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紫草素(shikonin)抗奥密克戎毒株的实验研究及机制分析
1
作者 王秀民 谢小华 +7 位作者 孙永 袁媛 崔志梅 张涛 苏彦雷 孙殿兴 吴红海 张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25,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右旋体紫草素(shikonin)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作用和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使用奥密克戎毒株BA.2.2转染的Vero细胞模型检测shikonin的抗病毒活性;利用体外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模型测试shikonin对于新型冠状病毒... 目的探讨右旋体紫草素(shikonin)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作用和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方法使用奥密克戎毒株BA.2.2转染的Vero细胞模型检测shikonin的抗病毒活性;利用体外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模型测试shikonin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实验以奈玛特韦为阳性对照化合物。结果Vero细胞模型药理活性测试发现shikonin具有抑制奥密克戎毒株核酸复制的作用;而在体外荧光偏振模型活性测试实验中,shikonin在20、50μM药物浓度并未表现出对主蛋白酶的显著抑制活性。结论紫草素(shikonin)在细胞水平的实验中表现出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活性,但其可能是主蛋白酶的非特异性抑制剂,抗病毒的作用机理极可能为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奥密克戎毒株 RNA聚合酶 主蛋白酶 荧光偏振筛选模型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霉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2
作者 侍媛媛 武临专 洪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3-350,共8页
创新霉素是中国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抗生素,由济南游动放线菌产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新颖的作用靶点,但创新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其发现50多年后才得到解析。本文介绍了创新霉素研究的历史沿革,着重介绍了... 创新霉素是中国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具有全新骨架结构的抗生素,由济南游动放线菌产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和新颖的作用靶点,但创新霉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在其发现50多年后才得到解析。本文介绍了创新霉素研究的历史沿革,着重介绍了其生物合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生物合成基因簇、生物合成途径、新颖的去泛素化酶样的硫转移酶催化的硫掺入机制、罕见的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的C-S键形成机制等角度进行阐述,这些研究进展为利用组合生物合成和合成生物学技术进行新药研发和高产优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霉素 生物合成 C-S键形成 硫掺入 细胞色素P450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LI技术的BamAβ-barrel结合化合物检测方法的建立
3
作者 郑怡凡 朱小红 +5 位作者 陈明华 卢宇 魏元娟 时文静 司书毅 李妍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8-456,共9页
目的以革兰阴性菌外膜蛋白折叠辅助因子关键蛋白BamA为靶蛋白,基于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技术建立化合物与BamA蛋白β折叠结构域(BamA_(β-barrel))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建立靶向BamA蛋白的抗革兰阴性菌先导物奠定... 目的以革兰阴性菌外膜蛋白折叠辅助因子关键蛋白BamA为靶蛋白,基于生物膜干涉(Biolayer interferometry,BLI)技术建立化合物与BamA蛋白β折叠结构域(BamA_(β-barrel))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建立靶向BamA蛋白的抗革兰阴性菌先导物奠定基础。方法应用BLI方法检测BamA_(β-barrel)与已知的阳性化合物darobactin的结合活性。原核表达并纯化带有His标签的大肠埃希菌BamA_(β-barrel)蛋白,使用表面活性剂LDAO对其进行复性和折叠;使用生物素标记折叠和未折叠蛋白,并结合到超级链霉亲和素(super streptavidin,SSA)生物传感器,然后检测蛋白与不同浓度的darobactin结合信号的变化,同时做无蛋白或darobactin稀释液对照;空白对照采用未结合生物素化的BamA_(β-barrel)蛋白的传感器,检测上述系列稀释样品。相应信号采用Steady state analysis方式拟合分析,计算平衡常数(KD)值。结果成功获得高纯度的折叠状态BamA_(β-barrel)蛋白,通过BLI技术检测到折叠状态的BamA_(β-barrel)与阳性化合物darobactin具有良好结合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R^(2)为0.9998,KD值为(2.2E-06±8.0E-08)M。结论基于BLI技术成功建立了折叠状态的BamA_(β-barrel)-化合物结合活性的评价方法,为后续BamA蛋白靶向性抗革兰阴性菌抗生素的发现建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阴性菌 Darobactin BamAβ-barrel 生物膜干涉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他沙星溶解度与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丁维明 李桂玲 +2 位作者 蔡聪 王菊仙 杨信怡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57-1360,共4页
目的测定西他沙星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剂型研究和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Dikma Diamonsil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 目的测定西他沙星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以及表观油水分配系数,为剂型研究和制备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Dikma Diamonsil C18(2)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2.4)∶乙腈=70∶30;柱温:室温;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95 nm;进样量10μL。考察西他沙星在pH为2.0,4.3,5.8,6.6,7.4,8.0,10.0,11.2磷酸盐缓冲液中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结果在(37±2)℃条件下,西他沙星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0.44 mg·mL-1,表观油水分配系数(P)为0.23(lgP=-0.64);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中,西他沙星在pH 7.4的中性条件下溶解度最低,仅为0.13 mg·mL-1,表观油水分配系数最大,在pH>10及pH<5.8,西他沙星平衡溶解度显著增大,表观油水分配系数相应减小。结论西他沙星难溶于水,脂溶性也较差,但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有较高的溶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他沙星 溶解度 表观油水分配系数 色谱法 高效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犀草苷抗奥密克戎毒株药理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利华 刘军 +6 位作者 邸琨 张晶 孙永 袁媛 王文习 苏彦雷 孙殿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28,I0021,共4页
目的 探索木犀草苷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活性。方法 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木犀草苷对接到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晶体结构7BV2的底物结合位点处,研究二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其对该靶酶的抑制作用强弱。而后利用奥密克戎BA.2.2毒株... 目的 探索木犀草苷抗奥密克戎毒株的药理活性。方法 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木犀草苷对接到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晶体结构7BV2的底物结合位点处,研究二者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其对该靶酶的抑制作用强弱。而后利用奥密克戎BA.2.2毒株转染的Vero细胞模型测试木犀草苷的抗病毒活性。结果 木犀草苷可较好的结合于靶酶7BV2的底物进入通道处从而阻碍正常核苷酸类底物的进入,可对靶酶的核酸复制生物学功能起到抑制作用;细胞水平的药理活性测试发现木犀草苷抑制奥密克戎毒株核酸复制的作用较弱。结论 木犀草苷具有相对较弱的抗新型冠状病毒及其变异株的药理活性,可能与其相对较低的细胞膜透过率相关,实验数据可为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犀草苷 奥密克戎毒株 RNA聚合酶 分子对接 活性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绛辉 张晶 +5 位作者 段绪红 张丹 王鑫 常红 孙殿兴 苏彦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6,I0014,共5页
目的探讨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奈玛特韦为阳性对照化合物,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法筛选模型检验黄酮类化合物橙皮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芹菜素、根皮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染料木... 目的探讨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以奈玛特韦为阳性对照化合物,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法筛选模型检验黄酮类化合物橙皮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芹菜素、根皮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染料木苷、染料木素-4'-葡萄糖苷和橙皮苷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结果阳性对照物奈玛特韦在100、50、25μmol/L浓度对于主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91%、76%和70%,而黄酮类化合物橙皮素、木犀草素、染料木素、毛蕊异黄酮、芹菜素、根皮素、芹菜素-7-葡萄糖苷、染料木苷、染料木素-4'-葡萄糖苷和橙皮苷在对应药物浓度均未表现出对主蛋白酶的有效抑制活性。结论上述黄酮类化合物在细胞水平具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理活性,其作用机理极可能为抑制新型冠状病毒RNA聚合酶,而并非抑制主蛋白酶,实验数据可为后续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主蛋白酶 荧光偏振筛选模型 黄酮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辛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抑制作用的研究
7
作者 张培红 赵洁 +5 位作者 张欣欣 陈虹 闫成 苏彦雷 张晶 孙殿兴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11,I0005,共4页
目的 探讨桑辛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软件AutoDock将桑辛素与主蛋白酶晶体结构6LU7的活性位点进行分子对接;而后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筛选模型检验桑辛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桑辛素与主... 目的 探讨桑辛素对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软件AutoDock将桑辛素与主蛋白酶晶体结构6LU7的活性位点进行分子对接;而后利用主蛋白酶荧光偏振筛选模型检验桑辛素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桑辛素与主蛋白酶活性位点具有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对接过程释放的自由能为-8.3 kcal/mol;在药理活性测试中,桑辛素在400、200、100、25μmol/L浓度对主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45%、34%、8%、1%。结论 实验表明,桑辛素具有一定的主蛋白酶抑制活性。与既往报道的小分子黄酮类化合物相比,桑辛素对主蛋白酶的抑制活性明显增强,其原因可能为黄酮母核引入了脂溶性取代基进而增强了其与主蛋白酶活性位点处的结合能力相关,为黄酮母核类主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主蛋白酶 荧光偏振筛选模型 桑辛素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