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五年内科急诊病种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章晏 朱俊 +5 位作者 宋有城 袁贤奇 章友华 贺丽霞 杨艳敏 谭慧琼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5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构成比。方法:在急诊病历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5年心脏病急诊的病种构成及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结果:5年共27663例次急诊,平均年龄54.4±14.9岁,男女比例为...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5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构成比。方法:在急诊病历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5年心脏病急诊的病种构成及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结果:5年共27663例次急诊,平均年龄54.4±14.9岁,男女比例为11.1。冠心病为占首位的急诊病种(30.9%)。冠心病和心肌病以男性多见,而高血压和风湿性心脏病以女性多见。心律失常(39.7%)和心功能不全(30.4%)是内科急诊的重要组成部分。结论:急诊病种分析可为制订心脏病急诊策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急诊 构成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与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上的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谭慧琼 朱俊 +4 位作者 于丽天 章晏 郭素芳 黄永麟 关德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23-224,共2页
目的 :评价缬沙坦 (valsartan)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14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分为缬沙坦组 (n=75 )和赖诺普利 (lisinopril)组 (n=71) ,分别接受缬沙坦 80 mg/d或赖诺普... 目的 :评价缬沙坦 (valsartan)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耐受性、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 :14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分为缬沙坦组 (n=75 )和赖诺普利 (lisinopril)组 (n=71) ,分别接受缬沙坦 80 mg/d或赖诺普利 10 mg/d,4周后血压控制不满意者 (舒张压≥ 90 mm Hg,1mm Hg=0 .133k Pa) ,接受缬沙坦 16 0 mg/d或赖诺普利 2 0 mg/d。  结果 :缬沙坦与赖诺普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6 0 .3%和 6 4.1% ,降压程度及治疗有效率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缬沙坦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未见干咳现象 ,而赖诺普利组干咳发生率达 5 .6 %。  结论 :缬沙坦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疗法 缬沙坦 赖诺普利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艳敏 谭慧琼 朱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6-157,共2页
病毒性心肌炎(VMC)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展可能与初始的病毒感染介导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细胞的凋亡有关。VMC及DCM的急性期应用激素... 病毒性心肌炎(VMC)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Ⅱ类抗原异常表达有关。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展可能与初始的病毒感染介导的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系统异常以及细胞的凋亡有关。VMC及DCM的急性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能改善预后及左心室功能。应用免疫球蛋白、免疫吸附对DCM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可能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 发病机制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注射索他洛尔的临床心脏电生理作用及安全性 被引量:2
4
作者 于丽天 朱俊 +10 位作者 袁贤奇 章友华 谭慧琼 贺丽霞 李萍 胡桃红 杨艳敏 李建冬 康连鸣 王国干 宋有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5-227,共3页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索他洛尔(sotalol)对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电生理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受试者10例,15分钟内静脉注射盐酸索他洛尔0.8 m g/kg,继以0.6 m g/(kg·h)匀速静脉泵入。于用...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索他洛尔(sotalol)对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电生理作用及安全性。  方法:受试者10例,15分钟内静脉注射盐酸索他洛尔0.8 m g/kg,继以0.6 m g/(kg·h)匀速静脉泵入。于用药前和静脉泵入15 分钟时分别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并记录右心室单向动作电位。  结果:用药后窦性周长、窦房结恢复时间和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延长(P< 0.05),窦房传导时间不变。AH间期及房室结顺传文氏周期延长(P< 0.01)。心电图PR、QT、校正QT及JT间期均延长(P< 0.05),QRS间期不变。心房、房室结及心室相对不应期、功能不应期及有效不应期(ERP)延长。右心室单向动作电位时间(MAPD90 )延长(P< 0.01),而ERP/MAPD90不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结论:静脉索他洛尔兼有Ⅱ类及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国人对0.8 m g/kg 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他洛尔 电生理 单向动作电位 抗心律失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厚型心肌病晚期由肥厚转为扩张一例
5
作者 高鑫 王国干 +3 位作者 袁贤奇 杨艳敏 朱俊 宋有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晚期 心脏扩大 诊断 治疗 病例报告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6
作者 杨艳敏 朱俊 +9 位作者 宋有城 任自文 袁贤奇 谭慧琼 章友华 贺丽霞 王国干 康连鸣 李建冬 章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72-274,共3页
目的:总结8例患者安装新一代非开胸经静脉置入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随访经验。  方法:8例患有药物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安装了ICD,术前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 目的:总结8例患者安装新一代非开胸经静脉置入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随访经验。  方法:8例患有药物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安装了ICD,术前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在出院前及第1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9.0±7.7个月(1~23个月)。  结果:6例有心律失常发作并经ICD治疗。在555 次VT发作中,94.6% (525/555)由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低能量电转复成功率55.6% 。高能量电转复成功率91.7% 。5例需更改治疗参数,1例术后3 个月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安装ICD后,尚无心律失常发作,ICD尚无工作。  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对于指导ICD工作程序设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式 自动复律除颤器 除颤器 术后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碘酮与β受体阻滞剂联合治疗急性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
7
作者 谭慧琼 朱俊 +4 位作者 杨艳敏 宋有城 袁贤奇 贾友宏 罗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34-436,共3页
目的:研究大剂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重症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8例急重症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0.346±0.091。急性顽固性室速发作时予胺碘酮静脉负荷量后并静脉... 目的:研究大剂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急重症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8例急重症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左心室射血分数0.346±0.091。急性顽固性室速发作时予胺碘酮静脉负荷量后并静脉及口服维持,6例联合口服β受体阻滞剂,2例严重心功能不全病人联合静脉用艾司洛尔,在严密监测血压、心律下应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稳定后换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调整至最大可耐受量即不影响血压亦不加重心力衰竭(心衰)的合适剂量。 结果:胺碘酮日最大静脉用量1500~2200 mg,艾司洛尔静脉负荷量5~40 mg后3~33 μg/(kg·min)维持。急性顽固性室速予大剂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严重心功能不全者联合静脉用艾司洛尔,可迅速控制顽固性室速且无心衰加重和血压下降。未见严重毒副作用。结论:大剂量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有效控制伴有心功能不全的顽固性室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胺碘酮 艾司洛尔 Β受体阻滞剂 急性室性心动过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