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弓离断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心血管造影诊断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3 位作者 凌坚 徐仲英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7-379,共3页
目的 :评价主动脉弓离断 (IAA)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患者的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  结果 :心导管检查 4例均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弓畸形、动脉导... 目的 :评价主动脉弓离断 (IAA)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APSD)的心血管造影表现 ,提高诊断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患者的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资料。  结果 :心导管检查 4例均提示重度肺动脉高压、主动脉弓畸形、动脉导管未闭 (PDA)及主—肺动脉根部有交通。心血管造影 4例均诊断为IAA合并APSD ,其中 1例合并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手术治疗 1例 ,为IAA (Ⅰ型 )合并APSD (Ⅱ型 )及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  结论 :心血管造影是诊断IAA合并APSD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弓离断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心血管造影 诊断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系统表现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华伟 杨跃进 +9 位作者 梁岩 何建国 潘世伟 吴文辉 常谦 段福建 张澍 陈新 高润霖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本文回顾分析了 3 5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临床表现。方法 :3 5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 3 7 7岁 ( 15~ 82岁 ) ,临床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血... 目的 :本文回顾分析了 3 5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临床表现。方法 :3 5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 3 7 7岁 ( 15~ 82岁 ) ,临床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血清酶 ,以及Χ线影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3 5例患者中 ,有 10例 ( 2 8 6% )患者X线胸片显示心脏增大 ,以右心增大或全心增大为主 ,其中 3例呈现肺动脉段突出 ,10例中 6例为重症患者。X线胸片显示急性期 (发病 1~ 2周 )心脏影像开始增大 ,恢复期 (发病 3~ 4周 ) ,大多数患者 ( 9例 )心脏影像恢复正常。 10例患者心脏在急性期时平均心胸比率为 0 5 9± 0 0 3 ,恢复期平均心胸比率为0 5 1± 0 0 2 ,二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所有患者心率加快并长时间呈偏高水平 ,在体温正常后 ,平均心率仍在 95次 /分以上。有 5例患者在发热期间发生过心肌酶 (肌酸激酶 ,CK)增高 ,3~ 5天后 ,心肌酶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恢复期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仍有 1例显示左、右心室增大 ,其余患者心脏大小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本组临床观察显示 ,SARS是以肺部为突出表现的呼吸道传染病 ,亦可累及心脏使一部分患者心脏增大。随着SARS病情好转大多数增大的心脏可恢复正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临床观察 血氧饱和度 血清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评价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肺血管病理变化的初步探讨
3
作者 苏俊武 刘迎龙 +3 位作者 徐波 谢若兰 朱文玲 凌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31-232,共2页
目的 :探索血管内超声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儿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评价肺血管病理变化。  方法 :对 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儿进行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 ,观测其管腔大小、内膜和中层的厚度以及血管的... 目的 :探索血管内超声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儿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评价肺血管病理变化。  方法 :对 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患儿进行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 ,观测其管腔大小、内膜和中层的厚度以及血管的搏动性 ,同时与右心导管血液动力学在吸氧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 :肺动脉内超声能够清晰观测到其管壁的三层组织学变化 ,中层增厚 ,吸氧后肺动脉搏动性明显增强 ,与右心导管血液动力学检查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结论 :血管内超声对肺动脉的检查安全可靠 ,检查结果能够较好的反映肺动脉形态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血管内超声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俞飞成 黄连军 +6 位作者 孙立忠 蒋世良 吕建华 金敬琳 田良鑫 楚军民 常谦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180例B型主动脉夹层,男158例,女22例,年龄(50.4±10.9)岁。术前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选用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置入后即刻重复DSA检查。随访行胸部X线平片与CT增强扫描检查。结果:技术成功率99.4%(179/180),1例支架位置过高,行外科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术后即刻造影160例无内漏,18例少量内漏,2例中量内漏近段加短袖套支架(Cuff)后内漏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腹主动脉及分支供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8.6±7.2)个月,18例少量内漏12例6个月内消失、6例无加重;21例支架段假腔消失,余者近端假腔内均有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形成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试验研究
5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4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阮英茆 孟亮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435-440,共6页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 目的 :研究在正常小型猪主动脉置入自膨式血管内支架 (ES)后再狭窄形成的机制及行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 :中华小型猪 7只。 1只为预实验组 ,行血管造影后处死。 6只为实验组并随机分为 3组 ,均于主动脉弓降部置入血管内支架。组 1和组 2、3分别于术后 3个月及 3、6个月行血管造影 ;其中组 3术后 6个月对狭窄行经皮血管成形术。结果 :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入实验组主动脉弓降部。术后 6个月生长发育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6 .6 0± 3 .5 5 %,内膜增殖所致平均狭窄百分面积为 1 4.6 1± 0 .3 7%。术后第 6个月血管内支架置入处前后收缩期压差为 1 .76± 0 .3 7kPa ,行球囊扩张术后压差消失。结论 :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置入小型动物主动脉可因其生长发育造成再狭窄 ,并随时间推移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主动脉 置入术 经皮血管成形术 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 血管支架 平均 消失 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狭窄性病变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2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徐仲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1期1689-1692,共4页
目的 对主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管内支架 (ES)植入术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14例主动脉狭窄患者 ,包括大动脉炎 (TA) 10例 ,动脉粥样硬化 (AS) 1例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CoA) 3例 ,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 10~10 2个月... 目的 对主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血管内支架 (ES)植入术进行疗效观察与评价。方法  14例主动脉狭窄患者 ,包括大动脉炎 (TA) 10例 ,动脉粥样硬化 (AS) 1例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 (CoA) 3例 ,均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 10~10 2个月。结果  14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成功率为 10 0 %。术后即刻疗效好 ,跨狭窄处收缩压差由术前 ( 70 .0 0± 2 4.3 3 )mmHg降至 ( 2 .43± 3 .76)mmHg(P <0 .0 1) ,术前与术后主动脉狭窄段最窄处直径由 ( 5 .5 7± 1.45 )mm增至 ( 12 .2 8± 2 .0 9)mm(P <0 .0 1)。随访 12例疗效满意 ;1例TA转为活动期 ;1例CoA症状反复行外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狭窄性病变 支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宋会军 徐仲英 +5 位作者 蒋世良 赵世华 黄连军 郑宏 胡海波 吴文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漏介入治疗的方法学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年龄在7~58岁之间的12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行介入治疗。封堵材料为Amplatzer非对称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AVSDO)和对称性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VSDO)。距手术修补时间平均为(10.2±5.5)年;9例为膜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患者,3例为法乐四联征(TOF)术后患者;8例修补术后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1例修补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并安装了永久起搏器。以经食道超声(TEE)或经胸超声(TTE)以及左心室造影测量残余漏大小。9例患者各有1个残余漏口,3例患者右心室面有两个残余漏口。结果:超声及左心室造影所测残余漏直径分别为3~10 mm和4~10 mm,所选用封堵器直径为4~12 mm,封堵15分钟后造影示11例残余漏完全封堵,1例残留少量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及其它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安全有效,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残余漏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方纬 马展鸿 +5 位作者 戴汝平 刘秀杰 程显声 柳志红 史蓉芳 何作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 目的通过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核素肺灌注显像与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以及肺动脉血管阻塞与血流灌注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2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24h内先后接受核素肺灌注显像和EBCT肺血管增强造影。逐个肺段对比EBCT所显示的肺动脉阻塞与肺灌注显像所显示的肺血流灌注的情况。结果多数(81.7%)肺动脉完全闭塞型病变对应相应肺段的灌注完全缺失,血流灌注分布与非完全闭塞型病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非完全闭塞型病变中,多级肺动脉病变对应灌注完全缺失的比例较高(60.0%),多级肺动脉病变与单级肺动脉病变相比,血流灌注亦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不同类型的非完全闭塞型病变所对应的血流灌注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形式的血管阻塞所造成的血流灌注变化的不同,是EBCT与肺灌注显像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肺栓塞的血管阻塞和灌注受损是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方面,肺灌注显像和EBCT结合应用能够使肺栓塞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更加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肺灌注显像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室早期几何重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卫洪超 胡盛寿 +4 位作者 张岩 陆敏杰 魏英杰 唐跃 张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猪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几何重构基本规律。方法:中国小型猪12只,体重为18~20 kg,随机分成实验组(n=6)及对照组(n=6)。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等流量点,测定左心室心底和心尖部位血流动力学。结扎前、结扎后24小时、1周、4周... 目的:探讨猪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左心室几何重构基本规律。方法:中国小型猪12只,体重为18~20 kg,随机分成实验组(n=6)及对照组(n=6)。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等流量点,测定左心室心底和心尖部位血流动力学。结扎前、结扎后24小时、1周、4周磁共振成像测定左心室腔各个几何元素的变化。结扎后4周取出心脏标本,4%多聚甲醛固定1周,磷钨酸-苏木素等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结扎后1周、4周心脏收缩末期室间隔厚度及左心室侧后壁厚度、舒张末期左心室长轴长度、收缩末期左心室长轴截面积、收缩末期第二左心室长轴截面积、收缩末期左心室长轴周长显著增加(P<0.05)。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4周,左心室主腔与第二左心室之间收缩压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第二左心室的形成是左心室几何重构的主要特征;磁共振成像舒张末期左心室长轴长度,收缩末期左心室长轴的周长、面积显著延长,可作为评价左心室几何重构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 磁共振成像 左心室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乐四联症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岩 吴清玉 +2 位作者 戴汝平 杨有优 何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明确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对法乐四联症(简称法四)诊断的准确性,以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心脏病理改变的直观反映。 方法,取连续20例年龄大于5岁,常规检查诊断的法四患者,对比其EBCT所见与术中探测的... 目的:明确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对法乐四联症(简称法四)诊断的准确性,以及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对心脏病理改变的直观反映。 方法,取连续20例年龄大于5岁,常规检查诊断的法四患者,对比其EBCT所见与术中探测的结果,并验证三维重建图像的准确性。 结果:EBCT IG床诊断符合率为 100%。对心脏的病理改变,包括主动脉骑跨程度、室间隔缺损(VSD)的位置,EB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95%。EBCT所测VSD、主肺动脉及右肺动脉、右心室流出道局限性狭窄处直径与术中实测结果比较经t检验P>0.0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对合并畸形如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EBCT具有明显的优势。20例均获得满意的三维重建图像,此可详尽、准确地反映心血管的病理改变,并可多角度、任意层面地进行观察。 结论:EBCT用作法四的术前诊断,其结果精确、可靠。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心血管病变可获近似病理解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乐氏四联症 诊断 E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例单发右室发育不良的放射诊断与血液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若兰 李益群 +1 位作者 曾筝 吴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5年第2期90-92,共3页
4例单发右室发育不良经心血管造影或病理诊断。造影见右心室三部结构存在但普遍发育不良,或以小梁部及流入道发育不良为主使右室腔呈管状,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发育小。主要血液动力学改变为右室流入道梗阻、三尖瓣反流及心房水平右向左... 4例单发右室发育不良经心血管造影或病理诊断。造影见右心室三部结构存在但普遍发育不良,或以小梁部及流入道发育不良为主使右室腔呈管状,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发育小。主要血液动力学改变为右室流入道梗阻、三尖瓣反流及心房水平右向左分流,须与限制型心肌病及其他右心排血受阻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发育不良 心导管检查 心血管造影 血液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12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9 位作者 戴汝平 黄连军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岩 张戈军 金敬琳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2例 (为Amplatzer组 )。对比两种方法治疗PDA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 ,技术成功率 10 0 % ,溶血 1例。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 16 7% ,术后 1~ 18个月 ,均无残余分流。Rashkind组 ,技术成功率 97 7% ,1例患者Rashkind封堵伞脱落至右肺动脉 ,经手术取出并行PDA结扎术。术后即刻和12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 83 3%和 41 2 % ,均显著高于Amplatzer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比Rashkind封堵伞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Rashkind封堵伞 治疗 对比研究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性放射学 经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MR对比剂研究现状、临床应用及其进展
13
作者 赵世华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7期772-774,共3页
关键词 MR对比剂 心脏结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临床应用 分子显像 运动功能 扫描设备 心肌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 被引量:100
14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戈军 张岩 戴汝平 刘延玲 王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对2 318例4种常见先心病施行了介入治疗,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850例(PDA封堵术组);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818例(ASD封堵术组);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548例(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02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34例严重并发症和2例死亡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7%(34/2 318),其中PDA封堵组为1.41%(12/850);ASD封堵组为1.47%(12/818);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为0.91%(5/548);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组为4.90%(5/102)。总死亡率为0.09%(2/2 318),均为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组,占0.36%(2/548);紧急手术为0.35%(8/2 318),择期手术为0.13%(3/2 318)。 结论:先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的非手术方法。术后应作严格随访,尤其警惕ASD封堵术后晚期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并发症 介入治疗 封堵术 肺动脉瓣 先心病 ASD 球囊成形术 严格 结论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其疗效评价 被引量:19
15
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8 位作者 戴汝平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郑宏 张戈军 曾筝 张岩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9期19-2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 目的:评价Amplatzer 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的初步疗效。方法:自1998 年5 月~1999 年6 月,采用美国AGA 公司生产的Amplatzer 封堵器共施行47 例( 女37 例,男10 例)PDA 封堵术。平均年龄15-8 ±13-4 岁(0-9 ~48 岁) ,平均体重37-3 ±21-2 kg(6-5 ~82-0 kg) 。3 例为PDA 结扎术后再通。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X 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PDA。局麻或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先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以确定PDA的位置、形状及直径。选择大于所测PDA 最窄直径2 ~4 m m 的Amplatzer 封堵器,于透视下经6 F 输送鞘管将其封堵于PDA 处。10分钟后重复主动脉造影,若封堵器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微~少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术后24 ~48 小时,1 ~13 个月行超声心动图、X 线胸片检查,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再通及封堵器位置等。结果: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 属Krichenko A 型45 例,B 型及E 型各1 例。PDA 最窄处直径平均为4-6 ±1-7 m m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疗法 AMPLATZER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Amplatzer法封堵治疗的临床应用──12例初步报告 被引量:8
16
作者 黄连军 蒋世良 +6 位作者 赵世华 徐仲英 郑宏 张戈军 金敬琳 张庆桥 戴汝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 12例(女 9例,男 3例)PDA合并 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2例采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 结论:采用 Amplatzer法封堵治疗 PDA合并 SPH,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法 肺动脉高压 治疗 临床应用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患者肺灌洗液中炎性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薛庆华 昌克勤 +3 位作者 程卫平 凌坚 张艳婉 李立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肺灌洗液中炎性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各1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45、左心室舒张末直径>70 mm、心...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肺灌洗液中炎性因子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各15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45、左心室舒张末直径>70 mm、心胸比率>0.7、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肝、肾功能障碍和急症手术的患者不选。乌司他丁组:在劈胸骨和升主动脉开放前分别给予乌司他丁0.6 KIU/kg;对照组:与乌司他丁组同时点只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在术前和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进行右肺中叶灌洗,采集肺灌洗液,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和白细胞介素-8浓度,并在术前、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2小时和6小时记录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采集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功能指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氧合指数(PaO2/FiO2)和死腔率(VD/VT)。结果:①对照组肺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乌司他丁组肺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也较术前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但乌司他丁组低于对照组同时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体外循环后各时点P(A-a)、DO2、VD/VT均较术前升高。P(A-a)DO2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升主动脉开放后2小时升高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VD/VT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升高达峰值(P<0.05);乌司他丁组在体外循环后各时点P(A-a)DO2、VD/VT也较术前升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照组PaO2/FiO2体外循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均降低,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降到最低值(P<0.05);乌司他丁组PaO2/FiO2在体外循环后各时点也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升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可致肺功能损伤,乌司他丁可抑制肺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8和弹性蛋白酶释放而具有肺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心肺转流术 肺损伤 肺灌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的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陆敏杰 赵世华 +8 位作者 蒋世良 黄连军 牟峰 张岩 韦云青 王诚 戴汝平 赵红 王红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几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局限性。方法:搜集1979年1月至2004年3月来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65例, 其中接受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 目的:分析原发性心脏非粘液瘤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评估几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的主要优势及局限性。方法:搜集1979年1月至2004年3月来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证实的原发性非粘液瘤性心脏肿瘤65例, 其中接受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EBCT)检查23例,磁共振成像(MRI)检查19例。结果:X线胸片示异常50例,超声心动图(UCG)诊断敏感性86.15%(56/65),EBCT和MRI所有肿瘤均检出,部分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X线胸片适合做常规检查,UCG可做首选初查且对心腔或心包腔内的肿瘤诊断准确率高;EBCT或(和)MRI 能从肿瘤大小、形态甚至组织学特征如脂肪、纤维、出血、囊肿、钙化等全面评价肿瘤,做出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非粘液瘤性 心脏肿瘤 电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溶血(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宁 蒋世良 +5 位作者 赵世华 凌坚 金敬琳 张庆桥 胡海波 谢若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2期211-212,共2页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术后溶血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3例患者 ,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 7.5mm、10mm和 11mm ,经静脉途径置入 10 /8、16/14mm直径AmplatzerPDA封堵器和 18mm直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结果  3例患...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术后溶血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3例患者 ,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 7.5mm、10mm和 11mm ,经静脉途径置入 10 /8、16/14mm直径AmplatzerPDA封堵器和 18mm直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结果  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17h、18h和 5 5min发生溶血。分别采用手术、药物治疗及取出封堵器的方法 ,患者溶血均消失。结论 PDA封堵术后溶血的发生与术后残余分流有关 ,及时有效地处理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术 溶血 疗效 影像学诊断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合并急性肺栓塞五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慧敏 邹玉宝 +4 位作者 宋金辉 赵京林 吕滨 惠汝太 吴海英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AD)合并急性肺栓塞(PTE)的发病情况,分析AD合并PT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合理性。方法:我院2002~2006年共收治AD患者1094例,其中5例合并PTE。除临床症状、体征和常规检查外,AD和PTE均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结...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AD)合并急性肺栓塞(PTE)的发病情况,分析AD合并PTE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合理性。方法:我院2002~2006年共收治AD患者1094例,其中5例合并PTE。除临床症状、体征和常规检查外,AD和PTE均经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确诊。结果:5例AD合并PTE患者发病年龄为44~67岁,3例初诊误诊,AD合并PTE占AD患者的4.6‰。5例均为多发PTE,皆累及右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其中4例同时累及左肺动脉或其分支。3例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或)华法林抗凝治疗。5例患者出院后(1~45个月)电话随访,3例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两例失访。结论:AD误诊率较高,AD合并PTE比较罕见,占AD患者的4.6‰。AD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低氧血症时应警惕PTE,但需与夹层血肿或者夹层内血栓压迫右肺动脉等情况鉴别。对于夹层病情相对稳定、无外科手术指征或其他合并症的情况下,可给予抗凝治疗,推荐控制INR1.8~2.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急性肺栓塞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