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紫外线损伤小鼠模型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中CK5和CK14表达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新云 陈旭 +6 位作者 王莹 姜鹏爽 夏立君 蒋靖 陈崑 顾恒 周之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8-152,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紫外线(utraviolet,UV)损伤对小鼠角质形成细胞CK5和CK14表达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模拟日光UV(UVA+UVB)光源对实验小鼠进行照射,照射从最小红斑量(MED,UVB0.07.J/cm^2,UVA0.7 J/cm^2),每周增加0.5个MED,每日1次,每周照射5... 目的:观察慢性紫外线(utraviolet,UV)损伤对小鼠角质形成细胞CK5和CK14表达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模拟日光UV(UVA+UVB)光源对实验小鼠进行照射,照射从最小红斑量(MED,UVB0.07.J/cm^2,UVA0.7 J/cm^2),每周增加0.5个MED,每日1次,每周照射5 d,共9周,UVB总剂量达9.45 J/cm^2,UVA总剂量达94.5.J/cm^2,通过组织学观察、特殊化学染色和表皮厚度测量确定皮肤损伤,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照射前后(W0和W9)CK5和CK14的表达进行检测。应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小鼠实验前、后CK5和CK14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小鼠实验前CK5和CK14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损伤组小鼠的CK5和CK14表达呈现明显的定位改变,在增厚的表皮中呈现弥漫的表达,失去在正常表皮中表达于基底细胞层的定位特点。损伤组小鼠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内的CK5和CK14表达均显著上调,且二者的表达呈现正相关性(r=0.840,P<0.05)。结论:重复UV暴露导致小鼠角质形成细胞中CK5和CK14表达上调和定位异常。以上述两种角蛋白为标志物的基底层细胞过度增殖可能参与了慢性UV皮肤损伤出现表皮增厚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角质形成细胞 CK5 CK14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甘草提取物及木瓜蛋白酶护肤品对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涂彩霞 何黎 +4 位作者 王玮臻 李利 侯伟 大高玉雪 金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6-407,共2页
面部色素沉着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可由多种因素致黑素细胞功能异常而引起色素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上主要采用内服维生素C、外用熊果苷、氢醌等药物及中医治疗。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预防皮肤色素沉着的医... 面部色素沉着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可由多种因素致黑素细胞功能异常而引起色素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临床上主要采用内服维生素C、外用熊果苷、氢醌等药物及中医治疗。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预防皮肤色素沉着的医学护肤品相继问世,为评估含甘草提取物及木瓜蛋白酶的医学护肤品(商品名:薇诺娜美白保湿乳液)辅助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笔者于2008年7—10月进行了多中心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病 色素增加性 医学护肤品 甘草提取物 木瓜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读第十版《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中文版
3
作者 吴绍熙 郭宁如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04-704,共1页
时隔3年余,曾先看到英文版《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第十版,最近又收到徐世正教授翻译的中文版,面目一新,改革较多,爰作简介。
关键词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 中文版 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斯汀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临床疗效及免疫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盛楠 宗文凯 +2 位作者 余美文 林麟 崔盘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40-442,共3页
目的:了解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治疗前、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4、IL-5、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咪唑斯... 目的:了解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观察治疗前、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4、IL-5、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变化。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咪唑斯汀组、西替利嗪组和对照组,外搽1%达克罗宁霜,治疗3周后观察、比较各组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应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的IL-4、IL-5、IFN-γ和TNF-α水平。结果:入组前各组的症状、体征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咪唑斯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和西替利嗪组。治疗前湿疹和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IL-4、IL-5和IFN-γ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NF-α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治疗后血清IL-4、IL-5和IFN-γ水平下降。结论:咪唑斯汀治疗特应性皮炎和湿疹安全、有效;咪唑斯汀对IL-4、IL-5的影响作用强于西替利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唑斯汀 西替利嗪 湿疹 特应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建斌 张明海 +5 位作者 马杰 刘百灵 张晓燕 李青 杨雪萍 王千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26-528,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Ils,Treg)比例和功能的改变,探讨Treg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6例,正常对照23例,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Treg比... 目的:通过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Ils,Treg)比例和功能的改变,探讨Treg在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梅毒血清固定患者26例,正常对照23例,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外周血Treg比例及Treg内Foxp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CTLA)-4及白介素(IL)-10的定量表达情况。结果:梅毒血清固定组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Treg内转录因子Foxp3及功能性分子CTLA-4和IL-10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和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导致该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血清固定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5
6
作者 齐蓓 陈旭 +3 位作者 任发亮 徐宏彬 沈永年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9-333,共5页
报告1例多变根毛霉引发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并对国内报道的10例类似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患者男,26岁。右上肢皮肤结节硬块18年,颈部肿块3年。患者曾接受伊曲康唑、氟康唑治疗,疗效不佳。X线片示右手指关节融合畸形,右上肢神经肌肉电生理检... 报告1例多变根毛霉引发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并对国内报道的10例类似病例进行文献回顾。患者男,26岁。右上肢皮肤结节硬块18年,颈部肿块3年。患者曾接受伊曲康唑、氟康唑治疗,疗效不佳。X线片示右手指关节融合畸形,右上肢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源性损伤。皮损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内较多量多核巨细胞及少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多核巨细胞内见可疑菌丝,PAS及银染均可见阳性染色的菌丝。经真菌培养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多变根毛霉。经总用量为2 326 mg两性霉素B治疗后,患者皮损明显消退,随访2年无复发。文献回顾发现,多变根毛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病程较长,致死率低,及时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疗效,且药物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多数可以耐受。从该例患者来看,多变根毛霉感染亦可能造成关节神经的不可逆损伤,即使皮损最终得以清除仍因患肢畸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及时足量地给予两性霉素B是多变根毛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变根毛霉 两性霉素B 原发性皮肤毛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和上海部分人群对紫外线的认知和防护 被引量:7
7
作者 田燕 王学民 +7 位作者 赖维 顾恒 仲少敏 郝允祥 杨铭 鲁慧 孙宇 刘玮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5-348,共4页
目的:调查中国城市人群对紫外线的认知和防护情况。方法:在北京和上海两城市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部分人群对紫外线的基本特性、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防护紫外线的措施、防晒化妆品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以及获得紫外线和防护知识的渠... 目的:调查中国城市人群对紫外线的认知和防护情况。方法:在北京和上海两城市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部分人群对紫外线的基本特性、紫外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防护紫外线的措施、防晒化妆品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以及获得紫外线和防护知识的渠道。结果:共有1171人完成问卷调查,其中仅有少部分人掌握了紫外线的基本特性;大部分被访者知道紫外线可以引起皮肤晒伤、老化和皮肤肿瘤,少部分(35%)人知道紫外线与白内障的形成有关。对于紫外线的防护,女性首选防晒化妆品,而男性首选太阳镜。对于防晒化妆品的调查结果,尤其对于长波紫外线的防护(protection of UVA,PA),有45%的人不知道其含义;只有小部分人认为在高原和海滨需要使用防晒化妆品;影响选购防晒化妆品的首要影响因素为品牌知名度。获取紫外线和防护知识的首要渠道为电视广告。结论:北京和上海两城市的人群对于紫外线的认知及防护知识不尽满意,需要利用公共媒体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紫外线 防护 紫外线 防晒化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8
作者 郭琴 陈浩 +3 位作者 闵仲生 单敏洁 曾学思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2,共2页
报告1例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患者男,30岁。左上臂蓝色斑块半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上臂三角肌处一蓝红色斑块,表面轻微萎缩凹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一瘤细胞团块,细胞核呈梭形,核大、深染,无明显异形,排列成车辐状... 报告1例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患者男,30岁。左上臂蓝色斑块半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上臂三角肌处一蓝红色斑块,表面轻微萎缩凹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有一瘤细胞团块,细胞核呈梭形,核大、深染,无明显异形,排列成车辐状或条索状,含黑素的树突状细胞不规则分布于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波形蛋白(vime ntin)(+)。诊断为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肉瘤 隆突性.色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6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罗玲玲 崔盘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41-444,共4页
银屑病是免疫学机制参与发病的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多个研究发现包括白细胞介素(IL)-36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增高。IL-36通路能够通过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及各种免疫细胞活化产生... 银屑病是免疫学机制参与发病的炎症性皮肤病,目前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多个研究发现包括白细胞介素(IL)-36在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增高。IL-36通路能够通过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及各种免疫细胞活化产生多种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促进血管生成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等多种途径参与银屑病的发病过程。本文就IL-36家族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发病机制 白细胞介素-3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帕霉素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自噬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旭 徐松 +4 位作者 黄丹 鞠梅 陈崑 李新宇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67-27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雷帕霉素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孵育时间下,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自噬的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HaCaT细胞4 h或12 h后,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雷帕霉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提取蛋白... 目的:初步探讨雷帕霉素在不同浓度和不同孵育时间下,对人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自噬的诱导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HaCaT细胞4 h或12 h后,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方法检测雷帕霉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提取蛋白进行蛋白印迹实验,检测LC3-Ⅱ表达水平,作为自噬的检测方法;通过透射电镜分析自噬体形成,确认雷帕霉素对自噬的诱导效果。检测自噬调控上游关键元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表达及其se^(2481)和ser^(2448)磷酸化产物水平,分析mTOR活性;并分析自噬调控下游的另一关键基因Atg7的表达,初步分析雷帕霉素诱导HaCaT细胞的分子机制。结果:不同浓度雷帕霉素处理4 h,对HaCaT细胞的活力没有显著的影响。高剂量雷帕霉素(80 nmol/L和100 nmol/L)在处理12 h后对HaCaT细胞的活力产生毒性效应。20 nmol/L和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4 h诱导HaCaT细胞LC3-Ⅱ表达上调,而20 nmol/L和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12 h仍具有诱导效应。相较于其他浓度,在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诱导的LC3-Ⅱ表达上调效应最为显著,并且在药物孵育4h时超微结构水平诱导产生胞质内大量自噬体形成。1~50nmol/L浓度的雷帕霉素孵育4 h或12 h均可诱导HaCaT细胞mTOR ser^(2481)和mTOR ser^(2448)磷酸化产物水平降低:然而Atg7表达不能观测到显著的差异。结论:50 nmol/L雷帕霉素孵育4 h具有显著的诱导HaCaT细胞自噬效应。HaCaT细胞mTOR分子对雷帕霉素处理敏感,可被其诱导产生蛋白活化抑制效应。这种mTOR信号抑制可能参与了雷帕霉素对HaCaT细胞的自噬诱导效应,但Atg7没有参与这种调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帕霉素 角质形成细胞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切削结合高频双极电凝治疗外阴巨大尖锐湿疣疗效探讨 被引量:9
11
作者 吴信峰 方方 +2 位作者 赵亮 王强 王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95-597,共3页
目的:探讨手术切削结合高频双极电凝治疗外阴巨大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对34例外阴巨大尖锐湿疣采用先行手术从根部沿表皮切削,残留部分再采用高频双极电凝的方法烧除并止血,临床随访观察半年。结果:34例患者均采用手术结合... 目的:探讨手术切削结合高频双极电凝治疗外阴巨大尖锐湿疣临床疗效及复发率。方法:对34例外阴巨大尖锐湿疣采用先行手术从根部沿表皮切削,残留部分再采用高频双极电凝的方法烧除并止血,临床随访观察半年。结果:34例患者均采用手术结合高频双极电凝治疗,其中5例外阴巨大尖锐湿疣复发,7例感染,手术总的临床治愈率85%以上。结论:手术切削术结合高频电凝治疗外阴巨大尖锐湿疣具有创面清洁,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术后生殖器部位瘢痕表浅,功能结构无破坏,外形恢复效果好的特点,特别是对不宜采用激光、微波、电灼、冷冻以及外用药物的巨大尖锐湿疣患者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外阴 手术 高频双极电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紫外光治疗仪治疗白癜风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潘钰蔚 张怀亮 +4 位作者 许昌春 贾虹 吴余乐 陈正琴 孙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观察365 nm波长便携式紫外光治疗仪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365 nm波长便携式紫外光治疗仪治疗白癜风患者26例,以自身未治疗皮损作为对照,每例患者选择两处相近或对称部位的皮损,试验组外涂甲氧沙林溶液后使用... 目的:观察365 nm波长便携式紫外光治疗仪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应用365 nm波长便携式紫外光治疗仪治疗白癜风患者26例,以自身未治疗皮损作为对照,每例患者选择两处相近或对称部位的皮损,试验组外涂甲氧沙林溶液后使用365 nm波长便携式紫外光治疗仪光照(即PUVA),对照组单用甲氧沙林溶液外涂。试验结束时依据治疗前、后皮损的照片进行疗效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结束时,治疗组有效率为50.00%(13/26),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26),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氧沙林联合365 nm波长便携式紫外光治疗仪治疗白癜风疗效好,局部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65 nm波长紫外线 白癜风 自身对照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A缓解毛囊角化病1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磊 李小静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97-598,共2页
患者女.29岁。因面、颈、胸、背部发生毛囊性丘疹5年,于2008年8月1日到我院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额部及双侧面颊部出现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丘疹,伴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痤疮”,具体治疗不详,病情未能控制。皮损逐... 患者女.29岁。因面、颈、胸、背部发生毛囊性丘疹5年,于2008年8月1日到我院就诊。5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额部及双侧面颊部出现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丘疹,伴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痤疮”,具体治疗不详,病情未能控制。皮损逐渐增多,且更加密集,局部皮肤粗糙,脱屑,累及颈部、胸部、背部。无光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父母非近亲婚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角化病 阿维A 缓解 皮肤粗糙 近亲婚配 患者 毛囊性 面颊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块状粟丘疹 被引量:9
14
作者 曹元华 冯素英 +2 位作者 崔盘根 林麟 曾学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78-779,共2页
报告4例斑块状粟丘疹。患者均为男性少年,平均年龄12岁。皮损特点是在红色斑块的基础上有大量谷粒至绿豆大白色丘疹,对称性散在分布于耳轮、对耳轮及耳垂,其间夹杂黑头粉刺。无明显自觉症状,发病前均有"冻疮"史。无内服及局... 报告4例斑块状粟丘疹。患者均为男性少年,平均年龄12岁。皮损特点是在红色斑块的基础上有大量谷粒至绿豆大白色丘疹,对称性散在分布于耳轮、对耳轮及耳垂,其间夹杂黑头粉刺。无明显自觉症状,发病前均有"冻疮"史。无内服及局部外用药物史,无家族史。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囊肿,囊壁由数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囊肿内充满角质。局部皮损挑除及混合外用维A酸、糖皮质激素和多磺酸黏多糖,疗效满意。4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改变与文献报道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丘疹 斑块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面部难辨认癣7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韡 胡素泉 +1 位作者 陈浩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3-474,共2页
难辨认体癣(tinea incognito)主要为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或长期搔抓皮损,形成的边界不清,中央失去自愈倾向。而致皮损不典型的体癣。本病可以类似多种皮肤病,如湿疹、玫瑰痤疮、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脓疱疮及... 难辨认体癣(tinea incognito)主要为外用糖皮质激素等或长期搔抓皮损,形成的边界不清,中央失去自愈倾向。而致皮损不典型的体癣。本病可以类似多种皮肤病,如湿疹、玫瑰痤疮、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脓疱疮及扁平苔藓等咖,使临床诊断困难,但如果临床怀疑本病,做真菌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现将我们诊治的7例患儿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辨认癣 面部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和基底细胞癌1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跃平 马东来 +1 位作者 付兰芹 王宝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皮脂腺痣是一种由多种皮肤结构组成的错构瘤,可并发多种肿瘤。本病向肿瘤转化的概率为10%-20%。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皮脂腺痣并发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和基底细胞癌报告如下。
关键词 皮脂腺痣 乳头状汗管囊腺瘤 基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马齿苋及牛油果树提取物护肤品对乏脂性湿疹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艳 杜丽霞 +7 位作者 陈璨 何黎 杨雪源 谢红付 郝飞 李远宏 高天文 温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49-351,共3页
目的:评价含马齿苋及牛油果树提取物的护肤品(商品名:薇诺娜舒缓柔润保湿霜)辅助治疗乏脂性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乏脂性湿疹患者躯体一侧外用薇诺娜舒缓柔润保湿霜2周,于第0、3、7、14天进行随访,并以使用前后及身体的另一侧作为... 目的:评价含马齿苋及牛油果树提取物的护肤品(商品名:薇诺娜舒缓柔润保湿霜)辅助治疗乏脂性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乏脂性湿疹患者躯体一侧外用薇诺娜舒缓柔润保湿霜2周,于第0、3、7、14天进行随访,并以使用前后及身体的另一侧作为对照。采用研究者总体评估(IGA)及患者自身评价观察皮损改善情况;评价内容包括皮肤干燥程度、角质层含水量及经皮水分丢失(TEW L)值来反映皮肤的干燥程度和屏障功能。结果:8个中心共入选200例患者,使用保湿霜后IGA评分、患者自评及皮肤干燥程度评分均较使用前和对照侧显著改善(P<0.01),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好。角质层含水量试验侧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靶皮损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靶皮损TEWL值明显降低(P<0.05)。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0%。结论:含马齿苋及牛油果树提取物护肤品可辅助治疗乏脂性湿疹,其疗效、安全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乏脂性 护肤品 皮肤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洁尘 陈浩 +4 位作者 侯伟 陈祥生 姜祎群 冯素英 曾学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55-456,共2页
报告1例角层下脓疱性皮病。患者女,43岁。因躯干反复出现红斑、脓疱2年,加重1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颈部、腋窝、腰背部、双上肢及臀部见大片红斑,红斑上有绿豆大脓疱,腰背部皮损中央愈合呈淡红色斑片,周围见环状排列的脓疱。皮损组织... 报告1例角层下脓疱性皮病。患者女,43岁。因躯干反复出现红斑、脓疱2年,加重1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颈部、腋窝、腰背部、双上肢及臀部见大片红斑,红斑上有绿豆大脓疱,腰背部皮损中央愈合呈淡红色斑片,周围见环状排列的脓疱。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层下脓疱形成,疱内见少量炎性细胞和棘层松解细胞,其下可见少许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检查结果,诊断为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疱性皮病 角层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致心律失常3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康玉英 鞠梅 +5 位作者 孙彩虹 吴秋菊 弓娟琴 姚煦 贾虹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96-397,共2页
近年来.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high dose intraveneous immunoglobulin,hdIVIg)在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对一些常规治疗无效的皮肤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亦受到关注。本文报告3例由hdIVIg引起的心律失常。
关键词 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 不良反应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跃平 马东来 +5 位作者 渠涛 刘跃华 晋红中 孙秋宁 方凯 王宝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6-209,共4页
目的:加深对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d papillomatosis,CRP)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于1999—2009年间诊治的20例CR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20例患者平均发... 目的:加深对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d papillomatosis,CRP)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于1999—2009年间诊治的20例CRP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20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7.85岁(11~28岁),平均病程22.45个月(1个月~8年),男女比例相等。典型皮损表现为褐色丘疹、斑疹或斑片,可融合形成网状,主要累及躯干,也可见于肘部、肘窝和腘窝等少见部位。组织病理检查:17例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及乳头瘤样增生;另3例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及不同程度的棘层肥厚。10例患者予米诺环素治疗,其中8例皮损痊愈(2例停药后皮损复发),2例无效。结论:CRP多发生于青春期,发病无性别差异。皮损可累及少见部位,组织病理有时不典型。米诺环素治疗该病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