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心血管系统表现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华伟 杨跃进 +9 位作者 梁岩 何建国 潘世伟 吴文辉 常谦 段福建 张澍 陈新 高润霖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3-55,共3页
目的 :本文回顾分析了 3 5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临床表现。方法 :3 5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 3 7 7岁 ( 15~ 82岁 ) ,临床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血... 目的 :本文回顾分析了 3 5例确诊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在心血管系统方面的临床表现。方法 :3 5例确诊为SARS的患者 ,其中男性 19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 3 7 7岁 ( 15~ 82岁 ) ,临床观察项目包括体温、血氧饱和度、心率、血清酶 ,以及Χ线影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3 5例患者中 ,有 10例 ( 2 8 6% )患者X线胸片显示心脏增大 ,以右心增大或全心增大为主 ,其中 3例呈现肺动脉段突出 ,10例中 6例为重症患者。X线胸片显示急性期 (发病 1~ 2周 )心脏影像开始增大 ,恢复期 (发病 3~ 4周 ) ,大多数患者 ( 9例 )心脏影像恢复正常。 10例患者心脏在急性期时平均心胸比率为 0 5 9± 0 0 3 ,恢复期平均心胸比率为0 5 1± 0 0 2 ,二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所有患者心率加快并长时间呈偏高水平 ,在体温正常后 ,平均心率仍在 95次 /分以上。有 5例患者在发热期间发生过心肌酶 (肌酸激酶 ,CK)增高 ,3~ 5天后 ,心肌酶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在恢复期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仍有 1例显示左、右心室增大 ,其余患者心脏大小均已恢复正常。结论 :本组临床观察显示 ,SARS是以肺部为突出表现的呼吸道传染病 ,亦可累及心脏使一部分患者心脏增大。随着SARS病情好转大多数增大的心脏可恢复正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心血管系统 临床观察 血氧饱和度 血清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甘油与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侯翠红 楚建民 +2 位作者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与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直立倾斜试验的326例患者。其中行基础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129例(硝酸甘油组),行基础加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 目的:比较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与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诊断血管迷走性晕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直立倾斜试验的326例患者。其中行基础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129例(硝酸甘油组),行基础加静脉泵入异丙肾上腺素直立倾斜试验197例(异丙肾上腺素组),比较两种药物直立倾斜试验阳性率、诱发阳性反应时间、血压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硝酸甘油组阳性率高于异丙肾上腺素组(46.9%vs 30.7%,P<0.01)。硝酸甘油组诱发阳性反应时间(7.8±3.6)分钟高于异丙肾上腺素组(5.6±1.5)分钟,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总试验时间硝酸甘油组明显短于异丙肾上腺素组[(37.8±3.6)分钟vs(72.6±7.3)分钟,P<0.01]。硝酸甘油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异丙肾上腺素组低(0.9%vs 11.7%,P<0.01)。结论: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操作方便,完成试验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 倾斜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对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和认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病理 心脏起搏器 治疗 心脏传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识别心律失常导致误放电一例
4
作者 陈若菡 陈柯萍 +1 位作者 唐闽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4,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为15.4 mV,起搏阻抗为1060 Ω,高压阻抗为15 Ω,除颤阈值为15 J.术后1个月因ICD连续放电急诊入我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170~190次/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电图 ICD 心律失常 起搏 陈旧性心肌梗死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图示 美国 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叶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重建窦房结起搏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4 位作者 张澍 贾玉和 赵欣然 孟亮 王方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62-465,共4页
目的 :探索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生物介入方法。  方法 :选取犬 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只。抽取犬自体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 ,并在体外应用 5 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射频技术损伤犬窦... 目的 :探索应用骨髓干细胞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生物介入方法。  方法 :选取犬 6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3只。抽取犬自体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叶干细胞 ,并在体外应用 5 氮胞苷进行诱导分化。应用射频技术损伤犬窦房结 ,建立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将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BrdU)标记的且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自体移植到窦房结区 ,应用心电图、组织病理、免疫组化等技术观察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  结果 :在动物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模型 ,自体移植骨髓干细胞后 ,心电图示窦房结功能明显改善 ;病理与免疫组化示移植的骨髓干细胞在窦房结区分化为拟窦房结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 ,并与宿主细胞建立缝隙连接。  结论 :自体移植诱导分化的骨髓间叶干细胞可改善窦房结自律起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房结 间叶干细胞 诱导分化 心电图 起搏 自体移植 自体骨髓 用心 生物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骨髓间叶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6 位作者 张澍 张明伟 贾玉和 吴国玫 孟亮 毛宁 王方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旨在建立骨髓间叶干细胞 (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心肌细胞的方法 ,为心肌疾患的移值修复治疗提供成体干细胞来源。方法 :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及MSCs黏附贴壁生长特性进行分离培养与扩增骨髓MSCs ,并予以鉴定证实。应用5 氮胞... 目的 :旨在建立骨髓间叶干细胞 (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心肌细胞的方法 ,为心肌疾患的移值修复治疗提供成体干细胞来源。方法 :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及MSCs黏附贴壁生长特性进行分离培养与扩增骨髓MSCs ,并予以鉴定证实。应用5 氮胞苷对培养早期的骨髓MSCs进行定向诱导分化心肌细胞。通过细胞形态学、细胞免疫组化、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分化细胞的肌管 ,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与细胞特异性超微结构以鉴定诱导分化的效果。结果 :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法与细胞黏附贴壁生长特性 ,可分离培养与扩增足量骨髓MSCs。应用化学诱导剂 5 氮胞苷 10~ 2 0 μmol/L孵育早期培养的骨髓MSCs 4~ 5周 ,可见细胞形成肌管 ;肌细胞特异性蛋白α 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以及心肌细胞特异性分子标志肌钙蛋白I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透射电镜可见肌丝与房性颗粒。结论 :骨髓MSCs可在体外 5 氮胞苷的诱导下定向转化为具有典型结构的心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叶干细胞 体外定向 诱导分化 心肌细胞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淡非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的诊治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3-393,共1页
关键词 非器质性心脏病 室性早搏 动态心电图检查 无器质性心脏病 诊治 临床表现 常规心电图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起源灶定位作用 被引量:9
8
作者 狄文成 姚焰 +3 位作者 马坚 陈柯萍 张奎俊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 目的分析患者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形态特征,旨在提出简便的ECG指标来预测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方法回顾我院54例经射频导管消融(消融)手术治愈的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ECG资料,总结不同部位起源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的ECG形态特征。结果不同起源灶有特征性的ECG形态①左心室流出道心内膜起源的ECG100%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87.5%胸前V6导联出现S波;②左冠状窦起源的100%符合V1或V2导联R/S波幅指数≥30%和R波时限指数≥50%这两个条件;③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下壁导联的R波多有切迹,且V2导联的S波振幅较深,胸前导联移行晚。结论12导联体表ECG特征,对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起源灶定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 起源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被引量:12
9
作者 侯翠红 楚建民 +6 位作者 浦介麟 吕凤英 刘蕾 赵世华 王浩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及随访2000年1月~2006年4月住院治疗的17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心肌致密化不全特征为海绵状心肌,多发... 目的:通过分析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分析及随访2000年1月~2006年4月住院治疗的17例心肌致密化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心肌致密化不全特征为海绵状心肌,多发生于左心室。临床表现主要为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Ⅱ~Ⅳ级者占88.2%)、心律失常及血栓形成(分别为88.2%与11.8%)。17例中14例为孤立性心肌致密化不全,3例合并其他心血管疾患。17例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其中13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检查均明确诊断,另4例经心脏磁共振检查确诊。随访10例患者,3例行心脏移植手术,1例死亡。结论:心肌致密化不全临床表现各异,预后差。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主要方法,心脏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致密化不全 临床特点 诊断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与C反应蛋白 被引量:6
10
作者 曾治宇 王方正 +2 位作者 谭琛 张澍 浦介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择135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非房颤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RP,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在影响CRP的主要因素上相匹配。...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选择135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非房颤患者111例作为对照组,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RP,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在影响CRP的主要因素上相匹配。房颤组CRP中位数(1.44mg/dl)与对照组CRP中位数(1.50mg/dl)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器质性房颤CRP中位数(1.76mg/dl)明显高于特发性房颤中位数(1.06mg/dl),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阵发性房颤CRP中位数为1.37mg/dl,持续性房颤CRP中位数为1.33mg/dl,永久性房颤CRP中位数为2.57mg/dl;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未发现CRP与房颤相关,器质性房颤的CRP高于特发性房颤可能与器质性疾病本身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智慧 柳志红 +6 位作者 罗勤 张健 熊长明 倪新海 张澍 杨跃进 马秀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26例心衰患者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0为界值,分为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和心衰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进行病史采集及多普勒超声心...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发生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126例心衰患者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10为界值,分为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和心衰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进行病史采集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睡眠呼吸监测等。结果:90例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中有32例(36%)为心衰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58例(64%)为心衰合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心衰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较不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血氧饱和度、低氧指数和鼾声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结论:心衰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较常见,肥胖、习惯性打鼾、高血压病史和夜尿次数增多者易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习惯性打鼾、高血压病史和夜尿次数增多是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睡眠呼吸暂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大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
12
作者 楚建民 任振芳 +4 位作者 马坚 姚焰 方丕华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7-460,共4页
目的:报道应用常规和三维电生理标测方法经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因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4例患者,早期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之... 目的:报道应用常规和三维电生理标测方法经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2月在我院因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4例患者,早期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之后随机采用Carto和Ensite三维标测方法指导导管消融。结果:44例患者共诱发出54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其中37种(37/54,68.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典型心房扑动(AFL)锯齿形F波,31种心房扑动(31/54,57.4%;31/37,83.8%)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和三尖瓣环(IVC-TA)峡部,4种心房扑动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下腔静脉峡部,2种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成功靶点在疤痕和三尖环之间。另外17种(17/54,31.5%)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房扑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5种(15/ 54,27.8%)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或疤痕—上腔静脉或疤痕与疤痕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随访1例复发,行2次消融成功。1例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导管消融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应当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脏外科手术 导管消融 三维标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的现代观点 (4)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3-85,共3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与其它心律失常不同的是,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者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对...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平均每10年发病率增加1倍.与其它心律失常不同的是,房颤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者是房颤患者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60岁以上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抗凝治疗 凝血酶抑制剂 华法林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房异常是心房扑动的病理基础——三维电—解剖标测结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丕华 David M Fitzgerald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标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的右心房 ,并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 ,研究心房扑动患者右心房的解剖及电生理异常情况。方法 :2 0例心房扑动患者 [心房扑动组 ,男 1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 5 5 90±... 目的 :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标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的右心房 ,并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 ,研究心房扑动患者右心房的解剖及电生理异常情况。方法 :2 0例心房扑动患者 [心房扑动组 ,男 1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 5 5 90± 10 68)岁 ]和 2 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 [对照组 ,男 9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 4 7 5 0± 19 5 6)岁 ]在行射频导管消融前先用电—解剖标测进行研究 ,测量右心房容积 ,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 (CTI)的长度、宽度和右心房的单极和双极电压等 ,并对心房扑动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各项测量参数在心房扑动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右心房容积 ( 14 3 2 2± 40 72 )mlvs ( 10 4 3 5± 2 1 0 6)ml;峡部长度 ( 3 9 3 1± 8 10 )mmvs ( 3 2 42± 9 77)mm ,峡部宽度 ( 3 0 5 4± 7 48)mmvs ( 2 3 15± 6 61)mm ,右心房单极电压 ( 1 96± 1 2 4)mVvs ( 1 5 3± 0 91)mV及右心房双极电压 ( 1 47± 1 47)mVvs ( 1 2 9± 1 12 )mV。以上各参数心房扑动组和对照组比较 ,P均 <0 0 5~ 0 0 1。结论 :心房扑动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相比 ,其右心房容积增大 ,CTI的长度和宽度增大 ,右心房的单极和双极电位增高。心房扑动患者的这些异常表现提示右心房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房异常 心房扑动 病理 三维电-解剖标测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导管消融疗效分析
15
作者 楚建民 任振芳 +4 位作者 马坚 姚焰 方丕华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 目的: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的相对发生率及导管消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6年4月在我院因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40例患者,应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方法或三维标测方法(Carto和Ensite)指导导管消融,观察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相对发生率及其导管消融结果。结果:40例患者共诱发出50种房性心动过速,具有典型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心电图表现,且成功靶点在下腔静脉口和三尖瓣环峡部者31种(31/50,62.0%)。另外19种(19/50,38.0%)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心电图表现与典型心房扑动不同,表现为P’波,其中11种(11/50,22.0%)成功靶点在右心房游离壁疤痕-下腔静脉峡部,瘢痕-上腔静脉峡部者2种,瘢痕与瘢痕之间峡部者2种;在瘢痕和三尖瓣环之间2种。房间隔补片和上腔静脉之间、房间隔补片和三尖瓣环之间各消融成功1种。40例患者射频消融成功,无并发症。随访1例患者心动过速复发,二次消融成功;1例患者出现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常常为下腔静脉口-三尖瓣环峡部心房扑动,导管消融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扑动 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脏外科手术 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源于三尖瓣环的房性心动过速
16
作者 楚建民 曾治宇 +3 位作者 马坚 方丕华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1-352,共2页
目的:报道起源于三尖瓣环上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根据成功靶点影像位置和靶点图A:V比值,5例房速起源于三尖瓣环。结果:5例房速心动过速平均周长(340.2±30.5)ms,心房刺激可以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 目的:报道起源于三尖瓣环上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方法:根据成功靶点影像位置和靶点图A:V比值,5例房速起源于三尖瓣环。结果:5例房速心动过速平均周长(340.2±30.5)ms,心房刺激可以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3例心室刺激可以诱发, 三磷酸腺苷可以终止所有心动过速。成功靶点图的A:V之比为0.7±0.9,3例位于右侧游离壁,2例为右后游离壁,5 例均消融成功。结论:部分房速可以起源于三尖瓣环并可以被成功地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房室瓣环 导管消融 电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和困境
17
作者 姚焰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41-242,共2页
关键词 导管消融术 心房颤动 消融治疗 根治疗法 中期效果 术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接触式心内电标测技术
18
作者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2-312,共1页
关键词 心脏电生理标测技术 非接触式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内电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Ⅰ型心房扑动 消融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