存活的 12 7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MI组 64只和强力霉素组 63只 [3 0mg/(kg·d) ] ,并开始给药治疗 ;另设 3 0例... 目的 :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强力霉素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心室重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AMI术后 2 4小时存活的 12 7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AMI组 64只和强力霉素组 63只 [3 0mg/(kg·d) ] ,并开始给药治疗 ;另设 3 0例对照作为假手术组。上述各组再随机分配 ,分别观察 1周、2周和 4周 3个疗程。满疗程后均以导管法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脏标本固定和病理分析。最终 94只大鼠获完整资料。结果 :梗死面积在AMI组和强力霉素组 3个疗程间均无显著差异 ( 4 2 %~ 48% ,P均 >0 0 5 )。与假手术组相比 ,AMI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实际和相对重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增加 (P <0 0 5~ 0 0 0 1) ,且左心室舒张末压在 4周比 1和 2周时升高更显著 (P均 <0 0 1) ;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及其校正值 (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 /左心室收缩压 )在 4周时均显著降低 (P均 <0 0 0 1)。与AMI组相比 ,强力霉素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压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降低 (P<0 0 5~ 0 0 0 1) ;实际和相对重量在 4周时均显著减轻 (P <0 0 5~ 0 0 0 1) ;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的校正值在 4周时均显著升高 (P <0 0 5~ 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霉素 左心室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大鼠 AMI 急性心肌梗死 疗程 实际 最大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栓塞患者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莹 阮英茆 +3 位作者 张林峰 李晓惠 刘睦根 王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07-208,共2页
目的 :观察肺栓塞患者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 (CEC)的变化。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 65例 ,对照组 3 2例 ,肺栓塞组 3 3例。按改良的Hladovec法测定血液中CEC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结果 :肺栓塞组CEC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 目的 :观察肺栓塞患者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 (CEC)的变化。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 65例 ,对照组 3 2例 ,肺栓塞组 3 3例。按改良的Hladovec法测定血液中CEC ,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结果 :肺栓塞组CEC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CEC数值与性别无明显相关 (P >0 0 5 )。CEC与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动脉血氧分压有明显相关 (γ =0 45 6γ =0 117,P均 <0 0 5 )。结论 :肺栓塞患者血中CEC明显高于正常水平。CEC的变化与动脉血氧分压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血液 循环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心脏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洪斌 胡盛寿 +1 位作者 熊辉 宋来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8-460,共3页
目的:总结心脏淋巴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情况。 方法:6例心脏淋巴管瘤患者,首发症状包括心悸、气短及心力衰竭表现。术前诊断包括左心房多发粘液瘤、左心室心肌内海绵状血管瘤、左心室纤维瘤、左心室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左心室假性... 目的:总结心脏淋巴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情况。 方法:6例心脏淋巴管瘤患者,首发症状包括心悸、气短及心力衰竭表现。术前诊断包括左心房多发粘液瘤、左心室心肌内海绵状血管瘤、左心室纤维瘤、左心室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左心室假性室壁瘤。术中发现1例仅表现为二尖瓣前乳头肌的肥厚,3例为左心室腔内外生性肿物,1例为左心室壁外肿物,1例为左心房内肿物。处理方法为1例仅取活检病理组织,其余各例切除各肿瘤,1例同期二尖瓣替换术。 结果:本组6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术后病理诊断为淋巴管瘤。无手术早期死亡。随访时间平均17.2个月,超声心动图复查未发现肿瘤复发,患者心功能(NYHA)为Ⅰ~Ⅱ级。 结论:心脏淋巴管瘤是罕见的心脏肿瘤,它的临床特征是非特异性的,手术前常难准确诊断,决定淋巴管瘤性质的可靠依据是病理特征,术中探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心脏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 心脏肿瘤 疗效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跃峰 杨跃进 +9 位作者 阮英茆 陈曦 张宝杰 王清峙 司文学 田毅 周燕文 陈纪林 高润霖 陈在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43-1948,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和caspase-3、Bc l-2和Bax表达的变化。方法: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7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AM I模型,24 h存活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M I组);另27只设为假手术组(S组);两组再按观察时点...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的心肌细胞凋亡和caspase-3、Bc l-2和Bax表达的变化。方法:10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取78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AM I模型,24 h存活43只作为心肌梗死组(M I组);另27只设为假手术组(S组);两组再按观察时点随机分为48 h和4周两亚组,即:M I 48 h(n=11)和M I 4周(n=13)组,S48 h(n=10)和S4周(n=10)组。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凝胶电泳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方法和W estern b lotting检测caspase-3、Bc l-2和Bax的表达。结果:M I 48 h组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均显著低于S组(P<0.05,P<0.01),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高于S组(P<0.05);M I 4周组除SBP、DBP和MAP无显著差异(均P>0.05)外,上述其它指标的变化与M I 48 h组相同,且LVEDP升高更为显著(P<0.01);M I 48 h和4周两组梗死/疤痕区、梗死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P<0.01),心肌细胞中“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和“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亦均显著增高(P<0.05,P<0.01),而“凋亡抑制基因”Bc l-2仅在M I 48 h组梗死区心肌细胞中表达增加,“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 l-2/Bax的比值仅在M I 48 h组降低。结论:大鼠AM I后,梗死区及其边缘区和非梗死区均有心肌细胞凋亡发生,伴“凋亡执行因子”caspase-3和“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增加;AM I早期,“凋亡抑制基因”Bc l-2在梗死区表达增加,但“抑制凋亡复合基因”Bc l-2/Bax的比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的表达及胶原蛋白合成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方 赵培真 +3 位作者 佘铭鹏 叶刚 韩晓男 赵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69-371,共3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对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分泌及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和转移生长因子β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氚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对培养的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胶原蛋白合成、分泌及Ⅰ、Ⅲ型前胶原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和转移生长因子β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氚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氚脯氨酸参入及Northern杂交分析。3HTdR,氚脯氨酸参入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PDGF能促进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和胶原蛋白合成、分泌;PDGF能上调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转移生长因子βmRNA表达。结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能通过上调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转移生长因子βmRNA表达促进平滑肌细胞胶原蛋白的合成、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GF 平滑肌细胞 胶原 mRNA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